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闪电――闪击欧洲》运用独特的手法,将二战参与者的个人回忆写进书中,拉近读者与参战者的距离,给人以更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让读者了解那场人类浩劫中的细节。本书不仅具有军事研究意义,更可以让人们深思战争带给人类的严重后果。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启示意义的作品。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黑色闪电――闪击欧洲》语言平实,文字流畅,不仅可以满足军事迷的求知欲,更可以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黑色闪电――闪击欧洲》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直击二战》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军事类图书。本书从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开始,着重描述希特勒运用闪击战战术快速攻克波兰、北欧等国家的场景。占领波兰后,纳粹德国并没有停止侵略的脚步,转而快速进攻其他国家,这是国际社会所没有预料到的。这样的战术思想在二战中首次运用,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对世界军事发展来说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对现代化战争具有启示作用。
第一章
一、《凡尔赛和约》出台
1918年11月8日,法国北部的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
车厢编号2419D,福煦元帅的专列,这是节柚木色的车厢,灰白色的车顶,我们在此等待着一群神秘客人的到来。等待之余,我打量着熟悉的车厢,琢磨着铜木装饰的天花板和墙壁上的绘画,典型的美好年代风格,线条流畅而优雅,42个一尘不染的座位,摆着豪华的木质餐桌和皮质餐椅。
他们来了。一帮风尘仆仆的德国人映入了眼帘。据说他们是德国代表团,在战争中被我们打怕了,前来投降的。福煦元帅接待了他们,然后就离开了。
接下来的谈判进行了三天,这些德国人一败涂地,只得接受了所有的条件。当他们抗议时,福煦元帅引用了一句话:“战争就是战争”。据说这是当年打败过我们的德国人俾斯麦说过的话,作为回敬,我觉得带劲儿极了。
11月11日下午5时,开始签字仪式,从5:12到5:20进行,只用了8分钟的时间。我在一边目睹了全过程。
我想这个车厢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了,而且,将非常有名。
法国福煦车厢列车员夏尔
二、纳粹党的崛起
在7岁以前,我的全部记忆就是一个词——饥饿。对20年代的饥饿和通货膨胀,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的物价非常昂贵,钞票上的数字都以亿为最小的计量单位。买一个面包要花1000亿马克,一升牛奶要花3000亿马克。我家里很穷。父亲是个小公务员,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工资微薄,只能提供一个孩子的学费,所以家里只有我哥哥一个人能上学。我的小学知识有一大部分是自己在家里学的……后来我父亲失业了,我们全家每个星期能够从政府得到7马克的救济,长期吃不饱肚子。当时全德国至少有半数人口受到“大失业”的波及。德国人已经活不下去了。我们全家能够买得起的食品就是数量很少的土豆和面包。我的母亲就把土豆煮得稀烂后捣成泥,然后拌上盐,让我们抹在面包上吃,就像今天在面包上抹果酱和黄油那样。
戴林,德国邦特鲁普人,亲身经历过德国的两次战败及战后重建的一代人
三、二战魁首的生平
1923年11月8日晚,慕尼黑市中心海德豪森区,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
不知为何,巴伐利亚的行政长官冯·卡尔,驻军司令冯·罗索夫将军和地区警察局冯·泽赛尔上校都来到了啤酒馆,今天是个大日子。当巴伐利亚邦长官卡尔对着3000名市民唾沫横飞的时候,人们手里都端着一大杯啤酒,喝得微醺,气氛正好。
忽然门外传来嘈杂声,竟然有人在门口架起了机关枪。然后一个小胡子男人走进啤酒馆,跳上桌子朝天花板上开了一枪,大吼“全国革命已经开始了”。
他还声嘶力竭地吼道:“这个大厅已经由600名有重武器的人员占领,任何人都不许离开大厅。巴伐利亚政府和德国政府已被推翻,临时全国政府已经成立,陆军营房和警察局已被占领,军队和警察正在纳粹旗下向市内挺进!”
我的天,这是真的吗?
