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新譯本)/海外中國研究文庫

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新譯本)/海外中國研究文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洪長泰 著,董曉萍 譯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文學
  • 民間文學
  • 知識分子
  • 文化研究
  • 社會曆史
  • 新文化運動
  • 文學批評
  • 中國文化
  • 曆史學
  • 海外中國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190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058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海外中國研究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新譯本)/海外中國研究文庫》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間文學和民俗學資料,探討20世紀初五四運動至抗戰前的民間文學運動及其影響。這場運動由北京大學的幾位青年民俗學者發起,他們批評封建儒傢傳統及貴族文化,認為它們是中國現代化的絆腳石。他們主張“到民間去”,找尋中國文學的真正寶藏。他們認為民歌、傳說、兒童文學和諺語等是平民的“真聲”,也是中國文學的精粹部分。他們還認為,這些平民文學種類長期受到上層儒傢精英文化的輕視和壓製,正在迅速消失,故應該抓緊搶救,努力搜集,恢復它們原有的光彩。民俗學者把中國文化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個階層:平民文化與貴族文化。他們大部分人認同平民文化,主張要嚮老百姓學習。這不僅代錶瞭他們要重新評估中國文化的決心,也標誌著他們反思自己的社會角色的轉嚮,以及希望參與改革社會的抱負。這場民間文學運動為後來中國共産黨在延安時期的“文化下鄉”運動開啓瞭先河。

作者簡介

  洪長泰(Chang-tai Hung),早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1973),鏇即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獲宗教學碩士學位(1975)和曆史學博士學位(1981)。美國卡爾敦大學副教授、教授(1984-1998),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1999 至今)。主要著作有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5)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Mao’s New Worl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 University Press, 2011),《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 颱北:一方齣版有限公司,2003),《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2011) 等多種。

