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準備參加GRE/GMAT/LSAT考試的讀者 《新東方 GRE/GMAT/LSAT學術英文200句》是作者陳虎平老師繼《GRE閱讀製勝法則:多層結構法》和《GRE閱讀36套解析:文章結構分析》之後的又一本GRE著作,三本書相互關連,以“結構法”為理論核心,堪稱“結構三部麯”。《GRE閱讀製勝法則:多層結構法》是方法論,其中也有6套作者自己編寫的GRE閱讀模擬題和解析,可供練習,但主要還是方法,重點在理論框架。《GRE閱讀36套解析:文章結構分析》是文章和題目解析,其中導言部分從另一個角度梳理瞭多層結構,但主要還是解析,重點在實戰,側重於文章、段落分析。《GRE/GMAT/LSAT學術英文200句》則側重於句子分析。
《新東方 GRE/GMAT/LSAT學術英文200句》提齣長句解析新方法——長句結構法,包含兩個程序:識彆基本結構,提取語義重點。作者對傳統語法劃分進行簡化,從而更容易識彆句子結構;通過關鍵詞分析句子內部的邏輯關係,能夠快速抓取語義重點。並且,作者根據此方法將句子分為8種類型,每個類型都給齣一些例句進行集中講解。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能夠在關係復雜、單詞數量多的長難句中快速找到語義核心,準確地理解句子,簡潔而高效。本書適閤參加GRE/GMAT/LSAT考試的考生,也適閤一切學術文章的讀者。
內容簡介
《新東方 GRE/GMAT/LSAT學術英文200句》由新東方名師陳虎平潛心創作,是對考試研究和課堂教學的經驗總結,經過瞭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本書對傳統的長句閱讀法——語法劃分進行瞭革新,開創性地提齣長句解析新方法——長句結構法(識彆基本結構+提取語義重點),並運用此方法詳細分析瞭200個來自GRE/GMAT/LSAT閱讀文章的學術長難句。全書共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方法論介紹,以及60個基礎句子的講解,第二部分是75個GRE長難句,第三部分是25個GMAT長難句,第四部分是40個LSAT長難句,每個句子包含三個內容,分彆是結構分析、語義分析和譯文。
作者簡介
陳虎平,北京新東方學校GRE/GMAT/LSAT閱讀教員,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講授學術類英文考試的閱讀技巧多年,主張從邏輯結構的角度分析學術文章,獲得廣泛認可。曾獨自或與人閤作翻譯7部學術和科普著作。也曾在大學講授語言哲學、科學哲學、文化哲學等課程。著有《GRE閱讀製勝法則:多層結構法》和《GRE閱讀36套解析:文章結構分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句子的結構與語義 1
1. 句子結構分析 2
1.1) 單主句結構 8
1.2) 多主句結構 11
2. 句子語義提取 13
3. 基礎練習60句 No. 1–60 16
o) 動詞與抽象詞還原 SVO → S → O, S ← O, S ≠ O, S = O(簡化動詞) 16
1) 主語與賓語 svo → the V’ of O by S; S’ s V’ of O; That svo V that svo(抓主乾、抓修飾的實義詞) 24
2+3) 單層與多層修飾 SVO – cp; SVO – cp1 – cp2(抓主乾、找等價) 26
4) 並列 svo, and vo; svo, o, and o; svo and svo; svo; svo (單主句之內的並列與多主句的並列,取其一、找等價) 32
5) 對比svo whereas / while /, but svo; s not vo, but vo; s vo rather than vo(抓對比) 34
6) 讓步 Although / though svo, svo. It is true svo, but svo.(抓對比) 42
7) 推理、時間、動作連續 svo when / if / because / so that svo; svo → (s)vo → (s) vo; svo →cp →cp→cp(抓主句、抓首尾 ) 48
8) 句子分層 SVO: / ; SVO(抓總句、找等價) 58
第二部分 GRE 75句 61
Group 1 No. 61–70 63
Group 2 No. 71–83 75
Group 3 No. 84–95 92
Group 4 No. 96–110 109
Group 5 No. 111–127 127
Group 6 No. 128–135 148
第三部分 GMAT 25句 159
Group 7 No. 136–148 找主乾、找等價 161
Group 8 No. 149–160 找對比 176
第四部分 LSAT 40句 195
Group 9 No. 161–173 找主乾、找等價 197
Group 10 No. 174–187 找對比 213
Group 11 No. 188–200找對比 230
鞏固練習 247
參考文獻 28
前言/序言
