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如真 中国乐器的生命性 北大幽雅阅读丛书

宛然如真 中国乐器的生命性 北大幽雅阅读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谷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乐器
  • 乐器史
  • 音乐文化
  • 民族音乐
  • 北大幽雅阅读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传统音乐
  • 乐器学
  • 生命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82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09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幽雅阅读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20
字数:14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切入中国音乐、古典乐器、生命情性不可多得的一本经典之作。
  谈音乐难,因为音乐抽象。《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却独辟蹊径,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与国人特殊生命情性关联起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中国乐器zui关键zui性情的特质。

内容简介

  《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作者以其对中国器乐和古今中西文化的熟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与国人特殊生命情性关联起来,从琴与高士、琵琶与侠客、笛与书生、筝与儿女、胡琴与常民生命性的相形相契入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中国乐器zui关键zui性情的特质。乐器与生命属性的此种连接,因此也就不只反映了中国器乐独特的历史发展,更根柢地映照了中国人在音乐乃至生命上不同于西方人的一种态度。

作者简介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台北书院山长。在禅与艺术外,1988年后又以海峡开放恰可印证生命所学之真实与虚妄,频仍来往两岸,从事文化观察与评论。代表作品有:《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禅?两刃相交》《千峰映月》《画禅》《归零》《落花寻僧去》《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茶与乐的对话》《生命之歌——从胎教到生命完成》等。

目录

目 录
幽雅阅读 ....................................................................吴志攀 / 1
以器映道,深体人文 .................................................林谷芳 / 1
楔子 ........................................................................................ / 1
一 余响入霜钟 琴/高士 ................................................... / 1
琴是文人音乐的代表,寄寓的是山林之志,正如高士。高士
融入自然,体得春秋,超于物外。在此,生命虽纵浪大化,丘壑
却静观而得。
二 执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侠客/ 琵琶......................../ 46
琴属文人,琵琶则在江湖;琴是高士,琵琶则为侠客。明朗
直捷是琵琶的本色,正如侠客在现前当为中承担,这生命的大气
使琵琶出入雅俗而无碍。
三 长吟入夜清 笛/ 书生.................................................../ 94
一根竹管,看似日常,却映现无比风光。笛如书生,风流俊逸,
悠扬潇洒。相对于琴的山林志、琵琶的江湖行,笛则须有书剑香。
四 玉柱冷冷对寒雪 筝/儿女............................................. /126
筝擅写儿女之情,或幽微、或淡雅、或质朴,却都温润体贴,
娓娓道来。琴与筝,形虽似,映现的却是两般风光。
五 百姓的讴歌 胡琴/ 常民................................................. /154
“地本庸微”的胡琴,原与戏曲高度相连,拉的就是百姓心声。
形制众多,因地而变,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音乐写照。
结语:乐器的当代生命............................................................ /180
历史乐器原有其一定之生命性,执此器者亦必就此生命性观
其长短,于器乃得有成,于人就能相应。到此,人器合一,道器合一,
才真是道艺一体的体现。而中国音乐虽大,由此契入,正如禅门
依学人情性举公案锻炼般,一超直入,亦必可期!
“幽雅阅读丛书”策划人语..................................................../199

精彩书摘

林谷芳:以器映道 深体人文
中国人喜谈“道器”,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由此,乃多有着力于“道器之辨”者,就怕以器害道,使人文流于表象,生命落于枝节。但其实,谈道器,在“严其别”外,更可举“道器合一”。

说不能只执于别,是因以器害道,固让人孜孜于末节,但以道轻器,尤让人流于空疏。以艺术而言,只在器上转,你就追逐技术,花指繁弦,虚矫呈现;但若就在道上谈,你仍然只执于概念,离乎作品,空言大义。以此,真正的艺术家乃须道器得兼,对具体的外现能掌握,对内在的精神能呼应。且何止得兼,能被称为大家者,更就道器合一,“以道显器,以器映道”。

