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0801-2006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共六部分)

GB/T 20801-2006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共六部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压力管道
  • 工业管道
  • GB/T 20801-2006
  • 规范
  • 管道工程
  • 石油化工
  • 机械工程
  • 安全规范
  • 技术标准
  • 工程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23456
商品编码:118911485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法律和商务文件英汉互译

原价:36元

作者:卢谦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12151196

字数:310000

页码:3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法律语言是一种严格的语言,其翻译难度也非一般专业语言可比。在本《法律和商务文件英汉互译》中,作者卢谦除阐明了英汉互译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外,还举了大量例句,包括我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工程施工合同的条文加以分析、对比。开卷研读,就能直接受益。

内容提要


由卢谦主编的《法律和商务文件英汉互译》系统地阐述了法律与商务文件英汉互译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语言英汉互译的基本要求、方法与技巧;国际经贸合同的类型、基本格式与内容。并引用我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文本及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工程施工合同的有关条文为例句讨论翻译方法和技巧:商务和公务信函的文体、格式和翻译;FIDIc施工合同第三版译稿的修订与评述以及其与FIDIc施工合同第四版和1999年第一版的比较。结合著者自学外语的体会,侧重从语言学和汉英两语对比角度阐明法律和商务文件英汉互译的有关问题,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法律和商务文件英汉互译》可供法律和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及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和培训的参考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卢谦(1926~),汉族,籍贯山东德县,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会员。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幼年自学英、俄、德、法、日等语言,1952年提出俄语速成学习法,推广后卓有成效,克服了当时国内学习苏联建设经验遇到的“跨越俄语大山”的难关,并编著了俄语速成读本四册出版。1953年起担任清华及长春第一汽车厂工程的苏联专家翻译。改革开放初期,为满足教师出国考察进修的需要,为清华大学教师开设英语速成班。任清华大学外语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参加中国建设工程总公司教育中心的创建与出国担任承包人员的培训,讲授工程施工合同等课程,并结合教学翻译了FIDIc施工合同条件第三版,于1985年出版了FIDIC合同条件的第一个汉译版本。本书是他回顾一生自学外语及参加法律和商务文件英汉互译的小结,期望对有志于此者有所裨益。

