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变态心理学领域中历久弥新的经典教材,历经四十余年修订,在一代又一代心理学教师和学生的支持下与时俱进。
本书第12版率先以DSM-5为标准进行全面更新,并对DSM-IV-TR和DSM-5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让所有变化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本书保留了原有编排体系的特色:
◆ 让素质—压力这一综合范式贯穿于对各类精神障碍的阐述之中;
◆ 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实现两方面的联系与平衡;
◆ 提供大量阅读材料以从个体、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变态心理学(第12版)》是一部畅销40年的经典变态心理学教材,全面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当前研究进展、理论与治疗方法,备受赞誉。本书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概论与历史回顾、当前的研究范式、诊断与评估以及心理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11大类的心理障碍以及相关的法律与伦理问题。新版增加的新内容包括:新的临床案例专栏和探索发现专栏;同时更新了与新的DSM-5有关的内容,采用了大量的图表阐释DSM-5与之前的诊断标准之间的异同。
第1章 导言及历史回顾
定义心理障碍
心理病理学的历史
当代思想的演变
心理卫生行业
第2章 心理病理学中的现有范式
基因范式
神经科学范式
认知行为范式
范式影响因素
素质—压力:一种整合范式
第3章 诊断与评估
诊断和评估的基础
分类和诊断
心理评估
神经生物学评估方法
文化、民族多样性和评估方法
第4章 心理病理学研究方法
科学与科学方法
心理病理学研究方法
多实验结果的整合
第5章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的临床描述和流行病学
心境障碍的病因学
心境障碍的治疗
自杀
第6章 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的临床描述
焦虑障碍的性别和社会文化因素
焦虑障碍的常见风险因素
特定焦虑障碍的病因学
对焦虑障碍的治疗
第7章 强迫相关和创伤相关障碍
强迫症及其相关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急性应激障碍
第8章 解离性障碍和躯体性症状障碍
解离性障碍
躯体性症状障碍
第9章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第10章 物质使用障碍
物质使用障碍的临床描述、患病率及其影响
阿片类
物质使用障碍的病因
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
物质使用障碍预防
第11章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的临床描述
进食障碍的病因
进食障碍的治疗
第12章 性障碍
性规范和行为
性欲倒错
第13章 儿童期障碍
儿童期障碍的分类和诊断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品行障碍
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和焦虑障碍
学习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
自闭谱系障碍
第14章 老年期与认知神经障碍
老龄化的问题与方法
老年期的心理障碍
老年期的认知神经障碍
第15章 人格与人格障碍
DSM-Ⅳ-TR和DSM-5中的人格评估
DSM-5人格评估的步骤
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障碍的治疗
第16章 法律和伦理问题
心理学与法律
精神障碍的概念
民事收容
治疗与研究中的道德困境
术语汉英对照表
参考文献
第11章 进食障碍
学习目标
1. 识别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这三种进食障碍的症状,并能够辨别这几种进食障碍之间的不同。
2. 从神经生物、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三个方面理解进食障碍的病因。
3. 能够讨论在美国日益流行的肥胖问题。
4. 能够描述进食障碍的治疗方法以及支持该方法的有效证据。
临床个案:萨拉
萨拉16岁时,医生建议她参加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小组。她妈妈发现她已经4个月没来月经,之后便和医生约了这次见面。新学年刚开始,萨拉就下决心减掉10斤。她打算走路上学,每周去两次健身房,并且要戒掉糖果和汽水。一切都很顺利。萨拉很欣赏自己苗条的身材,也喜欢听别人夸赞自己的身材。九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萨拉遭到了袭击。一个男人试图把她拉进一个小巷子里,她奋力抵抗,最终那男人逃跑了。大家都说她能逃脱是如此幸运。那段时间里,萨拉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几个月过去后,她不禁想着,如果她年轻两岁的话,这算不上什么幸运。现在,萨拉的体重是52千克,但她总是抱怨自己腿太粗了、脸太胖了。她吃东西小心翼翼,因为拒绝摄入碳水化合物而和父母争执。萨拉通过喝水来减轻饥饿感,并且以此确保在吃饭的时候不会“吃得过多”。
许多文化都关注食物。如今的美国,新餐馆比比皆是,大量的杂志、网络和电视节目都致力于宣传美食。与此同时,超重的人屡见不鲜。节食减肥变得十分普遍。人们(特别是女人)变得更加苗条的欲望每年可以创造数百万美元的商机。人们对饮食产生如此强烈兴趣的同时,饮食方面的行为障碍也就应运而生了。
进食障碍的临床描述,尤其是针对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描述,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然而在1980年,进食障碍首次出现在DSM中时并非一个独立的病症,而是被归为一种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障碍的亚型。在DSM-Ⅳ中,进食障碍成为一种独立的类别,反映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对其有了更多的关注。在DSM-5中,进食障碍被归为“饮食失调”的这一类别,儿童期障碍被纳入其中,例如异食癖(长期食用非食物的物质)和反刍障碍(重复的饭食回流)。
不幸的是,进食障碍也很有可能被污名化了。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给大学生呈现虚构的被描述为患有不同障碍的女性图片,然后请他们按不同的维度对这些虚构的女性进行评价(Wingfieldpetal.,2011)。那些被描述为患有进食障碍的女性图片被评价为“自我毁灭的”,并且应该为自己的情况负责。研究中,男性更倾向于认为进食障碍是容易克服的。另一项研究(Roehrig1& Mclean,2010)随机抽取被试,分配给他们看图的任务,呈现的图片是关于患有进食障碍或者抑郁症的女性。与患有抑郁症的女性相比,被试认为患有进食障碍的女性更应该为自己的疾病负责、更脆弱和更有可能为自己的障碍求得关注。这些对进食障碍的态度和信念与最新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
