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本书写出思想家的思想深度、历史地位和人格精神,又能将史料与生活相融合,既要历史真实,又要活的灵魂;让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活脱脱的站立在读者面前。
荀子名况,是先秦知名思想家。早年游学于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又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他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本书描述了荀子的行迹,阐发了他的思想及其实践。
刘志轩,河北邯郸人。知名作家学者。发表作品多种。
楔子
独有异香中国兰
中国兰,
生于幽谷,置于厅堂,
因妖娆多姿而出众,
因独有异香而可心,
因质朴、淡雅、高洁而喻人。
无妩媚素态之气,
有超凡脱俗之尊。
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置于厅堂,不以受宠而骄矜。
兰为王者香,
香魂蕴纯真。
楚考烈王25年(公元前238年),楚王熊元驾崩,王宫内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有预谋的血腥屠杀。做了二十多年令尹(丞相)的春申君黄歇,出乎意外的被割下头颅,扔到王宫棘门以外,随后全家被斩。还在怀抱中的楚幽王芈悍的舅舅李园,自命令尹,大开杀戒,铲除黄歇死党,波及整个楚国。(?见《史记·春申君列传》)
李园一声令下,传到楚国北部边陲的兰陵县,一位白发苍苍的县公因黄歇死党的罪名被罢黜,抄走一切财物,赶出县衙,好歹留下了一条性命。
老县公七十余岁,无可奈何,只得在偏僻的温岭山下寻找一避风之处,搭建个半阴半阳的草棚权且住下。
那草棚简陋得八面透气,夜深之际,初春料峭的寒风从隙缝里钻进来,穿透衾被,撕裂肌肤,卷走草棚内仅有的一点暖意。
草棚内除了竹简和书籍再无它物,唯有一盆春兰在唯一的一张几案上俏然而立。
这春兰枝繁叶茂,姿态妖娆,初吐花蕾,散发着奇异的馨香,洒脱的展示着勃勃生机。
灾难过后,瘦骨嶙峋的老县公,席地而坐,静下心来,泰然地欣赏他珍爱的兰花。那兰花高雅的姿态给他兴致,那兰花淡淡的幽香给他温馨,那兰花素朴的品质让他倍加清醒和淡定。
“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这是孔子的话语。老县公自忖,如今被罢官了,日后该当如何?他一生奔波,往来列国,何处是其家?想来想去,日后哪里也不再去了。过去十数年在兰陵做县公,以政裕民,以后依旧居住兰陵,收徒授业,传承儒家经典,将自己多年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留给后人。他痛恨乱世浑浊之政,眼看着亡国暴君一个接着一个,不行正道,反而推崇巫祝,祈祷鬼神,信奉吉凶。那些鄙陋的儒者,又拘于小节,不思天下之大事;庄周那些人又滑稽乱俗。他从来不与这些人为伍。他倡导儒学,吸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优长,评说列国兴亡盛衰的历史,研讨一统天下的方略,尽管没有被当权者采用,但至今不悔。诸侯分裂的局面快结束了,华夏一统就要到来了。他要总结自己一生对天下正道的认知,为未来的一统天下指出一条长治久安的光明大道。
决心已定,此后他就定居在兰陵的偏僻乡间,调整心态,虚壹而静,收徒授业,整理旧文,又写下许多新的篇章,传流于后世,(?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殊不知一下子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此人是谁?他就是我们的传主,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荀子出于儒学,但主张与儒学相悖的性恶论,因而从宋代开始被斥为异端,八百年间,人不能进孔庙,文不能入课堂,所以虽然在秦汉时代也被奉为圣人,可自宋明以后人们讲儒家便只知道孔孟,知荀子者甚少。一个要唤醒世界的人,被这个世界湮没上千年;一株迎风绽放的香花,被当做毒草无情的踩在脚下。