文摘


序言



工业管道设计、施工与安全运维全指南 聚焦GB/T 20801-2006标准下的工业管道核心要素 本书旨在为从事工业管道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提供一本系统、详实、实用的技术参考。在当前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工业管道作为连接生产单元、输送介质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规范化设计、高质量施工和科学化运维显得尤为重要。本书紧密围绕GB/T 20801-2006《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这一国家标准,深入剖析了工业管道在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核心技术要点、关键控制环节以及最新的实践要求,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掌握工业管道的设计理念、施工工艺、检验标准以及安全管理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工业管道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运行风险,保障生产连续性。 第一部分:设计原理与规范解读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工业管道的设计基础,重点解读GB/T 20801-2006标准在设计层面的核心要求。我们将从管道系统的整体布局、工艺流程设计、介质特性分析出发,深入探讨管道材料的选择、壁厚计算、应力分析等关键设计环节。 管道系统总体设计: 涵盖管道走向布置、支撑系统设计、管道膨胀与收缩的补偿方案、管道布局的优化原则(如减少管道长度、避免交叉、便于检修等)。特别关注高压、高温、低温、腐蚀性介质等特殊工况下管道系统的设计考量。 管道材料选用: 详细介绍碳钢、不锈钢、合金钢、有色金属等常用管道材料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采购标准以及相关的材料认证要求。针对不同介质腐蚀性、温度、压力等因素,提供科学的材料选择依据。 管道壁厚计算: 深入讲解根据GB/T 20801-2006标准对管道壁厚进行计算的各种方法,包括基于设计压力、设计温度、材料许用应力、管道公称直径、焊接接头系数等参数的计算公式推导与应用。重点分析不同连接方式(如焊接、法兰连接)对壁厚计算的影响。 管道应力分析: 阐释管道应力分析的必要性与方法,包括热应力、压力应力、外载荷应力等的计算。介绍有限元分析(FEA)等先进的应力分析技术在复杂管道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应力分析优化管道支撑、补偿器布置,避免过大的应力集中。 管件与阀门选型: 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管件(如弯头、三通、异径管)和阀门(如球阀、截止阀、闸阀、蝶阀)的类型、结构特点、性能参数、材料要求及其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选型原则。强调管件和阀门与管道主体材料的匹配性。 法兰连接设计: 详细讲解各种类型法兰(如对焊法兰、承插焊法兰、螺纹法兰)的设计要求、密封面形式、垫片选择、螺栓连接设计以及法兰连接的严密性校验方法。分析影响法兰连接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支撑与吊架设计: 深入探讨管道支撑与吊架的设计原则、类型(如固定支架、滑动支架、弹簧支架、导向支架)及其选型依据。重点关注支撑与吊架如何有效承受管道自重、介质重量、热胀冷缩引起的位移以及其他外部载荷,并详细介绍其与管道系统的连接方式。 防腐与保温设计: 介绍工业管道常见的防腐蚀措施(如涂层、衬里、牺牲阳极保护)及其设计要求。讲解管道保温、保冷的设计原理、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以及经济性考量,确保介质在输送过程中的温度稳定。 第二部分: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聚焦GB/T 20801-2006标准在施工层面的具体要求,指导读者如何进行规范化、高质量的管道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管道预制与安装: 详细介绍管道下料、坡口加工、管件预制、焊接、弯管等预制工艺。重点阐述管道系统的现场安装流程、连接方法(如组对、定位、焊接)、管道预应力的施加与控制,以及管道安装过程中的精度控制。 焊接工艺与质量检验: 深入讲解各种焊接方法(如手工电弧焊、氩弧焊、埋弧焊、药芯焊丝电弧焊)在工业管道施工中的应用。详细介绍焊接工艺评定(PQR)、焊接程序规范(WPS)、焊接操作员资格认证(WPQ)等要求。重点阐述焊缝的外观检验、无损检测(RT、UT、MT、PT)方法与评定标准,以及接头力学性能试验。 管道安装精度控制: 强调管道安装过程中的垂直度、水平度、直线度、管口对口间隙、支吊架位置等关键精度指标的控制。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和技术措施确保安装精度。 非金属管道的施工: 针对玻璃钢、塑料等非金属管道,详细介绍其材料特性、连接方式(如粘接、法兰连接)、施工要点和质量控制方法。 管道吹扫、清洗与干燥: 详细介绍管道系统在投入使用前,进行吹扫、清洗和干燥的工艺流程、方法、介质选择及质量检验要求。强调彻底清除管道内的杂质、油污、水分等,以防止对后续生产造成影响。 保温与防腐施工: 详细讲解管道保温层、保冷层的施工工艺、材料固定方法、接缝处理以及保温层外观要求。介绍防腐涂层、衬里等施工的工艺流程、涂装方法、厚度控制与质量检验。 第三部分:检验、试验与验收 本部分详细阐述GB/T 20801-2006标准对工业管道的检验、试验和验收要求,是保障管道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 水压试验与气压试验: 详细介绍水压试验和气压试验的目的、方法、试验介质、试验压力计算、试验周期、试验过程中的监测要点以及试验合格标准。重点分析两种试验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无损检测(NDT): 深入讲解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等无损检测方法在管道焊缝、管件等部位的适用性。详细介绍各种NDT方法的原理、操作规程、缺陷的识别与评定标准,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NDT方法。 外观检查: 详细介绍管道系统各部件(如管体、管件、焊缝、法兰、支撑、保温层)在不同施工阶段和最终验收时的外观检查要点,包括是否存在变形、裂纹、凹陷、毛刺、腐蚀、涂层缺陷等。 尺寸和形位公差检查: 详细介绍对管道系统安装尺寸、坡度、直线度、垂直度、管口对口等形位公差的检查方法和要求。 压力测试的设备与安全: 详细说明进行压力试验所需的设备(如压力表、试压泵、安全阀)的选型、校准要求,以及试验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 最终验收: 综合性介绍工业管道系统最终验收的标准和流程,包括对设计文件、施工记录、检验报告、试压记录等所有相关资料的审查,以及现场联合检查。 第四部分: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本部分将目光聚焦于工业管道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强调在GB/T 20801-2006标准框架下的长效机制建设。 管道系统运行与维护: 详细介绍工业管道的日常运行监测(如压力、温度、流量、泄漏)、定期检查(如外观检查、振动监测、腐蚀监测)、预防性维护(如润滑、清洁)和纠正性维护(如设备维修、更换)的程序和要求。 管道腐蚀与防护: 深入探讨工业管道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腐蚀类型(如均匀腐蚀、点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开裂),以及有效的腐蚀监测技术和防腐蚀策略。 管道泄漏检测与应急处理: 讲解管道泄漏的常见原因,介绍各种泄漏检测技术(如听诊法、气体检测仪、红外热成像),并详细阐述泄漏发生后的应急响应预案、堵漏方法以及人员疏散和环境防护措施。 管道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 介绍对工业管道进行安全评估的方法,包括基于风险的检查(RBI)、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指导读者如何识别潜在的风险源,评估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和减缓措施。 管道定期检验与在役监督: 阐述按照法规要求对在役工业管道进行定期检验的周期、检验内容和检验项目。强调检验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管道的缺陷和劣化,评估其剩余寿命,确保管道的安全运行。 管道的安全文件管理: 详细说明工业管道在设计、施工、安装、检验、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所需保存的各类技术文件、记录和报告,以及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 强调从事工业管道设计、施工、检验、维护等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资质,以及持续进行专业培训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本部分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深入剖析在GB/T 20801-2006标准指导下的设计、施工、检验和运维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分享成功的实践经验和解决思路。通过真实案例的学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标准,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六部分:相关法规与标准参考 本部分将列举与GB/T 20801-2006《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标准及其他重要技术规范,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法规依据和技术参考。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清晰、语言严谨,力求贴近工程实践,避免枯燥的理论陈述。通过对GB/T 20801-2006标准的深入解读和细致剖析,辅以丰富的实践内容,本书将成为工业管道领域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非常专业和严谨,特别是提到了“GB/T 20801-2006”这个标准号,我立刻联想到这是一套非常权威的行业规范。对于从事压力管道设计、施工或者维护的人来说,这套规范无疑是案头的必备工具书。我期待着它能清晰、详尽地阐述工业管道的各个环节要求,从材料选择到焊接工艺,再到无损检测的标准,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据可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毕竟,管道安全直接关系到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乃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规范的深度和广度至关重要。我非常看重标准中对于不同压力等级、不同介质管道的分类和特殊要求,希望能看到针对高压、高温、易燃易爆介质管道的具体加固和监控措施的细则。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本教科书一样,不仅罗列条文,还能辅以恰当的图示和工程实例来解释复杂概念,那就更完美了。这绝对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阅的书籍,而是需要沉下心来,对照工程实践逐条学习和查阅的“圣经”级别参考资料。