个人如此,历史中成其典型的文化亦然。有形上的拈提总有形下的映现,有形下的呼应就有形上的标举,以此,你想契入,固可“以道入”,亦可“以器合”。

而虽说“以道入”“以器合”因人而异,但谈音乐,先以器入,则有其必须。必须,是因音乐抽象整体,直以道入,空疏之病尤大。

以器合,可以就作品论,但音乐艺术的门坎高,没受专业训练,就难在此判准。以器合,也可以直接就乐器说,它内在讯息的丰富会让你惊讶。

乐器不像许多人所想的,只纯然是个表现音乐的载具而已,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美学的外现,也因此,它有自己的个性。而在中国,这个性尤为突出,因为它直指一定的生命情性,“见器犹见人”,你可以由此拉出的,何止于音乐,更是生命。

这生命,在古琴,是高士;在琵琶,是侠客;在竹笛,是书生;在筝,是儿女;在胡琴,是常民百姓。可以说,涵盖了中国人生命情性的全面。

而何止于生命,更及于文化,这其中所能契入的,还涉及社会阶层、文化特质,乃至历史气象的变迁,透过这具象的存在,许多抽象的精神竟可以如此被我们深刻而贴近地感受着。

所以这书,既在谈乐器,也不只在谈乐器,虽聚焦于音乐,映现的却是更广的人文。对一般人而言,它不构成门坎,但真掌握了它,你其实也就掌握了一把开启生命观照、契入中国文化的钥匙。

