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中學起就好舞文弄墨。到瞭高中,受到瞭董鞦芳老師的鼓勵。從那以後的七十年中,一直寫作不輟。我認為是純散文的也寫瞭幾十萬字之多。但我自己喜歡的卻為數極少。
對我來說,寫散文並不輕鬆。……我雖然常講,我的散文不是擠齣來的,而是流齣來的。……然而,沒有震撼我的靈魂的真實的感情,我決不會流齣什麼東西來的。
本書收錄季羨林全部散文作品,其中包括外研社齣版的《季羨林全集》前三捲全部內容,另外增加兩部分,一部分是季承提供的一些未收集在全集中的文章,以及《牛棚雜憶》中的部分文章。共計4捲。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著名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翻譯傢,散文傢,精通12國語言。曾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季老的散文,無論是對人生的感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以及為人處事的態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語言簡潔通俗,娓娓道來,平實真摯,引人嚮善,通篇都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似的說教。正如鍾敬文所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羨林的作品達到瞭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
序[1]
我從小好舞筆弄墨,雖然我從來沒有敢妄想成為什麼文學傢,可是積習難除,一遇機緣,就想拿起筆來寫點什麼,積之既久,數量已相當可觀。我曾經齣過三本集子:《朗潤集》、《天竺心影》、《季羨林選集》(香港),也沒能把我所寫的這一方麵的文章全都收進去。現在齣版社建議我把所有這方麵的東西收集在一起,形成一個集子。我對於這一件事不能說一點熱情都沒有,這樣說是虛僞的;但是我的熱情也不大高:有人建議收集,就收集吧。這就是這一部集子産生的來源。集子裏的東西全都屬於散文一類。我對於這一種文體確實有所偏愛。我在《朗潤集?自序》裏曾談到過這個問題,到現在我仍然保留原來的意見。中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散文國傢,曆史長,人纔多,數量大,成就高,這是任何國傢都無法相比的。之所以有這種情況,可能與中國的語言有關。中國漢語有其特彆優越之處。錶現手段最簡短,而包含的內容最豐富。用現在的名詞來說就是,使用的勞動量最小,而傳遞的信息量最大。此外,在聲調方麵,在遣詞造句方麵,也有一些特點,最宜於抒情、敘事。有時候可能有點朦朧,但是朦朧也自有朦朧之美。“詩無達詁”,寫抒情的東西,說得太透,反而會産生淺顯之感。我為什麼隻寫散文呢?我有點說不清楚。記得在中學的時候,我的小夥伴們給我起過一個綽號,叫做“詩人”。我當時恐怕也寫過詩,但是寫得並不多,當然也不好。為什麼竟成為“詩人”瞭呢?給我起這個綽號的那些小夥伴幾乎都已作古,現在恐怕沒有人能說清楚瞭。其中可能包含著一個隱而不彰的信息:我一嚮喜歡抒情的文字。念《古文觀止》一類書的時候,真正打動我心。
[1]本文原為《季羨林散文集》(北京大學齣版社,1986年)的“自序”,經季成先生同意,略作修改後收入《季羨林散文全集》作為序言。的是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李密的《陳情錶》、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瀧岡阡錶》、蘇軾的《前後赤壁賦》、歸有光的《項脊軒記》等一類的文字,簡直是百讀不厭,至今還都能背誦。我還有一個偏見:我認為,散文應該以抒情為主,敘事也必須含有抒情的成分。至於議論文,當然也不可缺,卻非散文正宗瞭。在這裏,我想談一談所謂“身邊瑣事”這個問題。如果我的理解不錯的話,在解放前,反對寫身邊瑣事的口號是一些進步的文藝工作者提齣來的。我覺得,當時這樣提是完全正確的。在激烈的鬥爭中,一切渙散軍心、瓦解士氣
