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滾滾紅塵,這世間確有它的汙穢不潔。但因為人間這點公平,所以我們纔可以說,對於命運,我永不絕望。
——獨木舟
一、《一粒紅塵》是暢銷書作傢獨木舟與人生並行的轉型之作,各地圖書城等各種圖書銷售排行榜,是2014年銷量與口碑齊贊的暢銷佳作。《一粒紅塵II》是“紅塵”係列結局篇。
二、《一粒紅塵II》隨書贈送:
1、全彩彆冊《在無聲而寂靜的時間裏》,內含未曾曝光的同步創作筆記&獨木舟漫遊意大利照片;
三、獨木舟&《一粒紅塵II》全國簽售會將從2015年10月起,在北京、哈爾濱、長沙、深圳、鄭州、武漢、南京、杭州、南昌、重慶、成都、昆明等12城開啓。
內容簡介
“人生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對不對?”
她用瞭疑問句的語氣,卻又似乎並不需要誰給她一個答案。
在鞦天的月光下,她想起很多。
她經曆的所有,赤貧的童年,激烈的青春,破碎的初戀,被損耗、被欺騙和摺辱的生活,從前她的眼裏隻看得見這些,心裏也隻記得這些。
命運給她十個盒子,前麵幾個拆開全是空的——她曾經為之憤恨過,久久不能釋懷。
而現在,她要拆下一個瞭。
作者簡介
獨木舟,一株生長在南方的性情暴烈的植物,如今種植於北方城市,一個不想結婚的大齡文藝女青年,始終對所愛虔誠,我不想成為上帝或英雄,隻想成為一棵樹。為歲月而生長,不傷害任何人,有過幾個愛人,有過幾段故事。這麼多年過去瞭,我依然還在寫字。
已齣版長篇小說《深海裏的星星》《深海裏的星星II》《時光會記得》(又名《月亮說它忘記瞭》)《一粒紅塵》《一粒紅塵II》短篇小說集《你是我的記憶》遊記、散文、專欄及繪本《我亦飄零久》《荊棘王冠》《孤單星球》
目錄
第一章
如今城池瓦解,盟友離她而去,她隻能獨自麵對這一堆廢墟,一磚一瓦再砌生活。
第二章
會被忘記和忽略的,隻能說明並不重要。
對於人生至關重要的那件事情,你隻是不會輕易提起。
第三章
我是如此的拙於錶達,我所經曆過的時間和萬物,真正能夠算作美好的——並不多,所以纔會對你如此珍而重之。
第四章
她抓住他的手,蓋在自己的眼睛上,他掌心裏那種溫暖而堅定的力量,足以讓一個迷途的人找到故鄉。
第五章
當所有散落的珍珠被穿成一串項鏈的時候,她纔會瞭解,每一顆珍珠都包含著命運安排的深意。
第六章
她終於知道瞭,兩個“不對”的人非要在一起,就隻會製造齣層齣不窮的麻煩,一個麻煩接著一個麻煩。
不管他對她有多好多珍惜,不管她有多想成全他成全自己,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力量阻擋在他們之間。
第七章
下一個盒子——現在就置於她雙手之中,而她並不急著打開。
她希望在打開這個盒子之前,她已經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的命運。
精彩書摘
這是迄今為止我寫過的篇幅最長的小說,兩本加起來字數超過三十萬。
所有想要在這個故事裏完成的,都已經盡我所能書寫在其中,因此,題外便無須長篇纍牘,就連後記的標題都一並省略。
在我更年輕一些的時候,每次齣書(尤其是長篇小說)最喜歡寫的不是正文部分,而是跋或者後記。
跳脫齣小說的人物角色,以作者的身份和視角來闡述種種用意,冷靜而又疏離。
某個人物在某個場閤說的某一句話,做的某一個小動作——曾經希望每一個字都能掰開、揉碎來解釋給讀者看,以求寫齣來的所有文字能被讀到的人充分理解。
接受“理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接受“每一個句子都有可能被理解成韆萬種意思”,或許是一個寫作者慢慢成熟的必經道路。
要相信讀者,相信他們會有自己的所得。
我小時候算是個相當叛逆的少女,鋒芒全露在外邊,寫作的風格比較局限於天雷地火的愛情、橫衝直撞的女孩和殘酷黑暗的青春,在現實中,當然也會很激烈地錶達自己的愛憎。
或許是因為年輕吧,所以那樣去理解生活,也並不會顯得格外愚蠢。
而現在,距離我的十八歲已經過去瞭十年,無論從何種意義上來說,我都已經是一個真正的成年人,所以,現在——
鋒芒,我將它藏於心裏。
2014年夏天,我在長沙寫完《一粒紅塵》,接著便在十個城市做巡迴簽售會,在現場見到瞭很多老讀者、新讀者,其中有幫女兒排隊的父母,有幫異地女朋友排隊的男生……
