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9-12岁 成语和典故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该书条目清楚,解读通俗易懂,图片精美,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国学读物。
内容简介
《趣味中华成语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近300个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或典故,设置了“释义”、“注释”、“溯源”、“用典”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或典故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注释”对成语或典故中的重点字词加以解释;“溯源”以乎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或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用典”即此成语或典故在古今文章中的运用,方便读者正确认识和使用。此外,本书中亦酌情收录了一小部分不常用的成语或典故,以拓宽读者的知识面。
作者简介
史汶昕,自由撰稿人。精通文史,喜欢舞文弄墨,文风生动优美。尤其热爱古典文化,对此有独到的钻研,并曾在相关课题研究中获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哀毁骨立/8
爱屋及乌/9
按图索骥/10
暗渡陈仓/10
八斗之才/12
八仙过海/13
拔苗助长/14
百步穿杨/14
半部论语/16
杯弓蛇影/17
逼上梁山/18
背水一战/1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1
沧海桑田/22
豺狼当道/23
草木皆兵/25
长风破浪/26
长安居大不易/27
车水马龙/28
沉鱼落雁/29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0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32
乘兴而来/33
程门立雪/34
池中之物/35
初出茅庐/36
大义灭亲/37
呆若木鸡/39
岛瘦郊寒/40
东窗事发/41
东床坦腹/42
东山再起/43
得陇望蜀/44
多多益善/44
对牛弹琴/46
二桃杀三士/47
反其道而行之/49
焚书坑儒/50
风马牛不相及/51
风声鹤唳/52
凤毛麟角/54
负荆请罪/55
覆水难收/56
甘拜下风/57
孤注一掷/58
顾曲周郎/59
刮目相待/60
管鲍之交/61
邯郸学步/62
合浦珠还/63
涸辙之鲋/64
河东狮吼/65
侯门似海/66
狐假虎威/67
画饼充饥/68
画龙点睛/69
画蛇添足/70
黄粱一梦/72
挥戈反日/73
讳疾忌医/74
祸起萧墙/75
鸡鸣狗盗/76
鸡犬升天/78
疾风知劲草/79
江郎才尽/80
狡兔三窟/81
结草衔环/82
解铃还须系铃人/83
借箸代筹/85
金屋藏娇/86
惊弓之鸟/87
精卫填海/88
举案齐眉/89
鞠躬尽瘁/91
刻舟求剑/92
口蜜腹剑/93
夸父逐日/94
滥竽充数/96
老骥伏枥/97
老马识途/98
老牛舐犊/99
乐不思蜀/100
梁上君子/102
龙盘虎踞/103
庐山真面目/104
洛阳纸贵/105
马首是瞻/106
马革裹尸/107
买椟还珠/108
盲人瞎马/109
盲人摸象/110
毛遂自荐/111
门可罗雀/113
梦笔生花/114
名落孙山/115
目不窥园/116
目无全牛/116
南辕北辙/118
南柯一梦/119
难兄难弟/120
囊萤映雪/121
鸟尽弓藏/122
呕心沥血/123
破镜重圆/124
破天荒/125
期期艾艾/126
七步成章/127
奇货可居/128
杞人忧天/129
千夫所指/130
前倨后恭/130
黔驴技穷/132
秦晋之好/133
倾城倾国/134
请君入瓮/135
如鱼得水/136
塞翁失马/137
三顾茅庐/139
三人成虎/140
丧家之狗/141
上方宝剑/142
世外桃源/142
首鼠两端/144
甚嚣尘上/146
数典忘祖/146
树倒猢狲散/148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149
司空见惯/150
四面楚歌/150
弹冠相庆/152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53
天女散花/154
铜琶铁板/155
投笔从戎/156
投鞭断流/157
图穷匕首见/158
退避三舍/159
外强中干/160
丸泥封关/160
完璧归赵/162
亡羊补牢/164
望梅止渴/165
望洋兴叹/166
韦编三绝/167
围魏救赵/168
闻鸡起舞/168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169
卧薪尝胆/170
握发吐哺/171
洗耳恭听/17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72
萧规曹随/174
小时了了/175
胸有成竹/176
悬梁刺股/177
掩耳盗铃/178