评分

我对这套规范的期望更多是建立在它作为行业基石的角色上。一套成功的国家标准,其语言表述必须是精确无误,避免歧义,这样才能确保全国范围内的执行口径一致。我希望翻开任何一页,看到的都是逻辑严密、措辞中立的条款,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建议。特别是对于公差范围的界定,必须要有明确的数值支持。此外,鉴于工业管道涉及的领域极广,化工、石油、电力等行业对管道的要求不尽相同,我非常好奇这套“工业管道”的通用规范是如何平衡这些行业特性,或者在哪些方面给出了交叉引用的指导,以确保其适用性和普适性。如果能有一套完善的术语和符号定义章节,作为全书的索引,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规范,更是一部工业领域的标准语言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还体现在它对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仅仅拥有规范本身是不够的,企业需要将这些外部标准有效地转化为内部操作规程(SOP)。我希望这套规范的结构设计能够方便我进行内部宣贯和培训材料的编制。比如,如果它将不同部分的主题划分得井井有条,我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截取相关的章节进行专项培训。对于新入职的工程师,他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建立起对压力管道工程的全局观和规范意识。我特别关注标准中关于文件记录和可追溯性的要求,因为在现代质量管理体系中,所有操作和检验都必须留下明确的数字足迹。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检查清单模板,那将是为我们企业的质量控制流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外部背书和参考框架。

评分

说实话,当我看到“工业管道(共六部分)”这个描述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套标准体系的庞大和完整性。六个部分,这意味着它不可能只停留在基础的安全要求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变更管理和定期检验的章节,因为管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老化、腐蚀或者操作不当导致的隐患是最大的威胁。一个优秀的规范应该能指导我们如何建立一个主动的风险预防机制,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事故发生后再去追溯责任。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检验周期建议,比如基于风险评估的方法来确定检验频率,而不是一刀切的僵硬规定。此外,对于一些新型材料和连接技术,标准是否给予了足够的更新和兼容性说明,这一点也很关键,毕竟工业技术一直在进步,规范也不能固步自封。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结构图,让我能迅速定位到我需要的具体章节,而非在厚厚的文本中迷失方向,那对日常工作效率的提升将是巨大的帮助。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设备打交道的工程师,我对于标准中的“细节魔鬼”之处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压力管道的安装精度,哪怕是毫米级的偏差,在长期运行中都可能被放大为安全隐患。因此,我非常期待这六个部分能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点进行地毯式的覆盖。例如,支架和吊架的设计载荷计算,管道的预应力释放方法,以及如何确保焊接接头的内部清洁度等,这些都是现场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如果标准中能明确指出在哪些关键节点必须进行第三方见证或专业评估,这将大大提升工程的可靠性。我希望阅读这本书时,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团队对“零缺陷”的执着追求。如果它能包含对常见不合格情况的图片对比分析和纠正措施指南,那就更具备实战价值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让施工队伍无所适从。

评分

对我们非常实用

评分

对我们非常实用

评分

可以

评分

满意!满意!!满意!!!

评分

可以

评分

不错,挺不错,对设计帮助特别大,一万个赞

评分

我觉得是值得购买的正品书籍

评分

好!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