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60多年來暢銷的林徽因散文經典,全新彩繪精裝,典雅唯美,文字讓你暖到落淚。
鬍適眼中的“中國一代纔女”,讓徐誌摩、金嶽霖、梁思成三大纔子癡迷鍾愛一生的女神。
一代風華絕世佳人,纔華橫溢傾倒眾生。
內容簡介
林徽因的散文溫潤柔美,典雅端莊,立意高格,意境悠長,如行雲流水,又如春風拂麵。她的文字擁有越過時間的魅力,筆下流露齣對民間百態的深諳,讓讀者通過文字真實地瞭解“一代纔女”的所思所感。精選其細膩深情的散文《悼誌摩》《惟其是脆嫩》《一片陽光》《彼此》等,匯編成集,配以精美插圖,全彩印刷,極具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福建閩侯人。中國著名詩人、作傢、建築學傢。被鬍適譽為“中國一代纔女”。少年成名,遊曆世界,遍訪歐美,學貫中西;後半生經曆戰亂,顛沛流離。豐富而獨特的人生經曆,使她的詩文,篇篇透徹洞明,句句清新開朗,自然天成。
她一生在文學方麵著述不多,但均屬佳作。代錶作有詩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散文《一片陽光》、譯作《夜鶯與玫瑰》等。
內頁插圖
目錄
悼誌摩
惟其是脆嫩
山西通信
窗子以外
紀念誌摩去世四周年
蛛絲和梅花
文藝叢刊小說選題記
究竟怎麼一迴事
彼 此
一片陽光
窘
九十九度中
鍾 綠
吉 公
文 珍
綉 綉
緻鬍適
緻瀋從文
緻梁思莊
給梁再冰
緻費正清 費慰梅
緻傅斯年
緻金嶽霖
緻梁思成
附:徐誌摩緻林徽因
精彩書摘
一片陽光
放瞭假,春初的日子鬆弛下來。將午未午時候的陽光,澄黃的一片,由窗欞橫浸到室內,晶瑩地四處射。我有點發怔,習慣地在沉寂中驚訝我的周圍。我望著太陽那湛明的體質,像要辨彆它那交織絢爛的色澤,追逐它那不著痕跡的流動。看它潔淨地映到書桌上時,我感到桌麵上平鋪著一種恬靜,一種精神上的豪興,情趣上的閑逸;即或所謂“窗明幾淨”,那裏默守著神秘的期待,漾開詩的氣氛。那種靜,在靜裏似可聽到那一處琤琮的泉流,和著仿佛是斷續的琴聲,低訴著一個幽獨者自娛的音調。看到這同一片陽光射到地上時,我感到地麵上花影浮動,暗香吹拂左右,人隨著晌午的光靄花氣在變幻,那種動,柔諧婉轉有如無聲音樂,令人悠然輕快,不自覺地脫落傷愁。至多,在舒揚理智的客觀裏使我偶一迴頭,看看過去幼年記憶步履所留的殘跡,有點兒惋惜時間;微微怪時間不能保存情緒,保存那一切情緒所曾流連的境界。
倚在軟椅上不但奢侈,也許更是一種過失,有閑的過失。但東坡的辯護:“懶者常似靜,靜豈懶者徒”,不是沒有道理。如果此刻不倚榻上而“靜”,則方纔情緒所兜的小小圈子便無條件地失落瞭去!人傢就不可惜它,自己卻實在不能不感到這種親密的損失的可哀。
就說它是情緒上的小小旅行吧,不走並無不可,不過走走未始不是更好。歸根說,我們活在這世上到底最珍惜一些什麼?果真珍惜萬物之靈的人的活動所産生的種種,所謂人類文化?這人類文化到底又靠一些什麼?我們懷疑或許就是人身上那一撮精神同機體的感覺,生理心理所共起的情感,所激發齣的一串行為,所聚斂的一點智慧——那麼一點點人之所以為人的錶現。宇宙萬物客觀的本無所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獸纔開始有瞭秀麗,有瞭氣質,有瞭靈犀。反映在人性上的人自己更不用說。沒有人的感覺,人的情感,即便有自然,也就沒有自然的美,質或神方麵更無所謂人的智慧,人的創造,人的一切生活藝術的錶現!這樣說來,誰該鄙棄自己感覺上的小小旅行?為壯壯自己膽子,我們更該相信惟其人類在這類情緒的馳騁,實際的世間纔賡續著産生我們精神所寄托的文物精萃。
此刻我竟可以微微一咳嗽,乃至於用播音的圓潤口調說:我們既然無疑的珍惜文化,即尊重盤古到今種種的藝術——無論是抽象的思想的藝術,或是具體的駕馭天然材料另創的非天然形象——則對於藝術所由來的淵源,那點點人的感覺,人的情感智慧(通稱人的情緒),又當如何地珍惜纔算閤理?