的文章都是不能允許的。那時候確實有一些人想利用寫身邊瑣事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消滅人們的鬥誌。在這樣的情況下,反對寫身邊瑣事是無可非議的、順理成章的。但是,我並不認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義正嚴、疾言厲色地來反對寫身邊瑣事。到瞭今天,曆史的經驗和教訓都已經夠多的瞭,我們對身邊瑣事應該加以細緻分析瞭。在“四人幫”肆虐時期,甚至在那個時期以前的一段時間內,文壇上齣現瞭一批假大空的文學作品,憑空捏造,很少有事實依據,根據什麼“三突齣”的“學說”,一個勁地突齣、突齣,突得一塌鬍塗。這樣做,當然談不到什麼真實的感情。有的作品也曾流行一時。然而,曾幾何時,有誰還願意讀這樣的作品呢?大傢都承認,文學藝術的精髓在於真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果內容不真實,用多麼多的篇幅,寫多麼大的事件,什麼國傢大事、世界大事、宇宙大事,詞藻再華麗,氣派再大,也無濟於事,也是不能感人的。文學作品到瞭這個地步,簡直是一齣悲劇。我們韆萬不能再走這一條路瞭。
迴頭再看身邊瑣事。古今中外都有不少的文章寫的確實是一些身邊瑣事,決不是國傢大事,無關大局。但是,作者的感情真摯、樸素,語言也不故意扭捏做作,因而能感動讀者,甚至能讓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的讀者在內心深處起著共鳴。這樣寫身邊瑣事的文章能不給以很高的評價嗎?我上麵列舉的那許多篇古文,哪一篇寫的不是身邊瑣事呢?連近代人寫的為廣大讀者所喜愛的一些文章,比如魯迅的抒情散文,硃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寫的難道是國傢大事嗎?我甚至想說,沒有身邊瑣事,就沒有真正好的散文。所謂身邊瑣事,範圍極廣。從我上麵舉齣的幾篇古代名作來看,親屬之情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親屬和朋友的生離死彆,最容易使人們的感情激動。此外,人們也隨時隨地都能遇到一些美好的、悲哀的、能撥動人們心弦的事物,值得一寫。自然景色的描繪,在古今中外的散文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讀瞭這樣的文章,我們的感情最容易觸動,我們不禁就會想到,我們自己對待親屬和朋友有一種什麼感情,我們對一切善良的人、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一種什麼態度。至於寫景的文章,如果寫的是祖國之景,自然會啓發我們熱愛祖國;如果寫的是自然界的風光,也會啓發我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這樣的文章能淨化我們的感情,陶冶我們的性靈,小中有大,小中見大,平凡之中見真理,瑣細之中見精神,這樣的身邊瑣事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大大地去寫嗎?
這就是我瞭解的身邊瑣事。收在這裏麵的文章寫的幾乎都是這樣的身邊瑣事。我的文筆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捫心自問,我的感情是真實的,我的態度是嚴肅的,這一點決不含鬍。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這也就是我寫散文不多的原因。我決不敢說,這些都是好文章。我也決不說,這些都是垃圾。如果我真認為是垃圾的話,當然應當投入垃圾箱中;拿齣來災禍梨棗,豈非存心害人?那是虛僞的謙虛,也為我所不取。我的意思無非是說,我自己覺得這些東西對彆人也許還有一點好處。其中一點,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在《朗潤集?自序》中已經談到過瞭,那就是我想把解放前後寫的散文統統搜集在這一個集子裏,讓讀者看到我在這一個巨大的分界綫兩旁所寫的東西情調很不一樣,從而默思不一樣的原因而從中得到啓發。可惜我這個美好的願望格於編輯,未能實現。但是,我並沒有死心,現在終於實現瞭。對我自己來說,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可喜之處何呢?就在於它說明瞭,像我們這些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不管是“高級”的還是其他級的,思想都必須改造,而且能夠改造。這一點,我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今天,人們很少再談思想改造瞭,好像一談就是“極左”。但是我個人認為,思想改造還是必要的。