近代以来人们发现,这个被摒弃的异端竟是奇异珍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说:“自仲尼而后,孰为后圣?曰:……惟荀卿足以称是。”(?章太炎《后圣》)给荀子加上了一顶“后圣”的头衔。还说“荀卿学过孔子”(?《订孔》自注)。现代哲学史家冯友兰把荀子放在世界范围内来评价,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④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英国“人类学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说,世界社会学的老祖应当是中国的荀子。”(⑤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
又是”后圣”,又是中国的亚里士多德,又是世界社会学的老祖,荀子这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异类,成了香饽饽。更有现代学者认为,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建设民主政治的民族文化之源,将荀子的学说称之为独立于正统儒家之外的“荀学”。
荀子的思想独特,境遇独有,人格独具,如一株独有异香的中国兰。
荀子的人生究竟如何,本人尊重历史,写下荀子的传略,试图将荀子犹如中国兰一样的异样馨香,传送给今人。但文笔不逮,请读者耐着性子慢慢地往下看来。
……
后 记
1993年,时任邯郸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友人郝在朝希望我研究一下荀子。我对荀子知之不多,但我答应了,而且一下子就搞了二十年。
1995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荀子传》,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思想家荀子的传记小说。而后2008年又在邯郸电视台《丛台大讲堂》宣讲荀子二十讲,2010年出版《品说荀子》、电视小说《荀子》。整整二十年,我马不停蹄仅做了研究荀子这么一件事情。
为什么我这样执著?一是荀子的理论博大精深,他的话语至今读起来依然令人震撼,荀子的确伟大;二是历史对荀子不公,一个伟大思想家竟然被埋没千百年,我要为荀子呼吁。
所以,2012年3月,一听到中国作家出版社为《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征集作者的消息,我便积极报名,要把我对荀子的学习、认知、和内心的感悟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荀子,让荀子的思想为今天的社会建设添上一把力。
2012年6月接到《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委会同意我为荀子写传的通知。因有二十年对荀子的学习和积累,信心十足,但又忐忑不安,因为史籍中关于荀子的资料少得可怜。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荀子生平仅有二百二十多字的记载。其它的史料,在《战国策》和刘向《孙卿新书序录》中有几段,字数也非常少。要求写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可该怎么去写?
为了突破史料缺乏的困惑,只能从多方面拓展视野。一、以荀子的文章做基点,从中寻找荀子的思想脉络和行为足迹;二、以荀子为中心,从和荀子有关的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比如荀子的学生韩非、李斯和齐国的君王后、楚国的春申君等的记载里,寻觅荀子的生存环境;三、从现存的文物古迹里寻找史未记载的资料;四、吸收千百年来学界对荀子的研究成果。
为寻觅荀子,1994年初冬,我曾经跑到山东省淄博市和苍山县兰陵镇去考察。
临淄是齐国的都城所在。荀子曾经长期学习和生活在这所都城的稷下学宫。齐国古城遗址博物馆的老馆长张龙海同志陪我登上桓公台,指点眼前的菜地、林木、道路,讲述当年临淄古城的宏伟和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他一面讲,我一面想,当年数百千来自各诸侯国的先生和学子是如何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那是一种何等繁华和令人赞羡的情景!