夜郎自大/178
一鼓作气/179
一鸣惊人/181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182
一字千金/183
余音绕梁/184
愚公移山/184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185
约法三章/186
运筹帷幄/187
终南捷径/188
逐鹿中原/189
坐山观虎斗/190
作壁上观/191
精彩书摘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的本意是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向对方赔礼道歉。后来比喻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诚心诚意地求得对方的谅解。典出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溯源
战国时期,赵国没有秦国强大,经常受到秦国的欺侮。赵国有一位文臣,名叫蔺相如。他才华出众,有胆有谋。有一次赵国国君派他出使秦国,准备用国宝和氏璧交换秦国的几座城池。蔺相如见了秦王后,凭着机智和勇敢,保全了和氏璧,并当众责备秦国不讲信义,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赵王认为蔺相如非常能干,就封他为上卿,位居群臣之首。
当时,赵国还有一位大将军——廉颇,他带兵打了许多仗,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见蔺相如仅凭一张嘴便获得群臣之首的地位,非常生气,对外扬言说:“如果我在路上遇到蔺相如,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看他能把我怎样!”蔺相如听说后,就尽量避免和廉颇在朝堂外见面,行路时如果看到廉颇的车驾,便将自己的车驾赶到小巷子中,等廉颇过去了再走。蔺相如手下的人感到不平,便问蔺相如为何如此惧怕廉颇。蔺相如便问他们:“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更厉害?”手下人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会怕廉将军吗?其实,我不是怕他,只是不想和他发生正面冲突,从而造成国家内部分裂而已。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将相一心,秦国没有可乘之机。”后来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于是,他赤裸着上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家道歉。蔺相如诚恳地扶起廉颇,二人从此成为生死之交,一起保卫赵国。蔺相如的识大体、有大度与廉颇的磊落爽直,都令后人敬佩,而“负荆请罪”这个成语也逐渐被人们用来表示真诚的歉意。
覆水难收
这一成语本意是指泼到地上的水,很难再收回。比喻事成定局,难以挽回,或比喻夫妻离异后难以复合。典出宋·王《野客丛书·二八·心坚石穿覆水难收》:“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溯源
姜太公,原名姜尚,字子牙,是商朝末期人。他足智多谋,精通兵法,但大半生却身处贫困。为了生活,他做过很多工作,他曾在商朝当过官,但因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而弃官;也曾在朝歌屠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饭,还曾经做一些别的行业。姜太公的妻子马氏见他渐渐老去,却依然没有什么出息,不愿和他继续过贫苦的生活,离他而去。后来周文王发现了姜太公的才华,拜他为太师。后来,姜太公帮助武王灭了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由于姜太公功勋卓著,周武王封他为齐王。
姜太公为齐王后,生活富裕起来,他以前的妻子马氏看到后感到非常后悔,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然而姜太公不肯原谅她,更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于是便把一盆水泼到地上,说:“如果你能将水叫回到盆中,我就答应你的请求。”最后,马氏没办法,只好惭愧地离开了。
甘拜下风
“甘拜下风”是指自认不如他人,并真心佩服他人。出自《庄子·在宥》:“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后来,就用“甘拜下风”表示诚信佩服,自认不如对方。
溯源
石崇是西晋时期的大富豪,据说当时他富可敌国。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也是一位富豪。他们俩都争强好胜,经常在一起比谁更富。因此,两人经常到处搜罗绮丽的宝物装饰衣服或车子。
一次晋武帝赐给王恺一棵高两尺的珊瑚树,此树枝丫或密或疏,形状美丽,简直是世间少有。王恺得到这棵珊瑚树后,非常得意,认为这次石崇该认输了。于是,王恺就带着这棵罕有的珊瑚树
