爸爸丰子恺

爸爸丰子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丰一吟 著
图书标签:
  • 父子关系
  • 亲情
  • 成长
  • 回忆
  • 散文
  • 文学
  • 丰子恺
  • 家庭
  • 教育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31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856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8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经世间磨难 写尽人间美好
谨以此书纪念丰子恺先生逝世40周年
丰一吟女士80高龄心血之作
真实再现一代艺术大师的生命画卷

内容简介

丰子恺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笔下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优美、素净、恬淡,然而他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却并不总是如此。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他在壮年时期逢日寇侵华,被迫流离他乡;晚年又遭遇十年浩劫,承受了无尽的委屈折磨。但无论身在何处,他总能捕捉到爱与诗意,笔下流出的是不变的慈悲和仁爱。
本书作者秉笔实录亲身经历,并走访父亲生前好友,以质朴真挚的笔触还原了生活中的真实的父亲。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这位艺术大师性情涵养和气品气骨。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画作和手迹,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丰一吟,丰子恺先生幼女,1929年5月生于浙江省石门镇(今属桐乡市)。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名人后裔联谊会理事。先后任职于万叶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0年开始研究丰子恺生平和创作。已编辑出版《丰子恺文集》《我的父亲丰子恺》《丰子恺漫画全集》等作品。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缘缘堂
爸爸总是有胡子的
家里分两派
李家大妈
接待寺
十二年住十三处
六年“华屋”
一天之内改变了称呼
缘缘堂的夏天
我也住过“行宫”
弟子鲍慧和
丰同裕染坊
满娘
第二章 沙坪小屋
一天之内石门顿成死市
宁为流亡者 不当亡国奴
晒太阳“偷”萝卜
决心去长沙
到萍乡被挽留住了
以五寸不烂之笔抗敌
《护生画集》
从长沙到桂林
独秀峰前谈艺术
崇德书店
一只新枚酒一杯
泮塘岭村居
宜山用警报欢迎我们
“艺术的逃难”
都匀一月
遵义罗庄
课儿
星汉楼
我家第一桩喜事
遵义的往事纪实
沙滩上的惨事
贵州访旧
逃难最后一站——重庆
风生书店
刘家坟
沙坪小屋
京剧迷
重庆时期的交游
外婆永远离开了我们
终于胜利了
第三章 湖畔小屋
比逃难还辛苦
终于踏上了江南的土地
湖畔小屋
京剧缘
弟子胡治均
在台湾五十六天
南国之行
第三章 日月楼(上)
共和国诞生
苦学俄文
日月楼中日月长
耳目一新
外公纸
阿咪
白头今又译“红楼”
我家第一台电视机
困难时期
日月楼鼎盛时期
有朋自远方来
第五章 日月楼(下)
当时只道是寻常
终于向《阿咪》开炮了
“说明他们已束手无策”
她竟在偷听
风卷落花愁
“打倒丰一吟!”
半夜敲门
好像在搞地下活动
“日月楼”只剩一半了
护生画出事了
烧《护生画集》
两次抄家
无穷尽的批斗
运交华盖欲何求
串联和外调
“隔离审查”
狂妄之至!
我们呢?
一对可怜的青梅竹马
日月楼中的邻居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枕边雪和半盆水
“未须寂寞养残生”
“寂寞便是福”
“地下活动”
千呼万唤始出来
最忆是杭州
旷世巨著《护生画集》
卷土重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暂时脱离人世
第六章 重回缘缘堂
向爸爸道别
重见天日
妈妈也走了
重建缘缘堂
爸爸魂归故里
潇洒风神永忆渠