前言/序言

  中文初版序
  [美]洪長泰
  《到民間去》的中譯本能夠在中國齣版,對於作者來說,是一件極為欣慰的事。
  這本書主要討論瞭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對於民間文學的發掘、討論和推廣。五四運動無疑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當時,在新思潮的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學進行瞭重新估價。但是,曆來研究五四文學的著作,大都偏重於寫實文學、浪漫主義文學和城市消閑文學的討論,卻忽略瞭這一時期文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麵,那就是青年民間文學傢劉半農、周作人、顧頡剛和鍾敬文諸先生大力提倡與熱烈討論的民間文學。事實上,就中國文學史而言,民間文學也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容忽視。
  但是,《到民間去》並不單是一部有關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史的書,它還是一部有關民俗學和文化史的著作。五四知識分子在討論民間文學的時候,還提齣瞭一係列有關中國文化的大問題,那就是:究竟什麼纔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中國文化是否全都是儒傢的傳統的“上層文化”?是否隻是帝王將相、纔子佳人的傳記?或是否隻是達官貴人的“登科錄”?民眾究竟有沒有文化?農民是否都是愚昧無知的?等等。中國五四民間文學傢正是通過研究民間文學,對中國文化提齣瞭一些新見解。他們認為,中國文化是多元的。中國文化既有縱的一麵(即上有儒傢的“上層文化”,下有農夫村婦的“下層文化”),也有橫的一麵(即既有殿堂之學,也有不同地方的方言和區域文化)。五四民間文學傢發現,那些久為人漠視的歌謠和傳說,在文學和文化價值上,不僅不遜色於“上層文化”,而且比“上層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生氣勃勃。通過對民間文學的認識,五四民間文學傢打破瞭傳統的“中國文化一元論”的看法,進而對中國文化作齣瞭一種比較全麵和客觀的評價。
  如書中所說,五四民間文學運動的起因,既有來自西方和日本的思想衝擊,也有對傳統的中國民間文學的重新肯定。例如,英國民俗學傢安得魯·朗(Andrew Lang)和日本民俗學傢柳田國男對周作人的影響很大,而明朝馮夢龍的著作給瞭顧頡剛一定的啓發等。總的來說,五四民間文學傢已開啓瞭融會中西思潮的先河,打開瞭中西學術交流的大門。這對當代中國民俗學的發展,是有益的啓示。
  五四迄今,西方民俗學的研究又湧現齣不少新成果,而中國民俗學方麵也不乏建樹。目下所缺少的,似乎是進一步的互相比較、互相交流的論著。希望將來中國民俗學發展的途徑之一,是能夠繼續加強與西方民俗學的切磋共學。彼此互為印證,成果一定十分可觀。例如,本書“傳說”一章已指齣,徐文長的故事並非中國所獨有,西方不少國傢也不乏徐文長型的人物。那麼,為什麼在不同社會、不同時期會齣現同一類既莊且諧、似智又愚的這種人物?他們的齣現,究竟反映瞭什麼樣的民眾心理?又會對社會的風俗習慣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倘若開展這樣的比較研究,作者相信會齣現更多的新成果。
  在方法學上,《到民間去》采用瞭介乎民俗學、文化史和思想史之間的方法。本書既非純民俗學的著作(即沒有采用西方民間文學分類學中所慣常采用的“主題”和“類型”的方法來作研究),也不是傳統思想史的寫法(即並非注重一傢一言的分析),而是集曆史學、文學與民俗學於一身。這種寫法,缺點是有些“雜亂無章”,好處則是打破瞭一般學術的界限,取長補短。作者希望藉此從多種角度來看同一問題,從而得齣新觀點、新結論。作者認為,目下研究學問,不應囿於一傢一言。民俗學可以給曆史研究提供不少寶貴的材料,而曆史學也可給民俗學提供一些綫索和脈絡。近年來,法國新年鑒學派(Annales School)的史學傢對民眾思維(mentalités)的研究所得齣的傑齣成果,便是成功地結閤瞭曆史學、民俗學和人類學的方法的明顯例子。
  在此,我要特彆感謝鍾敬文先生為本書作序。鍾先生以現代民間文學運動的參與者的身份,對本書作齣瞭評價並填補瞭不少空白。本書中譯本齣版之時,適逢鍾先生的九十大壽,真是巧閤。中國現代民間文學的奠基人之中,大都是“半路齣傢”的,如顧頡剛先生的本業是研究古史,劉半農先生的興趣在語言學,周作人先生則是小品文名傢等。顧、劉、周諸先生對中國現代民間文學運動都有重要的貢獻,但因各有專業,對民間文學的研究都不能“持之以恒”(劉先生則不幸早逝)。唯有鍾敬文先生自始至終,旗幟鮮明。過去數十年來,鍾先生孜孜不倦地在民間文學和民俗學園地中默默耕耘,開拓瞭無數新領域。中國民間文學與民俗學今日能夠成為兩門大學問,鍾先生的貢獻最大,稱得上是“現代中國民間文學之父”。
  1989年鞦天,作者訪學北京師範大學,有幸受教於鍾先生,獲益良多。兩個月的接觸,作者更體會到瞭鍾先生的為人。鍾先生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最令作者深感於懷的,是他那種追求學問的真誠、熱心和廣大胸襟。鍾先生實在是知識分子的典範。
  最後,這本中譯本能夠在中國齣版,還要感謝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的董曉萍博士。為瞭翻譯此書,董女士花瞭不少心血。她的譯文生動流暢,信而雅達,帶給瞭英文原著所沒有的一種中國色彩。這樣的成果,倘沒有對中西民俗學的深厚瞭解,是無法至此的。
  1992年7月17日
  於美國明尼蘇達州之北園市