随后三位长官都被带到了隔壁的房间里,那个男人把他们交给他接来的一位将军,自己跑出啤酒馆去了。接下来,这位将军把人质都放跑了。
第二天,这个男人就被警察局通缉了。现在回想起来,这真是一场闹剧。
德国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侍者约翰
第二章
一、扩军备战
我是个商人的儿子。一战结束后德国的经济持续十几年低靡不振。当时的社会福利制度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失业金少得可怜,老百姓普遍吃都吃不饱。我父亲的公司长期入不敷出,被迫裁员,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就在公司濒临破产的时候,纳粹党上台了,德国的形势突变。在国内,持续衰败了十多年的经济形势一天天好转,我父亲的公司又开始正常运转了。在国外,德国获得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兼并了奥地利,还一步步夺回了外交主权……1935年,我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1941年2月我自愿入伍,这样我就有资格选择军种了。因为我的皮肤对潮湿环境过敏,我拒绝了让我去当海军的安排,尽管征召我们的是那艘赫赫有名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我幸亏没有去,这艘战舰上的官兵后来全部葬身大西洋海底了。炮兵呢,我也不愿意干,响声太大了。后来征兵处建议我选择装甲兵,我接受了。
罗迪,柏林人,1921年出生,1941年自愿参军,装甲兵
二、迅速“吃”下奥地利
1939年3月13日,维也纳。
战火随时要点燃了。此时此刻,躺着睡觉都能嗅到火药的味道。当然,我们已经几天没睡觉了,因为我们正在全副武装地等待着德国人的入侵!希特勒扬言要集兵20万,准备进攻奥地利。压力相当巨大,或许我们唯一指望的,就是在所有军士奋勇抗战的前提下,英法方面能够出兵相援。这是我们唯一的指望了。
情报传达,已经有德军出现在奥地利边境了。到底是攻击部队还是其他部队,尚不得而知,不等上级下令,军队指挥官就开始往边境调兵。我也开始指挥调度,让我手下的士兵小心防范空中轰炸,德军一旦来犯,轰炸必是他们的重要手段。
维出纳的电台出现了总理的声音。他的声音很沙哑,他说:“我们决心即使在这个严重的时候,也决不能让日耳曼人的鲜血四溅……”
总理放弃了!许士尼格一旦离任,就意味着德军将会进驻奥地利,奥地利完了……
奥地利国防军步兵巴默上尉
三、《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张伯伦回到英国,飞机在赫斯顿着陆,他下飞机时挥动着有希特勒签字的这个联合声明,向前来欢迎的显要人物宣读。他的汽车由机场开出,在经过欢呼的群众时,他对坐在身旁的哈利法克斯说:“三个月后,这一切将成为过去。”但他在唐宁街官邸的窗户前又挥动那张纸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他(希特勒)先用手枪对着你,要你给他一英镑。等到如数照给之后,他又用枪口对着你,要求给两镑。最后,那个独裁者答应先收一镑十七先令六便士,剩余的部分要你保证随后付清……一切都过去了。缄默的、悲哀的、被抛弃的、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已在黑暗之中。长期以来,它追随法国的领导和政策,和法国站在一起,结果使它在各方面都吃了大亏……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
这本书的书名《直击二战:黑色闪电.闪击欧洲》给我一种强烈的期待,我认为它会是一部充满戏剧性、节奏明快的二战纪实,聚焦于那些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闪电战”战役。我期待能够读到那些令人屏息的攻势,看到装甲洪流如何撕裂战线,以及战地记者的视角如何捕捉瞬间的生死。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更侧重于对“闪电战”这一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梳理。它详细分析了闪电战的组成部分,例如装甲集群的机动性、空地协同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化的早期体现(无线电通信)。书中对于战术的细节描写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从战略层面上阐述闪电战的逻辑和可行性。虽然这些分析很有条理,也让我对战争的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未能满足我对具体战役场景和士兵个体经历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很吸引人,但实际内容却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我期待的是那种震撼人心的战地纪实,是硝烟弥漫、生死一线的故事。然而,这本书更多地探讨了战术层面的演变,特别是关于闪电战在欧洲战场上的早期应用。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德军装甲部队的组织结构、火炮配置、通信方式,以及如何利用速度和集中优势突破敌方防线。我本以为会读到士兵们的血肉之躯如何对抗冰冷的钢铁洪流,那些个体的英勇与牺牲,或者指挥官们在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决策艺术。但这本书却更像是一本理论研究,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剖析了“闪电战”这个概念的形成和实践,甚至追溯到一战时期的一些早期思想萌芽。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基于它极具冲击力的书名——《直击二战:黑色闪电.闪击欧洲》。我以为这会是一本让我身临其境,感受二战战场上“闪电战”的迅猛与残酷的书。我想象中,这本书会充满硝烟弥漫的战场描述,刻画那些冲锋陷阵的士兵,以及指挥官们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做出艰难抉择。然而,实际的内容却让我有些意外。这本书的风格更倾向于一种学术性的分析,它着重探讨了“闪电战”作为一种军事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如何在欧洲战场上被初步验证和应用。书中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战术思想、组织结构以及技术要素,例如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空中支援的作用等等。这无疑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但对于那些更渴望感性体验,想要了解战争给个体带来的影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与他们的期望有所不同。
评分翻开这本《直击二战:黑色闪电.闪击欧洲》,我原本期望的是一段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氛围,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事件。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并没有过多地聚焦于具体的战役细节,也没有刻画那些血肉之躯的英雄故事。相反,它更像是一篇深入的军事理论分析,着重于“闪电战”这一战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在欧洲战场上的初步实践。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部队编制、装备技术、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论述,它们确实很有深度,也揭示了闪电战成功的技术和组织基础。但对于渴望了解战争残酷性、士兵们所承受的压力以及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战地场景的我来说,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有些偏离了我的初衷。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让我“直击”二战的书,那种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身感受硝烟与咆哮的震撼。这本书的标题《直击二战:黑色闪电.闪击欧洲》无疑击中了我的期待点,我以为会是一部充满血肉战场描写,将我带入那个残酷时代的史诗。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显得颇为理性,更多地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了“闪电战”这一军事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早期欧洲战役中的战略部署。书中对于装甲部队的构成、火炮的协同、空中支援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甚至涉及到了当时的战术思想演变。虽然这些信息提供了深刻的背景,但对于那些渴望体验战场氛围,感受士兵们英勇无畏或绝望挣扎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深度似乎更多地体现在理论层面,而非感官体验。
评分儿子超喜欢,好!!!!
评分特价的时候买的,很便宜!
评分买了好多本给二战迷儿子,说写的很好,还再挑选中。
评分儿子超喜欢,好!!!!
评分儿子超喜欢,好!!!!
评分儿子超喜欢,好!!!!
评分很好网上买的价格便宜多了。
评分是正版的,不错,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书很好,都收到了,值得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