客觀世界飛速前進,新事物層齣不窮,我們的思想如果不改造,怎麼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不是空口白話。我相信,細心的讀者會體察齣我的思想改造的痕跡。他們會看齣我在《朗潤集?自序》裏寫的那一種情況:解放前看不到祖國和人民的前途,也看不到個人的前途,寫東西調子低沉,情緒幽淒。解放後則逐漸充滿瞭樂觀精神,寫東西調子比較響。這種細微的思想感情方麵的轉變是非常有意義的。它至少能證明,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傢確實有其優越之處,確實是值得我們熱愛的。它能讓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甚至像南北極那樣的變化。現在有那麼一些人覺得社會主義不行瞭,優越性看不齣來瞭,這個瞭,那個瞭。我個人的例子就證明這些說法不對頭。這也可以說是我的現身說法吧!細心的讀者大概還可以從書中看到一種情況:解放前寫的文章中很有一些不習見的詞兒,這是我自己創造齣來的。在這一方麵,我那時頗有一點初生犢子不怕虎的氣概。然而在解放後寫的文章中,特彆是在最近幾年的文章中,幾乎沒有什麼新詞兒瞭。事實上,我現在膽子越來越小,經常翻查詞典;往往是心中想齣一個詞兒,如果稍有懷疑,則以詞典為據;詞典中沒有的,決不寫進文章。簡直有點戰戰兢兢的意味瞭。這是一個好現象呢,還是一個壞現象?我說不清楚。我不敢贊成現在有一些人那種生造新詞兒的辦法,這些詞兒看上去非常彆扭。但是,在幾韆年漢語發展的曆史上,如果一個新詞兒不敢造,那麼漢語如何發展呢?如何進步呢?可是話又說瞭迴來,如果每一個人都任意生造,語言豈不成瞭無政府主義的東西?語言豈不要大混亂嗎?我現在還不知道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我眼前姑且把我解放前文章中那些比較陌生的詞兒一古腦兒都保留下來,讓讀者加以評判。我拉拉雜雜地寫瞭一大篇。我把自己現在所想到的和盤托瞭齣來。所有這些想法,不管彆人看上去會覺得多麼離奇,甚至多麼幼稚,但是我自己卻認為都是有道理的,否則我也不會寫瞭齣來。不過,我也決不強迫讀者一定要認為是有道理的。
自序
記得是在1935年,在我齣國之前,鄭振鐸先生寫信給我,要我把已經寫成
的散文集成一個集子,編入他主編的一個什麼叢書中。當時因為忙於辦理齣國手續,沒有來得及編。齣國以後,時事多變,因循未果,集子終於也沒有能編成,隻留下一個當時想好的名字:《因夢集》。
現在編散文集,忽然又想起此事。至於《因夢集》這個名字的來源,我現在有點說不清楚瞭。“因夢”這兩個字,當時必有所本,可惜今天已忘得一乾二淨。雖然不確切瞭解這兩個字什麼意想,但我卻喜歡這兩個字,索性就把現在編在一起的解放前寫的散文名為《因夢集》。讓我五十年前的舊夢,現在再繼續下去吧。是為序。
1985年11月10日淩晨
枸杞樹
在不經意的時候,一轉眼便會有一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影子飄過。這使我
睏惑。最先是去追憶:什麼地方我曾看見這樣一棵蒼老的枸杞樹呢?是在某處的山裏麼?是在另一個地方的一個花園裏麼?但是,都不像。最後,我想到纔到北平時住的那個公寓;於是我想到這棵蒼老的枸杞樹。
我現在還能很清晰地溫習一些事情:我記得初次到北平時,在前門下瞭
火車以後,這古老都市的影子,便像一個秤錘,沉重地壓在我的心上。我迷惘地上瞭一輛洋車,跟著木屋似的電車嚮北跑。遠處是紅的牆,黃的瓦。我是初次看到電車的;我想,“電”不是很危險嗎?後麵的電車上的腳鈴響瞭;我坐的洋車仍然在前麵悠然地跑著。我感到焦急,同時,我的眼仍然“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我仍然看到,紅的牆,黃的瓦,終於,在焦急,又因為初踏入一個新的境地而生的迷惘的心情下,摺過瞭不知多少滿填著黑土的小鬍同以
我被拖到西城的某一個公寓裏去瞭,我仍然非常迷惘而有點近於慌,眼
前的一切都仿佛給一層輕煙籠罩起來似的,我看不清院子裏的什麼東西,我甚也沒有看清我住的小屋,黑夜跟著來瞭,我便糊裏糊塗地睡下去,做瞭許許多多離奇古怪的夢。雖然做瞭夢;但是卻沒有能睡得很熟,剛看到窗上有點發白,我就起來因為心比較安定瞭一點,我纔開始看得清楚:我住的是北屋,屋前的小院裏,有不算小的一缸荷花,四周錯落地擺瞭幾盆雜花。我記得很清楚:這些花裏麵有一棵仙人頭,幾天後,還開瞭很大的一朵白花,但是最惹我注意的,卻是靠牆長著的一棵枸杞樹,已經長得高過瞭屋簷,枝乾蒼老鈎麯像韆年的古鬆,樹皮皺著,色是黝黑的,有幾處已經開瞭裂。幼年在故鄉裏的時候,常
聽人說,枸杞是長得非常慢的,很難成為一棵樹,現在居然有這樣一棵虯乾的老枸杞站在我麵前,真像夢;夢又掣開瞭輕渺的網,我這是站在公寓裏麼?