《民間的迴響: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與鄉土情結的交織(1918-1937)》 引言:沉寂的大地,待醒的歌謠 1918年至1937年,是中國現代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激蕩時期。在經曆瞭辛亥革命的洪流洗禮後,古老的中國正試圖掙脫帝製的枷鎖,擁抱一個全新的未來。然而,在現代化的大潮席捲之下,一種深刻的矛盾也悄然滋生:一方麵,是西方思想、科學技術和現代都市文化的湧入,試圖重塑中國人的精神麵貌;另一方麵,是廣袤鄉村中世代傳承的民間文化,在曆史的洪流中顯得愈發沉默,卻又蘊含著不容忽視的生命力。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分具有遠見卓識的中國知識分子,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現代文明邊緣化的民間土壤。他們開始意識到,在城市的燈紅酒綠和理論思辨之外,更深層、更古老、更具民族根性的力量,正沉睡在鄉間田野,流淌在民歌、故事、諺語、戲麯之中。他們將這股力量視為民族精神的活水源泉,視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視為重塑民族認同的基石。 本書,《民間的迴響: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與鄉土情結的交織(1918-1937)》,正是對這一曆史時期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之間復雜而深刻的關係進行的一次深入探尋。它不著眼於宏大的政治敘事,也不沉溺於抽象的理論構建,而是將鏡頭聚焦於那些具體的知識分子,那些他們所搜集、整理、研究、甚至創作的民間文本,以及他們因此而産生的思想變革與文化自覺。我們將一同走近那些曾經被遺忘的角落,傾聽那些古老而生動的迴響,理解那段知識分子如何從民間汲取力量,又如何以現代的視角重新解讀民間文化的動人篇章。 第一章:啓濛的轉身:從西方中心到民間關懷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中國知識分子曾高舉“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旗幟,猛烈批判封建禮教和傳統文化,試圖以西方文明來“拯救中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部分敏銳的頭腦開始反思,純粹的西方化是否是唯一的齣路?他們發現,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激進否定之後,中國知識分子似乎陷入瞭一種文化失根的境地。 正是在這種反思之中,民間文學的價值逐漸顯現。它不像精英文化那樣被視為“舊”的象徵,而是以其樸素、生動、貼近大眾的特質,成為一種潛在的文化資源。知識分子們開始意識到,民間文學中蘊含著普通民眾的生活經驗、情感世界、道德觀念和宇宙觀,這些是構成一個民族精神內核的重要部分。他們將目光從高高在上的西方理論,轉嚮瞭泥土芬芳的鄉村田野,開啓瞭一場“迴到民間”的文化轉嚮。 第二章:搜尋的足跡:田野中的文化寶藏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一批知識分子踏上瞭搜集民間文學的漫漫徵途。他們不再滿足於書齋中的紙上談兵,而是背起行囊,深入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從黃河流域的民歌謠麯,到江南水鄉的故事傳說,再到西南邊陲的歌謠俚語,他們用筆記、用錄音(盡管當時的技術尚不發達)、用敏銳的耳朵和眼睛,記錄下那些鮮活的民間口頭創作。 這不僅僅是一項學術研究,更是一次精神的朝聖。在搜集的過程中,知識分子們與農民、手工業者、藝人等底層民眾建立瞭深厚的聯係,他們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生活睏境,也感受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嚮往。這些原始的、未經雕琢的民間文本,對於他們而言,不僅僅是研究對象,更是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的具象體現。他們在這裏發現瞭失落的“真”與“美”,發現瞭被現代文明所忽視的、卻又無比珍貴的民族精神。 第三章:解讀的目光:現代視角下的民間意蘊 搜集到大量的民間文本之後,知識分子們又麵臨著如何解讀的難題。他們運用瞭當時最新的學術理論和研究方法,包括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等,試圖從現代的視角來分析和理解民間文學的內涵。 他們關注民間文學的起源、流變、功能,分析其中反映的社會結構、經濟生活、宗教信仰、倫理道德。他們試圖揭示民間文學在維護社會秩序、傳播文化觀念、調節人際關係等方麵的作用。同時,他們也看到瞭民間文學中蘊含的批判精神和反抗意識,即使在最樸素的歌謠中,也常常流露齣對壓迫和不公的嘲諷與反抗。 這種解讀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帶著現代的批判性和創造性。知識分子們試圖在民間文學中尋找民族復興的精神資源,為正在變革的中國尋找內在的支撐和方嚮。他們將民間文學視為一種“活的傳統”,一種能夠與現代文明對話,並從中獲得啓示的文化力量。 第四章:創造的迴響:文學革新與鄉土情結 民間文學的發現,不僅影響瞭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深刻地改變瞭他們的文學創作。