荀子曾经做县令的兰陵县,当时是山东苍山县的一个镇(2013年十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兰陵县)。苍山县一中的校长冷相鲁同志是该县荀子研究会的副会长,陪我到兰陵镇去观看荀子墓。荀子墓在兰陵东南二里许,年久失修,祠堂坍毁,墓冢的上下尚可寻见不少战汉时期的绳纹瓦片。
兰陵镇文化站站长黄明福是当地人,向我介绍了许多有关荀子的传说。他说在兰陵镇东南十二里有个孙楼村。还说孙楼是荀子罢官后安身教书的地方,又说兰陵东南三里有座横山,山西沿有十个小孙庄,也是荀子罢官后的住地。
我还到了兰陵镇中的兰陵美酒厂。兰陵美酒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鬯其酒”的记载。古老的兰陵美酒上祭天地,下赏臣属,成为兰陵人的骄傲。
2013年苍山县重修荀子墓,建设了景色宜人的荀子文化园,园中新建了雄伟的“后圣殿”,和《荀子》原著碑廊。10月12日我应邀参加重修荀子墓园揭碑仪式,和“荀子思想现代价值研讨会”。会后苍山县副县长宋学光和该县学者焦子栋先生陪我登上了文峰山和泇水的源头抱犊崮,看到了季文子亲手栽种的两颗银杏树。时隔三千年,两颗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树围五米,高二十米,奇伟之状令人赞叹。一路上二人畅谈兰陵丰厚的历史文化,让我受益匪浅。
两次造访兰陵,让我收集到不少史所未载的活材料。比如兰陵以盛产兰草而得名,兰陵人称荀子为荀子卿,荀子罢官后住在孙楼,等等。
由于荀子的史料太少,也就留下了一些千古谜团。比如荀子姓什么,籍贯在哪里,生卒年月如何,至今没有一个共识的荀子年谱。写人物传记这些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我只能参阅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学习研究的认知,作出一个我认为比较合理的选择。
荀子是一位思想家。为思想家立传,应当写出思想家的思想深度、历史地位和人格精神。学术著作是严谨的,无论评介生平还是介绍理论,都要有确凿的史料根据。然而文学作品不能生硬的讲理论,但可以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史学界公认的那些并不连贯的珍珠串成一条精美的艺术项链,展示荀子的思想和情愫,全方位的表现荀子的人生风采、不懈追求和不朽灵魂,让读者感受到荀子的伟大人格和伟大功绩。所谓纪实性文学传记,我理解就是史料与生活美的结合。既要历史真实,又要活的灵魂;既要思想深邃,又要举手投足,最终让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活脱脱的站立在读者面前。
荀子的一生是个悲剧。但荀子的一生是伟大的人生,进取的人生。他继承儒家风范,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追求真理,敢为异说,不谋高官,不逐名利,是真正的圣人人生。
可是,离世之后的荀子,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安宁,反而横加了许多的罪名,岂不可悲吗?所以,我在传记之后又写了一章“荀子后传”,以记下荀子身后的荣辱和现代对荀子思想的评价。为了探讨荀子何以成之为荀子,伸发荀子之伟大人格,又写下一章“荀子精神”。
我要感谢中国作家协会,是他们有胆识、有气派组织出版《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才让我有了这个写作机会。还要感谢好友马新民和郭连滢给我及时提供了信息。我更要感谢文学组专家李炳银先生和历史组专家党圣元先生先后两次审读拙稿,提出非常中肯、深刻、具体的意见,让我修改提高。还要感谢出版社的黄宾堂主任多次阐释提醒,感谢原文竹女士不厌其烦的联络沟通。
我虽然学习研究荀子二十年,但至今对荀子的认知仍然浅薄,还是一个小学生。书中吸取了古今历史文化专家的观点,有的署名了,有许多没有署名,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我的妻子刘如心是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写第一部长篇小说《荀子传》的时候她就帮我查资料、看稿子、提意见、改错误。这本新的《荀子传》她依旧伴我精心操作。我原想和第一部《荀子传》一样署上我们两个人的名字。但作家出版社只出版专著,不出版合作著作,只好尊重出版社的规矩。
尽管做了十二分的努力,由于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刘志轩
2015年4月12日
评价四 “天道 荀子传(精)”,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我细细品味的著作。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思想家的贡献,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核心观点的浅层认知,而需要深入其思想的生成过程,考察其思维的逻辑,以及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我对荀子的认识,长期以来都停留在“性恶论”的框架内,总觉得这其中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未被发掘。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天道”二字,预示着作者将从更宏观的视角来解读荀子,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探讨荀子是如何从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中,领悟到“天道”的奥秘,进而将其应用于对人性和社会的分析。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荀子的哲学思想与他的政治学、伦理学紧密结合,展现他如何基于对“天道”和人性的理解,提出“隆礼”、“明法”等一系列治国方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撑,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荀子,一个在动荡时代中,努力探索秩序与和谐的伟大思想家。这本书的“精”,让我相信它一定会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