於是,我問公寓的主人,這枸杞有多大年齡瞭,他也渺茫:他初次來這裏開公寓時,這樹就是現在這樣,三十年來,沒有多少變動。這更使我驚奇,我用驚的太息的眼光注視著這蒼老的枝乾在沉默著,又注視著接連著樹頂的藍藍的?長天。就這樣,我每天看書乏瞭,就總到這棵樹底下徘徊。在細弱的枝條上,蛛結瞭網,間或有一片樹葉兒或蒼蠅蚊子之流的屍體粘在上麵。在有太陽和燈火照上去的時候,這小小的網也會反射齣細弱的清光來。倘若再走近一你又可以看到有許多葉上都爬著長長的綠色的蟲子,在爬過的葉上留瞭半圓缺口。就在這有著缺口的葉片上,你可以看到各樣的斑駁陸離的彩痕。對瞭這彩痕,你可以隨便想到什麼東西,想到地圖,想到水彩畫,想到被雨水衝過的牆上的殘痕,再玄妙一點,想到宇宙,想到有著各種彩色的迷離的夢影。這許許多多的東西,都在這小的葉片上呈現給你。當你想到地圖的時候,你可以任意指定一個小的黑點,算做你的故鄉。再大一點的黑點,算做你曾遊過的湖或山,你不是也可以在你心的深處浮起點溫熱的感覺麼?這蒼老的枸杞樹就是我的宇宙。不,這葉片就是我的全宇宙。我替它把長長的綠色的蟲子拿下來,摔在地上,對瞭它,我描畫給自己種種塗著彩色的幻想,我把我的童稚的幻想,拴在這蒼老的枝乾上。在雨天,牛乳色的輕霧給每件東西塗上一層淡影。這蒼黑的枝乾更顯得黑瞭。雨住瞭的時候,有一兩個蝸牛在上麵悠然地爬著,散步似的從容,蜘蛛網上殘留的雨滴,靜靜地發著光。一條虹從北屋的脊上伸展齣去,像拱橋不知伸到什麼地方去瞭。這枸杞的頂尖就正頂著這橋的中心。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陰影,漸漸地爬過瞭西牆,牆隅的蜘蛛網,樹葉濃密的地方仿佛把這陰影捉住瞭一把似的,漸漸地黑起來。隻剩瞭夕陽的餘暉返照在這蒼老的枸杞樹的圓圓的頂上,淡紅的一片,熠耀著,儼然如來佛頭頂上金色的圓光。
以後,黃昏來瞭,一切角隅皆為黃昏占領瞭。我同幾個朋友齣去到西單一帶散步。穿過瞭花市,晚香玉在薄暗裏發著幽香。不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曾讀過一句詩:“黃昏裏充滿瞭木犀花的香。”我覺得很美麗。雖然我從來沒有聞到過木犀花的香;雖然我明知道現在我聞到的是晚香玉的香。但是我總覺得我到瞭那種飄渺的詩意的境界似的。在淡黃色的燈光下,我們摸索著轉進瞭幽黑的小鬍同,走迴瞭公寓。這蒼老的枸杞樹隻剩下瞭一團淒迷的影子,靠瞭北牆站著。
(五) 我最近剛剛讀完《圍城》,錢鍾書先生的語言風格實在是太絕瞭!他那種挖苦、諷刺的幽默感,滲透在字裏行間,讀起來簡直讓人捧腹大笑,但笑過之後,又覺得有點心酸。他對於人物的刻畫,尤其是方鴻漸這個人物,簡直是把現代知識分子的彷徨、無奈、以及那種“圍在城裏的人想齣去,在城外的人想進來”的普遍心理,描繪得入木三分。書中的許多對話,都充滿瞭智慧的火花,那種冷嘲熱諷,既顯得高明,又讓人感到一種無奈的現實。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婚姻、愛情、事業的那些辛辣點評,雖然有些觀點可能不那麼“政治正確”,但卻道齣瞭許多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弱點,看到瞭現實的無奈,但也正因為如此,它纔如此真實,如此能夠引起共鳴。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品味,封麵和內頁都透著一股子書捲氣。
評分(三) 最近一口氣讀完瞭《三體》(第一部)。劉慈欣的想象力簡直是宇宙級的!他構建的那個黑暗森林法則,讓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宇宙的殘酷與渺小。地球文明在浩瀚宇宙中的掙紮,以及與三體文明的對抗,充滿瞭令人窒息的緊張感和懸念。我最震撼的是“智子”的概念,那種科技的碾壓感,以及它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根本性阻礙,真的讓我脊背發涼。而且,他將科學原理與文學創作完美結閤,不是生硬的科普,而是將復雜的概念巧妙地融入情節之中,讓讀者在驚嘆故事情節的同時,也能對一些物理學、天文學的知識産生興趣。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思考人類的未來,思考我們與未知文明相遇的可能性。它不僅僅是一部科幻小說,更是一次關於文明、生存和哲學的深刻探討。書的印刷質量也很好,排版清晰,閱讀體驗很棒。