許多作傢開始嘗試將民間文學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小說、詩歌、戲劇之中。他們學習民間文學的敘事方式、語言風格、錶現手法,力圖創作齣更具中國特色、更能打動中國民眾的作品。 “鄉土文學”或“農民文學”的思潮由此興起。作傢們描繪農村的現實生活,刻畫農民的形象,展現他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這種文學創作,既是對民間文學的緻敬,也是對被現代文明所忽視的廣大農村群體的關注。它試圖通過文學的方式,拉近城市知識分子與鄉村大眾的距離,構建一種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更深厚的民族情感。 同時,一些知識分子也意識到,民間文學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發展的文化現象。他們在整理和研究的同時,也積極地參與到民間文化的傳播和推廣中,通過講座、齣版、戲劇錶演等多種形式,讓更多的人瞭解和熱愛自己的民間文化。 第五章:理論的探索:民族性的追尋與文化認同的構建 在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的互動中,一個核心的問題逐漸浮現:什麼是中國的“民族性”?在東西方文化碰撞的時代,如何確立中國的文化主體性? 許多知識分子將民間文學視為民族性的重要載體。他們認為,民間文學中所蘊含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是區彆於其他民族的獨特之處。通過深入挖掘和研究民間文學,可以找到中國民族文化的根基,從而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迷失自我,保持文化獨立性。 這種對民族性的追尋,也與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救亡圖存意識緊密相連。他們相信,隻有找到和確立自身的民族文化,纔能凝聚民族力量,纔能真正實現民族的獨立與復興。民間文學,在這樣的語境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成為知識分子構建中國現代文化認同的重要參照係。 結語:未竟的事業,永恒的迴響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麵展開。民族危亡的陰影籠罩之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的關係,也因此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段知識分子“迴到民間”、從民間汲取力量的探索,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民間的迴響: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與鄉土情結的交織(1918-1937)》這本書,正是希望能夠還原那個生動而復雜的曆史現場。它不迴避知識分子在這一過程中的睏惑與局限,但更強調他們對民族文化的那份深沉的熱愛與執著的探索。 時至今日,當我們審視當下中國的文化格局,迴望那段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的交織史,依然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是否也需要重新審視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傾聽那些沉寂的民間迴響?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能找到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構建更具深度和韌性的民族文化? 本書正是希望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深入挖掘,為我們提供一麵鏡子,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現代文化的形成軌跡,也為我們思考當下以及未來的文化發展,提供一份寶貴的曆史參照。讓我們一同走進那段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交織的歲月,感受那份跨越時代的鄉土情結,聆聽那不曾斷絕的,來自大地深處的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學術層麵,它對我們理解當代中國文化建構中“精英”與“民間”的關係,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曆史參照係。1918到1937這近二十年,正是中國現代性探索最關鍵、最激烈的轉型期,知識分子們對民間文學的關注,絕非簡單的獵奇或復古,而是一場關乎民族靈魂和文化根基的深刻對話。通過這本書,我得以跳齣日常對“文藝”的淺薄理解,進入到一個更宏大、更具批判性的視野中去審視文化資源的汲取與再造。它迫使我思考: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人人都可以發聲的時代,我們是否已經真正“走到瞭民間”?或者,我們是否正在以一種新的、更隱蔽的方式,重新構築一道知識與大眾之間的藩籬?這本書無疑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曆史,也映照著當下。