林谷芳:《宛然如真》楔子
一、 谈中国文化,为何独缺音乐一环?
谈音乐难,因为音乐抽象。就因这抽象,谈来乃多主观之想象。
谈中国音乐更难,因为抽象之外,它又居于弱势。
弱势,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相对于西方音乐,它真弱势得可以,所以一般不谈它;要谈,就只用西方的观点直接加诸其他。
不仅面对西方弱势,弱势也来自它在自体文化的地位。
中国是个大文明,历史悠久,绵延广袤,影响深远,诸事乃多有可观者。可有意思也令人遗憾的是:诸方皆擅,却“似乎”于音乐例外。
音乐例外,的确,我曾在所著的《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中,以下列的句子问过大家:
提起中国文化,你可能想起:
哲学里的老庄孔孟、大乘佛学;
文学里的诗经楚辞、李杜苏辛;
绘画里的范宽、李成、八大、石涛;
史学里的史记、资治通鉴;
书法里的王羲之、黄山谷……
但音乐呢?
提起中国音乐,论人,你很难直接想起可与上述哲人、画家、诗人、书家并列者;论作品,又哪里有可与《溪山行旅图》《鹊华秋色图》《快雪时晴帖》《寒食帖》及其他经典诗作、文章相论者。也所以,近代论中国文化之诸君子,于哲思、于书画、于诗词固多有发扬,固多能由之发而为美学者,却独于音乐少有提及;有,也只在神话传说或个人的片面经验中带过。
神话传说,是指中国的礼乐。
礼乐在官方或儒家的说法中,被认为“尽善尽美”,许多人常举“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以说明它有多好。
但实情是,用句现代话讲,礼乐本是种“政治仪式音乐”,而仪式音乐之感人并不在音乐本身,在它仪式的神圣性。政治仪式音乐就像祭孔音乐般,重点在它理念的象征。礼乐,是以音乐强化社会秩序,是在型制象征上直接体现君君、父父、臣臣、子子的音乐。听它,跟听一般音乐不同。
历代最完备的封建制度在周代,周代礼乐因此成为各朝师法的对象。所谓“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封建制度的完备,礼与乐功不可没,它将社会秩序直接连接于天地法则,所以天子有天子之礼、天子之乐,诸侯有诸侯之礼、诸侯之乐,一丝一毫、逾矩不得。孔子感叹“礼崩乐坏”,正在感叹社会失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作礼乐、记春秋,正是要匡复这社会秩序。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其实是见到先王之乐仍存,匡复有望的激动,与音乐本身的艺术感人并无直接相关。
礼乐虽是历史的实存,但礼乐却被神化,诸多哲人、史家乃至文人,提起中国音乐,就在这神话中作想象的满足。
而个人的片面经验呢?这是指论者将自己少数的中国音乐经验放大为全体,举例而言,当代新儒家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于美学、诗词、书画多有论及,谈音乐则仅寥寥两三页,所述就在古琴与京昆,不仅量上极为不足,也谈不上什么论点。
寥寥几笔中,琴常被谈及,是因琴棋书画,琴列四艺之首,它已成为文化象征。画家多不谙音律,但携琴图、松下弹琴图、弹琴观瀑图却是水墨常见之题材。此外,琴是乐器中唯一留有大量论述——琴论者,其哲思与文采,正可让文人不须借助实质的音乐经验而另有所得,引用自众。
谈昆,主要因它为文人日常雅好,文学性强。但正因如此,文人谈它,多的乃是词情,于声情着墨就少;而即使有声情,昆在中国音乐中毕竟也只为戏曲之一种,更遑论戏曲之外另有器乐、歌乐、曲艺乃至宗教音乐。至于京剧虽不同于昆曲,能通于雅俗,但依然只独占一味。
正因如此,我那《谛观有情》的一问,许多人的确答不上来!
答不上来,会不会正因中国音乐确如上述,它只在神话传说里放异彩,只在某些独特片面的领域里有可观?
答案当然不是!
二、 关键在态度:视角一变,眼界就开。
不是,可以来自论理。
规模小的文化,在发展上可只独占一味,但大文明不然。
部落文化可精于雕刻,而拙于绘画;可在诗歌大放异彩,而于建筑则无可观。
大文明不然,它积聚众多人口,须满足不同阶层需要,历史悠久,都市发展,都使它有更多积累,加以文化交流,触动既多,面相就广。
