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经典代表作》(精装全三册)包括“西方现代思想丛书”中的《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三本。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注意,其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谟、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自由宪章》是一部宏篇巨著,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对自由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回答了有关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自由的含义是什么?自由的价值何在?怎样保障个人自由,等等。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生前最后的一部作品,也是他非常重要和非此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它实际上是哈耶克对自己毕生所反对“极权社会主义”的思想努力的总结。正是由于本书集中体现了哈耶克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他所谓的“社会主义”的主题,认为“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一种谬误”,它的译介出版势必会在中国读者中产生影响。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原籍奥地利,后于1931年迁居英国并于1938年获得英国国籍。他一生从事教学和著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联邦德国弗赖堡大学等著名学府。
1974年,鉴于哈耶克“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非常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和冈纳
缪尔达尔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通往奴役之路》
译校者的话
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通往奴役之路》中文修订版导言
导言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被离弃的道路
第二章 伟大的乌托邦
第三章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第四章 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第五章 民主与计划
第六章 计划与法治
第七章 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
第八章 谁战胜谁
第九章 保障与自由
第十章 为什么坏者当政
第十一章 真理的终结
第十二章 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
第十三章 我们中间的极权主义者
第十四章 物质条件与理想目标
第十五章 国际秩序的展望
结论
书目提要
译名对照表
《自由宪章》
导言
序言
前言
第一篇自由的价值
第一章 自由与自由的诸种含义
第二章 自由文明的创造力
第三章 进步的一般意义
第四章 自由、理性和传统
第五章 责任与自由
第六章 平等、价值和功德
第七章 多数人的统治
第八章 受雇与独立经营
第二篇自由与法律
第九章 强制与国家
第十章 法律、命令和秩序
第十一章 法治的起源
第十二章 美国的贡献:宪法制度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与行政:"法治国家"
第十四章 个人自由的各种保障
第十五章 经济政策与法治
第十六章 法律的衰落
第三篇福利国家中的自由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衰亡和福利国家的兴起
第十八章 工会和就业
第十九章 社会保障
第二十章 税收与再分配
第二十一章 货币政策框架
第二十二章 住房和城市规划
第二十三章 农业与自然资源
第二十四章 教育与研究
后记我为什么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致谢
《致命的自负》
编者前言
序
导论:社会主义是个错误吗?
第一章 在本能和理性之间
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
既合作又冲突的两种道德
不适应扩展秩序的自然人
智力不是文化进化的向导而是它的产物,它主要是以模仿而不是见识和理性为基础
文化进化机制不是达尔文主义的机制
第二章 自由、财产和公正的起源
自由和扩展秩序
欧洲文明的古典遗产
“没有财产的地方亦无公正”
不同的财产形式和对象及其改善之道
作为自发秩序要素的组织
第三章 市场的进化:贸易和文明
秩序向未知领域扩展
贸易使世界居住密度的增加成为可能
贸易比国家更古老
哲学家的盲目性
第四章 本能和理性的反叛
向财产挑战
我们的知识分子及其理性社会主义的传统
道德和理性:若干实例
错误序列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解放”和秩序
第五章 致命的自负
传统道德无法满足理性主义的要求
传统道德的证明和改进
受事实知识引导的局限性;观察我们道德作用的不可能性
目标不明:在扩展秩序中行为的大多数目标
都不是自觉的或深思熟虑的
未知事物的有序化
为何不知道的也是不能计划的
第六章 贸易和货币的神奇世界
对商业现象的鄙视
边际效用和宏观经济学
知识分子对经济学的无知
对货币和金融的怀疑
对利润的指责和对贸易的轻蔑
第七章 被毒化的语言
语言是行为的指南
词语含混不清和协作系统的差别
我们的泛灵论词汇和混乱的“社会”概念
模棱两可的概念——“社会的”
“社会公正”和“社会权利”
第八章 扩展秩序和人口增长
第九章 宗教与传统的守护者
文献目录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名对照表
最近读的一本关于社会学理论的入门读物,风格非常亲切和生活化,完全没有传统教材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峻感。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总能用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例子——比如排队、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行为、邻里间的琐事——来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社会学概念,比如“去魅”或者“社会事实”。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幽默感和洞察力,让复杂的理论瞬间变得可亲可爱。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它分析了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疏远的奇特关系,读起来让人会心一笑,又若有所思。这本书极大地降低了我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畏惧感,激发了我主动去思考我们生活世界运作规律的兴趣。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另一本关于政治哲学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本书深入探讨了权力结构如何微妙地影响社会规范的形成与演变。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解剖了不同历史阶段中,精英阶层如何通过语言和意识形态的构建,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是精密的钟表机械,每一步推导都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尤其是在分析“看不见的控制”时,它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博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常识”都多了一层警惕和审视的目光,不再轻易接受既定的叙述,而是倾向于去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动因。
评分前阵子,我沉迷于一本探讨经济思想史的传记,那本书的叙事手法极为高超,它没有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将复杂的经济学说融入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和人物的坎坷命运之中。作者擅长捕捉细节,比如那位经济学巨匠在遭遇挫折时内心挣扎的描绘,或是某个决定性时刻的灵光乍现,都写得如同电影镜头般生动立体。通过这本书,我不仅理解了那些宏观的经济模型是如何诞生的,更体会到了思想家们在面对时代困境时的勇气与智慧。它让我意识到,伟大的理论往往诞生于对现实最深刻的观察和最强烈的批判欲望,而不是闭门造车。读罢全书,我仿佛跟随着那位思想巨匠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学术长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那种典雅又不失力量感的排版,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那种能穿透时代迷雾,直抵思想核心的著作抱有敬意,而这套书从装帧上就传递出一种“重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精装本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感觉就像收藏了一件艺术品。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那种沉甸甸的实在感,都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思想之旅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值得在书房里被郑重对待。初次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息,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严肃而又充满探索欲的知识殿堂。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的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著作,其内容的更新速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人类决策过程的传统认知。这本书大量引用了最新的神经科学实验数据,辅以非常直观的图表和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依赖于各种“快捷方式”来进行判断的。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类理性判断中那些系统性的偏差和盲点,读起来让人既感到震撼又有点“不寒而栗”,因为这些偏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的日常选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空泛的哲理,而是可以直接用来审视自身思维模式的“工具箱”,帮助读者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审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