精彩书摘

无穷尽的批斗
我已算不清在整个“文革”时期爸爸挨了多少次批斗,因为次数实在太多了,数也数不清。况且有的批斗他从来不告诉我们,我只是后来听别人说的。
上海文艺界的四大领导——作协的巴金,音协的贺绿汀,剧协的周信芳,美协的丰子恺,到后来都是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爸爸不该当美协主席和画院院长。在家赋闲,也许会好些。不!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他写的文章太多了,画的画就更多。画院里画山水画的画师,不也都在挨批斗吗。山水画里挑得出什么骨头;爸爸的画和文章里可挑的骨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放在里弄里批斗,说不定会更糟。
画院逼着爸爸“彻底”交代,否则要开群众大会——那一次使我家特别紧张。爸爸自己呢,从来都受人尊敬,突然变成阶下囚,思想更是转不过弯来。不过,后来渐渐明白了:这是政治上的斗争,波及到老百姓。历史上的老百姓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事不在少数。至于下边那些执行者,其实也是老百姓。有的人是愚忠,有的人是不敢抗命,那都是可原谅的。唯有那些混水摸鱼的投机分子,在这种乱世,正是他们表现自己的好机会。有道是“阎王好见,小鬼难挡”。也只得任他们表现,任他们折磨自己!想通了这个道理,爸爸就不再认真。他开始做戏,巧妙对付。
批斗的次数很多,除了画院之外,什么少年宫啦,美术展览馆啦,江西中路青年会啦,上钢三厂啦,求新造船厂啦,崇明啦,川沙啦,车沟大队啦,民建大队啦……恐怕连爸爸自己也记不得那么多,我连先后次序也搞不清。
少年宫那次批斗时,据说唐云先生遭到毒打,棍子都打断了。因此,接着把大家拉出去游街时唐先生没法参加。据说游街的人中有沈柔坚先生等等。
爸爸事后说,那次游街时,有一少年尾随着他,找一机会悄悄地对他说“丰先生,我是很崇拜你的。
崇明是画院程亚君先生搞“四清”运动的地方。所以爸爸被带到崇明去,程先生也一起陪去。爸爸的漫画一张张被放大后裱在硬纸上带去。崇明较远,要过夜的。爸爸就在这时养成了和衣而睡的习惯。
他们两人被批斗,造反派则趁机在崇明买大闸蟹带回去享受。
在车沟大队时,正逢刘少奇同志被宣布为叛徒、内奸、工贼,工宣队便对“牛”们训话:“你们的总后台垮台了!”天晓得,“牛”们之中恐怕没一个与刘少奇同志有任何联系,怎么一下子变成自己的总后台了?!
关于川沙的批斗,在爸爸去世后我认识了一位川沙的朋友,请他写下了如下的情况:
1969年秋冬之际,由上海美术界组织派人开小轿车,将丰子恺先生带来川沙大会堂批判。
批判会上,事先已将丰子恺先生画集里十来张漫画临摹放大在整张白纸上,由批判发言人逐张进行批判。批判一张,撕下一张,团成纸团,丢在丰子恺先生的周围。在批判结束时,有一个人拿竹扫帚随着丰子恺先生走进舞台侧幕时,象征性地跟着扫过去,同时高呼口号:扫进历史垃圾堆!
丰子恺先生在批判会上,由于年老了,是让他坐在凳子上的。只是在批判高潮时,曾叫他站立过。
批判会后,丰子恺先生仍由小轿车带走,离开川沙。
这次批判算是文明的。爸爸还坐上了好久没坐过的小轿车。批判时也没让他多站。倒是造反派们在这次批判前煞费了一番功夫,还准备了道具,可能像排戏一样还得先排演一番吧。
张乐平先生在1981年5月20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他和我父亲的事,题目叫《画图又识春风面》。其中关于批斗的事这样写着:
