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机会,真想和这个人见见面,看看他的工作室,和他谈谈话。”
——林怡芬
这本书所介绍的十二位大师,他们共同的特色都是低调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哗众取宠,不追求流行,甚至不接受主流媒体采访。但是,他们的创意与思考方向,在业界都是先驱的代表。更值得学习的是,他们的设计都不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已,如何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内在更加丰富,才是他们创作的原意。
林怡芬,Tokyodesignercollege毕业。2000年起以插画创作为主。作品主要发表于图书、广告、杂志、商品设计等领域。代表作品有台北101MALL形象广告插画,7-11I-cash卡,台湾诚品书店外观视觉插画和制品插画等。与VOGUE,ELLE,《诚品好读》等杂志合作。出版绘本《橄榄色屋顶公寓305室》,另外也出版oneday等笔记书数本。作品收录于日本玄光社“FashionIllustrationFile”之中,曾于台北、东京举办过多次展览。目前工作以台湾与日本两地为主。
自序
大桥步
TRUCK
冈尾美代子
皆川明
seki yurio
村田朋泰
浅野正己
大宰久美子
Goma
graf
松浦弥太郎
菊地敦己
大桥步
Ohashi Ayumi
插画家。
1940年日本三重县生。多摩美术大学油画科毕业。1964年首屈一指的男性时尚杂志《平凡PANCHI》创刊时,她从第一期即担任封面插画绘制长达七年。活跃于杂志、书籍、广告等各领域。以日常生活为主题所创作的插画和短文,受到广泛年龄层的读者喜爱,出版超过一百本以上的书籍。2002年,独立制作从企划、采访摄影到编辑的杂志《Arne》。掀起了日本生活杂志盛行之风潮。
·从插画家 到杂志创办人
2002年的夏天,我在日本的书店无意间看到一本薄薄的、封面“朴素”的杂志,是刚创刊的第一号《Arne》。
翻了翻前几页,是鼎鼎大名的工艺设计师“柳宗理”的专访。谁有本事采访到极少曝光的大师,甚至拍到他的家居生活呢?翻到发行页,出现的竟然是我喜爱的插画家大桥步的名字,惊讶开心之余,期待着一年只有四本的季刊——《Arne》,成了我生活中的乐趣之一。
在遇见《Arne》之前,我所熟悉的大桥步是插画家。她为《平凡PANCHI》所绘制的封面时尚插画,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响了当代年轻人的服饰品味。当时,银座街头每到假日即聚集一群年轻人,模仿着她所绘制的服饰穿着风格。《平凡PANCHI》也因此成为当时年轻男性的服装圣经,她独特的画风也为插画界注入了一股新流。九十年代初,她为村上春树的书《村上收音机》所绘制的版画作品,张张精彩,在周刊杂志《anan》与村上春树连载将近一百张作品,也令读者印象深刻。另外较常见到的还有生活随笔、配上涂鸦风格的插画作品,出现在女性杂志的连载专栏。几十年来,她这一类的图文连载,已出版了一百本以上。
然而,才华洋溢、活力充沛的大桥步似乎是要告诉我们,她还不止于此。到了一般上班族的退休年龄时,她竟然办起了杂志,挑战一个从未尝试过的领域。“过六十岁后,来邀稿的工作,多半是小插图之类的工作,广告案子的话,还要跟五家公司比稿,或一家需要提出五案的要求,我想,再这样下去连自己也会变得相当无趣,于是全都拒绝了。”
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但同时也是最让人迷惑的地方。纸张的质感非常厚重,墨水的颜色似乎也经过了精心调配,带着一种复古的温暖感。很多页面的设计都采用了大面积的留白,配合着一些手绘的草图和设计蓝图,营造出一种非常“沉静”的阅读氛围。然而,这种“沉静”有时候会演变成“难以寻找重点”。很多时候,我翻了好几页,发现核心的观点只用了一句话来概括,而其余的篇幅都被用来描述一个与主题关联性不大的自然现象或一个古代手工艺的细节。这使得阅读节奏变得非常缓慢和跳跃。对于习惯了信息密度高、重点突出的书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会显得过于“松散”。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用来“读”的,不如说是用来“品”的。你必须放慢呼吸,仔细辨认那些看似随意的线条和文字的布局,才能捕捉到作者精心设计的某种节奏感。但说实话,在每天信息轰炸的环境下,我很难保证有足够的心力去进行这种“慢品”,有时候我只是想快速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进行一场关于“生活哲学”的深度冥想。
评分拿到这本号称能“重新定义生活方式”的书,我其实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市面上关于“设计你的生活”这类书籍太多了,大多都是一些空洞的口号加上精美的图片,读完让人感觉像是喝了一杯加了太多糖的饮品,甜腻过后,只剩下无尽的空虚。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那种简约中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让我忍不住想翻开看看。翻开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关于“空间流动性”的探讨,作者似乎试图从哲学的层面去解读我们日常居住环境与内心状态的关联。他没有急着告诉你“应该买什么样的沙发”或者“墙漆用什么颜色好”,反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光影在不同材质上折射出的微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情绪阈值。这种写作手法,坦白说,一开始让我有点不耐烦,感觉像是在读一篇学术论文的摘要,而不是一本指导生活的实用手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捕捉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理念——生活的设计,是从最细微、最不易察觉的感官体验开始构建的。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场景: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半透明的窗纱,落在木地板上形成的一条光带,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刚煮好咖啡的香气。这种氛围的营造,确实比那些直接给出“生活清单”的书籍更具感染力。只是,我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将这些高屋建瓴的理论落地到日常操作层面的具体建议,否则,对于一个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光有美好的想象是远远不够的。
