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川西坝子地貌特征,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展示都江古堰所造就的农业发达、人文富庶的“天府之国”。
管窥诡谲的古蜀国文明及其遗存。
一探川西独特的绿岛式农居环境——林盘聚落。
细数平原慢生活:品川酒、饮川茶、尝川菜、看川剧、搓麻将……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成都平原》所述的地理范围,包括以冲积平原地貌为主的成都平原,以及围绕其周边的峨眉山、龙门山等山脉,范围广及乐山、眉山、德阳。书中盘点了这里“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多云雾、少光照、高湿度”的气候特点、天府之国”的富饶物产以及独有的适宜人居的“林盘聚落”文化。成都作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积淀,这里既孕育了奇丽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也见证过蜀汉政权的兴起湮没;既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也是佛教的圣地;既诞生了神奇的川剧变脸艺术,也留下了苏东坡、司马相如、郭沫若等众多文人骚客的笔墨佳话……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本书皆有收录。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一川千里,三蜀沃野 2
一 自然地理
第二阶梯"洼地" 9
向东南倾斜 9
扇形冲积平原 10
"大平小不平" 11
平行断裂三分平原 12
峨眉山 12
龙泉山脉 13
飞来峰群 13
牧马山台地 16
长秋山丘陵 17
狭义成都平原 17
眉山-峨眉平原 18
四川台坳 19
巴蜀湖 19
"地下水库" 20
岷江中游 21
青白江 23
川西钙芒硝矿带 23
峨眉山玄武岩 23
中国日照最少之地 24
空气潮湿 24
东暖西凉 25
土壤冷湿 26
紫色土 26
光光山 27
赵公山 27
龙池盆地 28
白沙河 30
莲花湖 31
太子城 31
葛仙山 31
银厂沟 32
湔江 32
干龙池 33
双泉浅丘 33
石亭江下游 34
鸭子河(广汉段) 34
涌泉 35
横山子台地 35
柏条河 35
神龙溪温泉 36
木兰山 36
白鹤岛 37
毗河 37
高土地 38
石板河 38
七星湖 38
老牛坡 39
天星洞 39
沱江小三峡 40
罗家坝-乱石堆河漫滩 41
沱江(金堂段) 41
无根山 42
白塔湖 43
羊马河湿地 43
西河 43
鲁家滩湿地 44
金马河 45
磨盘山 45
府河·南河 45
长松山 48
西江河 48
高堂山 49
斜江河 50
烟霞湖 50
老君山 51
红豆山溶洞 51
杨柳河 52
龙神埂 52
江安河 53
三峨湖 53
卧龙浅丘 54
南河 54
月南山 54
龙虎峡湿地 55
蒲江河 56
长滩湖 56
北平山 56
彭祖山 57
香山仙洞 57
太白湖 58
老峨山 58
九龙山 59
丹棱河 59
黄金峡 60
三峰山 60
连鳌山 60
白马台地 61 玻璃江 61
黑龙滩水库 62
佛鹰山 62
大旗山 63
青衣江谷地 63
金牛河 65
龙华冰臼 65
天池山 66
慈姥岩 66
岷江小三峡 67
金顶 68
脚盆坝 68
白云峡 69
九老洞 70
峨眉河 70
玉液泉 71
凌云山 71
乌尤山 72
高中水库 72
磨池河 73
人头顶 73
响水洞 73
茫溪河 74
大佛湖 75
大瓦山 75
五池 76
二峨山 77
美女峰 77
河心坝群 78
沫溪河 78
竹根滩 79
铁山山脉 79
翻天印 80
洛江坝 80
泉水溶洞群 81
桫椤湖 81
五指山 82
百丈岩 82
黄丹峡谷 83
沐川河 83
锣锅凼 84
乌木"古森林" 84
两大植物区系交会处 85
峨眉山森林带谱 88
黑熊谷 89
马鬃岭杜鹃林 89
白鹿森林公园 90
西坝桫椤峡谷 90
川西竹海 91
峨眉山珙桐林 93
乌尤山常绿阔叶林 93
峨眉山兰花 94
丹景山牡丹 94
峨眉冷杉 95
银杏 95
千丈树 96
润楠 96
桢楠 97
峨眉含笑 98
红豆杉 98
篦子三尖杉 99
水青树 99
连香树 99
油桐 100
圆叶玉兰 100
木芙蓉 100
杜鹃 101
慈竹 101
草珊瑚 102
峨眉黄连 102
峨眉山莓草 103
独叶草 103
峨眉耳蕨 104
苔藓 104
井研马门溪恐龙化石 105
雉类与画眉分布中心 106
白水河自然保护区 106
新津鸟岛 107
眉山白鹤林 107
川金丝猴 108
黑熊 109
云豹 109
藏酋猴 110
草狐 111
水獭 111
八声杜鹃 111
白腰雨燕 112
中白鹭 112
绿尾虹雉 113
中华枯叶蝶 113
弹琴蛙 114
江团 114
福禄泉水鱼 115
成都
115
峨眉山大蚯蚓 115
二 经济地理
史前稻作农业 119
都江堰 119
陈家水碾 120
免耕 121
"獠口"买卖 121
押租制 122
养蚕·治丝 122
织锦业 123
冶铁业 124
黄铁沙墩 125
"扬一益二" 126
嘉州丰远监 126
交子 127
春台会 128
西南丝绸之路起点 128
武阳茶肆 129
"诸蕃尽食永康茶" 130
卓筒井 131
犍为盐场 132
西坝窑址 132
水井街酒坊遗址 133
蜀绣 134
成都漆艺 135
益州麻纸 135
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 136
丹马盐铁古道 136
雒江铁桥墩 137
"龙泉驿" 138
四川机器局 138
洛带气田 139
金华钙芒硝矿 139
蛇纹石 140
虫白蜡 140
青神竹编 141
成都麻羊 141
简州猫 142
金甲鲤鱼 142
清溪茉莉花 144
竹叶青 144
独蒜 144
东山海椒 145
邛酒 145
东坡肘子 146
郫县豆瓣 147三 历史地理
彭人 151
濮人 151
开明部族 151
宝墩古城 152
鱼凫古城遗址 152
八圣村史前聚落 153
三星堆 154
金沙遗址 155
"鱼凫王田于湔山" 156
成都筑城 156
文翁兴学 157
僚人入蜀 157
"蜀中无大战" 158
禅宗显盛 158
王小波、李顺起义 159
张献忠"屠川" 160
湖广填四川 161
古蜀王国 162
蜀郡 162
蜀汉 163
"一城两县治" 164
雒城遗址 164
成都武侯祠 164
二王庙 165
王建墓 166
新繁东湖 167
寨子城 167
南华宫 168