“文革”时期,我们当然在劫难逃。因他是美协上海分会主席,沈柔坚和我是副主席,他挨斗,我俩总要轮流陪斗,坐“喷气式”(吟按:指由两个“造反派”一左一右按下被批斗人的头飞快地把他推出场),挂牌,一样待遇。有一次在闸北一个工厂被揪斗。我们一到,匆匆被挂上牌子,慌忙推出示众。一出场,使我好生奇怪:往常批斗,总是子恺先生主角,我当配角;而这一次,我竟成了千夫所指,身价倍增。低头一看,原来张冠李戴,把丰子恺的牌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向造反派的头头指指胸前,全场哄笑,闹剧变成了喜剧。
林放先生于1983年2月10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文章《丰子恺先生一事》中提到求新造船厂的那次批斗。文章不太长,我就全文抄录如下:
听说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集》又将出版,而且听说那里面还收有好多篇从未发表过的《续笔》在内。这些《续笔》,据丰一吟同志说是在丰先生白天坐“牛棚”,挨批斗,清晨却在灯光下悄悄地写出来的。丰先生本来是一位慈祥恺悌的君子,可是他这种韧性的战斗,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更不必拿那些随风而倒的小丈夫来对比了。
子恺先生是属于我们老师一辈的长者。我至今还能回味自己的中学生时期,从丰先生的美术音乐著作和随笔漫画中吸取的营养和情趣。由于年龄上的差距,我和丰先生是够不上有什么交往。但在“文革”中却居然也有这么一次的“缘”分,足以印证一吟同志所说的丰先生在大动乱中写作的背景。那天由好多个“造反”组织在求新造船厂联合召开的批斗大会,“牛鬼蛇神”是黑压压的一大堆,约二三十名之多,其中就有丰先生。不过那天的重点对象似是周信芳和袁雪芬两位。丰先生和我面对面地枯坐在长板凳上,听着前台的董超、薛霸凶神恶煞似的抡着水火棍揪斗周、袁两位,大声吆喝,拳足交加,完全是按照京剧《野猪林》的戏路来进行批斗的。尽管气氛是如此紧张,丰先生却还是跟平素一样,恬静肃穆,淡然入定,只是在他的眼光里流露那么一点悲天悯人的忧郁的神情。直至批斗会解散后,我们又同乘一辆卡车,到了南市某处,丰先生跳车下去,恰巧旁边有一辆车横闯过来,擦着他的身边疾驰过去。大家“哎呀”一声为他捏了一把汗,然后目送他踽踽独行而去的背影。这就算是我对丰先生的最后印象了。
现在呢,除了上面我所见的白天坐“牛棚”挨批斗的背景之外,又加上了“清晨却在灯光下悄悄地写出了《缘缘堂续笔》”这样执拗地忠贞于艺术创作的情景。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老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知识分子?难道不值得我们怀着尊敬的心情好好地思考思考吗?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里弄也奉命监督起爸爸来了。要他每天在我家门前的水泥地上扫地。活儿不重,但叫人痛心!我年纪轻轻的不许扫,专职打扫卫生的英娥阿姨不许扫,偏要叫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去扫。我们忍心吗?我只好为爸爸做一点准备工作:给我家的畚箕装上个长柄,让爸爸可以不必弯腰。没扫了几天,妈妈就代替了爸爸做这工作。好在里弄里也没人来检查。
先姐还回忆起一件事。有一次她带了女儿阿春来看爸爸妈妈。爸爸上午被传到单位去了半天,回家已很累。吃了午饭正在午休时,忽然楼下进来一个人,妈妈事后告诉我是里弄干部×大姐,原来就是那个得志弄权的小人。她大喊着:“丰子恺,快去劳动!”