評分

翻譯的質量是決定性因素之一,而這個“新譯本”的譯者功力之深厚,著實令人欽佩。很多涉及早期現代中國學術語境的復雜錶達,在老版本中常常顯得生硬晦澀,但這次的譯文卻精準地捕捉到瞭原文那種兼具學術嚴謹性與文學錶達力的微妙平衡。讀起來完全沒有“翻譯腔”,句子流暢自然,仿佛就是用我們今天熟悉的中文寫就的深度分析。尤其是一些關鍵的理論術語,譯者都能找到既準確又貼切的中文對應詞,保證瞭學術觀點的清晰傳達,這對於理解跨文化語境下的思想史至關重要,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更多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原著的精髓。

評分

作為一名對那個時代文化思潮有興趣的讀者,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深遠的。它沒有停留在對口號的簡單復述上,而是深入到瞭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抉擇。那種從精英主義的自我審視,到對“大眾”和“民間”的重新發現與熱忱,其間的心理曆程描繪得入木三分,充滿瞭人性的復雜與真實。讀到一些知識分子早期的論述時,能明顯感受到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如何被民間生活中的真實力量所摺服和吸引,這種“下沉”的過程,被作者細膩地捕捉和分析瞭齣來,讀來讓人感同身受,甚至能體會到他們那種從迷惘到堅定的思想轉變的陣痛。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架構清晰得令人贊嘆,作者在梳理那個特定曆史時期(1918到1937年)知識分子對民間文學態度的轉變時,采取瞭一種非常精妙的“抽絲剝繭”式的敘事方法。它沒有那種生硬的學術堆砌感,反而像是在講述一個宏大的曆史故事,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自然流暢,邏輯鏈條嚴密得讓人幾乎找不到可以質疑的地方。我特彆佩服作者在選取案例時的獨到眼光,那些看似零散的民間故事、歌謠,在作者的筆下,瞬間被賦予瞭深刻的時代意義和社會價值,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民間”和“知識分子”這兩個概念的固有認知。這種敘事的節奏感,掌控得恰到好處,讓人欲罷不能,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去探究他們到底是如何完成瞭這場思想的“遷徙”。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抓人瞭,硬殼的質感,配上那種帶著歲月沉澱感的字體,立刻就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隨便翻閱的快餐讀物。我尤其喜歡封麵設計上那種留白的處理,很符閤那個年代知識分子那種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彷徨感。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翻開扉頁,那墨香似乎都能透過紙張飄齣來。裝幀的用心程度,直接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而且新譯本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沒有那種老舊文獻的晦澀感,看得齣齣版方在這方麵下瞭不少功夫,絕對是值得珍藏的一版。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預示著裏麵內容的分量和深度。

評分

很不錯的東西,剛好有活動,入手便宜。哈哈,繼續努力繼續剁手

評分

《紅雨》一書按照時間順序安排,從元代一直跨越到場20世紀三十年代,但全部集中研究一個固定地點:湖北麻城。這種“長時段”和小地域的結閤使得這本書能挑戰一般著作的曆史分期,有宏觀透視中國政治社會變遷的效果,並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權的恒久,然又能提供地方史所特有的民俗民風資料。

評分

好好好,非常好,支持京東,下次還來,好評

評分

包裝還可以,要買的可以看一看

評分

鳳凰海外中國研究係列一定要收,非常值得閱讀和收藏。

評分

在《一個人》這部作品中,作者虛構瞭一個高度集權的社會,這個社會沒有個人,隻有集體,人沒有自己的名字,隻以一個口號加一串數字來加以區彆,人甚至不知道“我”這個字眼,但凡要錶示“我”的概念,都用復數的“我們”來代替。

評分

本書作者從性彆、技術、曆史的角度,重新對帝製中國的大轉型這一宏闊主題進行瞭細微的探索,獨具慧眼,分析透徹,給人啓發。書中提供瞭關於晚期帝製中國的個案研究,它包含瞭眾多的理論背景、思路梳理,有分析方法的引入,也有極為開闊宏大的視野。

評分

不錯的書籍,外國人對漢口的研究,內容充實,價格不貴,非常滿意。

評分

可以的不錯的可以的,物流也很快的,送貨上門的小哥也不錯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