评分评价五 “天道 荀子传(精)”,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厚重书页中蕴含的智慧光芒。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民族性格和文化传承产生深远影响的先贤。荀子,作为继孔孟之后的儒家重要代表,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常常被我们所忽视。我总是好奇,他的“性恶论”是如何建立在对“天道”的理解之上的?这种看似悲观的论断,又如何导向积极的社会建设?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天道”二字,激起了我对这一核心问题的探寻。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深入理解荀子是如何从“天道”的宏大命题出发,来审视人性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社会政治哲学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荀子对于“礼”、“法”、“师”等概念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如何通过教育和制度来引导人性走向善。我预感,这本书的“精”不仅仅在于史料的精密度,更在于作者对荀子思想的精辟解读和深刻洞见,定能为我带来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之旅。
评分评价一 “天道 荀子传(精)”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翻开扉页,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百家颇感兴趣,但总觉得荀子的思想,虽然常被提及,却不如孔孟那般深入人心,留给读者的印象也相对模糊。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天道”二字,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想象着,作者定然要带领读者,在浩瀚的中华思想史长河中,去追溯荀子思想的源流,探究他究竟是如何理解“天道”的,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在那个变革的时代,影响了他对人性的判断、对政治的构想,以及对教育的实践。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个鲜活的荀子,而非仅仅是一个书本上的符号。我希望作者能用生动翔实的史料,构建出一个立体的荀子形象,展现他如何与同时代的人物互动,如何面对时代的挑战,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吸引我的是“精”这个字,它暗示着这本书定然是经过了精心的考究和提炼,而非泛泛而谈,这让我对阅读的质量有了很高的期待。我设想,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对荀子的思想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还能因此对整个先秦的思想图景有一个更清晰的把握,甚至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当下社会的启示。
评分评价三 “天道 荀子传(精)”,这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宏大的叙事感,让我联想到那种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一位伟大灵魂的著作。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思想家怀有敬意,荀子无疑是其中一位。虽然“性恶论”是他最为人熟知的标签,但我觉得,这远远不能概括荀子思想的全部。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荀子,一个不仅仅是论述人性善恶,更是在探寻“天道”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在人类社会中体现其规律的思想巨匠。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荀子的哲学思想、政治理念、伦理道德等各个层面进行梳理和阐释,并且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其思想的魅力。我猜想,这本书的“精”字,不仅体现在内容的精炼,更可能体现在其对史料的精挑细选和对论据的精辟分析。这使得我迫切地想了解,在作者的笔下,荀子如何从“天道”的视角,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以及他对于构建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所提出的独特解决方案。
评分评价二 拿到“天道 荀子传(精)”,第一感觉就是它不像是那种流于表面的畅销书。封面设计虽算不上华丽,却透着一股朴实而坚韧的文化底蕴,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翻阅。我一直认为,对于荀子这样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我们对他了解的往往是片段化的,比如“性恶论”,但对其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以及他思想的实践意义,都还有待深入挖掘。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我推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定然是下了苦功夫,不仅要梳理清楚荀子思想的脉络,还要将其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荀子是如何从“天道”的视角出发,来论证“性恶”的,以及“性恶”的论断如何引申出“隆礼”、“尚法”等一系列政治主张。我想象着,书中会充满了对《劝学》、《不苟》、《强国》等经典篇章的深入解读,并且会尝试打通学说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展现荀子作为一位政治家、教育家的另一面。这种由内而外的严谨分析,结合精到的文字,无疑会给读者带来一次思想的洗礼。
评分书 纸质很赞
评分书 纸质很赞
评分书 纸质很赞
评分书 纸质很赞
评分不错
评分书 纸质很赞
评分不错
评分书 纸质很赞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