先姐连忙下楼对她说:“爸爸上午累了半天,身体不大好,已睡了。”
妈妈随后下楼,对那女人说:“他上午去单位劳动过了!”
那女人坚决要爸爸去。正在这时,爸爸已起身,一边下楼,一边把一件夹衫披到身上说:“我去我去!”
那天我正好不在家,先姐刚才进门时就已看到里弄里一些十二三岁的顽童手持木条口里喊着“牛鬼蛇神不许乱说乱动”之类的口号,跑来跑去。她极不放心,决定跟去。但又怕被那女人看穿了要加以阻拦。便随手抱起阿春,假做一路逗她玩儿的样子,往爸爸劳动的地方走去。
那是在弄内拐弯的地方。已经有几个“牛鬼蛇神”在劳动了。他们的工作是把墙上的旧标语纸刮下来,把墙洗干净。先姐看见爸爸俯身去捡了一个小瓦片作为工具,开始刮起来。旁边有五六个小学生手拿鞭棍站在那些被强制劳动的人身后。先姐怕他们对爸爸胡来,就一直抱着阿春站在一旁。这时那个×大姐走过来板着脸问她:“你到这里来啥意思呢?”
“没什么,我抱孩子在玩。”先姐说。
幸而人多刮得快,更幸而那几个学生没动武,先姐才略略放心。一直等到爸爸结束劳动一起回家,才松了一口气。
在那些日子里,街面上到处都可看到贴着批斗爸爸的大字报。据说漫画中有一幅,人头龟身,龟背上写着“反共老手丰子獃”。玩弄文字游戏(獃是呆的繁体字,其左边与恺字右边的繁体字写法相同),真是挖空心思,无聊透顶!
人怕出名猪怕肥。没名气的人相对地说比较安稳些。像爸爸这样,大字报一上街,连我们这些家属,乃至他的亲戚朋友,都会受牵连。“文革”结束后,从各方传来消息,才知爸爸牵连了不少仰慕他的人,使他们也受尽折磨!
据各方面的反映,爸爸对于批斗,颇能处之泰然。他只是终日抽烟。在牛棚里,他坐得笔直。有人问他这样累不累,他说坐直了反而不累。没有外人的时候,他风趣乐观,谈笑风生。他常常谈些文艺上的词汇和术语,把日语和英语的读法加以比较,谈到日英词语在内容上的差异。也谈生活方面的事情。有时被造反派叫去审问,回来后,好像没这回事,就像去小便一次似的,继续往下谈。还有人说,他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后面加上“三不怕羞,四不怕痛”。听来令人寒心。还有人说,造反派在批斗时问他:“你为什么信佛教?”爸爸居然说:“佛教是众人信,不是我丰子恺信。佛教有几千年历史。”这些都是听别人说的,不是我直接采访来的。
不过,正因为爸爸信佛教,想得开,在对付这场空前的劫难时还能撑住。他不仅自己想得开,还劝别人想开些。唐云先生于1981年5月26日在《解放日报》上写的文章中说:
记得1969年初冬我们到上海郊区曹行公社劳动的时候,丰老常常和我一起谈心。有一次我向他吐露出自己的悲观情绪,说等这场运动结束后我要到乡下去找一个安静之处以了余生。丰老不以为然,他对我说:“老唐,你不应该走掉。留在上海吧。将来上海更需要你画画的。这班人(指四人帮)倒行逆施,决不会长久。你等着吧,一定能看到他们的下场。你要为国家多做一点贡献。千万不要有此消极的念头。”他这一席话至今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尽管爸爸这样劝唐云先生,实际上在这场运动中,他自己肯定也有过种种想法。太长久了啊,这场运动!抗战也只忍受了八年,“文革”竟长达十年!
又据画院的人说,1968年毛泽东关于“严禁逼供信”的指示下达时,画院召集“牛棚”里的人谈感想,谈的人都哭。爸爸也在其内。是啊,他怎能不哭呢!逼供就是屈打成招。相信屈打成招的人说的话,然后加以批斗,百般折磨,这种情况自“文革”以来都已一年半了!挨骂的早已被骂过了,挨打的早已被打过了,自杀的早已死了。到如今才发下指示来,怎不叫人悲泪纵横!

