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09年《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简称“2009版大纲”)提出“考教结合”的原则,国际汉语教育领域为之一新。考生踏上了学习汉语的跳板,老师看到了因材施教的希望。HSK考试由此迸发出勃勃生机,收获了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和各国各界的广泛认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常新的HSK考试,以学习者为本,不断探索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路径,我们出版了《HSK标准教程》,创建了汉语考试命题平台,初步形成了“教一学一考”三位一体的汉语综合能力培养体系。
此次大纲修订,我们根据主题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及方法,以交际话题和语言任务为指引,对137万考生实测的2万余道试题、120多万字的语料进行了统计、标注和分析,对2009版大纲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完善,增加了话题大纲、任务大纲,改进了语言点大纲,细化了词汇大纲。
内页插图
目录
汉语水平考试(HSK)介绍
HSK(四级)介绍
HSK(四级)话题大纲
HSK(四级)任务大纲
HSK(四级)语言点大纲
HSK(四级)词汇大纲
HSK(四级)考试要求及过程
HSK(四级)样卷
HSK(四级)答题卡
HSK(四级)样卷听力材料
HSK(四级)样卷答案
HSK(四级)成绩报告
前言/序言
2009年《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简称“2009版大纲”)提出“考教结合”的原则,国际汉语教育领域为之一新。考生踏上了学习汉语的跳板,老师看到了因材施教的希望。HSK考试由此迸发出勃勃生机,收获了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和各国各界的广泛认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常新的HSK考试,以学习者为本,不断探索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路径,我们出版了《HSK标准教程》,创建了汉语考试命题平台,初步形成了“教一学一考”三位一体的汉语综合能力培养体系。
此次大纲修订,我们根据主题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及方法,以交际话题和语言任务为指引,对137万考生实测的2万余道试题、120多万字的语料进行了统计、标注和分析,对2009版大纲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完善,增加了话题大纲、任务大纲,改进了语言点大纲,细化了词汇大纲。
一、话题大纲
主题式教学主张把语言放到有意义的主题中去学习,以交际话题为载体,把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结合起来,希望实现语言能力与社会认知协同发展的目标。话题大纲的研制,主要依据对HSK真题进行的文本分析,结合HSK词汇的话题分类,并参考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14)、《现代汉语分类词典》(2013)、《同义词词林》(1983)等大纲和辞书。
二、任务大纲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语言交际任务,通过“在做中学”,引导学生完成各种语言活动的教学方法。任务大纲是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据HSK真题文本、词汇大纲、话题大纲,制定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级语言任务体系。每个任务均由任务主题和任务目标构成。
三、语言点大纲
2009版大纲只提供了一至三级的语言点,此次大纲修订我们在参考《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1995)、《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2005)、《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14)后,对语言点大纲进行了补充、整合和规范,并为每个语言点增加了例句。四、词汇大纲
为使HSK词汇更加科学、实用,此次大纲修订,我们在2009版大纲词汇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调整幅度为12%),并标明了词性和词汇等级。同时,增加了词汇扩展学习示例,包括重组默认词(如“白”和“颜色”组合成“白色”)、减字默认词(如“羊肉”可分为“羊”和“肉”两个词)和特例词。
本次大纲的修订旨在为汉语学习者提供好的服务,为海内外汉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为各国各类机构全面评价学习者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汉语教学效果提供依据。大纲在研制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感谢研发组成员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张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朱瑞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罗青松教授在百忙中审阅大纲,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感谢所有为本项研究贡献了智慧与辛劳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与教师。欢迎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