大邑刘氏庄园 168
保路死事纪念碑 170
"太阳神鸟" 171
东汉画像砖 171
青城街子 172
罗城古镇 173
五凤溪 174
唐场 175
西来古镇 175
四 文化地理
"五方杂处" 179
林盘聚落 179
"吊脚楼" 180
川西四合院 180
陈家桅杆院子 181
成都茶馆 182
串串香 182
九斗碗 184
川菜 185
摆龙门阵 185
保保节 186
踏青 187
成都花会 187
放水节 190
东汉崖墓 190
大石崇拜 191
峨眉山圣地 192
乐山大佛 193
报恩寺 194
青城山 194
阳平观 196
丹棱石刻 196
牛角寨摩崖石刻 197
犍为文庙 198
罨画池 198
川剧 199
变脸 202
堂灯 202
四川清音 203
丹棱唢呐 203
"激流三部曲" 204
《死水微澜》 204
杜宇 205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205
常璩 206
花蕊夫人 207
苏东坡 207
圆悟克勤 208
杨慎 209
熊克武 210
郭沫若 210
石鲁 211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成都平原 一个关于川西盆地自然、历史与人文交融的深度探索 成都平原,这片沃野千里、沃野千里、沃野千里的川西盆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西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宝藏,孕育了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多姿多彩的生命。本书《成都平原》旨在打破传统地理认知,带领读者深入探寻这片土地的肌理,从地质构造的宏大叙事到微观生态的精巧布局,从古蜀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变迁的痕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成都平原的独特魅力。 第一章:大地之脉——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 本章将从宏观视角切入,揭示成都平原作为四川盆地向西延伸的独特构造位置。我们将详细解析其形成的地质演化过程,追溯那数亿年前的造山运动和沉积作用,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对该区域地貌形成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深入探讨“成都平原”这一名称背后的地质学意义,辨析其与周边山脉(如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的界限划分,并分析这些山脉对平原内部气候、水文及生物分布的影响。 本章将细致描绘成都平原主要的地貌单元,包括河谷阶地、冲洪积扇、低山丘陵以及部分盆地边缘的剥蚀残丘。我们将重点关注岷江、沱江、涪江等主要河流在该区域的冲刷、堆积作用,阐述其如何塑造了今日平原的地表形态。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成都平原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包括第四纪沉积盆地的含水层结构、补给与排泄方式,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地质图谱、地形剖面图以及地质历史演化示意图,本章将为读者构建一幅清晰、立体的成都平原大地骨架。 第二章:生命摇篮——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在坚实的地质基础上,成都平原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命。本章将聚焦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深入解析其气候特征。我们将分析成都平原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重点探讨其“少晴日,多阴雨”的特点,解释其成因,并分析这对农业生产、人类活动及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我们将详细解读大气环流、地形屏障(如秦岭、横断山脉)对成都平原气候的塑造作用,并分析其季节性变化规律。 水是生命之源,成都平原坐拥丰沛的水系。本章将深入探究岷江、沱江等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含沙量、季节性变化规律,以及这些河流如何为平原提供了灌溉水源和滋养了广袤的湿地。我们将重点关注龙泉驿、犀浦等区域的河网分布,分析其对当地农业发展的贡献。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本章将全面考察成都平原的植被类型,从低山丘陵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到河谷地带的草丛、灌木,再到人工栽培的农田植被。我们将重点关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和药用植物,探讨其生态价值和经济用途。 动物是自然界跳动的音符。本章将详细介绍成都平原的动物区系,包括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及昆虫等。我们将特别关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珍稀濒危物种,如大熊猫(虽然其核心栖息地在周边山区,但其活动范围常延伸至平原边缘)、金丝猴等,分析它们在该区域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意义。同时,本章也将探讨成都平原丰富的渔业资源,包括主要经济鱼类及其栖息环境。 第三章:文明之光——成都平原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演变 成都平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本章将穿越时空的隧道,追溯古蜀文明的源头。我们将从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出发,解读古蜀国神秘的起源、独特的宗教信仰、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以及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动。