前言/序言

爸爸如果在世,今年110岁了!
我曾为他写过两本传记。这已是第三本。一本比一本写得畅所欲言。遗憾的是,我一年比一年老,记性一年比一年差。看了前面写的传记,有些内容如今已经依稀仿佛了,幸亏当时写了下来。
有鉴于此,我写这本传记一定要把自己记得的事一点不漏地写下来。否则就会随着我的身躯进入黄泉。不能让后人知道,岂不可惜!
正因为如此,有关父亲晚年的事我多写了一些,因为那时的某些事,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啊!一吐为快,从此我不必再提这伤心的往事了。
写《潇洒风神》时,我只花了八个多月,赶上了爸爸诞生100周年。如今却是老牛破车,幸而能赶在爸爸诞生110周年前完成,自己觉得已经不错了。
《潇洒风神》与《我和爸爸丰子恺》除了历史上的事实必然同样介绍外,写的角度完全不一样。前者较全面地提到爸爸的作品,也介绍了他的艺术观;后者则较多叙述生活上的事。这两本书是“姊妹篇”。
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我对爸爸的交友缺少关心,所以在两本传记里都提得很少,只得有劳从事“丰子恺研究”的专家另外撰文补充。第二,我虽知道得不多,但我所写的必是事实,绝不假造(除非记错)。
我曾说过:写完了《潇洒风神》,编好了爸爸的文集(其实几乎是全集),再编好了他的漫画全集,好比三块大石头从我身上落了下来,让我松了一口气。后来却又来了三块大石头。这第一块《我和爸爸丰子恺》已经落地,但是文(全)集和漫画全集都已收集到了不少新资料,应该再作补充。以前与我“并肩作战”的大姐早已声称要退出“战场”,只能当我的顾问了。幸而余下的两块石头不算很大,因为毕竟已出版过,有了基础,而不是从无到有。我年事虽高,可以慢慢做。做爸爸的事,我义不容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潇洒风神》出版时,爸爸还躺在骨灰盒里。这本《我和爸爸丰子恺》出版时,爸爸的骨灰已入土为安,和妈妈一起葬在家乡的五人墓里了。五人者,爸妈和爸爸的三姐丰满、妹妹雪雪、妹夫蒋茂春也。
我写这部传记时,也像写以前的传记时一样请教了许许多多亲友,在此一并致谢!
《人间烟火:二十世纪中国士人的生活艺术》 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在时代剧变中,如何调和传统士人情怀与现代生存困境,构建其独特的精神家园与日常生活图景。我们聚焦于一群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艰难前行的个体,观察他们如何在社会洪流的裹挟下,坚守内心的“雅”与“真”,并将这种追求融入到衣食住行、人际往来乃至对艺术的理解之中。 彼时,旧的秩序土崩瓦解,新的思想如潮水般涌入,社会结构经历着翻天覆地的重塑。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读书人”身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再仅仅是科举的参与者或经史子集的阐释者,而是必须直面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方式的革新,以及政治参与的紧迫性。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思想史,而是力图从“生活史”的微观视角切入,描绘这些士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精心雕琢自己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是他们抵抗外界喧嚣、保持精神自洽的最后堡垒。 二 我们将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是“闲适”在现代困境中的重塑。传统士大夫视“闲”为修身养性的必要条件,是追求“心法”的路径。然而,在民国时期,尤其是在都市环境中,真正的“闲”变得奢侈且稀缺。知识分子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对茶道、花卉、园林、旧籍的把玩,来创造一种“有质量的闲暇”? 例如,我们考察了他们对居所的选择与布置。一座小小的书斋,往往成为他们精神哲学的物化体现。墙上的字画、案头的笔砚、窗外的几株竹梅,无一不是经过精心考量的符号。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对一种理想生活形态的宣言——即使身处动荡,也要在物质的周遭环境里,构建起一个宁静、有序、富有文化气息的场域。这不仅仅是审美趣味的体现,更是一种抵御“俗气”与“粗粝”的文化自卫。 三 人际交往方式的变迁是另一个重要侧面。传统士人社会建立在师承、同乡、同年等既有框架之上。进入现代大学体系和新兴文坛后,这种关系网络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我们分析了他们之间如何以书信往来维系情感和学问,这些私人信件往往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能透露其真实的心绪与日常细节。 信笺上的用语、选择赠送的书籍、探病或祝寿时的礼数,都透露出一种微妙的平衡:既要展现现代知识分子的平等精神,又不能失了传统礼仪的温厚。这种“礼”与“情”的交织,构成了他们独特的社交艺术。他们乐于在圈子内组织雅集、茶会,这些活动既是社交,也是一种“圈层文化”的巩固,用以筛选和确认彼此的精神同盟。 四 在物质生活层面,本书细致描绘了他们如何面对现代商品经济的冲击。他们对服饰的选择,是“新”与“旧”博弈的缩影。是继续穿着长衫马褂,彰显传统士人的风骨,还是效仿西式西装,以示与时代同步?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折衷——可能是在中式对襟衫外套上一件西式马甲,或是在细节处(如鞋履、眼镜)体现出对品质的坚持。 饮食方面,虽然西餐开始流行,但多数士人对家乡风味、时令食材的眷恋从未减退。他们对烹饪的看法,也往往带有文人的色彩,追求食材的本味与季节的契合,而非单纯的口腹之欲。这种对“食真味”的追求,实质上是对自然秩序的回归和尊重。 五 此外,我们关注了他们如何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对于许多二十世纪的士人而言,艺术(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并非仅仅是职业,而是生命哲学的延续。他们不会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纯粹的“工作流程”,而是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呼吸一般自然。 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对“笔墨趣味”、“境界高远”的强调,反映了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解: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迎合市场或政治风向,而在于其是否能承载作者的性灵和对宇宙的感悟。即便是面对经济压力,他们也极力避免让艺术完全“商品化”,从而维护其精神的高贵性。 本书通过对这些生活侧面的细致梳理,试图还原一个立体的、充满挣扎与智慧的二十世纪中国士人形象。他们是旧时代的守夜人,也是新时代的探索者,他们的生活艺术,正是那个动荡时代中,对人性尊严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注解。他们的努力,最终汇集成一曲关于如何在不完美世界中寻求圆满的生命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爸爸丰子恺》,我仿佛踏入了一个由笔墨构建的温暖时空,每一页都弥漫着一种淡然与雅致。书中的文字,没有刻意的雕琢,却自有其动人心魄的力量,如同山间清泉,潺潺流淌,洗涤着尘世的喧嚣。作者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真视角,去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那些寻常的景致,在经过他的描绘后,都变得生动而富有禅意。我沉醉于那些对自然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对孩童天真烂漫的描摹,以及对人情世故的独到见解。它不是一本卖弄学识的书,也不是一本空谈哲理的书,而是一本真正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表达生活韵味的书。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默默回味,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之中,感受那份闲适,那份淡泊。书中不时闪现的幽默感,更是让人会心一笑,那些智慧的火花,在不经意间点亮了阅读的乐趣。它教会我,原来生活的美,并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它就藏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到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角落,让我们的灵魂得到片刻的喘息与滋养。