但是情緒的馳騁,顯然不是詩或畫或任何其他藝術建造的完成。這馳騁此刻雖占瞭自己生活的若乾時間,卻並不在空間裏占任何一個小小位置!這個情形自己需完全明瞭。此刻它僅是一種無蹤跡的流動,並無棲身的形體。它或含有各種或可捉摸的素質,但是好奇地探討這個素質而具體要錶現它的差事,無論其有無意義,除卻本人外,彆人是無能為力的。我此刻為著一片清婉可喜的陽光,分明自己在對內心交流變化的各種聯想發生一種興趣的注意,換句話說,這好奇與興趣的注意已是我此刻生活的活動。一種力量又迫著我來把握住這個活動,而設法錶現它,這不易抑製的衝動,或即所謂藝術衝動也未可知!隻記得冷靜的杜工部散散步,看看花,也不免會有“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隻顛狂”的情緒上一片紊亂!玲瓏煦暖的陽光照人麵前,那美的感人力量就不減於花,不容我生硬地自己把情緒分劃為有閑與實際的兩種,而權其輕重,然後再決定取捨的。我也隻有情緒上的一片紊亂。
情緒的旅行本偶然的事,今天一開頭並為著這片春初晌午的陽光,現在也還是為著它。房間內有兩種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緒緊張如同花開,趁著感覺的微風,深淺零亂於冷智的枝葉中間。一種是燭光,高高的颱座,長垂的燭淚,熊熊紅焰當簾幕四下時各處光影掩映。那種閃爍明艷,雅有古意,明明是畫中景象,卻含有更多詩的成分。另一種便是這初春晌午的陽光,到時候有意無意的大片子灑落滿室,那些窗欞欄闆幾案筆硯浴在光靄中,一時全成瞭靜物圖案;再有紅蕊細枝點綴幾處,室內更是輕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觸到一種靈性。
這種說法怕有點會發生誤會,我並不說這片陽光射入室內,需要筆硯花香那些儒雅的托襯纔能動人,我的意思倒是:室內頂尋常的一些供設,隻要一片陽光這樣又幽嫻又灑脫地落在上麵,一切都會帶上另一種動人的氣息。
這裏要說到我最初認識的一片陽光。那年我六歲,記得是剛剛齣瞭水珠以後——水珠即尋常水痘,不過我傢鄉的話叫它做水珠。當時我很喜歡那美麗的名字,忘卻它是一種病,因而也覺到一種神秘的驕傲。隻要人過我窗口問問齣“水珠”麼?我就感到一種榮耀。那個感覺至今還印在腦子裏。也為這個緣故,我還記得病中奢侈的愉悅心境。雖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樣,那次我仍然是孤獨的被囚禁在一間房屋裏休養的。那是我們老宅子裏最後的一進房子;白粉牆圍著小小院子,北麵一排三間,當中夾著一個開敞的廳堂。我病在東頭娘的臥室裏。西頭是嬸嬸的住房。娘同嬸永遠要在祖母的前院裏行使她們女人們的職務的,於是我常是這三間房屋唯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間屋子裏病著,那經驗是難堪的。時間過得特彆慢,尤其是在日中毫無睡意的時候。起初,我僅集注我的聽覺在各種似腳步,又不似腳步的上麵。猜想著,等候著,希望著人來。間或聽聽隔牆各種瑣碎的聲音,由牆基底下傳達齣來又消斂瞭去。過一會兒,我就不耐煩瞭——不記得是怎樣的,我就躡著鞋,挨著木床走到房門邊。房門嚮著廳堂斜斜地開著一扇,我便扶著門框好奇地嚮外探望。
那時大概剛是午後兩點鍾光景,一張剛開過飯的八仙桌,異常寂寞地立在當中。桌下一片由廳口處射進來的陽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裏。一個絕對悄寂的周圍伴著這一片無聲的金色的晶瑩,不知為什麼,忽使我六歲孩子的心裏起瞭一次極不平常的振蕩。
那裏並沒有幾案花香,美術的布置,隻是一張極尋常的八仙桌。如果我的記憶沒有錯,那上麵在不多時間以前,是剛陳列過鹹魚、醬菜一類極尋常儉樸的午餐的。小孩子的心卻呆瞭。或許兩隻眼睛倒張大一點,四處地望,似乎在尋覓一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那片陽光美得那樣動人?我記得我爬到房內窗前的桌子上坐著,有意無意地望望窗外,院裏粉牆疏影同室內那片金色和煦截然不同趣味。順便我翻開手邊娘梳妝用的舊式鏡箱,又上下搖動那小排狀抽屜,同那刻成花籃形的小銅墜子,不時聽雀躍過枝清脆的鳥語。心裏卻仍為那片陽光隱著一片模糊的疑問。
時間經過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這樣一泄陽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議流動的而又恬靜的瑰寶,我纔明白我那問題是永遠沒有答案的。事實上僅是如此:一張孤獨的桌,一角寂寞的廳堂。一隻靈巧的鏡箱,或窗外斷續的鳥語,和水珠——那美麗小孩子的病名——便湊巧永遠同初春靜沉的陽光整整復斜斜地成瞭我迴憶中極自然的聯想。
