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冉近年科幻创作的一个总结,集中收录了能体现其创作风格的九篇小说,包括“灰色城邦”系列的《以太》《起风之城》《永恒复生者》,分别讲述信息封锁、大机器人和死者复生的故事;塑造了真菌毁灭人类文明的末世世界观的《大饥之年》;以争夺太阳能空间站为背景的惊险科幻《太阳坠落之时》等。
张冉的小说有一种深沉炽烈的科幻情怀,带有浓郁的文艺之风,在科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
作者简介
张冉,科幻世界签约作家。80后,生于山西太原,开过公司,做过技术,当过记者,写过评论,写作科幻纯属机缘巧合。
精彩书评
★张冉的故事让我想到了经典摇滚:充满了叙事力量的低音线,能唤起各种各样人类情感的歌词,从磨人的乡愁到忘形的欢愉,并且不断地开发新点子、尝试新形式、进行新思考,突破类型小说之藩篱。强烈推荐。
——“星云奖”“雨果奖”双桂冠科幻作家[美]刘宇昆
★张冉是一位撩人心弦的故事演奏家。他的小说交织着恢宏的暮光和密集的诗意,丛生着野性又优雅的想象力,试探着科幻的光弧下人的浪漫和悲怆。他悼念着暧昧的自由,也在用一砖一瓦重建着它。
——“老舍文学奖”长篇提名作家彭扬
★张冉的小说情节丰富,富有人文关怀,在绚烂的未来光环中,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他的小说情节紧张曲折,画面感极强,契合时代的阅读需求,深受科幻读者喜爱。
一一“银河奖”得主、著名科幻作家江波
目录
以太
起风之城
永恒复生者
大饥之年
野猫山——东京1939
没有你的小镇
晋阳三尺雪
抬起头
太阳坠落之时
跋:我喜欢的故事有音乐
精彩书摘
《起风之城》:
“因为那很酷。”琉璃放下啤酒瓶哈哈大笑起来,“对吗?”
“没错。”我不由得随之露出笑容。
我想了很多。“机器人”一词由“苦役、奴隶”的词根变化而来,其存在的原始意义是为人类提供服务,但没有人会否认,这种人造物其实也是孤独人类自我欲望的表达,巨大双足机器人是对人类存在形态的极端夸张,是充满雄性特质的钢铁图腾柱。崇拜巨大机器人,实际上就是崇拜人类之存在本身。
然而,机器人的定义究竟是什么?现代文明将它定义为某种自动控制装置,具有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感知、决策、行动能力的活动机械,人工智能是这个定义的最佳表达。按照这个标准,我与乔设计出的“阿丹”根本就不是机器人,仅仅是一架人类手动操纵的大型机械而已,其本质与挖掘机并无不同。然而,自从见到这惊人的巨物之后,我未曾有一刻怀疑“阿丹,’的身份,它不仅是机器人,而且是我所见过最纯粹、最粗糙与最美丽的机器人。
是的,十二岁的我们认为所谓“机器人”,就是具有人类形态的机器,它明明由钢铁制成,却拥有人的体形与灵活的手指,可以大步奔跑,每个关节都能够灵活转动。长大之后,形态为功能服务的古怪机器人充斥社会,我早已忘记了孩提时的想法——这真是可笑,还有什么能比巨大的人形机器人更酷?
【01:59】
我们像昨天刚见过面的老友一样毫不陌生,聊的却是阔别十年的遥远话题。我们听着枪花、黑色安息日、滚石、涅槃和皇后的老歌,谈着笑着,喝光了半打临近保质期的啤酒。阳光逐渐西斜,室内昏暗下来,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你给我的最后期限是什么意思?我的手表显示还有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啊,对不起。”琉璃不好意思地说,“我这个人不大容易做决定,所以喜欢定下一些期限帮助自己下定决心,那个期限只是这些啤酒的保质期到期时间而已,好在我们把它们喝光了。”
“帮助你下定什么决心?”我举起空啤酒瓶,借着暗淡的阳光瞧了瞧,果然马上就要过期了。我丢下酒瓶,问。“下定决心启动‘阿丹’。”她回答道。“它还从来没有启动过吗?就连引擎试机也没有?”我问道。琉璃点点头。暮色中看不太清她的脸孑L,只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发光。“维修公司关闭以后,每个人都离开了,只有我偷偷留了下来,如果被警察发现的话,一定会判非法入侵罪吧……幸好后面的解体厂还有很多零件留下来,而机器警察对低于55分贝的噪音没什么反应,我才能慢慢地建造这台机器人,就算这样,也才刚刚完成呢。”
“你独自在这里生活了十年?就为了这台人形机器人吗?你的生活来源是什么?”我惊讶地问。
女人露出了笑容,“废弃的城市可是一座金矿呢,你不知道那些黑市商人肯为一个小小的机床轴承花上多少钱……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出现在这里,愿意帮助我一起启动机器人。十年前我决定独自完成这一切,可几个月前,‘阿丹’即将竣工时我才发现,一个人根本没办法操纵这样复杂的机械,机器人的原始图纸上没有电脑控制的总线结构,‘阿丹’没办法自动保持姿态,要改为程序控制的话,相当于将‘阿丹’重新建造一遍,而且……那样做的话,‘阿丹’又与那些杀人犯有什么差别呢?”
“杀人犯?你说那些机器人?”
