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卷三):《晋察冀画报》文献史料 [Jin-Cha-Ji Pictorial]

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卷三):《晋察冀画报》文献史料 [Jin-Cha-Ji Pictoria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志民 编
图书标签:
  • 晋察冀画报
  • 抗战画报
  • 历史文献
  • 史料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 中国近现代史
  • 地方史
  • 画报
  • 文献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34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415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Jin-Cha-Ji Pictorial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71
字数: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日,带孩子参加北京市小学生的网上夏令营活动,给孩子重温讲述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原型实名阎福华)和雨来的故事,意外的发现原来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晋察冀地区,也正是个人今年负责的这套《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中众多报道的发生地。王二小和雨来们用生命保护了晋察冀边区的军政干部和老乡,而《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中的13期《晋察冀画报》和画报社的众多出版物和相关资料等则实证了更多晋察冀地区当年军民共同抗战的人民战争史。

内容简介

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卷1《晋察冀画报》第1-13期,是继《晋察冀画报》自1942年创刊到1948年完成历史使命之后的一次集中原貌重现。全书收录影印《晋察冀画报》全部13期内容,亦将画报13期目录单独抄录并辅以英文翻译,令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每期画报的具体内容。与此同时,编者还从13期画报(其中9-10期为合刊)中各选择一幅刊发过的照片单独呈现,清晰的画质呈现对照斑驳的老画报,将读者跨越时空带入那段峥嵘岁月。 卷2《晋察冀画报》出版物,则对《晋察冀画报》的重要出版物进行了首次集中原貌呈现。全书收录画报社编辑出版的诸多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画刊、时事专刊、时事增刊、号外,以及《毛主席近影集》《摄影新闻》等。 卷3《晋察冀画报》文献史料,收集了晋察冀画报社的诸多文献史料,包括画报社油印版内部刊物《摄影网通讯》的全部17期内容,还包括当年的摄影教材、学习记录,指令公函,往来信函,画报社活动照片以及画报社大事记等信息。诸多史料的汇集得益于画报社家属后代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组织和机构的无私配合。
整套《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图书,文集自2014年8月启动编辑,历时一年,经不断补充完善而成。文集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

作者简介

石志民,知名摄影家、策展人,从事专业摄影逾40年。1985年他从就职的新华社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取得艺术硕士(MFA)学位,并在美国从事专业摄影和摄影研究逾18年。他曾编著出版了《挑战沙龙——探寻摄影大师的足迹》《时装摄影——风潮·风情·风格》等书籍;曾为中国主流摄影报刊撰写过“数码摄影及其发展趋势”(1998),“建立中国的摄影作品收藏市场”(2002),“中国摄影应警惕的三个误区”(2006),“中国离摄影大国有多远”(2010)等文章,对中国摄影发展状态有很强的针对性。
石志民1991年在纽约建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他曾被武夷山国际摄影节,桂林国际摄影节和上海国际摄影周等多个国际摄影节聘为策展人。也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大连医学院影像艺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卷1 《晋察冀画报》第113期
《晋察冀画报》第1期(1942年7月7日)
《晋察冀画报》第2期(1943年1月20日)
《晋察冀画报》第3期(1943年5月10日)
《晋察冀画报》第4期(1943年9月20日)
《晋察冀画报》第5期(1944年3月30日)
《晋察冀画报》第6期(1944年8月30日)
《晋察冀画报》第7期(1944年11月30日)
《晋察冀画报》第8期(1945年4月30日)
《晋察冀画报》第9、10期(1945年12月)
《晋察冀画报》第11期(1947年10月)
《晋察冀画报》第12期(1947年12月)
《晋察冀画报》第13期(1947年12月)