……
前言/序言
《生之絮語:於喧囂中尋跡寜靜》 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葉孤舟,載著過往的迴憶,駛嚮未知的遠方。而那些不經意間觸碰心靈的片段,那些在日常生活的縫隙裏悄然綻放的溫柔,如同暗夜裏的星辰,又似清晨的露珠,以其獨特的光澤,滋養著我們的靈魂。本書《生之絮語:於喧囂中尋跡寜靜》便是這樣一本,它不追求宏大的敘事,不刻意煽情,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筆觸,捕捉那些生命中轉瞬即逝卻又意味深長的寜靜時刻。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城市的霓虹燈閃爍著欲望的光芒,媒體的浪潮裹挾著各種喧囂。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時常感到疲憊,感到迷失,仿佛在無邊的洪流中掙紮,而那份內心的平靜,似乎變得遙不可及。然而,寜靜並非一定要遠遁塵囂,在人跡罕至的山林,或是在香火繚繞的古刹。它更像是一種內在的覺醒,一種與自我對話的能力,一種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依然能夠感知細微之美、珍視簡單之物的智慧。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對生活有著敏銳洞察力、對文字懷揣著真摯情感的寫作者。他/她沒有林徽因那樣的傢國情懷與時代背景,也並非梁實鞦筆下對日常瑣事的細緻描摹,但字裏行間卻流淌著一種屬於當下的、屬於個體生命體驗的獨特韻味。他/她將目光投嚮瞭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平凡日子,那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瞬間:清晨窗外鳥兒的啁啾,午後陽光穿透葉隙投下的斑駁光影,黃昏時分街燈初上時的寂靜,抑或是一個人靜靜地品味一杯熱茶的溫暖。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場景,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生命的光輝,展現齣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 翻開本書,你會走進一個由文字構築的靜謐花園。在這裏,沒有催促,沒有評判,隻有你與作者一同緩緩踱步,感受文字散發齣的淡淡清香。你會讀到關於童年記憶的碎片,那些曾經的玩具、遊戲的場景,雖然模糊,卻承載著純真與快樂,是構成我們生命底色的重要元素。作者會帶你迴憶起那些年少時的煩惱與憧憬,那些青澀的愛戀與友情,它們或許帶著一絲遺憾,卻也因為時間的沉澱,化為一種溫暖的慰藉。 書中的一些篇章,會讓你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並非刻意贊頌自然的偉大,而是從中捕捉那些細微的和諧。比如,一顆在風中搖曳的野草,一片在雨後泛著光澤的葉子,一隻在牆角孤獨爬行的蝸牛。這些生命,它們以最原始、最純粹的方式存在著,不被世俗的功利所乾擾,自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寜靜。作者通過描繪這些景象,引導讀者去感受生命的多樣性與韌性,去體會“萬物皆有靈”的感悟。 在人際交往方麵,本書也提供瞭一種新的視角。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社交的規則所睏擾,被虛僞的客套所疲憊。作者所描繪的,是那些真正觸及心靈的交往:一次促膝長談,一次眼神的默契,一次無聲的陪伴。這些看似簡單的互動,卻能給予我們最深的慰藉與力量。作者通過講述自己或他人的經曆,展現齣人與人之間真誠連接的寶貴,以及在付齣與接受中,所體會到的那份由衷的喜悅與安寜。 本書並非說教,也非心靈雞湯。它更像是一種陪伴,一種引導。當你感到生活乏味,當你被焦慮所睏擾,當你渴望一份寜靜,不妨拿起這本書,在字裏行間尋找共鳴。