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東北經濟近代化的“空問範式”探討
一、問題的提齣
二、“港口一腹地”分析框架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東北近代經濟地理研究迴顧
一、18951931年:地誌的編纂
二、19321948年:傳統經濟地理學成果的湧現
三、19491977年:重點研究生産關係
四、1978年以來:生産分布的再認識
第三節 本書寫作主綫和基本資料說明
一、本書寫作主綫
二、基本資料說明
第二章 近代經濟區形成的自然環境、曆史基礎與影響因素
第一節 近代經濟區形成的自然環境
一、東北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特點
二、自然分區二元張力的曆史性衝破
第二節 近代經濟區形成的曆史基礎
一、柳條邊:清前中期東北的自然、經濟和政治分界綫
二、南部的農業區
三、東部以漁獵經濟為主的地區
四、西部以遊牧經濟為主的地區
第三節 近代經濟區形成的影響因素
一、移民與東北經濟開發
二、日俄侵略與東北經濟開發
三、清末、民國時期政府對東北的經濟開發
四、三元社會經濟結構的消融與近代經濟區的形成
第三章 港埠開放、對外貿易發展與輻射腹地
第一節 口岸開放與對外貿易發展
一、口岸開放的時空格局
二、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
第二節 各口岸貿易發展特徵分析
一、1907--1931年各El岸在東北對外貿易中的比重
二、1907—1931年各口岸貿易發展特徵
三、僞滿時期各口岸在東北對外貿易中的地位
第三節 各F1岸輻射腹地
一、營口港腹地的盈縮
二、南滿鐵路乾支綫延伸與大連港腹地空間的拓展
三、安東港的腹地空間
四、俄國(蘇聯)海參崴港對東北北部地區的影響
五、朝鮮北部港口對東北東部地區的影響
第四章 交通運輸與通信體係近代化的空間進程與格局
第一節 南部沿海港口的修築與海運發展
一、新式港13的修築及其運營
二、海洋航路的開闢和輪船運輸的發展
第二節 鐵路、公路和航空交通的興起
一、以港口為指嚮的鐵路交通網絡的形成
二、公路的修築和汽車運輸
三、航空交通的興起
第三節 傳統大車與內河帆船運輸的延續
一、大車運輸的普遍
二、河運的變遷
第四節 郵政與電訊的發展
一、從通商E1岸開始的郵政
二、電訊的興起和發展
第五章 農墾拓展和農業商品化的空間過程與格局
第一節 農墾的空間過程
一、由南嚮北、由內及邊的農墾過程
二、土地利用的空間差異
第二節 農業經濟的新變化
一、農墾企業的興起和發展
二、近代農技的引進和推廣
第三節 區域專業化的農業空問結構
一、大豆專業區的形成與重心推移
二、糧食作物的區域專業化生産趨嚮
三、經濟作物的區域專業化生産
第四節 林、牧副業的外嚮化
一、林業的采伐和運銷
二、畜牧業的分布和商品化
三、漁業資源的分布和開發
第六章 工業化的空間進程與格局
第一節 近代工業的勃興與分布
一、齣口加工和進口替代輕工業的勃興
二、南滿、中東鐵路工業帶的初現
第二節 僞滿時期重工業發展和重點工業區的形成
一、滿鐵、滿業主導下的重工業發展
二、重點工業區的形成
第七章 商業體係和金融中心的變遷
第一節 以商埠城市為中心的商品市場網絡的形成
一、沿海、沿江、沿邊城市的全麵開放與區域中心市場的形成
二、區域中級市場與口岸城市、腹地城鄉的經濟互動
三、腹地集鎮與村落初級市場的發育
第二節 商品流通結構的演進
一、19世紀後半期以營口為中心的商品交易
二、20世紀前期以大連為中心的商品流通
三、僞滿時期對商品流通的統製
第三節 金融中心的變遷
一、1931年前以港埠城市為中心的區域金融體係
二、僞滿時期統一金融體係的建立與金融統製
第八章 城市化的空間進程與格局
第一節 商埠城市的密集誕生
一、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型政區“市”的孕育
二、內陸商埠城市經濟職能的增強
第二節 鐵路交通樞紐和工礦業城市的興起
一、鐵路附屬地與近代城市的興起及轉型
二、其他鐵路沿綫城市的發展
三、工礦業城市的崛起
第三節 城鎮規模的急劇壯大與地域差異
一、大城市的急劇發展
二、中小城鎮的迅速增長
三、城鎮發展的地域差異
第四節 以港埠城市為核心的城鎮結構體係
一、清中期東北城鎮的連接結構
二、營口一口開放時期的城鎮連接結構
三、南、北港口並存時期的城鎮連接結構
四、僞滿時期滿鐵一元化管理下的城鎮連接結構
第九章 近代東北的經濟地理特性及區域發展分異
第一節 近代東北的經濟地理特性
一、基礎設施布局的外嚮性
二、經濟的商品性和輸齣性
第二節 經濟近代化的南、北分異與其成因
一、商業發展差異
二、工業發展差異
三、農業發展差異
四、區域發展落差的曆史地理成因
第三節 港埠經濟區近代化發展的個案分析
一、“營口-遼西”港埠經濟區構建的滯礙
二、“安東-遼東南”港埠經濟區發展的睏境
後記
錶圖總目
參考徵引文獻舉要
索引
我發現這本書在對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的研究方麵,有著獨特的創新之處。作者並不局限於傳統的地理學視角,而是融閤瞭經濟學、社會學、曆史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方法。這使得他對經濟地理現象的解讀,更加全麵和深入。尤其讓我贊賞的是,他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研究,展現瞭中國經濟地理演變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那些影響經濟地理格局的關鍵性因素,並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書中對交通運輸網絡的變遷,如鐵路、公路、水運等,以及它們對區域經濟發展所産生的巨大影響,進行瞭詳實的論述。這種對基礎設施發展的重視,也反映瞭作者對經濟發展根基的深刻認識。閱讀此書,我不僅獲得瞭很多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對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更深層次的思考,也讓我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瞭一些新的啓示。
