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Design for Tower and Pole Structures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Design for Tower and Pole Structures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工程
  • 架空送电线路
  • 杆塔设计
  • 结构设计
  • DL/T 5154-2002
  • 电力标准
  • 输变电
  • 电气工程
  • 工程技术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6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51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154-2002)
外文名称:Technical Regulation of Design for Tower and Pole Structures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是根据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对《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SDGJ94-1990的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较修订前的标准有以下重要技术内容的改变:
  (1)适用范围由(35~500)kV改为(110~500)kV线路杆塔的结构设计,并明确通信杆塔设计可参照采用。
  (2)修订中纳入了以往工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3)结构设计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在与SDGJ94-1990技术规定基本衔接的条件下,与国内的其他有关土建标准相协调。
  (4)对SDGJ94-1990技术规定的部分条文作了删改,增加了部分新条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范围
2引用标准
3总则
4术语和符号
5荷载
6材料
7基本规定
8构件计算及断面选择
9连接计算
10构造要求
附录A(标准的附录)镀锌钢绞线规格及强度标准值
附录B(标准的附录)双杆受力分配表
附录C(标准的附录)桁架内力分析简化表
附录D(标准的附录)铁塔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附录E(标准的附录)等直径钢管起振临界风速Vcr曲线
附录F(标准的附录)环形截面混凝土电杆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附录G(标准的附录)用词和用语说明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2002 年电力行业标准(DL/T 5154-2002)之外的电力工程技术参考书目 以下列出的是几本与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4-2002)领域相关,但内容侧重于不同方面或采用不同设计体系的专业技术书籍和规范。这些资料可作为理解电力工程设计、材料科学、环境荷载分析及结构安全性的补充参考。 --- 1. 结构荷载与风工程应用:《输电线路设计中的风荷载研究与应用》 出版信息参考: 某大学出版社,2008 年左右出版(具体年份可能浮动) 内容概述: 本书主要聚焦于电力基础设施,特别是架空输电线路结构所面临的复杂气象条件,尤其是风载荷的精确模拟与工程应用。DL/T 5154-2002 规定了杆塔结构设计所需的基本风压取值和基本的风荷载计算方法,但本书深入探讨了风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复杂地形对风场的影响。 全书从气象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原理出发,详细阐述了不同地理环境下风速的梯度分布规律,以及极端风事件(如台风、龙卷风边缘效应)的统计分析方法。核心章节集中在如何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输电塔线这一非标准体型进行风洞试验验证和数值模拟。书中提供了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了在山区、沿海高风速区、以及复杂气流交汇地带,如何修正和调整传统标准中的风载荷系数,以达到更精细化的结构安全评估。 此外,该书还包含了关于导线舞动(Galloping)与风致振动(Aeolian Vibration)对杆塔连接件和基础产生的疲劳影响的专门论述,这对于超高压、特高压线路的长期可靠性设计至关重要,这些动态荷载的分析深度通常超越了基础结构设计规范的常规要求。 适用读者: 结构工程师、风工程研究人员、以及负责特高压线路环境适应性评估的技术人员。 --- 2. 材料科学与疲劳分析:《电力设施用钢材的选型与性能劣化研究》 出版信息参考: 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年左右 内容概述: DL/T 5154-2002 明确了设计中应使用的钢材种类和力学性能指标(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冲击韧性等)。然而,这本书则深入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制造工艺与长期服役性能之间的关系。它并非一本直接的结构设计手册,而是为设计人员提供了选择高性能、高耐久性材料的理论基础。 本书详细对比了不同批次、不同供应商生产的高强度低合金钢材在相同应力水平下的性能差异。重点分析了钢材在电力行业中面临的两种主要劣化机制:一是电化学腐蚀(特别是酸雨和沿海盐雾环境下的应力腐蚀开裂),二是疲劳损伤。对于杆塔的螺栓连接、焊接节点等应力集中区域,书中提供了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电磁感应法)在现场评估材料剩余寿命的应用指南。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对新型材料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如耐候钢(Corrosion-Resistant Steel)在输电结构中的应用潜力、涂层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材料如何影响杆塔的设计极限状态和维护周期。 适用读者: 材料工程师、质量控制专家、以及从事输电线路防腐与寿命评估的专业人士。 --- 3. 基础工程与地质灾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耸结构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 出版信息参考: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年左右 内容概述: 架空线路杆塔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力。DL/T 5154-2002 涵盖了基础的通用设计原则和基本荷载传递计算,但本书则专注于处理标准规范难以完全覆盖的极端地质条件。 本书的核心内容集中于岩溶地貌、软弱土层、季节性冻融区以及地震活跃带的桩基与沉井设计。它提供了多层次的勘察要求,指导工程师如何从地质报告中提取关键参数(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抗倾覆抗拔系数)。在计算方法上,本书介绍了非线性有限元方法(FEM)在模拟基础与土体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塔基在周期性风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沉降预测。 书中包含大量山区或江河穿越地段的实际工程案例,涉及深基础的设计优化、灌浆加固技术的选择,以及在洪水、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后对既有基础的监测与加固方案。对于跨越复杂地形(如深谷、河流)的超高杆塔基础设计,其详细程度远超一般结构设计规范。 适用读者: 岩土工程师、基础设计专家,以及负责复杂地形跨越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 --- 4. 结构动力学与抗震设计:《高耸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隔震技术》 出版信息参考: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年左右 内容概述: 尽管 DL/T 5154-2002 在抗震设计部分给出了烈度区划和反应谱的基本参数,但本书侧重于更先进的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和新型抗震技术在输电结构上的应用。随着抗震设计理念的演变,对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动态响应进行精确模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模态分析、时程分析在解析杆塔结构地震响应中的应用。它探讨了杆塔的非线性振动特性,以及在强震作用下连接节点和关键构件可能发生的塑性变形。书中包含了隔减震技术的原理介绍,例如在基础和塔身连接处引入阻尼器或隔震支座的可能性研究,目的是在保证结构整体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其抗倒塌能力和快速恢复功能的能力。 此外,针对电网的韧性设计要求,本书还讨论了地震后快速评估结构损伤状态的指标体系,以及如何利用先进传感器技术(如光纤光栅传感器)对高烈度区杆塔进行实时健康监测(SHM)。 适用读者: 结构动力学研究人员、抗震设计工程师,以及电网资产健康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电力传输这条“大动脉”的支撑系统,用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固化了下来。从最初的场地勘察报告解读,到最终的结构验算出图,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所有关键的决策点。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防腐和接地系统的章节,这些往往是后期维护中最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标准对镀锌层的厚度要求、接地体电阻的控制目标,都体现了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考量。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语言和方法论,使得无论哪个设计院、哪里的工程师来做项目,只要遵循此标准,其设计结果就能达到国家认可的最低安全和性能要求。这种标准化的力量,是构建大规模、高可靠性电网的基石。它不是提供灵感,而是提供基准,是工程实践中不可动摇的定海神针。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本《技术规定》从头到尾研读一遍,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行业规范的深度对话。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双重强调。在不同的章节中,你会发现设计参数是如何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材料消耗和施工难度。例如,关于杆塔的抗风载荷和冰雪荷载的取值范围,标准给出了详尽的地域划分和概率模型,这背后体现的是对国家地理多样性的深刻理解。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结构优化和连接节点设计的论述,很多细节处理,比如螺栓的预紧力要求、焊缝的检测标准,都是决定工程寿命和维护成本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内容体系非常完整,从设计总则到材料选择,再到具体的载荷计算、结构分析,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闭环。如果说电力系统是一条流动的生命线,那么这本书就是保证这条生命线骨架强健不倒的根本保障。它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休闲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经常查阅、不断印证的案头工具书,每当遇到新的工程挑战时,它总能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解决方案。