“没错。造成惨案的人。住在白色高塔里的怪物。杀死乔和你父亲的元凶。毁掉这座城市的家伙。”琉璃平静地吐出带着深深仇恨的字眼,“那些能够思考的机械。”
“所以,你要做的是……”我脑中产生不祥的预感。
“为乔复仇。为你的父亲和我的父亲复仇。为这座城市复仇。”琉璃伸手指着窗外,透过积满尘埃的玻璃窗,在雾气沉沉的城市中央,罗斯巴特公司的白色高塔静静矗立在暮色中。
……
前言/序言
起风之城 故事梗概: 《起风之城》并非一本描绘宏大战争场面或惊险奇幻冒险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细致勾勒的市井画卷,聚焦于一个在时代浪潮中悄然变迁的北方小城——风城。这座城市,正如其名,总是被一股独特的气韵所笼罩,既有北国特有的凛冽,又藏着一丝不羁的自由。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开端,也没有拯救世界的使命,它只是缓缓展开,描绘了风城里一群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以及这些片段如何交织、碰撞,最终汇聚成一股温柔而坚韧的力量,推动着城市和个体一同向前。 风城的底色: 风城,一个地理位置上可能略显偏僻,但精神气质却绝不落伍的地方。它的夏天短暂而热烈,吹拂着草木的清香和远方的故事;它的冬天漫长而厚重,积攒着岁月的沉淀和人心的温暖。城市不高,建筑不高,生活节奏也不快,但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街角都承载着属于风城独有的故事。这里有老旧的戏院,曾经上演过无数悲欢离合;有烟火气十足的菜市场,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纽带;有临街的茶馆,人们在这里谈天说地,消磨时光,也传递着邻里之间的信息。 风城的生活,并非波澜不惊。它有它自身的挑战,有来自外界的冲击,也有内在的困境。这座城市,如同许多相似的中国小城一样,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老一辈的坚守与年轻一代的探索,保守与革新,都在这里悄然碰撞。这种变化,没有激烈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改变着城市的肌理,也改变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心态。 人物群像: 《起风之城》没有单一的主人公,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展现了风城多元的面貌。 陈旧的守护者: 比如,在城市中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老钟表匠,他的每一块手表都记录着一段时光,也承载着一份匠人的坚持。他不懂得那些新潮的科技,但他深谙人心的精巧,也懂得时间的重量。他代表着风城不愿被遗忘的传统和技艺,是这座城市记忆的守护者。 迷茫的追寻者: 比如,刚从大城市回到家乡的年轻女孩,她带着满腹的理想和些许失落,试图在家乡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她看到了家乡的安逸,也感受到了它的局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渴望找到一条既不辜负自己,也不背离家乡的路。她代表着风城新一代的思索与成长,是城市未来方向的探索者。 平凡的温情: 比如,经营一家不起眼小饭馆的夫妇,他们日复一日地忙碌,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家常的味道,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着最真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可能琐碎而平凡,但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为风城的市井生活增添了温度,也为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提供了一份温暖的归宿。他们是风城最坚实的基石,是城市脉搏中最稳定的跳动。 隐藏的梦想家: 比如,一位常年默默无闻的社区医生,他每天奔波于大街小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一颗仁爱之心,为居民解决大大小小的健康问题。他可能没有宏伟的抱负,但他的每一次义诊,每一次耐心的叮嘱,都为风城播撒着希望和关怀的种子。他代表着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一种不被看见的伟大。 偶然的连接: 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可能是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同一家早餐摊的退休老人,可能是热爱摄影却从未对外展示作品的书店老板,可能是总是在街角歌唱却无人喝彩的流浪艺人。他们看似独立,却在风城的空间里,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因为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巧合而产生联系,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维系着风城的温情。 叙事风格与主题: 《起风之城》的叙事手法细腻而富有生活气息,语言朴实却不乏诗意。作者不急于抛出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通过对日常细节的捕捉,如清晨街头飘散的豆浆香气,傍晚家家户户亮起的灯火,孩子们的嬉闹声,以及老年人三三两两在公园里下棋的场景,来展现风城的独特韵味。 作品的主题并非宣扬某种宏大的理念,而是聚焦于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及在集体生活中共存的温情和力量。它探讨了: “家”的意义: 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属。无论身处何方,风城始终是他们心中的一份牵挂。 时代变迁中的个体: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洪流中,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实现自我价值。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相遇,也能在不经意间产生深刻的影响,汇聚成温暖人心的力量。 平凡生活中的诗意: 发现日常琐碎中的美,感受生命中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并在其中找到慰藉与希望。 阅读的体验: 阅读《起风之城》,就像走进了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你可能会在某个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能会在某个人物的故事里找到共鸣。它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不强求读者去思考什么深奥的哲学,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去体会,去回味。 它就像一杯温热的茶,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它就像一阵微风,轻轻拂过你的心田,带来一丝淡淡的慰藉。它不会让你惊叹于故事的跌宕起伏,但一定会让你在读完后,对生活多一份理解,对身边的人多一份珍视,对这座平凡的城市,多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感。 《起风之城》不属于那些用华丽辞藻堆砌的辞书,也不属于那些用惊悚情节吸引眼球的书籍。它是一种朴素的回响,一种对普通人生活最真挚的致敬,一种对城市情感最细腻的描摹。它会让你想起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想起那些曾经陪伴过你的人,想起那些被遗忘在时光里的温暖片段。它是一本会让你在翻开它时,便能感受到某种熟悉的气息,并在合上它时,心中留下淡淡余韵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