評分翻開這本書,仿佛瞬間穿越迴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中國近代。作者的敘事風格,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他對於經濟地理要素的解讀,絕非簡單的羅列,而是注入瞭曆史的厚度和人文的溫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繪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時,所付齣的心血。他不僅僅關注那些繁榮的中心,更深入到邊緣地帶,去挖掘那些被忽視的角落,展現瞭經濟活動在不同地理條件下呈現齣的多元麵貌。特彆令我觸動的是,書中對於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復雜關係的探討。那些關於土地利用的變化、資源開發的足跡、以及由此引發的環境變遷,都以一種深沉而理性的方式呈現齣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或贊美,而是試圖揭示其中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閱讀此書,我不僅增長瞭經濟地理知識,更對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有瞭更全麵的理解,也對人與自然、曆史與現實的關係有瞭更深的思考。
評分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廣闊的視野。作者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審視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的演變,但他又能夠深入到微觀層麵,去挖掘那些最真實、最生動的經濟活動細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區域經濟特色的對比分析。他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南北經濟格局的差異,沿海與內陸經濟發展水平的懸殊,以及不同産業在特定地理環境下所展現齣的生命力。書中的案例選擇非常具有代錶性,它們不僅僅是孤立的事件,更是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發展脈絡中的重要節點。例如,他對某一新興工業城鎮崛起過程的描繪,就生動地展現瞭地理優勢、資源稟賦和人口聚集如何共同作用,催生齣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它讓我對中國的過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中國的未來充滿瞭更多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巧妙,邏輯清晰,每一章都像是一次精心的探險,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的奧秘。作者在理論框架的構建上,展現瞭深厚的學術功底,但他又善於將復雜的理論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敘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分析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機製時,能夠將內在的因素(如技術進步、資本積纍)與外在的因素(如國際貿易、列強侵略)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個立體的分析模型。書中對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更是增添瞭本書的生動性和說服力。例如,他對於某一重要礦産資源的開發曆程,從最初的勘探、開采,到後來的運輸、加工,再到其對周邊城鎮和人口聚集的影響,都進行瞭詳盡的描述。這種細緻入微的描繪,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那個時代的經濟脈搏。書中的語言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韻味,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享受,而非枯燥的學習。
評分這本書以其對中國近代經濟地理這一宏大主題的細緻梳理和深入分析,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僅僅局限於描繪地理要素本身,而是將其與經濟活動的動態發展緊密結閤,展現瞭一幅生動而富有層次的近代中國經濟圖景。在閱讀過程中,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在史料發掘和整閤上的巨大功力,那些塵封已久的統計數據、地方誌、報刊文獻,在他的筆下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勾勒齣區域經濟格局的變遷、産業結構的調整、貿易網絡的形成以及人口流動的軌跡。書中的地圖和圖錶運用得恰到好處,它們不僅是輔助理解的工具,更是獨立的敘事載體,直觀地展現瞭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經濟優勢,又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被重新定義。例如,他對某個港口城市興衰的分析,不僅涉及其水文條件和陸路交通,更深入探究瞭政治決策、外來資本的影響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結構的反應。這種多維度的分析方法,使得整本書既有宏觀的視野,又不失細節的精緻,讀來引人入勝,也極具啓發性。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正是目前我所需要的!好評
評分不錯的書,就是有點貴
評分不錯,質量很好。但是定價太高。
評分一套叢書,收的第二本。好書。目前關於東北此類書太少。
評分不錯,質量很好。但是定價太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