因此,它在各领域之建树,相差不会太多。何况文学、美术、音乐都是基底艺术,是只要有人就有的一种文化,你如何去解释中国有如此灿然大观的文学与美术,而独缺深刻之音乐?
不是,更可以来自经验。
经验是实际去了解、去接触,接触后你就晓得它的样态是如何丰富,难怪查一下音乐辞典,它会说,中国的民歌何止万首,戏曲就有约四百种,曲艺就有两百多类,器乐的多样更不在话下。
但为何音乐这么多,接触的人还那么少,是因为急速的现代化使传统变得稀薄?实情不然!关键在清末民初西潮刚入时,多数人固还在听传统音乐,但有论述能力的知识分子眼中却已无中国音乐了!
所以说,缺乏中国音乐的经验是果,原因是在你先排斥去接受这种经验,根柢的,还是个态度问题。
态度决定视野。君不见,世界的文化如此多彩多姿,人类学估计全世界约有三千种文化,但在殖民时代,西方人眼中除开西欧,其他的都叫野蛮,要待得人类学出现,才逐渐打开视野。
知识分子对中国音乐的态度,来自西潮东渐而致的文化位差。这文化位差使我们对传统丧失信心,总从否定的角度来看它。
五四对传统就是个典型。
然而,尽管如此,文学、美术却都挺住了,虽然有段低迷,但不久,中国人提起它,似乎仍有几份骄傲――尽管不时的,也“自然”流露出这些虽好,却都属于过去的荣光,我们还得跟西方多多学习的表情。
相较之下,音乐不然,西潮摧枯拉朽地将它彻底击倒了。
会如此,导因于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录音机发明之前,音乐是不能被“独立”保存的。
文学、美术的作品离开人还可“独立”存在,你一时看不清它的价值,物换星移或观念一改,看它,又是另一番景象。
音乐不然,它活体保存在人身上,你忽视了它,没人传唱,哪天即便观念改了,却也无法再找回来。
历史中的音乐因此流失得特别快,所谓“欲亡其国,先亡其乐”,改朝换代,前朝的音乐常就不见了。
就因此,虽都同样在西化思潮中被否定,可要摆荡回来,音乐就较文学、美术难上许多。
但难,并不代表不可能,关键仍旧在态度。
态度一转,你就发觉传统音乐虽大量流失,真要接触,也没想象的困难,中国文化毕竟绵延广袤,中国音乐的类型毕竟繁多,尽管有消失,许多东西却只是由显而隐。
态度一转,你就会发觉,“乐为心声”,它像语言般,有它的顽固性在,也所以尽管自清末“学堂乐歌”开始,我们学校的音乐教育已全盘西化,但多数人唱歌仍用我们自己的方法唱,多数人视谱,也仍旧喜看数字谱,只因数字谱的谱性与传统的工尺谱相同。
这种顽固性缘自对自身艺术特质的偏好,这特质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它自成系统,有其内在的美学自圆性。这美学自圆性,最贴合中国人的生命经验、心灵特征,离开它,想达致乐为心声就不可能,其情形正如中国人之用中文表达,中国水墨无论从笔墨章法都与西方不同般。
的确,从艺术特质切入,你就发觉中国音乐自成天地,独擅一格,与西方相较,既各有所长,谈民族心声,则远为贴切。
谈中国音乐的艺术特质,可以自许多面相进入,从美学到具体的表现手法,以至有机而完整的乐曲,在在都因它自成圆满,有心人乃可以从单一的线索回溯整体。
举例而言,就因有阴阳相济的宇宙观,才产生虚实相生的美学,由此中国音乐乃特别重视实音(主音)与虚音(行韵)的运用,由之而产生如古琴或昆曲般一唱三叹的音乐风格。
再有,就因中国美学深受老庄自然哲学的影响,于是中国音乐才有许多从标题就直示放情山水的乐曲,曲中也不乏大量“自然声响”的直接引入,就如丝竹名曲《春江花月夜》的摇橹声流水声、琴曲《流水》中大段以滚拂指法带出的流水段落般,中国音乐何只不排斥自然声响的引入,乐器如果不能以模拟或象征的手法处理自然,就不可能成为主要乐器。
这样的首尾相贯、系统有机,使我们谈中国音乐不能分割来谈,例如以为中国乐器不科学,因此尽可以直接用西方乐器来表达中国文化深刻的生命观照。
这首尾相贯、系统有机,也使纯然地在音乐中区分形上形下缺乏意义:谈形上看似核心,却可能空疏,谈形下看似有限,却一样可以举一赅万。
三、 乐器是把钥匙
举一赅万,是通透,看事物就在通透,能通透,从具体入,反更能寻迹而得,而具体的关键之一,就在乐器。
乐器是器乐之本,是器乐的载体,而器乐则是歌乐之外音乐的总称。以音乐与生命的贴近而言,自以歌乐为最,因为声是人所发、歌是人所唱,人乃最能共鸣;且歌乐通常有词,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抒发情感、沟通彼此最自然有力的工具,歌乐之动人与重要乃不在话下。