去见石崇。石崇看完之后,不动声色地拿着铁如意,趁王恺不注意,一下就打在珊瑚树上,珊瑚树马上就碎了。王恺见石崇亲手打碎了皇帝赐给自己的宝物,非常惋惜,以为石崇是嫉妒自己拥有如此宝贝,声色俱厉地责问石崇怎么办。
石崇却不慌不忙,悠然地对王恺说:“你别埋怨,今天我就赔你。”石崇说完,就命令仆人去搬家里的珊瑚树。待石崇把自己所有的珊瑚树都搬出来后,王恺吃惊了。石崇的珊瑚树有三尺高的,四尺高的,枝条盘曲,都是王恺从没有见过的。其中光彩溢目的就有六七棵,像王恺刚刚拿过来的那棵形状大小的还有很多。王恺看后,茫然若失,不得不甘拜下风了。
孤注一掷
“孤注一掷”的本意是指在赌博时把所有的钱一次投作赌注,决一输赢。常用来比喻用尽所有力量冒险行事,以求侥幸成功。语出元·脱脱等《宋史·寇准传》:“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溯源
寇准,字平仲,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出身世家,忠君爱国,办事干练,敢于直言,在宋太宗时曾担任许多重要的官职,后得罪权贵,被排挤出了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辽朝的萧太后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宋朝边境。为了抗击辽朝的进犯,宋真宗让寇准任宰相。
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进犯宋朝,前锋已到澶州(今河南濮阳)。边关告急,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然而参知政事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鼓动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宋真宗犹豫不决,不知该怎么办?他问寇准应该怎么办?寇准认为真宗应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这样才能打退辽兵;一旦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辽兵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将灭亡。宋真宗听从了寇准的建议,决定亲自率兵出征,寇准随同指挥。由于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在澶州将辽军主将萧达兰射杀,取得了胜利。后来宋辽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
寇准坚持抗战,逼和辽朝,劳苦功高。然而王钦若嫉妒寇准,他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将皇上作为赌注,孤注一掷,使皇帝陷入危险之中,是国家的巨大耻辱。宋真宗听信谗言,将寇准撤职。
……
前言/序言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保存和记载着无数的成语,这些成语成了汉语言文学领域最为灿烂的结晶。如果说汉语是浩瀚的大海,成语就像大海中美丽的贝壳。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意义深远的故事,就像贝壳中珍贵的珍珠,经过岁月的打磨,熠熠生辉。时至今日,大量的成语还在现代人的行文中被广泛使用,散发着永恒的韵味,艺术价值恒久不衰。
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广为人知,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人们渐渐将其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如“爱屋及乌”、“杯弓蛇影”、“沧海桑田”等,也有二字、三字、五字等非四字成语。
成语能够让语言放出光彩,是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久远故事中的精灵,沉淀了那个故事中最直接的情感,当人们提到“草木皆兵”时,便会想到那个人小心翼翼、担心害怕的样子。相反,当人们看到“大义灭亲”时,也会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正直与谋略,这就是成语的魅力。当然也有些在后来的传承中,感染了人们的情绪,改变了最原始的意义,如“百步穿杨”等。
这本书精心选取了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设置了“释义”、“注释”、“溯源”、“用典”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注释”对成语中的重点字词加以解释;“溯源”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用典”即此成语在古今文章中的运用,方便读者正确认识和使用。此外,本书中亦酌情收录了一小部分不常用的成语,以拓宽读者的知识面。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