评分

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架空线路设计的人来说,这本书像是一个沉默的导师。它没有花哨的语言,只有冰冷但绝对精确的指导方针。我注意到其中关于杆塔材料的选用部分,对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以及焊缝的无损检测方法都有明确的界限。这不仅仅是工程规范,更是一种质量控制的哲学。想象一下,成百上千座杆塔矗立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它们必须能够抵御时间、风雨和雷电的侵蚀。这本书就是确保这一切成为现实的蓝图。其中关于塔身设计部分的章节,对缀板的布置、螺栓孔的间距和边缘距离的规定,细致到几乎可以精确到毫米级的控制。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汇集起来就决定了整个结构在极端载荷下的表现。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规定,而是在学习一种对工程负责到底的职业态度。

评分

这本厚厚的电力行业标准,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混合着油墨的气息,仿佛能闻到一丝设计院里常有的那种严谨和一丝不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里面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深入翻阅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电力工程的“武功秘籍”。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在阐述“为什么这么做”的底层逻辑。尤其是在涉及到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杆塔选型和基础设计部分,那种对工程安全和经济性的平衡考量,让人不得不佩服制定标准的专家的深思熟虑。很多看似简单的结构,背后都隐藏着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无数次的事故教训。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清晰度相当高,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工程师,也能通过图例大致把握住关键的设计要点。不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的门槛确实有点高,里面的规范引用和计算参数都需要配合其他配套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拥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工程师量身打造的一份权威指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参考框架,避免了在设计过程中走弯路。

评分

阅读这本技术标准的过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体现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随便翻到任何一页,都能看到对某个环节精确到小数点后的要求,这让人联想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可靠,正是建立在这种严苛的规范之上的。这本书对于基础设计的规范尤其值得称道,它详细说明了不同土质条件下桩基、地脚螺栓的受力分析和配筋要求,这直接关系到整个杆塔能否稳固地屹立在天地之间。我注意到标准中还涉及了不同电压等级杆塔的差异化设计,体现了对不同输电任务的针对性要求。很多参数的设定,似乎是经过了反复的仿真和实地监测后才最终确定的,这种基于数据的严谨性是任何经验主义都无法替代的。虽然阅读时偶尔会因为涉及大量的规范引用而感到头晕,但每当解决一个设计上的难题,回头对照书中的条文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技术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