卷2 《晋察冀画报》出版物
《晋察冀画报/时事专刊》(1942年3月20日)
《晋察冀画报/增刊》
第1期(1944年1月28日)
第2期(1944年3月8日)
第3期(1945年9月15日)
《晋察冀画报/月刊》
第2期(1945年6月30日)
第3期(1945年7月30日)
《摄影新闻》
第1期(1945年10月9日)
第2期(1945年10月13日)
第3期(1945年10月15日)
第4期(1945年10月27日)
《晋察冀画报/旬刊》
第1期(1945年12月9日)
第2期(1945年12月13日)
第3期(1945年12月29日)
第4期(1946年1月9日)
第6期(1946年1月29日)
《毛主席近影集》(1945年12月22日)
《晋察冀画报/号外》
第1期(1946年8月15日)
第2期(1946年8月25日)
第3期(1946年8月27日)
第4期(1946年9月8日)
《晋察冀画报/半月刊》
第1期(1946年8月30日)
第2期(1946年9月15日)
《晋察冀画报/丛刊》
第1期(1946年3月)
第2期(1946年3月)
第3期(1946年5月)
第4期(1946年7月)
《晋察冀画刊》
第1号(1946年12月30日)
第2号(1947年1月15日)
第3号(1947年3月15日)
第4号(1947年3月30日)
第5号(1947年4月15日)
第6号(1947年4月22日)
第7号(1947年4月30日)
第8号(1947年5月3日)
第9号(1947年5月8日)
第10号(1947年5月15日)
第11号(1947年5月20曰)
第12号(1947年5月30日)
第13号(1947年6月15日)
第14号(1947年6月30日)
第15号(1947年7月10日)
《晋察冀画报/季刊》(1947年3月)