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那些在平凡日子裏閃耀著光芒的時刻,那些不經意間被我們捕捉到的美好。這些美好,可能是一縷陽光,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會心的微笑,它們共同匯聚成一股無形的力量,幫助我們拂去內心的塵埃,讓我們重新找迴生活的溫度與色彩。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富有詩意。作者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同時,文字又保持著一種剋製的美感,不矯揉造作,不刻意煽情,仿佛一位老友在低語,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這種獨特的語言風格,讓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享受,一種精神的滋養。 《生之絮語:於喧囂中尋跡寜靜》並非一本讓你在讀完後就能立刻超凡脫俗的書,但它能夠在你心中播下一顆顆寜靜的種子。它鼓勵你去留意身邊那些被忽略的風景,去感受那些被遺忘的情感,去傾聽那些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它告訴我們,寜靜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我們每一個普通的日子裏,藏在我們每一次與自我的真誠對話中,藏在我們每一次對生命細微之處的體察裏。 在這本書中,你不會看到大起大落的情節,也不會有驚心動魄的事件。它所呈現的,是生命的常態,是生活本身。作者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觀察、去思考、去錶達。他/她讓我們明白,即使身處人生的泥沼,即使麵對命運的無常,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以一種平和、從容、感恩的心態去麵對。這份內心的平和,纔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本書的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小確幸”。或許是作者在某個雨天,看著窗外雨滴滑落,思緒飛揚;或許是他在一次散步中,偶遇瞭一位有趣的陌生人,短暫的交流卻讓他心生暖意;或許是他在整理舊物時,翻齣瞭一封泛黃的書信,勾起瞭塵封的記憶。這些細小的生活片段,被作者用真誠的筆觸記錄下來,它們如同涓涓細流,匯入讀者的心田,帶來一絲慰藉,一絲啓發。 閱讀《生之絮語:於喧囂中尋跡寜靜》,就像是在疲憊的人生旅途中,停下來歇歇腳,喝一杯清茶,看看窗外的風景。它提醒我們,生命的美好,往往藏在最不經意的地方。它鼓勵我們,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記給自己留一份寜靜,留一份獨處的時間,去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場溫柔的對話。 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給予你多少“答案”,而在於它能夠引發你多少“思考”。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也讓我們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當我們學會去捕捉這些瞬間,去品味這些美好,我們的生命,便會因此而更加豐盈,更加寜靜。 這是一本值得你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或許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它不會讓你瞬間改變什麼,但它會悄悄地影響你,讓你在日後的生活中,更加懂得去發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那份“無意的寜靜”。它將伴隨你,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內心的力量,找到生命的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