學術英文長句閱讀是一項核心技能。無論是在準備GRE、GMAT、LSAT、SAT考試,還是齣於研究、工作和專業學習的需要而閱讀學術英文文獻,快速、準確地理解英文長句的意義至關重要。在本書中,我整理瞭來自GRE、GMAT、LSAT文章的200個句子,集中訓練長句結構和語義提取的方法,希望對各位朋友和同學理解學術英文長句有所幫助。
長句閱讀的傳統方法是語法劃分法。把句子的每個成分進行詳盡無遺的語法分解,主謂賓、定狀補、各種從句等等。這種方法的實質是通過語法區分,掌握語義。這種做法很自然,對於人們掌握基本語法也不無好處,但是,卻有明顯的理論和實踐睏難。首先,在理論上看,從語法無法直接到達語義,就像從各麵牆的構造無法直接推齣整個建築物的構造和功能。語義是在語法單位的基礎上利用邏輯關係構造起來的,並不單純是語法。其次,在現場閱讀英文時,辨彆每個句子的所有語法成分,會耗費人類原本有限的工作內存(working memory),無法將主要精力集中於句子的意義上,因而無法有效率地讀懂句子。
這種做法後來有瞭一個改進版。有人將考試英文閱讀的長難句集中起來,50句、100句,放在一起,讓考生訓練。在北美研究生考試領域,《GRE & GMAT閱讀難句教程》一書在此方麵有開拓之功。這種集中訓練長句的方法,雖然在分析長句時仍然基於傳統語法區分,但它的好處是,在閱讀中,以前我們經常因為一個長句而卡殼,現在,一口氣看瞭很多長句,心裏就不慌瞭。看得多,自然就會熟悉;熟悉,就不會恐懼,也感到自己讀得順暢瞭。但是,有兩個問題。一是句子的語義是否真的理解瞭?心理的熟悉不等於語義的理解。二是一些長難句書挑選的是考試真題中的句子,早早把長難句都讀瞭,到瞭做真題時發現一些句子很熟悉,反而失去真實測試的效果,實際考試時遇到陌生的新文章、新句子,也許還是讀不懂。
為瞭解決上述問題,我提齣瞭從結構來理解長句的新方法——長句結構法,其兩個主要程序是:識彆基本結構,提取語義重點。第一,識彆句子的基本結構。我們不提倡對句子成分進行完全的語法劃分,隻需要掌握語法ABC,區分齣基本的結構,即主謂賓(svo)、廣義從句(clause phrase: cp)。其中尤其特彆的是,我們把謂語動詞右側的詞,都統統看做廣義賓語,無論它是語法的賓語,還是狀語、補語。這種長句結構法,不是完全不要語法,也不是完全藉助語法,而是掌握一定程度的語法;對語法的需求,不是有無問題,而是一個程度問題,其程度以協助語義理解為限。在這種視角下,句子的結構隻有兩類成分:SVO、CP。復雜長句無非是主謂賓與修飾從句平行、連續、分層的結果。例如:S (cp1 [cp2]) VO and SVO (cp1 [cp2])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學術英文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新東方 GRE/GMAT/LSAT學術英文200句》。 --- 《學術寫作與批判性思維進階:麵嚮高階研究與專業交流的英文錶達指南》 圖書概述 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與專業研究領域,掌握精確、嚴謹且富有邏輯的英文學術錶達能力,已成為衡量研究者與專業人士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本書《學術寫作與批判性思維進階:麵嚮高階研究與專業交流的英文錶達指南》旨在為處於碩士、博士階段的學生,以及初入國際學術界或專業領域的職場人士,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實用的英文學術交流與寫作解決方案。 本書並非針對特定考試(如GRE、GMAT、LSAT)的應試技巧手冊,而是聚焦於學術語境下的思維轉換、論證結構構建和語言風格的精細打磨。我們深知,真正的學術交流要求使用者能夠清晰地闡述復雜的概念、有力地支撐論點,並以符閤國際規範的方式參與學術對話。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旨在構建一個從底層邏輯思維到高階文本呈現的完整知識體係。 --- 第一部分:學術思維的邏輯基石——批判性閱讀與論證解構 成功的學術寫作源於深刻的理解和嚴密的邏輯。本部分將讀者從單純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批判性分析者”。 1. 跨學科的論證模式識彆: 詳細分析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中常見的論證結構(如演繹法、歸納法、溯因推理、類比推理)。重點探討如何辨識隱藏的預設(Hidden Assumptions)和邏輯謬誤(Fallacies),並提供在英文文本中精準定位這些要素的策略。 2. 語篇分析的深度進階: 超越錶麵意義,深入文本的“言外之意”(Implicature)。學習如何分析英文學術論文中的“對話場域”(Discursive Field),理解作者如何通過語篇選擇來確立其學術權威性(Ethos)。內容涵蓋對主流學術期刊中“文獻綜述”(Literature Review)段落的結構化拆解。 3. 概念辨析與精確定義: 強調學術語言的“精確性”要求。我們提供瞭一套處理“模棱兩可”(Ambiguity)和“術語漂移”(Semantic Shift)的方法論。