进食障碍的临床描述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有许多共同的临床特征,我们将会先从认识这两种开始。然后我们将讨论暴食障碍。暴食障碍在DSM-Ⅳ-TR中,只作为一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情况,而在DSM-5中,它成为了一种新类型(表11.1)。
译者序
我进入临床心理学领域工作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我在2001年着手编写我的第一本《变态心理学》教材的时候,国内还只有我的博士导师陈仲庚与张伯源两位教授在1985年出版的一本《变态心理学》。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国内变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便不断涌现,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界和公众对于临床心理学越来越了解,越来越重视。目前,市面上变态心理学方面的书大多数是依据DSM-Ⅳ-TR(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这一DSM历史上最为经典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心理学各个领域详尽的实证研究证据编撰而成。我编著尤其是翻译出版的几本《变态心理学》即是如此。而变态心理学是一门随着时代变迁和科学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学科,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来学习变态心理学并进行相关研究。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于2012年12月批准了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于2013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DSM-5。这是这一诊断精神疾病的标准指南在十几年来的首次全面更新,意义深远。我们之所以引进并翻译了这本经典的变态心理学教材的最新版,皆因其囊括了与DSM-5-
有关的新资料,而且也增加了许多新的阐述来介绍新旧诊断的异同。这是目前国内市面上的书所未曾涵盖的,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DSM-5的变化和变化背后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领域的工作者,我坚持带领我的学生一起阅读最新的文献,了解本领域最新的进展,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并不时进行临床实践。我们非常需要阅读有指导性的书籍。同时,作为一名在高校执教的教师,我深知一本兼具科学性、前沿性和可读性的教材是多么的重要。而本书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整合和平衡上做得几近完美。更难能可贵的是它非常利于教学。这大概是源于这本书历经四十年的修订,在指导心理病理学专业学生的同时,不断收到各方面的反馈,从而在持续的再版中逐步完善,变得特别便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研习。
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非常强调以一个综合的视角来看待心理问题。在介绍各个精神和心理疾病的风险因素时,本书全面考虑了生理、认知、情绪、性别、文化、伦理、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帮助我们以一个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和理解心理异常现象。近些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基因遗传和神经科学的视角来进行变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并做了大量工作,且也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结果;而这些,也被包括在了这本书里。
本书行文的总体结构是,第1章至第4章描述了心理病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概述DSM-5,批判地讨论该手册的效度和信度,对临床评估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进行概述,最后介绍本领域主要的研究方法。这几章是为后面的章节打基础。第5章至第15章讨论了具体的精神疾病及其治疗。第16章讨论了一些法律和伦理问题。
综上,本书是一本理据翔实、紧跟前沿的教材。我曾于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两年,同时学习和接诊患者。相比之下,我深感国内变态心理学的教科书以及相关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想要迎头赶上,我们首先应该学习国外成熟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成果。因此,我真诚地向各位读者推荐这本经典的教材。
本书的翻译流程是:我带领学生于2013年1月开始工作,在统一专业术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翻译,2013年10月初稿翻译结束。之后将近六个月的时间里,我的学生符仲芳和唐淼在我的指导下对各章进行认真修改,对书稿进行了总体的梳理和统一。最后,由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大学、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的韩卓博士进行了全书的审校并提出中肯建议,保证了书的翻译质量。历时近两年,得到终稿。此中的艰辛,不求各位读者明晓,只愿此书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熟悉各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以及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层次感极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的典范。从基础的概念界定到具体障碍的分类与鉴别,每一步的推进都像是在建造一座稳固的知识高塔,地基扎实,上层结构清晰可见。我喜欢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动力学等多重成因。