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经典自传体小说,初版于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坂。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城南旧事
五凤连心记
初恋
母亲的秘密
爱情的散步
城墙·天桥·四合院儿
友情
念远方的沉樱
差不多快十年了,我写过一篇题名《忆儿时》的小稿,现在把它抄写在这里: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记得小时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他背着匣子,里面全是些新新旧旧的灯泡,贴几个钱,拿家里断了丝的跟他换新的。到今天我还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说电唱机了!)提着胜利公司商标上那个狗听留声机的那种大喇叭。我便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母亲被搅不过,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
“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街坊的小孩和老妈子。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便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这叫做“听蹭儿”。我有时大大方方地全让他们进来;有时讨厌哪一个便推他出去,把大门砰地一关,好不威风!
唱话匣子的人,把那大喇叭安在话匣子上,然后装上百代公司的唱片。片子转动了,先是那两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早该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吜吜的声音,嗞嗞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不过因为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片“洋人大笑”,还没唱呢,大家就笑起来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更笑得凶,乱哄哄的演出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代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老妈子一块钱(多么有用的一块钱!),叫她带我们小孩子到“城南游艺园”去,便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没有人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时候的母亲并不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教条。
那时候的老妈子也真够厉害,进了游艺园就得由她安排,她爱听张笑影的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我就不能到大戏场里听雪艳琴的《梅玉配》。后来去熟了,胆子也大了,便找个题目——要两大枚(两个铜板)上厕所,溜出来到各处乱闯。看穿燕尾服的变戏法儿;看扎着长辫子的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郑小秋的《空谷兰》。大戏场里,男女分座(包厢例外)。有时观众在给“扔手巾把儿的”叫好,摆瓜子碟儿的,卖玉兰花的,卖糖果的,要茶钱的,穿来穿去,吵吵闹闹,有时或许赶上一位发脾气的观众老爷飞茶壶。戏台上这边贴着戏报子,那边贴着“奉厅谕:禁止怪声叫好”的大字,但是看了反而使人嗓子眼儿痒痒,非喊两声“好”不过瘾。
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睡着了。我不明白那时候的大人是什么心理,已经十二点多了,还不许入睡,坐在她们(母亲或是老妈子)的身上,打着瞌睡,她们却时时摇动你说:“别睡!快到家了!”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睡觉?母亲说,一则怕着凉,再则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
多少年后,城南游艺园改建了屠宰场,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没落了,偶然从那里经过,便不胜今昔之感。这并非是眷恋昔日的热闹的生活,那时的社会习俗并不值得一提,只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我记得写上面这段小文的时候,便曾想:为了回忆童年,使之永恒,我何不写些故事,以我的童年为背景呢!于是这几年来,我陆续地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地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儿。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那时我十三岁,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如果说一个人一生要分几个段落的话,父亲的死,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段落,我写过一篇《我父》,仍是值得存录在这里的:写纪念父亲的文章,便要回忆许多童年的事情,因为父亲死去快二十年了,他弃我们姊弟七人而去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女孩。在我为文多年间,从来没有一篇专为父亲而写的,因为我知道如果写到父亲,总不免要触及他离开我们过早的悲痛记忆。
虽然我和父亲相处的年代,还比不了和一个朋友更长久,况且那些年代对于我,又都是属于童年的,但我对于父亲的了解和认识极深。他溺爱我,也鞭策我,更有过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现他的专制,但是我也得原谅他与日俱增的坏脾气,和他日渐衰弱的肺病身体。
父亲实在不应当这样早早离开人世,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努力,对生活有浓厚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多么丰富!他生性爱动,几乎无所不好,好像世间有多少做不完的事情,等待他来动手,我想他的死是不甘心的。但是促成他的早死,多种的嗜好也有关系,他爱喝酒,快乐地划着拳;他爱打牌,到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是聪明的,什么都下功夫研究,他害肺病以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家里有一只五斗柜的抽屉,就跟个小药房似的。但是这种饮酒熬夜的生活,便可以破坏任何医药的功效。我听母亲说,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常到酒妓馆林立的街坊,从黑夜饮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太任性了!