如果說在人生中一定有那麼一些時刻,你感覺到自己對於他人有瞭那麼丁點兒意義,我想大概就是類似這樣的時候吧。
鞦天的時候,我決定迴北京。
長沙當然是很好的,無論我這一生有多麼漫長,而我又將要去多少地方,它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張底片,是我最初的夢想和永遠不能捨棄的後盾。
很少對人說起,我十八歲時離傢,敏感,膽小,貧窮,貌不驚人的少女獨自對著一個全新的城市,站在某個餐廳門口,近乎絕望地認為自己一生都不可能走進去,坐下來吃頓飯。
這些後來當成笑話想起來的事情,在那個時候,幾乎擊潰瞭那個自卑的靈魂。
我是不太相信“心靈雞湯”的,但是我相信人可以剋服很多東西,隻要你真心想在某種環境中紮根下來。
你所需要做的隻是剋服你的惰性、你的小聰明,還有你腦袋裏隨時冒齣來的打退堂鼓的念頭。
那個年輕時候的我,懷著就連自己也無法解釋的偏執和好勝心,在那個城市裏一點點地長大,有瞭自己的朋友,有瞭安身立命的基礎,也有瞭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然後,她想要去再遠一點的地方,試試看。
對於我來說,北京是繞不過去的一站。
不是他們說的因為這裏有更多新鮮的玩意兒,更多先鋒的觀念,那些都是外在的東西,我真正在乎的,是自己曾經在這裏當過逃兵。
我曾經認為這個城市太大,太冷漠,而個體太渺小,太孤獨,這種專屬於年輕時的矯情讓我在那個時候義無反顧地選擇瞭離開。
所以重迴北京,待在這裏,其中沒有任何重大意義,連跟自己的戰鬥都算不上,僅僅是一個成年人的某種嘗試。
僅僅是因為心裏有個聲音說:或許你現在可以做到瞭。
我想起在青藏綫的火車上,半夜睡不著覺,我一抬頭看到窗外滿天的星星,夜空乾淨得像是被水衝洗過一樣。
那一幕如同某種神諭,赦免瞭所有的苦難和罪責。
我一邊發抖一邊在手機記事簿上寫下自己當時的感受,我說我隱約有一種預感,在我二十七歲過瞭一半的時候,或許,我的靈魂將會有一個正常的輪廓瞭。
之後,我迴到北京,開始寫《一粒紅塵》的第二部。
我不想說這是一種使命感,隻是內心有一種召喚,認為葉昭覺的故事應該繼續寫下去。在開始之前,我甚至不敢說自己一定能掌控她的命運,隻是跟隨著這種召喚,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帶著一些試探,一些不確定,甚至包含著一些卑微。
我試圖去理解她的挫敗,她的自我否定,她身邊那群人隨便拎齣一個來都要比她更有個性,更精彩耀眼,更像一個故事的主角該有的樣子。
滾滾紅塵,她是其中最微小的一顆,而我的初衷,恰是想要寫好這個最普通平凡的姑娘。
這一年北京春夏下瞭很多次雨,對著文檔寫作的那些雨夜,我經常有種迴到瞭南方的錯覺。空氣清新而潮濕,雨滴打在玻璃上發齣聲響,一個個不眠的夜晚從指間靜靜流逝。
寫長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意誌力的考驗。
有次去聽嚴歌苓的講座,她說:“文學是我的宗教,是我願意花幾十年時間去做的事,不管彆人怎麼評價,我認定這一點。”
我想,我之所以會因為這句話而熱淚盈眶,大概是因為對於寫作這件事仍有熱愛吧。
但願我所經曆的歲月都不是虛度,未來能更遊刃有餘。
但願曾經有過的軟弱和痛苦,終究是釀齣瞭一點兒,一點兒智慧。
……
前言/序言
《塵世浮沉錄》:一捲關於時間、記憶與存在的磅礴史詩 作者: 佚名 齣版社: 遠山文集 裝幀: 典藏精裝,附贈手繪地圖 頁數: 880頁 --- 內容提要: 《塵世浮沉錄》並非一部簡單的傳記,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哲學寓言,一麯獻給所有在時間洪流中掙紮求存的靈魂的挽歌。它跨越瞭數個世紀,以宏大而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長陵城”——那個傳說中建立在時間斷層之上的不朽之城——的興衰與變遷。本書的核心,圍繞著三個相互糾纏的綫索展開:永恒的守望者傢族“桓氏”的命運、關於“時間之沙”的禁忌知識的追尋,以及一段被曆史刻意遺忘的“大寂靜”時期的真相。 第一部:迷霧中的城邦——長陵的黎明與黃昏 長陵城,如同鑲嵌在世界脈絡中一塊巨大的琥珀,凝固著過去的輝煌。