相对于此,器乐抽象,美学距离感较远,引起贴身的感动较难,但器乐也有歌乐没有的优势。
优势首先在它的幅度,尽管人声在不同艺术形式因不同发展而多彩多姿,但毕竟受限于声带,未若器乐吹、打、拉、弹,只要能发声的,都可入乐。
优势更在它的极限。人声有音域、音色乃至速度、和声、复调的一定限制,器乐则远远冲破了这个局限。
优势也在它较远的美学距离感。陶潜对声乐与器乐的感染力曾有传世的名言: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他说的是:弹弦乐器的感染力不如吹管,吹管则不如人声。
陶渊明的时代并无拉弦乐器,丝就是发出点状音的弹弦乐,点状音与人声距离最远,所以与人较难直接感通;吹管虽是连续音,可惜多受音孔所限,不好发出人声般穿越音阶的弹性音、滑音―─而这类音正是人类不用意义语言表达情绪时的声调,所以也远了一些。
然而,这美学的排列倒过来也说得通:
肉不如竹,竹不如丝。
在人的情感经验里,所谓“不关己,关己则乱”,意指情感过度地贴近,人就丧失了对事物观照的能力,也就无以从当下的情境中扩充超越。用中国艺术的说法,这艺术就少了意境,而这意境,正就是弹弦的特色,琴、琵琶一两个单音,往往就能点出一种意境来,但“歌,唱得很有意境”却是很少见到的形容。
意境,是生命的扩充与超越,于是在器乐里,我们反更能感受一个民族更深的内在。
优势也在器乐有它更深、更直接的真实。歌乐感人,中国的歌乐讲究声情与词情兼备,声情是音乐的感染,词情是歌词的牵引,而后者还往往成为主要的部分。
器乐不然,它直接要求音乐,音乐抽象,不好藉事论理,但因此也就不流于文字的概念与装饰,也所以透过器乐可以更照见一个人、一个族群乃至一个文化的真实。
器乐重要,音乐世界里谁都不敢轻忽它,而乐器是器乐的载体,重要自不在话下,但中国乐器实际受到的待遇却大有不同。
一般人乃至音乐家眼中,有些乐器的确重要,例如钢琴、小提琴,号称乐器之王、之后,原因无它,因它性能卓越,表现力既深且广。但更多的民族乐器则不然,原因也无它,因它性能有限,表现力受限。
这样来论列乐器,似乎自然,但如果再进一步问,要有怎样的性能与表现力时,问题就来了。
你要用水墨画出油画凝固堆栈的量感,水墨当然就是拙劣的媒材,但换个角度,你要用油画写出水墨晕染渗透的流动,油画也只能相形见绌。
所以说谈性能、谈表现力,还先得谈想表现的是什么。
要洪亮伟大,西方声乐头腔体腔的共鸣就专长,要水磨婉转、一唱三叹,中国戏曲的行腔转韵就扣人心弦。
声乐如此,广垠的器乐更如此,谈和声、音响,钢琴自是不做他人想,但要讲气韵生动、虚实相生,则不能做出弹性音、滑音这行韵手法的乐器又怎能成为称职的乐器。
所以关键还在观念。
这观念的误区,在以西方的标准看待自己,而更根柢的,是无视于乐器乃历史演化的结果,它并非只是工艺科技上的“客观”成果。
举例而言,中国的古琴音量很小,正缘于琴是用来进德修身,用来给自己与三两知音听的,音量原不须大;且小,更逼使听者须沉下心来听,这是个高明的心理学设计,否则以周代中国已可以铸造每钟可发出两个音的编钟,对由木板合成的琴要说无法扩充其音量,其谁能信?
所以说,历史乐器之成为现在的样貌,其实是美学理念与音乐表现长期激荡的结果,此结果使乐器充满了独特性,从这独特性还原,也就可直接窥到这文化的心灵特征。
正因乐器具有独特的性能与外表,又可直溯那心灵与美学的特征,所以从乐器进入音乐乃至文化系统确是一种方便与殊胜,也所以,尽管我在自己所著的《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中,以最多的篇幅在生命境界美学理念与表现手法上做了系统的连接,但有意思的是,许多非中乐界者尤其西方音乐家最直接的触动,却来自我谈中国乐器的那章。
谈乐器可以有许多谈法,从材质、结构、演奏法到美学,而我在这章尽管各部分都点到了,但许多人最感兴趣、印象也最深刻的则是它的“宛然实在”。在这章里我说明了中国传统的五个重要乐器,与特殊生命情性的关联:琴/高士、琵琶/侠客、笛/书生、筝/儿女、胡琴/常民,西方人在此,尤其讶异于中国乐器彼此间竟有这么明显的生命对应,相较之下,西方乐器固也有它的个性,但与某种生命属性的连接并不明显。
这是个有意思的对照,“乐为心声”,乐器与生命属性的连接,因此也就不只反映了中国器乐独特的历史发展,更根柢地映照了中国人在音乐乃至生命上不同于西方人的一种态度。
由此切入,你就拥有了一把译码中国音乐的钥匙。