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诊断标准的讨论部分,体现了跨学科的审慎态度,没有简单粗暴地贴标签,而是强调了情境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对于有志于从事心理健康领域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每次翻阅,总能发现新的细节和被忽略的联系,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知识的重构与深化,对于提升专业素养的帮助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提升自我认知、更好地理解身边人的期待。它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理论学习范畴。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心理剧场,让我对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困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严重精神困扰时所流露出的同理心和人道主义关怀,它没有将患者工具化或病理化,而是始终聚焦于痛苦本身以及如何能够减轻这种痛苦。这种温暖而坚定的笔调,让我在面对那些沉重话题时,不至于陷入纯粹的悲观或恐惧,反而生出一种积极面对的勇气。这本书对“健康”的定义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引导读者去思考,真正的心理安宁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本可以伴随人一生去品读和反思的宝藏。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晦涩的术语。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想。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耐心地引领我们走过那些布满荆棘的知识丛林。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回顾和理论演变,让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文化相对性在精神障碍诊断中的影响那一章印象深刻,它强迫我们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正常”与“异常”的微妙分野。这种跨文化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心胸和理解的深度。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对人类心灵适应性与脆弱性的深度沉思,让人在敬畏中学习如何更人性化地看待差异。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纸张质量上乘,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精读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内容上,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新兴研究领域的关注和整合。可以看到编者在力求保持经典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同时,也积极纳入了最新的神经科学发现和治疗进展,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和前沿性。它不是一本静止的百科全书,而是一份与时俱进的知识地图。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思考题,虽然它们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有力地激发了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自我检验的欲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权威性、人文关怀与实用指导价值于一身的杰作,值得所有对人心奥秘抱有敬畏和好奇的人拥有。
评分这本关于人类心灵的探索之作,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穿梭于复杂难解的精神世界,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剖析了那些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行为模式。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能更清晰地洞察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心理动态。书里大量的案例分析,不是冷冰冰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与关怀,让人在理解“异态”的同时,也反思了“常态”的边界。尤其是关于认知失调和防御机制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许多过去想不通的矛盾冲突是如何在潜意识层面运作的。这种知识的冲击力,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学术探讨,更像是一次对人性深层次的哲学对话。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阅读的流畅性,那些复杂的理论框架被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叙事之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变态心理学(第12版)》是一部畅销40年的经典变态心理学教材,全面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当前研究进展、理论与治疗方法,备受赞誉。本书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概论与历史回顾、当前的研究范式、诊断与评估以及心理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11大类的心理障碍以及相关的法律与伦理问题。新版增加的新内容包括:新的临床案例专栏和探索发现专栏;同时更新了与新的DSM-5有关的内容,采用了大量的图表阐释DSM-5与之前的诊断标准之间的异同。
评分字迹清晰,正版图书,内容简练,通俗易懂,印刷也不错,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宝贝儿非常好!物流非常快!好评!
评分这个字体令人不悦
评分表示真的很好用 自己看 能学到很多东西 对心理辅导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还不错,一本理论性书籍
评分good good good
评分挺厚的一本,包装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