探索历史的脉搏: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兴衰 本书聚焦: 古埃及的神秘金字塔与法老统治 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与早期法律 古希腊的哲学思潮与民主萌芽 古罗马的工程奇迹与帝国扩张 玛雅文明的星象观测与神秘衰落 古代中国的夏商周更迭与青铜文明 --- 第一篇章:尼罗河畔的永恒之谜——古埃及文明 引言: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滋养了人类历史上最持久、最令人着迷的文明之一——古埃及。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亲临这片被沙漠环绕的土地,探寻法老们如何以神祇的身份统治数千年,以及他们为后世留下的不朽遗产。 第一章:生命的源泉与王权的建立 尼罗河的馈赠: 深入剖析地理环境如何决定了埃及的农业模式和社会结构。洪水带来的沃土,催生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为政治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上下埃及的融合: 叙述美尼斯(或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传说与历史意义。王冠的象征意义——白冠与红冠的结合,标志着统一王权的诞生。 法老的“神性”: 探讨法老作为“荷鲁斯在人间的化身”的角色。权力如何通过宗教仪式、国家祭祀和对土地的绝对控制来维持。 第二章:不朽的追求——建筑与来世信仰 阶梯金字塔的诞生: 重点介绍伊姆霍特普的智慧,以及左塞尔阶梯金字塔如何标志着埃及建筑史的巨大飞跃。 吉萨的奇迹: 详尽描绘胡夫、哈夫拉、孟卡拉三座大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内部结构及目的。分析现代考古学对“金字塔建造者是奴隶”这一传统说法的修正。 亡灵书与木乃伊化: 深入解读古埃及人对“卡”(Ka,生命力)和“巴”(Ba,灵魂)的理解。木乃伊制作的复杂步骤,以及《亡灵书》在引导逝者通过冥界审判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文字与行政的精妙 象形文字的解密: 从圣书体到僧侣体,再到世俗体,解析这种复杂书写系统的发展历程。重点描述罗塞塔石碑发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对解读古埃及文明的关键性作用。 官僚体系的运作: 探讨维齐尔(宰相)的权力范围,以及书记员在国家收税、水利管理和工程动员中的核心地位。 --- 第二篇章:两河文明的曙光——美索不达米亚 引言: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广袤的冲积平原,是人类最早的城市、法律和书写系统的诞生地。这里是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交替统治的舞台。 第四章:楔形文字与城邦的兴起 泥板上的文明: 描述苏美尔人如何从记事符号发展出成熟的楔形文字系统。分析早期楔形文字在商业记录、神话文学和教育中的应用。 乌尔、乌鲁克与拉格什: 探讨苏美尔城邦的政治特征——祭司王制度,以及城邦间争夺水权和贸易路线的频繁冲突。 吉尔伽美什史诗: 深入剖析这部人类已知最早的史诗,探讨其关于友谊、死亡恐惧和对永生的追寻的主题。 第五章:汉谟拉比法典与帝国的建立 统一的尝试: 叙述萨尔贡大帝如何建立了第一个世界性帝国——阿卡德帝国,以及其对美索不达米亚政治格局的重塑。 《汉谟拉比法典》的构建: 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更是一份社会契约的宣言。详细分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原则背后的社会阶层差异,以及它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影响。 巴比伦的辉煌: 探究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下的新巴比伦帝国,重点描绘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可能形态和建造背景。 第六章:铁血的亚述 军事机器的崛起: 剖析亚述人如何凭借先进的冶铁技术和残酷的军事策略,建立起横跨近东的庞大帝国。 尼尼微的图书馆: 介绍亚述巴尼拔在首都尼尼微建立的宏伟图书馆,以及它是如何成为保存苏美尔和巴比伦文化遗产的关键所在。 --- 第三篇章:智慧与秩序的殿堂——古希腊 引言: 崎岖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希腊人独立、善于辩论的民族性格。从爱琴海上的小城邦到地中海的霸主,古希腊在哲学、政治和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章:城邦的诞生与民主的实验 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 探讨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和严苛的军事训练体系(阿戈革),以及这种制度对个人自由的压制。 