前言/序言







《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并非一本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地域或风格的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史。相反,它以一种更具哲学和艺术审美的视角,深入探讨中国乐器在物质构造、演奏技艺、声学特性乃至文化象征意义上所蕴含的“生命性”。 本书的写作并非简单地罗列乐器名称、制作工艺和历史沿革。作者试图捕捉的是,中国乐器并非仅仅是冰冷的物质载体,而是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演奏者的心绪、聆听者的共鸣,以及千百年来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记忆。这种“生命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一、形塑生命的物质与技艺: 乐器并非凭空诞生,它们的“生命”首先来自于对自然材质的精心雕琢和对精湛技艺的世代传承。本书将追溯那些构成乐器躯体的木材、竹竿、丝弦、金属薄片等,探究它们在制作者手中如何被赋予独特的形体与共鸣。从古朴的编钟、瑟,到文雅的古琴、琵琶,再到悠扬的笛箫、唢呐,每一种乐器都凝聚着工匠的智慧和心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作者将侧重于描述这些材质的天然属性如何影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以及制琴师们在材料选择、加工、调校过程中所倾注的匠心,如同赋予生命般的细致呵护。 同时,演奏技艺的独特性也是乐器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不同的指法、弓法、气息控制,甚至是演奏者每一次细微的情感波动,都能在同一件乐器上奏出千变万化的声音。本书将探讨不同乐器所特有的演奏技法,以及这些技法如何被演奏者赋予情感与灵魂,使乐器“活”起来。例如,古琴的“泛音”如天籁,“按音”如低语,它们需要演奏者以极其内敛和深沉的心境去体会和表达;而琵琶的“轮指”如急雨,“扫弦”如狂风,则需要演奏者以饱满的热情和灵巧的手指去驾驭。作者将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这些技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艺术追求。 二、诉说生命的声学之美: 乐器的“生命性”最终体现在它所发出的声音。本书将从声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中国乐器独特的声音魅力。这不仅仅是关于音高、音色、音量等物理指标,更是关于这些声音如何在空间中传播,如何在听众心中激起回响。作者将尝试解释,为何某些乐器的声音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为何某些音色能够唤起特定的情感联想。 例如,古琴那低沉、悠远、内敛的音韵,仿佛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哲人的沉思;笛子的清脆、嘹亮、婉转的旋律,又像是山间清泉的流淌,又或是鸟儿的歌唱。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音色的描述,更会探讨乐器在不同演奏环境下(如室内丝竹、户外雅集)所产生的声学效果差异,以及这些声音如何与当时的建筑空间、自然环境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独特的听觉体验。作者会避免使用过于生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感受中国乐器那“宛然如真”的声学之美。 三、承载生命的文化与精神: 乐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仅是发出声音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宗教和审美观念。本书将着重探讨中国乐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与诗词歌赋、戏曲舞蹈、宗教仪式等相结合,共同构建起中国独特的文化图景。 例如,古琴在中国传统文人心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它被视为“君子之器”,与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紧密相连。《诗经》中对各种乐器的描绘,则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乐器背后的文化密码,揭示它们如何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作者将借由对乐器的解读,串联起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士人情怀,以及民间生活的点点滴滴,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乐器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四、拓展生命的艺术边界: 在现代社会,中国乐器并未停滞不前,它们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拓展自身的艺术边界。《宛然如真》也将触及这一方面,探讨中国乐器如何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无论是与西方乐器的融合,还是在影视配乐、新民乐等领域的创新实践,都体现了中国乐器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本书将尝试展现,那些古老的乐器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依然能够发出动人的声音,与现代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创新的鼓励。作者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中国乐器如何在当代艺术中,继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是一次对中国乐器的深度人文探索。它试图揭示,隐藏在那些由木、竹、丝、金构成的物理实体之下的,是人类的情感、智慧、历史积淀和精神追求。通过对乐器物质形态、演奏技艺、声学特性以及文化象征意义的多维度解读,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中国乐器世界,去感受它们“宛然如真”的呼吸与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古典的优雅和深邃的意境,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乐器充满着好奇和敬畏,它们不仅仅是发出声音的工具,更是凝聚了数千年智慧、情感和哲学的艺术品。而“生命性”这个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解读这些古老的器物。我猜想,书中会讲述许多关于乐器的故事,它们可能关于乐器的诞生,关于匠人的心血,关于文人墨客的钟爱,也关于它们在历史洪流中的跌宕起伏。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去描绘这些乐器,不仅仅是它们的形体、材质和音色,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如何与人类的情感、思想、精神相连接,又是如何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繁衍生息。这本书,是否会让我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乐器,比如古筝的典雅、琵琶的灵动、二胡的忧伤?我希望,它能带我领略中国乐器那独特的东方韵味,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力量。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这些古老的乐器,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依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并继续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评分