评分从整体内容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生活美学宣言”,而不是一本“设计指南”。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周围环境更深层次的感知能力,让我开始留意光线的角度、材质的触感以及声音的层次。这无疑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如果读者期待的是一本可以手把手教你如何改造阳台、如何选择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家具,或者如何制定一个高效的家庭收纳计划,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作者似乎对那些世俗的、功利性的“设计需求”嗤之以鼻,他关注的是“存在”而非“功能”。比如,书中提到了如何通过特定的陈设来“捕捉时间的流逝”,却完全没有涉及如何利用智能家居系统来提高生活效率。这种对“效率”和“实用性”的刻意疏离,使得这本书的受众范围被极大地限制了。它适合那些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与基础功能需求,开始寻求精神升华的群体。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我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帮我把“乱七八糟”的生活片段梳理得井井有条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教我如何与“乱七八糟”和平共处的哲学读本。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高度理想化的生活蓝图,但实现这个蓝图所需要的技术、时间投入以及心理准备,却是读者需要自行摸索的巨大鸿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用我一个设计圈外人的眼光来看,简直可以用“天马行空”来形容。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一系列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笔记”和“手稿”的集合。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声音景观”的一章,作者花了近五页的篇幅来分析“寂静”的层次。他区分了乡村的夜晚的寂静、图书馆深处的寂静,甚至是“一个人独处时,内心回响的寂静”。这种对声音的解构,让我不得不停下来,仔细聆听我此刻所处的环境——办公室里空调低沉的嗡鸣声、键盘敲击的节奏,甚至是我自己略显沉重的呼吸声。作者并没有提供降噪设备的使用指南,而是建议我们如何去“接纳”并“编排”这些环境噪音,将它们视为生活交响乐的一部分。说实话,这听起来很浪漫,但执行起来难度极高。我试着在通勤路上实践了一下,试图去享受那些喇叭声和报站声,结果却是焦虑感倍增。这让我怀疑,作者所描绘的这种“理想化的感官世界”,是否是脱离了现代都市生活基础压力而存在的空中楼阁。当然,我不能否认,书中的文字功底极强,那些用来描述感官体验的词汇,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让人读起来非常享受,但这种享受更多停留在精神层面,距离真正“设计”出我的“十二味生活”,似乎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私人化”,它更像是一本作者的个人日记或创作手稿,而非面向大众的指南。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作者个人经历和哲学思考,比如他如何通过重新布置一张旧桌子来解决创作瓶颈,或者他如何通过“慢食”来对抗现代社会的“速度崇拜”。这些故事极富感染力,让我产生了一种“我也可以做到”的错觉。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些“方法论”套用到我的现实生活中时,困难重重。例如,作者强调“功能服从美学”的原则,鼓励我们为了一件极具设计感的餐具而改变整个餐桌的布局。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面临的是空间、预算和家庭成员实用性需求的巨大制约。我不是一个艺术家,我需要的是一个能让我的孩子安心做作业、让我能高效处理邮件的“实用”空间,而不是一个处处需要“被欣赏”的样板间。书中对“物品的意义”有很深的探讨,认为每一件物品都应该承载着强烈的记忆或情感联结。这很好,但现实是,我需要一个地方来存放那些“没有故事”但“非常实用”的杂物,而这本书对此避而不谈,或者说,它似乎预设了读者拥有一个极其充裕且风格统一的储物系统。
评分正版书,物流很快,很满意。
评分还可以吧,也就那样了!
评分真是一次愉快地网购啊 我很喜欢
评分ok。。。。。。。。
评分还不错 活动买的 挺合适 好书推荐
评分很不错的书 爱生活
评分ok。。。。。。。。
评分以访问12位设计师等人写成,还行。倡导生活方式吧,没有很多内容。
评分是啊我们一起走过的路还很长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