评分

这本书,名字就自带一种亲切感,仿佛是来自一位熟悉的长辈的絮语,充满了温暖与智慧。《爸爸丰子恺》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而深刻的阅读体验。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些寻常的生活场景、童年的回忆、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用一种诗意而隽永的文字娓娓道来。我沉醉于那些描绘生活片段的文字,它们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份属于过去时代的纯真与美好。书中不时出现的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以及对人情冷暖的细腻体察,都让我由衷地赞叹。它没有刻意追求某种风格,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智慧。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分享着彼此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它教会我,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在忙碌的世界里,也能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热爱生活。

评分

《爸爸丰子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反思与重塑。它的语言风格独特,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学者气息,却又毫不失落于生活的日常和情感的真实。我被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力深深打动,他能从寻常事物中提炼出不寻常的哲理,让我在每一次阅读时,都能感受到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像是一幅幅意境悠远的画卷,将静态的文字赋予了动态的生命力,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其中的意境。它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种朴素、真诚的方式,表达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对苦难波澜不惊的态度,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的智慧。这种豁达与通透,是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都急需的一种精神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学会了如何在忙碌中放慢脚步,如何在琐碎中发现诗意,如何在得失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与启发。

评分

这本《爸爸丰子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份久违的温暖。初翻开,便被那质朴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字所吸引,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正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着那些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人生哲思的片段。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他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美好瞬间——孩子脸上的纯真笑容,窗外摇曳的树影,乃至一顿家常饭菜的香气,都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而充满意境。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仿佛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到了一片桃花源,可以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一种平和而美好的氛围里。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一种源自生活最真切的感悟。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就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不经意间,给予我最真挚的鼓励和最深刻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初见时,名字就带着一种朴拙而温暖的力量。“爸爸丰子恺”,这四个字仿佛一下拉近了距离,让我瞬间回想起自己孩提时代,也曾依赖着爸爸坚实的臂膀,听他讲述那些简单却充满智慧的故事。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关于丰子恺先生的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宁静而悠远的韵味,如同夏日午后,一阵微风吹过,带来淡淡的花香。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生活细节时的细腻笔触,那些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那些平凡日子里的诗意,都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让我感受到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舒心。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随笔,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审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恰恰是这本书最动人之处。它不像某些书那样,上来就灌输大道理,而是用一种更加温和、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体会生活的美好,去发现平凡中的不凡。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像是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仿佛照见了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那份宁静与诗意。

评分

走访父亲生前好友,以质朴真挚的笔触还原了生活中的真实的父亲。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这位艺术大师性情涵养和气品气骨。

评分

走访父亲生前好友,以质朴真挚的笔触还原了生活中的真实的父亲。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这位艺术大师性情涵养和气品气骨。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的哦?

评分

挺好的哦?

评分

写的还行写的还行写的还行

评分

京东读书节买的,捡到便宜了,质量等都很好。

评分

京东读书节买的,捡到便宜了,质量等都很好。

评分

先看看这书角,再看看这污渍,你还有看内容的愿望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