看到《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这个标题,我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许多画面:在古朴的庭院中,一位老者抚弄着古琴,琴音如流水潺潺;在热闹的市井,艺人怀抱琵琶,弹奏着婉转的乐章;在庄严的宫殿,编钟齐鸣,奏响着洪亮的礼乐。而“生命性”这个词,更是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本书绝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次深情的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灵魂交流。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并展现中国乐器那独特的“生命力”的?是通过对乐器材质、结构、音色的细致描摹,让我们感受到其内在的韵律和张力?是通过追溯乐器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展现其适应时代变迁、传承创新、生生不息的韧性?抑或是,是通过解读乐器与文学、艺术、哲学、甚至民间信仰的紧密联系,揭示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意识到,中国乐器并不仅仅是某种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的“老古董”,而是拥有独立生命,能够与当代人产生共鸣的活态文化遗产。我希望能通过阅读,不仅了解各种乐器的名称和声音,更能体会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理解。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重新发现,那些曾经被遗忘或忽视的音乐之美,并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

评分

《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气息,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中国乐器,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声器,它们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生命性”这个词,更是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强烈期待。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赋予这些乐器以“生命”?是会深入剖析它们的制作工艺,揭示其中蕴含的匠心独运和对自然的敬畏?是会讲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流转,如何从皇家殿堂走向民间,又如何穿越战争与变革,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声音?还是会描绘那些与乐器相伴的文人墨客、市井百姓,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情感、思绪、理想寄托在悠扬的旋律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中国乐器的刻板印象,展现它们的多元化、创新性以及在当代社会依然拥有的巨大潜力。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乐器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我期待,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感受到那些乐器所蕴含的东方哲学和审美意境。我想,读完之后,我定然会对中国乐器产生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情。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这个书名时,一种久违的文化冲动便在我心中激荡开来。我一直认为,中国乐器,是中华民族情感的流露,是历史的回响,是哲学思想的具象化。而“生命性”这个词,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浓厚兴趣。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乐器的种类、构造和演奏方法,而是更深入地去挖掘乐器本身所蕴含的那种“活生生”的特质。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乐器的起源和发展入手,讲述它们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又如何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形成独特的风格。我同样期待,书中会深入探讨乐器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乐器在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地位,它们如何成为表达情感、寄托情怀的媒介,以及它们如何与绘画、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相互辉映。这本书,是否会让我感受到,那些古老的乐器,即便历经沧桑,依然能够发出动人的声音,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不仅仅是它的旋律,更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大门。

评分

初次翻开《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被这书名便吸引住了。那“宛然如真”四个字,仿佛带着一种古老而又鲜活的魔力,让人忍不住去探寻,究竟是什么样的“真”,才能被描绘得如此生动?中国乐器,在我们许多人的印象中,或许是博物馆里的陈列,或许是传统戏曲的点缀,又或是古装剧里的背景音。但这本书,似乎要颠覆这种刻板的认知。它不是一本枯燥的乐器图鉴,也不是一本艰深的音乐理论著作。从书名传递出的那股“生命性”来看,作者定然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构、去品味这些承载着华夏民族魂魄的器物。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些尘封的时光,去感受古人如何将情感、智慧、哲学,甚至是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巧妙地注入到每一根弦、每一个孔、每一块木头之中。它是否会讲述那些乐器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是否会揭示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独特角色?是否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一件乐器,绝不仅仅是发声的工具,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以及人类情感的直接表达。我甚至能想象,在阅读的过程中,那些古老的旋律仿佛会从纸页间流淌出来,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那深沉而又细腻的魅力。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把钥匙,为我打开通往中华文化深处的一扇门,让我与那些“宛然如真”的乐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这个书名,仿佛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东方智慧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乐器的书,更是一种对生命、对文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生命性”这一概念,注入到那些冰冷的乐器之中,让它们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我猜想,书中会讲述许多关于乐器的故事,不仅仅是它们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命运变迁,以及它们如何与人们的情感、思想、精神紧密相连。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诗意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或古朴、或典雅、或激昂的乐器,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听到悠扬的琴声,感受到激越的鼓点,触摸到岁月的痕迹。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如何通过乐器来寄托他们的家国情怀?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中国乐器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如何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够对中国乐器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不仅仅是它们的“形”,更是它们的“神”,不仅仅是它们的“声”,更是它们的“魂”。