母亲的生产率够高,平均三年生两个,有人说我们姊妹多是因为父亲爱花的缘故,这不过是迷信中的巧合,但父亲爱花是真的。我有一个很明显的记忆,便是父亲常和挑担卖花的讲价钱,最后总是把整担的花全买下。于是父亲动手了,我们也兴奋地忙起来,廊檐下大大小小的花盆都搬出来。盆里栽的花,父亲好像特别喜欢文竹,含羞草,海棠,绣球和菊花。到了秋天,廊下客厅,摆满了秋菊。
花事最盛是当我们的家住在虎坊桥的时候,院子里有几大盆出色的夹竹桃和石榴,都是经过父亲用心培植的。每年他都亲自给石榴树下施麻渣,要臭好几天,但是等到中秋节,结的大石榴都饱满得裂开了嘴!父亲死后的第一年,石榴没结好;第二年,死去好几棵。喜欢迷信的人便说,它们随父亲俱去。其实,明明是我们对于剪枝,施肥,没有像父亲那样勤劳的缘故。
父亲的脾气尽管有时暴躁,他却有更多的优点,他负责任地工作,努力求生存,热心助人,不吝金钱。我们每一个孩子他都疼爱,我常常想,既然如此,他就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得以延长,看子女茁长成人,该是最快乐的事。但是好动的父亲,却不肯好好的养病。他既死不瞑目,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多半居住在城之南——旧日京华的所在地。父亲好动到爱搬家的程度,绿衣的邮差是报告哪里有好房的主要人物。我们住过的椿树胡同,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
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哪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而神圣吗?
林海音
一九六○年七月
坦白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并非一本提供明确答案的指导手册,而更像是一面魔镜,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记忆与告别中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书中的某些意象反复出现,它们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象征体系,初读时或许只是一个寻常的物件或场景,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你会领悟到它背后承载的更宏大的主题——关于时间流逝的不可逆转,关于童年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体在集体记忆中的位置。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在如此看似平淡的叙事中,编织出如此复杂而又统一的哲学思考的。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关于“存在”的根本问题。读完之后,那种久久萦绕在心头的回味,清晰地告诉我,这是一本需要被反复咀嚼和珍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功底,简直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我注意到作者很少使用华丽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宝石,精准而有分量。他的句子结构富有变化,时而短促有力,如同重击,将情绪瞬间推向高潮;时而又蜿蜒绵长,充满着抒情的韵律感,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听音乐般的享受。我尤其喜欢他描述场景时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你仿佛能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故事发生的物理环境,空气的湿度、温度,甚至泥土的气味都能被文字精确地捕捉并传递过来。这种文字的画面感极强,很多段落根本不需要配图,单凭文字本身就足以构成一幅幅令人难忘的艺术品。这种对文字的敬畏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当下的快餐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学力量,在于对表达的极致追求。
评分我很少对一本书的结构布局如此赞叹。作者的叙事线索处理得极为巧妙,它不是简单的线性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类似回忆的碎片化、跳跃性的方式,时而回到过去,时而又折回当下,但每一次的切换都精准地服务于主题的深化,并且总能找到一个完美的衔接点,让读者在迷离中保持清醒的跟随。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恰恰模拟了人类记忆本身的工作方式,我们的思绪本就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回响和折射。书中的场景切换处理得极其流畅,从一个院落到另一条街道,仿佛中间只隔了一次眨眼的时间,却已是沧海桑田。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尝试,无疑增加了阅读的挑战性,但也正是这种“挑战”,带来了巨大的阅读满足感——每成功地跟上一次作者的节奏,就仿佛完成了一次智力上的小小的探险。这本书证明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可以达到浑然天成的统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那种略带泛黄的书页质感,仿佛一踏入书店就能闻到时间沉淀下来的墨香。封面选用的插画风格,线条细腻却又带着一种朦胧的怀旧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去探寻文字里的世界。我特意挑选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了一杯热茶,就这样被封面营造的氛围温柔地牵引了进去。初读的几页,文字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疾不徐,像是在带领读者走过一条铺满青苔的石板小路。作者叙事的手法非常高明,他懂得如何用最朴素的词藻勾勒出最深刻的意境。我特别欣赏那些关于光影和声音的细致描写,比如阳光穿过窗棂在木地板上拉出的长条,或是远处传来的几声清脆的鸟鸣,这些微小的细节,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让人不由得自主地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与美好。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畅销书难以给予的,它更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私人茶会,邀请你放下所有的喧嚣,静静品味生活本身蕴含的韵味。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内心深处情感的细致梳理。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某个不经意的段落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那种直击人心的共鸣感让我不得不暂停,去回味自己的人生片段。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洞察力,他没有用脸谱化的符号去定义善恶,而是让每一个角色都带着各自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活生生地站立在纸面上。尤其是一些边缘人物的命运,那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无力感,读来令人唏嘘。我甚至能感觉到,作者在书写这些故事的时候,也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挣扎与和解。这种真诚,是读者最能体会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面纱,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隐喻。这不是那种需要费力去解读的“高深”之作,它的哲学意味是内敛的,是随着你的生命阅历一同生长的,不同年龄段去读,体会到的侧重点一定会有天壤之别。
评分书很好,是正版
评分不错,读了多少次了,还是值得一看。
评分好书
评分质优价廉、服务周到
评分学校要求学生必读书目,物流很快,满意!
评分非常好值的拥有的一本书
评分书很好,是正版
评分这个版本的书,字体有点小
评分不错价格也实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