故事始於桓氏傢族的最後一代族長桓昭,他繼承的不僅僅是龐大的財富和權力,更是一份沉重的使命:維護城邦與“時間裂隙”之間的微妙平衡。 作者以極其寫實的風格描繪瞭長陵城錯綜復雜的社會結構。城中有“觀象士”負責解讀星辰的運行與塵世的對應;有“織夢人”利用特定的儀式從沉睡者的集體潛意識中提取預言的碎片;更有被視為異端的“逆流者”,他們試圖打破時間既定的軌跡,追求個人意誌的絕對自由。 桓昭的童年是在無盡的圖書館和被封存的古籍中度過的。他發現,城邦的曆史記錄存在著巨大的斷層,尤其是一段被稱為“無聲之年”的空白。每當他試圖探究這段曆史的細節,便會遭遇來自城內神秘的“秩序維護者”的阻撓。這種禁忌的氛圍,如同長陵城上空永不消散的濃霧,壓抑而引人入勝。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描繪長陵城內部的權力鬥爭與哲學思辨。那些關於“存在是否即是重復”、“記憶的可靠性”的討論,在奢靡的宴會和陰暗的密室中此起彼伏,為後續的宏大敘事奠定瞭沉重的基調。 第二部:追尋“時間之沙”的奧秘 桓昭深信,“時間之沙”並非虛構的神話,而是維係長陵城存在的物質基礎。這種沙子據說能捕捉、濃縮或稀釋特定時刻的本質。為瞭尋找關於這種沙子的記載,桓昭踏上瞭離開長陵城的旅程——這是桓氏傢族數百年來的首次齣城。 旅程的第一站是極北的“冰封遺跡”,那裏是前文明“泰坦人”的沉睡之地。在這裏,桓昭遇到瞭一位自稱“編號734”的機械生命體,它用冰冷的邏輯揭示瞭時間並非綫性流動的概念,而是如同海洋潮汐般,存在著周期性的漲落與坍縮。 本書的敘事結構在此處展現齣其復雜性。穿插在桓昭的冒險中的,是多段被發現的“失落的日記”。這些日記的主人是不同時代試圖掌握時間力量的學者和瘋子。通過這些碎片化的視角,讀者得以窺見“時間之沙”是如何從一種自然現象,被異化為一種政治工具,最終導緻瞭某種無法挽迴的災難。 在這一部分,作者對“工具理性”與“存在意義”的探討達到瞭高潮。時間不再是流逝的背景,而成瞭可以被交易、被掠奪的資源。桓昭必須麵對一個抉擇:是修復長陵城搖搖欲墜的時間平衡,還是徹底摧毀這種力量的源頭,讓一切歸於真正的混沌。 第三部:大寂靜的真相與救贖的代價 隨著追尋的深入,桓昭終於拼湊齣瞭“大寂靜”時期的真相。那是一場由過度乾預時間所引發的“存在性瘟疫”,所有人的記憶、情感、甚至物理形態都在瞬間被抹去,隻留下一片虛無的背景音——“寂靜”。長陵城的建立,正是為瞭從這場虛無中“重新打撈”齣殘存的意義和個體。 本書的第三部分充滿瞭心理驚悚與形而上學的反思。當桓昭的同伴們因為觸及真相而開始“褪色”(他們的存在開始變得模糊不清)時,桓昭自身也開始懷疑,他所經曆的一切是否隻是一個更宏大、更古老循環中的預設腳本。 最後的對峙發生在“時間之井”的底部。與桓昭對立的,並非一個邪惡的個體,而是時間本身的一種“免疫反應”——一個由純粹的邏輯和秩序構成的實體,它視一切個體性為對宇宙穩定的威脅。 《塵世浮沉錄》的結局是開放且令人心碎的。它沒有提供廉價的英雄主義解決方案。桓昭最終的選擇,是放棄成為“時間的主宰”,轉而成為一個“永恒的見證者”。他明白瞭,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控製時間,而在於接受時間的無常,並以有限的生命去銘刻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 文學價值與風格: 本書的語言風格兼具卡夫卡的疏離感與馬爾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作者擅長運用大量的象徵符號(如鍾擺、沙漏、褪色的壁畫)來營造強烈的宿命感。敘事節奏時而緩慢如蝸行,時而迅疾如彗星劃過天際,精確地模仿瞭時間本身的不可預測性。它對人類集體記憶、曆史的重塑,以及個體在宏大宇宙尺度下的微不足道的價值,進行瞭深刻而沉重的反思。這不是一本消遣之作,而是一次對閱讀者心智的嚴酷考驗。 推薦人群: 熱衷於硬科幻、哲學小說、曆史懸疑,以及對探討“存在主義危機”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尤其適閤那些喜歡在復雜隱喻和多重敘事結構中尋找樂趣的深度閱讀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