评分

读过不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书籍,但《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这样独特的切入点,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国乐器,在我看来,它们不仅仅是乐器的本身,更是凝聚了无数匠人智慧、文人情怀以及时代印记的艺术品。这本书的标题——“生命性”,更是给我一种强烈的暗示,作者并非仅仅将它们视为冰冷的器物,而是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灵魂和情感。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展现这种“生命性”?是通过对乐器材质、制作工艺的深入剖析,来揭示其内在的生命力?还是通过追溯乐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场合的演变和应用,来展现其功能的拓展和精神内涵的丰富?亦或是,通过解读那些与乐器相关的诗词歌赋、传说故事,来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们对中国乐器固有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它们只适用于古典场合,或者只适合某些特定年龄段的人群。相反,我期待它能展现出中国乐器的多样性、创新性,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依然能够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这些古老的乐器,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保持着它们独特的魅力,并且继续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翻开《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世界。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让我忍不住去探寻,究竟是什么样的“真”能被如此生动地描绘,又是什么样的“生命性”在这些古老的乐器中跳动。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各种中国乐器的外观和发声原理,而是能带领我深入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充满感情的笔触,去描绘每一件乐器,它们可能是在深宫大院中奏响过庄严的乐章,也可能是在市井巷陌中吟唱过悠扬的歌谣。我尤其想知道,这些乐器是如何与中国人的情感、思想、甚至哲学观念紧密相连的。比如,古琴那“泛音、按音、散音”的丰富表现力,是否就蕴含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编钟那宏大而又和谐的音响,又是否象征着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打破对中国乐器的一些固有印象,让我认识到它们的多元化、创新性,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依然能够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以及这些古老的乐器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并继续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评分

《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就像是在邀请我去参加一场盛大的文化筵席,而桌上的主角,正是那些承载了千年中华文明的乐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去描绘这些乐器的“生命”。何谓“生命”?我想,那不仅仅是它们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更在于它们如何与人、与历史、与自然发生联系,并从中汲取养分,生长、演变、传承。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我游览那些琳琅满目的中国乐器世界?它是否会为我细致地讲解每一种乐器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我尤为期待的是,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乐器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例如,古琴的“涤除玄览”,是否就蕴含着道家的清静无为?而编钟的宏大庄重,又是否象征着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关于乐器的知识普及,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精神内核的探索。我希望能从中读出,那些乐器是如何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如何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情思、甚至沟通天地的重要媒介。这是一种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将冰冷的物质,赋予了如此鲜活的灵魂,使其“宛然如真”。

评分

当我看到《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这个书名时,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乐器,比如古琴、琵琶、二胡、笛子等等,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声工具,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和历史记忆的载体。书名中的“生命性”,更是让我感觉这本书会带给我一种全新的、更具深度和温度的阅读体验。我设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中国乐器有着深厚情感和渊博知识的学者,他/她能够超越对乐器结构和演奏技巧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乐器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或许体现在乐器的材质选择和制作工艺上,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或许体现在乐器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宫廷到民间,从庙堂到江湖的流变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又或许体现在那些与乐器相关的诗词歌赋、文人雅事中,乐器与人的情感深深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认识中国乐器,不仅仅是了解它们的种类和声音,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它们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以及这些古老的乐器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保持着它们独特的光彩,并且继续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评分

很不错,活动的时候买的,买了一大堆书300块钱,最后只付了100多~

评分

评分

东西好发货快,以后还会买。

评分

还好,有一本有点压痕不过不重,给个好评吧还是。

评分

值得一看,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 书是正版的 自己清楚 快递小哥很负责不错 书是正版的 自己清楚 快递小哥很负责

评分

好书,希望大家一起分享!

评分

谈音乐难,因为音乐抽象。独辟蹊径,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与国人特殊生命情性关联起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中国乐器的特质。

评分

活动时期买的,很实惠,推荐,自己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