我们将详细探讨古蜀王国的兴衰历程,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 本书将重点梳理成都平原自秦统一中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将分析蜀郡、益州、成都府等行政区划的变迁,探讨其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重要节点。我们将详细介绍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与兴盛,以及诸葛亮在成都平原的治国方略和对历史的影响。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成都平原的社会经济发展史。我们将考察其在唐宋时期的繁荣景象,尤其是作为“天府之国”的由来,深入分析其在农业技术、商业贸易、手工业生产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将关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成都平原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变革,以及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角色。 第四章:天府脉搏——成都平原的人文景观与民俗风情 成都平原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活态文化的传承。本章将聚焦于成都平原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我们将从成都这座特大城市出发,探寻其悠久的历史遗迹,如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等,解读其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我们将描绘宽窄巷子、锦里等街区的人文风貌,展现古老街巷的韵味与现代都市的活力。 本章将深入探究成都平原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我们将介绍蜀绣、蜀锦的精美绝伦,分析其图案、色彩、工艺的独特性,以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川菜的渊源与流派,从麻辣鲜香的川菜特色出发,分析其烹饪技艺、代表性菜肴以及饮食文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我们将关注川剧的魅力,从其唱腔、脸谱、表演艺术等方面,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挖掘成都平原丰富的民俗活动。我们将介绍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春节的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寄托。我们将探讨当地的婚丧嫁娶习俗、人生礼仪等,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第五章:时代新篇——成都平原的现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进入21世纪,成都平原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本章将聚焦于成都平原的现代发展成就,分析其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我们将重点关注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其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我们将详细介绍成都平原在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分析其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同时,本章将审视成都平原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分析其人口集聚、交通网络、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现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我们将关注成都平原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角色,分析其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重要战略意义。 最后,本章将对成都平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其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区域协调等方面的潜力,以及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积极贡献。我们将展望成都平原在未来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更具创新活力的现代化区域。 结语 《成都平原》是一部融合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百科式读物。它不仅仅是对成都平原自然风貌的描绘,更是对其生命活力、文化底蕴以及发展潜力的深度挖掘。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成都平原,感受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的独特魅力,理解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我们相信,本书将成为您认识、了解和热爱成都平原的一把钥匙,开启一段精彩纷呈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