《跨越藩篱:现代社会与全球化视角下的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 本书并非关于特定考试大纲的解读或备考指南。它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语言学习理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个体如何在多元世界中构建身份认同的综合性论著。 第一部分:语言的神经科学与认知重构 本章旨在超越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记忆范畴,探讨语言习得的深层认知机制。我们引入了最新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成果,分析了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在大脑皮层活动上的差异,并探讨了“关键期”假说在当代环境下的修正与适用性。 1.1 沉浸式学习的环境构建与有效性评估: 传统课堂教学模型在应对快速变化的知识输入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详细分析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模拟真实语言环境中的潜力。我们不仅评估了这些技术的沉浸感,更关注其对学习者内在动机和焦虑水平的长期影响。例如,通过对一组使用VR进行商务谈判模拟的案例研究,我们揭示了技术干预下“认知负荷”的最佳平衡点。 1.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动模型: 语言能力的核心在于隐性知识的自动化运用。本书详细阐述了基于任务的学习(Task-Based Learning, TBLT)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生成,并对比了演绎法(从规则到运用)与归纳法(从实例到归纳)在不同认知风格学习者身上的效率差异。我们特别关注了“间歇性强化”在巩固长期记忆中的作用,这与单纯的重复练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1.3 语言思维与文化编码: 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容器。本节深入探讨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在非印欧语系语言学习中的现代阐释。我们以特定语言结构为例(如时间状语的表达方式、敬语系统的复杂性),论证了语言如何塑造个体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分类方式。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习者理解,掌握一门新语言,实质上是在接纳一种新的世界观。 第二部分: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失灵与调适 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语言的掌握已成为必要条件,但文化理解的缺失往往成为合作的障碍。本部分聚焦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失灵点”及其策略性应对。 2.1 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的冲突维度: 霍夫斯泰德(Hofstede)和特朗皮纳尔(Trompenaars)的文化维度理论为理解文化差异提供了基础框架。本书进一步细化了在实际商业谈判、外交斡旋及学术合作中,高语境文化(如东亚文化中对“面子”的维护)与低语境文化(如北美文化中对直接指令的偏好)如何导致信息误读和信任危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如合同谈判中对沉默的处理方式差异。 2.2 权力距离与集体主义在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Index, PDI)深刻影响着组织内部的沟通流向和决策制定过程。本书探讨了在跨国团队中,如何平衡来自高PDI文化(强调层级分明)的成员与低PDI文化(强调平等参与)的成员之间的期望。此外,集体主义倾向如何影响团队协作中的责任分配和个人成就的表达,是本节的重点讨论对象。 2.3 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与“第三空间”的建构: 随着大量人群成为“第三文化儿童”或长期旅居海外的专业人士,传统的单一文化身份正在被解构。本书引入了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第三空间”理论,探讨个体如何在不同文化规范之间进行动态的转换和整合。这不仅仅是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的过程,更是一种主动的身份重塑,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懂”外语,更要“成为”在不同文化场域中游刃有余的个体。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与批判性阅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准确地筛选和理解外语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本书将语言能力置于批判性思维的框架下进行审视。 3.1 语料库语言学在真实语料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摒弃了对孤立词汇的记忆,转而侧重于语块(chunks)和搭配(collocations)的学习。通过对大型英美媒体语料库的分析,我们揭示了特定话题(如气候变化、金融监管)下术语的演变速度和语用色彩。这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工具,使其能够实时跟踪语言的动态变化,而非依赖静态的词典。 3.2 修辞策略在说服性文本中的解析: 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市场营销文案,修辞手法(Logos, Pathos, Ethos)都是影响受众的关键。本书系统梳理了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修辞学理论,并结合当代社交媒体和政治话语,分析了如何识别和解构潜藏在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偏见。学习者将学会区分有力的论证与情感操纵之间的界限。 3.3 翻译的本体论挑战: 翻译不仅仅是词语的转换,更是意义的重塑。本节探讨了文学作品、法律文件和技术手册在跨语言转换过程中面临的不可译性问题(Untranslatability)。我们深入剖析了直译、意译以及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两种翻译策略的优劣,强调了译者在文化中介角色中所承担的伦理责任。 结论:超越技能的终极目标 本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帮助读者通过某一项具体的考试,而是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适应性强的“全球公民”的语言与文化认知框架。它倡导将语言学习视为一种持续的、涉及认知、情感和社会层面的复杂实践,鼓励读者以开放、审慎的态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有效且富有洞察力地进行交流与思考。本书内容涵盖了语言习得的神经科学基础、跨文化交流的社会心理学模型,以及数字时代的批判性信息处理能力,旨在为高级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