卷3 《晋察冀画报》文献史料

后记

前言/序言


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卷三):《晋察冀画报》文献史料 导言 本书聚焦于中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建立、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所创办的重要宣传阵地——《晋察冀画报》的历史文献。本卷作为《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系统性地梳理、汇集和研究与《晋察冀画报》的创办、发展、内容生产、发行传播及其历史影响相关的各类原始文献、史料及回忆资料。 《晋察冀画报》是晋察冀边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记录了抗战烽火中的军民生活、敌后斗争的艰辛历程、边区社会建设的成就以及人民军队的英勇事迹。本书收录的文献资料,不仅是研究晋察冀边区宣传史、新闻史、美术史的宝贵一手材料,更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复杂战争环境中如何运用文化和视觉媒介动员民众、凝聚力量的深刻见证。 文献汇编与结构 本书的文献汇编工作遵循严谨的史料学原则,力求全面、客观地呈现《晋察冀画报》从创刊至停刊(或转型)期间的真实面貌。全卷结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板块展开: 第一部分:画报创办与早期发展文献 本部分重点收录了关于《晋察冀画报》创办背景、初创时期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以及早期工作方针的原始文件。这包括但不限于:晋察冀边区党委、军区对宣传工作的指示电文;负责画报编辑、摄影、美术创作人员的任命文件;关于画报创刊号(或早期重要期号)的策划讨论记录;以及早期摄影器材的调拨和冲印技术摸索的简要记录。通过这些文献,可以清晰勾勒出在艰苦的敌后环境下,一支特殊的宣传队伍是如何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特别关注如何解决边区物质匮乏、人员技术经验不足等现实困难。 第二部分:内容生产与主题研究 这是本书篇幅最核心的部分,集中展示了《晋察冀画报》实际刊发的代表性内容线索及其背后的创作指令。文献资料包括: 1. 战事报道与军事行动记录: 收集了关于重点战役(如反扫荡、破封锁等)的现场报道指令、摄影师的跟进任务简报,以及对重大胜利的宣传口径文件。这些资料揭示了画报如何快速反应,将前线战况转化为具有鼓舞作用的视觉叙事。 2. 根据地建设与社会生活: 涵盖了关于生产自救、纺织、教育、卫生、减租减息等社会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文献记录。这些文件展示了《晋察冀画报》作为描绘“新社会”蓝图的媒介,其内容是如何与边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的。 3. 人物群像与英雄塑造: 汇集了关于模范人物(如劳动英雄、战斗英雄、模范干部)事迹的推荐材料、事迹初稿以及最终刊发稿件的审批记录。这有助于分析边区在塑造抗战集体形象和个人榜样方面的宣传策略。 4. 文化艺术与美术风格: 搜集了关于版画、漫画、摄影技术标准、图片使用规范的内部文件。这反映了晋察冀鲁迅艺术学院等机构如何影响并奠定了画报鲜明的艺术基调——朴素、有力、贴近群众的写实风格。 第三部分:发行、传播与受众反馈 本部分关注画报如何到达其目标受众——晋察冀边区军民、解放区其他区域以及国统区和海外的读者。文献材料包括: 1. 发行网络与运输记录: 涉及邮政系统、秘密交通线关于画报的投递量、流向统计数据。在敌区包围下,画报的“漂流”和安全送达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 对国统区和国际的宣传策略: 收集了向延安、重庆、以及海外记者、国际友人寄送画报的记录和附带的说明文字,分析其在统战和争取国际同情方面的作用。 3. 内部意见征集与读者反馈: 整理了边区内部对画报内容、版式设计的讨论纪要,以及部分来自基层通讯员关于画报在群众中影响力的报告。 第四部分:后期与相关机构的历史遗存 随着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的深入,《晋察冀画报》的职能和人员有所调整。本部分收录了与画报相关的机构变迁文件,如其部分人员和技术骨干如何转入新华社(或解放区其他重要新闻机构)的调动函件,以及对画报在历史转型期的相关评估文献。 研究价值 《晋察冀画报》文献史料的汇集,为研究者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新闻传播史: 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条件下如何建立并运营一套高效、有影响力的图文传播体系。 视觉文化史: 分析特定历史时期内,摄影、版画等视觉艺术如何被用作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建构的工具。 抗战史与边区史: 提供了关于晋察冀边区社会肌理、经济形态、群众心态的第一手视觉和文字旁证,是对传统以文字为主的党史文献的重要补充。 本书的出版,旨在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得以完整保存,为后世对晋察冀根据地历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每份文献均附有详尽的题注和背景说明,力求还原其产生的时代情境。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些文献资料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历史,不如说是在“聆听”那个时代的真实脉搏。文字部分的叙事口吻非常鲜活,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信念,没有如今常见的过度解读和后世的审视滤镜,是那个热烈年代最直接的声音回响。那些报道的细节,比如基层干群的生活点滴、生产互助的具体场景、以及对敌斗争的策略部署,都展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和即时性。我特别留意了那些配图文字,它们往往用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复杂的社会图景,极富感染力。这套汇编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最原始的“一手资料流”,让研究者能够抛开二手解读的窠臼,直接面对历史的现场,感受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和集体情绪的流动。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社会变迁的研究者,我发现这些图文资料在社会结构变迁的微观记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画报中对“新”与“旧”的对比描写,对劳动模范的树立,对妇女解放的宣传,无不精心地构建着理想社会蓝图的每一个细节。它帮助我们理解,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普通人的日常行为是如何被引导、被塑造的。通过对特定栏目,比如“生产战线报道”或“扫盲识字运动”的聚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宣传是如何深入到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推动着社会观念的更新换代。这种细致入微的社会切片,比抽象的理论论述更具有说服力和穿透力。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套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带来的震撼。它不是零星散落的片段,而是一个时间轴上的完整序列。这种连续性对于进行纵向研究至关重要。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某个政策的提出、发展、巩固,乃至在具体事件中的反映和效果。资料编排的严谨性也值得称赞,对于每一期、每一篇内容的收录都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忠实还原,使得学术引证时能够非常方便地追溯到源头。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样本空间”,让历史的重构不再是碎片化的拼图,而是一个有据可查的、结构清晰的整体框架。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者而言,这套全集是案头必备的重量级参考工具书。

评分

这套画报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装帧设计上,既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和实用,又不失典雅,每一页的排版都体现了那个时期宣传艺术的高水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印刷质量,即便是跨越了这么多年头,许多图像的细节依然清晰可见,墨色浓淡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当年的油墨气息。光是翻阅这些图文,就能感受到编辑者们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所付出的巨大心力。这不仅仅是资料的汇编,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文物,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都毋庸置疑。对于任何对那段特定历史时期抱有深入探究兴趣的人来说,光是这份对实物形态的还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是实体文献的胜利。

评分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这套画报的视觉语言具有极高的研究潜力。那个年代的插画和摄影作品,风格上深受革命现实主义和一些新兴艺术流派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力度,人物造型的象征意义,都承载着强烈的意识形态信息。我仔细比对了不同时期的作品,能明显看出艺术风格的演变和成熟,这本身就是一部视觉风格的简史。那些木刻、套色印刷品的质感,在今天的数字扫描中依然能展现出其刀刻的力度和印刷的层次感,这对于研究当时的宣传美学和印刷技术极限是非常宝贵的材料。它不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更是那个时期视觉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