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妇女运动的开端,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中央苏区所在地与赣闽粤客家民系的主要聚居区基本重合,因此参与妇女运动的主体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客家妇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央苏区的实践研究/苏区与红色文化研究博士书系》从多学科的角度考察以客家妇女为主体的苏区妇女运动,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考察苏区妇女运动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政策保障,挖掘客家妇女在革命作用下的地位之变迁等,对苏区妇女运动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历史定位与理论提升,以启迪当下。
作者简介
刘国钰,1983年生,江西瑞金人,博士。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苏区史与客家传统文化)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参与《广府文化大典》、“龙川丛书”编写,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南方经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一 苏区与中央苏区
二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
三 客家与客家妇女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 关于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研究概况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研究概况
三 关于中央苏区时期客家妇女的研究概况
第四节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 研究难点
第二章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产生与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产生
二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德国的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俄国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一 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二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通解放的天然尺度
三 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四 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五 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入
二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妇女思想
三 毛泽东早期妇女思想
四 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运动及理论的探索
第四节 妇女辫放思想在赣闽粤边区的传播与发展
一 早期赣闽粤边区妇女解放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背景与基础
第一节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社会土壤
一 赣闽粤边区地理自然环境
二 赣闽粤边区社会经济状况
三 赣闯粤边区政治文化状况
四 赣闽粤边区党组织及革命基础
第二节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 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并存
二 土地革命的兴起——向农村转移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三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中央苏区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地域文化基础
一 赣阈粤客家聚居区与中央苏区的重合
二 赣闽粤边区客家妇女的生存困境
第四章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保障
第一节 中共妇运指导: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政治保障
一 中共对农村妇女运动工作的指导
二 形式多样化的革命舆论宣传动员
第二节 建立妇女组织: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组织保障
一 中央苏区妇女组织的基础:大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协会
二 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组织:党内恢复重建的妇女部门
三 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组织: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
四 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组织:女工农妇代表会议
第三节 出台相关政策: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政策保障
一 政策出台:为妇女实现解放提供政策保障
二 政策落实:在实践中为中共领导妇女解放积累经验
第四节 融合地域文化: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文化介入
一 革命歌谣:客家山歌与革命的融合
二 苏区戏剧:戏剧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第五章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中客家妇女地位变迁
第一节 革命运动前客家妇女家庭与社会形象回溯
一 客家妇女传统家庭地位
二 客家妇女传统婚恋世界
三 客家妇女传统社会形象
第二节 革命运动前客家妇女家庭与社会角色评价
一 文献记录中的客家妇女
二 宗法世界中的客家妇女
三 客家妇女传统角色悖论
第三节 革命运动后客家妇女家庭与社会角色变迁
一 政治经济地位变迁
二 婚姻家庭地位变迁
三 文化教育地位变迁
第四节 革命运动后客家妇女家庭与社会角色评价
一 外界对苏维埃革命运动后客家妇女的评价
二 毛泽东等领导人对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的调查与评价
第六章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实践经验总结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 苏区妇女对苏维埃革命的参与与贡献
一 苏区妇女在后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充当主力军
二 苏区妇女积极参加扩红支前及武装革命斗争
第二节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差异性与历史局限
一 阶级差异下的苏区妇女运动
二 婚姻绝对自由口号下的两性博弈
三 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游离与担忧
四 阻碍苏区妇女运动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发展
一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局部实践
二 开创了共产党人对农村妇女解放的理论探索
三 促进了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妇女思想的形成
第四节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实践的当代启示
一 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二 重视传统文化,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与民族化
三 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新跨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言
前言/序言
unll