雅典的民主之路: 追溯梭伦、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以及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重点分析公民大会、抽签制和陪审团制度的实际运作方式。 波希战争的转折点: 描述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的战略意义,它们如何确保了希腊文化的独立发展,避免被波斯帝国吞并。 第八章:哲学的黎明与人类精神的探索 从自然到理性: 考察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如何尝试用自然原因解释世界,而非诉诸神话。 苏格拉底的拷问: 深入探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反诘法),以及他在雅典法庭上为自由思想而献身的悲剧意义。 柏拉图的理想国: 阐释“理念论”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为人类社会构想的哲学王统治体系。 亚里士多德的百科全书: 剖析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的系统性分类,奠定西方科学思维的基石。 第九章:希腊化的世界 马其顿的崛起: 分析腓力二世如何利用希腊城邦的分裂,整合希腊力量,为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铺平道路。 亚历山大的征服与文化融合: 追踪亚历山大横扫波斯帝国的军事路线,以及在埃及、波斯和印度地区建立的希腊化城市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 第四篇章:从共和国到帝国——古罗马的遗产 引言: 意大利半岛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城,最终成长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古罗马以其卓越的工程技术、严密的法律体系和强大的军事组织,塑造了西方文明的骨架。 第十章:罗马的起源与共和国的建立 罗慕路斯与狼的故事: 探讨罗马建城的神话与早期伊特鲁里亚文化的影响。 早期政治结构: 细致解析保民官、元老院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这是罗马共和国政治活力的来源。 汉尼拔的挑战: 重点分析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战略天才与罗马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如坎尼战役后的坚守)。 第十一章:凯撒与帝国的转折点 军事化与土地兼并: 探讨马略改革对罗马军队职业化的影响,以及大规模奴隶制和土地兼并如何动摇了共和国的基础。 凯撒的崛起与终结: 描述尤利乌斯·凯撒的军事功绩(征服高卢)、他与庞培的内战,以及他最终被刺杀的政治背景。 屋大维的“恢复秩序”: 探讨屋大维(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保留共和制的外壳,建立起元首制(Principate),标志着罗马帝国时代的开始。 第十二章:帝国鼎盛期的辉煌工程与法律 罗马工程的奇迹: 深入介绍万神殿的穹顶技术、引水渠的科学原理(如塞戈维亚高架引水渠),以及著名的罗马道路网络。 条文与秩序: 分析《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进。重点阐述罗马法中关于所有权、合同和自然法的概念,它们如何成为后世欧洲大陆法的基础。 五贤帝时代的和平: 描述图拉真、哈德良等皇帝治下的帝国疆域与社会稳定,以及帝国晚期面临的内部危机。 --- 第五篇章:失落的星辰——中美洲的古典文明 引言: 在欧亚大陆的文明发展的同时,在茂密的雨林深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其他部落建立起了高度发达的社会,但他们的文字与知识体系却与旧大陆完全隔绝。 第十三章:玛雅的数学与星象学 雨林中的城市国家: 介绍蒂卡尔、帕伦克等玛雅城邦的结构,以及他们与中央集权的帝国模式的不同。 零的概念与复杂的历法: 详述玛雅人在没有外部影响下独立发展出“零”的概念,以及他们精确的“长纪历”、“神历”和“太阳历”是如何协调运作的。 象形文字的解读: 介绍现代对玛雅楔形文字的成功破译,以及由此揭示的王室历史和战争记录。 第十四章:古典玛雅的突然“失落” 环境与战争: 探讨关于古典期玛雅文明(约公元900年)大规模衰落的几种主流假说,包括长期干旱、资源枯竭、过度的人口压力以及城邦间持续的残酷战争。 后古典期的延续: 简述奇琴伊察等后玛雅文明中心如何继续发展,直到西班牙征服者到来。 --- 结语: 这些古代文明,无论是尼罗河边的永恒信仰,两河流域的理性法规,爱琴海畔的哲学思辨,还是罗马的工程铁腕,抑或是玛雅的星空计算,都构成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基石。它们兴衰的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在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