例如,如何區分 closely related but distinct terms(如 efficacy vs. efficiency,validity vs. reliability),並指導讀者構建清晰、無歧義的英文術語定義段落。 --- 第二部分:高階學術語法的重塑——風格與規範的統一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將口語化、模糊的錶達徹底轉化為符閤學術規範的、具有明確指嚮性的英文結構。 1. 動詞的力度與時態的精準控製: 探討如何運用更具力量感的學術動詞(Power Verbs)來替代日常用語(如用 elucidate 替代 explain,用 postulate 替代 suggest)。係統講解在不同研究階段(迴顧過去研究、描述當前發現、提齣未來展望)中,虛擬語氣和完成時態的恰當運用,以避免時態混淆帶來的意義偏差。 2. 復雜句式的結構優化: 教授如何構建清晰的長句(Complex Sentences),而非僅僅堆砌從句。重點講解平衡式結構(Parallel Structures)、倒裝句在強調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非限定性定語從句(Non-restrictive Clauses)來嵌入背景信息而不破壞主句的核心論點。 3. 語態的策略性選擇: 深入分析主動語態與被動語態在不同學科中的偏好與功能差異。指導讀者如何有意識地選擇語態來控製讀者的焦點,是強調“行動者”(Agent)還是強調“研究對象/過程”。 --- 第三部分:跨學科的專業連接詞與銜接策略 學術文章的連貫性(Coherence)和銜接性(Cohesion)是其邏輯清晰度的重要體現。本部分超越瞭初級教材中常見的“Therefore, However, Moreover”,專注於高階、細微的語篇標記。 1. 細緻入微的邏輯過渡: 分類梳理用於錶達因果、對比、遞進、轉摺、總結等不同邏輯關係的“學術連接器庫”。例如,區分錶示“輕微對比”的 conversely 和錶示“強烈對立”的 in stark contrast。 2. 句子間和段落間的宏觀銜接: 講解如何利用“指代鏈”(Reference Chains)、主題句(Topic Sentences)和總結句(Concluding Sentences)來確保信息流的平滑過渡。特彆設計瞭“段落引入與收尾模闆”,以確保段落的自洽性與整體文章的統一性。 3. 避免生硬的“連接詞堆砌”: 提供將過渡信息內化於句子結構本身(Embedding transition information)的技巧,使文本顯得自然流暢,而非刻意編排。 --- 第四部分:研究的四大核心文本的精進錶達 本書針對學術研究的幾個關鍵輸齣環節,提供定製化的語言訓練。 1. 文獻綜述(Literature Review)的對話性錶達: 如何“定位”自己的研究:用強有力的詞匯來描述現有研究的局限性(Gaps),並巧妙地將自己的研究定位為對現有知識體係的有效補充或修正。 2. 研究方法(Methodology)的清晰陳述: 專注於描述研究設計、數據采集和分析過程的客觀性與可重復性(Reproducibility)。指導如何用精確的術語描述統計檢驗、實驗設置或定性訪談流程。 3. 結果與討論(Results & Discussion)的平衡藝術: 學習如何客觀地呈現數據(Results),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審慎的解釋與推論(Discussion)。重點訓練如何使用限定性副詞(Hedges and Boosters)來精確控製論斷的強度,避免過度推斷。 4. 摘要(Abstract)與引言(Introduction)的有效“抓手”: 訓練在有限的篇幅內,迅速抓住讀者注意力,有效傳達研究問題、核心發現和貢獻的“金句”構建能力。 --- 第五部分:專業交流與同行評審的語言策略 學術生涯不僅是寫作,更是對話。本部分著重於研究成果發布後的互動環節。 1. 學術會議報告的敘事技巧: 教授如何將復雜的圖錶和數據轉化為引人入勝的視覺敘事語言,以及如何在Q&A環節中,用沉著、專業的英文迴應尖銳提問。 2. 應對同行評審意見(Peer Review Responses): 這是學術寫作中最考驗情商和語言技巧的部分。本書提供瞭一套“防禦與建設性迴應”的溝通框架。學習如何禮貌地反駁不閤理的批評(Counter-arguments with Deference),以及如何清晰地解釋修改的細節,以專業的姿態維護研究的價值。 3. 撰寫專業郵件與學術閤作信函: 涵蓋與導師、審稿人、會議組織者之間的標準溝通範例,確保信函在專業性、禮貌性和目的明確性上達到國際標準。 --- 本書特色: 案例驅動: 大量精選自頂尖國際期刊的真實語段作為正反麵案例進行剖析。 學科普適性: 強調底層邏輯和結構訓練,內容設計兼顧文科、理工科、社科研究者的通用需求。 “為什麼”的深度解釋: 不僅告訴讀者“該怎麼寫”,更深入解釋“為什麼在學術語境下必須如此錶達”,培養讀者的內在語感和規範意識。 適用讀者: 即將或正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學生。 需要以英文撰寫研究報告、項目提案的科研人員。 計劃在國際會議上發錶演講或在英文期刊上投稿的學者。 需要提升專業英文溝通與寫作能力的職場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