《革命年代的巾帼力量:中央苏区妇女运动考察》 引言 在中国革命的壮阔史诗中,妇女扮演了不可或缺、却常被历史洪流轻描淡写的角色。她们不仅仅是革命的参与者,更是革命的塑造者。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中央苏区,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妇女的地位、作用以及她们在革命事业中的贡献,是理解整个苏维埃运动乃至中国革命走向的关键。本书《革命年代的巾帼力量:中央苏区妇女运动考察》旨在深入挖掘和重塑这段历史,聚焦中央苏区妇女的真实生活、她们的觉醒历程、她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深刻影响了苏区的发展和壮大。 本书并非对某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抽象的理论梳理,而是着力于呈现一个生动、鲜活、充满力量的群体。我们将从历史的微观视角出发,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分析和解读,力求勾勒出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中央苏区妇女群像,展现她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冲破旧的社会藩篱,投身革命洪流,并在革命的熔炉中实现自我解放与价值创造。 第一部分:历史的召唤——中央苏区妇女的时代背景与觉醒 在革命的黎明到来之前,中国妇女普遍生活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压迫之下,她们的命运深受“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传统观念的束缚。然而,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新思想的涌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革命斗争的需要,妇女解放的火种开始在黑暗中悄然点燃。 中央苏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苏维埃政权,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地处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以及革命斗争的艰巨性,为妇女的解放提供了独特的土壤和动力。在反“围剿”斗争的严峻形势下,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生存的压力也迫使妇女必须走出家庭,参与到生产和战斗中来。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深入剖析导致中央苏区妇女觉醒的历史动因。我们不仅仅关注官方政策的发布,更将探究这些政策如何真正触及到社会最底层,如何引发普通妇女内心深处的共鸣。我们将考察知识分子、革命先驱者是如何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广阔农村,以及在红军战士、革命干部的影响下,那些原本在家相夫教子的女性,是如何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将重点关注早期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中女性的身影,以及她们在组织和领导妇女运动中所发挥的先锋作用。 第二部分:生产的脊梁——苏区妇女的经济贡献与生活变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物质条件匮乏的苏区,妇女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她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更要积极投身于苏区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成为支撑苏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力量。 这一部分将详细考察中央苏区妇女在经济生产方面的具体表现。从耕种土地、纺织缝纫、养殖畜牧,到为前线战士制作军需品、担负运输任务,她们用辛勤的汗水,为苏区人民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我们将通过梳理苏维埃政府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如土地改革、劳动互助等,来分析这些政策如何影响到妇女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妇女如何在这些政策的框架下,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和韧性。 同时,本书还将关注妇女在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活变迁。生产劳动不仅为她们带来了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这种参与改变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提升了她们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口述史料、回忆录、地方志等,来还原妇女在日常生产中的具体场景,展现她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的心路历程。她们在互助组、合作社中的协作精神,以及在克服困难、保障供给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都将是本部分重点呈现的内容。 第三部分:革命的画卷——苏区妇女在政治、军事与文化领域的参与 中央苏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是一个政治斗争的中心,一个军事对抗的前沿,一个新文化孕育的摇篮。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中,妇女并非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妇女在政治、军事以及文化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在政治上,我们将考察妇女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参与程度。她们是否能够参与到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的选举和讨论中?她们在妇联组织中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她们在基层政权建设中又承担了怎样的职责?我们不仅关注妇女代表的比例,更关注她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否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否影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在军事方面,本书将展现妇女在红军中的身影,她们可以是坚定的后勤保障者,也可以是勇敢的宣传队员、医疗救护人员,甚至在特殊时期,也会拿起武器,参与到战斗的行列。我们将梳理红军妇女部队的发展历史,分析她们在战争年代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她们在保卫苏区、支援前线中所做出的牺牲。 在文化领域,中央苏区妇女的参与同样值得关注。她们是新文化观念的接受者,也是新文化的传播者。她们参与识字班、戏剧演出、墙报宣传,用自己的方式,打破旧的文化习俗,推广健康向上的新风尚。她们在家庭教育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将革命思想传递给下一代。本书将通过分析当时的报刊、宣传品,以及妇女的文艺作品,来展现妇女在推动苏区新文化建设中的独特贡献。 第四部分:解放的探索——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经验与启示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早期本土化过程中的一次生动而重要的实验。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局限,但其所积累的经验,对于理解妇女解放的普遍规律,以及对当下的妇女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一部分将对中央苏区妇女运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我们将分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妇女解放所取得的成就,例如妇女地位的显著提升,妇女权利的初步实现,妇女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等等。同时,我们也将正视当时妇女运动所存在的局限性和挑战,例如城乡妇女发展的不平衡,部分政策执行的偏差,以及对妇女在家庭角色上的某些预设等等。 本书将重点探讨中央苏区妇女运动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例如,如何将革命的理念与妇女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如何通过组织化建设来凝聚妇女力量,如何鼓励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以及如何通过宣传教育来提升妇女的自我解放意识。这些经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都可能被赋予新的内涵,但其核心的精神——尊重妇女、依靠妇女、解放妇女——却是永恒的。 结语 《革命年代的巾帼力量:中央苏区妇女运动考察》并非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简单回顾,而是对一段被低估的、充满力量的女性历史的重新发现和价值肯定。通过对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深入考察,我们希望能呈现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真实的中国革命图景,让那些曾经默默奉献、坚韧不拔的女性身影,重新回到历史的聚光灯下,她们的奋斗与牺牲,她们的觉醒与成长,不仅是中国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本书力求以一种客观、严谨又不失温情的方式,讲述这段属于中国女性的革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