評分(二) 我最近沉浸在《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世界裏。馬爾剋斯的筆觸,簡直像擁有某種神秘的力量,能將一個傢族七代人的命運,編織成一張巨大而錯綜復雜的網。初讀時,我會被那些奇幻的場景弄得有些暈頭轉嚮,比如奧雷裏亞諾上校鑄造小金魚的執念,布恩迪亞傢族女人們超乎尋常的美麗和悲劇性,以及那場持續瞭四年零十一月零二天的雨。然而,當你耐下心來,一層一層地剝開,就會發現,這每一個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人性洞察和對曆史、政治的隱喻。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孤獨的多種形態,有權力帶來的孤獨,有愛情的幻滅帶來的孤獨,更有在曆史洪流中個體無力掙紮的深切孤獨。它不僅僅是講述一個傢族的故事,更是南美洲大陸百年滄桑的縮影。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仿佛這本書就像一個寶藏,每一次挖掘都能找到新的閃光點。
評分(一) 最近讀完瞭李白的《李太白全集》,感覺整個人都升華瞭。他的詩歌,真的像是從九天之上墜落的星辰,每一句都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又帶著一種灑脫不羈的江湖氣。讀他的《將進酒》,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月下獨酌的場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豪情壯誌瞬間 fills my heart。而《靜夜思》則又是另一番風味,那種身在異鄉、望月思親的淡淡愁緒,精準地觸動瞭每個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他的詩,不像有些“大傢”的作品,讀起來讓人望而生畏,反而像一位老友,用最質樸的語言,道齣瞭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喜歡他筆下的山水,壯麗又不失細膩,讀著讀著,腦海裏就不由自主地浮現齣黃河的奔騰、廬山的奇秀。感覺他不僅僅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生活的藝術傢,將他對生命、對自然的感悟,毫無保留地傾注於筆端。這本書的裝幀也很精美,紙張質感很好,拿在手裏就覺得沉甸甸的,是值得珍藏的。
評分(四) 我最近非常喜歡重讀葉聖陶先生的一些作品,尤其是他的一些兒童文學和散文。他那種溫潤如玉的文字,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平和的力量。讀他的《倪煥之》,感覺就像迴到瞭那個純真年代,看到瞭一個渴望教育改革的年輕人,他的理想和睏境都那麼真實。而他的散文,更是像一杯清茶,淡雅卻迴味無窮。他寫景,不是那種濃墨重彩的描繪,而是通過細微之處,捕捉景物的神韻,比如寫鞦天,不是寫滿地落葉,而是寫風中搖曳的蘆葦,寫薄薄的霜。他寫人,也總是帶著一種溫和的理解,沒有尖銳的批判,卻能讓人看到人性的復雜與美好。他的文字中透露齣的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對教育的執著,以及對社會進步的期盼,都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
評分不錯
評分超過10個字就有機會獲得京豆
評分物流很快,昨天買的書,今天就到瞭,非常開心,書也很好
評分老師要求的,買迴來兒子不看!
評分but
評分好。。。。。。。 。。。
評分季老的文章娓娓而談,讀來如涓涓溪流迴味無窮。
評分很好的書,小孩看
評分物超所值價廉物美不知道第幾次買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