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年。里程:100000公里。
无关风景与风俗、转山或转经,只有人。300个藏人。
一个内地女子奇妙的藏地“转人”之旅。
这是一本关于当代藏人的肖像拍摄手记,不仅真实记录了三百多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藏人的面孔,还带出了拍摄过程中精彩有趣的见闻,以及隐藏在这些面孔后的种种故事。
从2008年开始,作者──一个普通的重庆女子,奔波往返于中国各大藏区寻访藏人,西藏、四川、甘肃、云南、青海……行程总计近十万公里。
这三百多名藏族文化名人,是藏族各个文化领域中的精英人物,他们有专业学者,诗人作家,民间艺人;有藏医传承人,天文历算家,手工艺者……可以说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当下*具代表性的藏人文化。通过对这些藏族文化名人“相”的记录,以群像的方式勾勒出了现代藏族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剪影,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震慑人心的一张张面孔,也是整个藏族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风貌。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整个拍摄过程的点滴,从拉萨到重庆,从康定到成都,从兰州到西宁……以日记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来展现其独特的经历。其中有发生在旅途过程中的趣事,有隐藏在拍摄者背后的故事,有藏地独特的风俗风貌的记录,有作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自己对藏地藏人的深入思考,有三年拍摄经历的成长与感悟……另外,本书还配有大量拍摄花絮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藏地藏人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个独特的视角将带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了解、感悟藏人的方式,读懂一个与平常观念中全然不同的另一个西藏。
黄静薇,女,一九六零年代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自由摄影师、文化商人、旅行者。
黄静薇经历了长期不得其门而入的彷徨之后,以未经任何摄影训练的生猛,打开了西藏之门,从而进入了一个真实得迹近病理性的西藏世界。那些谈不上肖像摄影技巧的作品,就像医生的手术刀,剖开了腐烂肌肤的表皮,裸露出骨与血的内部。她借助摄影,这机械复制时代一再沉沦的艺术,以她的单纯与天真,倾心关切的,或许就是这种缄默的力量,因为这种缄默的力量,正是西藏独有的秘密之火。
柴春芽,摄影师,独立电影人,作家
《寂静玛尼歌》、《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作者
黄静薇的这些作品只是一系列旅行、参访、了解过程的非常细小的图像证明。对于她而言,图像之下的东西或许更重要。这是一个不断了解异域文化的过程,而对于我们而言,这些图像则深刻地提示着我们与汉文化同样古老的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实际发生。这既非一般意义上的名人肖像摄影,也非充满文化歧视的人类学的田野考察,而是一次切切实实对于古老文化的真情触摸。
皮力,策展人,批评家
《后现代雕塑》、《策划人时代》作者
黄静薇,一个从小畅饮长江水长大的娇小的巴蜀丽人,满怀着一腔美好的热情,满怀着对藏族人民和对高原的热爱,历时三年多,一个人驾车在高原大地长途奔波,个中艰辛,可想而知。但她始终不渝的坚持,最终将此书呈献给了我们。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两位如花似玉的公主,为汉藏两个民族的社稷如一,不远千里,爬山涉水,入嫁吐蕃的千古绝唱,世世代代唱不绝口。黄女士与那些千里寻奇、万里踏古者不同,她把一颗美丽纯洁的心,一份热爱和感动留在了我们的高天厚土,留在了藏族朋友们的心里。
格勒,人类学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月亮西沉的地方:一个人类学家在阿里无人区的行走沉吟》作者
2009 年
康定- 玛曲- 合作- 夏河- 兰州- 西宁- 玉树- 果洛- 热贡
2010 年
重庆- 拉萨- 日喀则- 拉孜- 萨嘎- 冈仁波齐峰- 普兰- 札达
古格- 拉萨 - 洛扎- 当雄- 那曲- 唐古拉山- 沱沱河- 格尔木
青海湖- 西宁- 玛曲- 若尔盖- 九寨沟- 成都- 重庆- 洛杉矶
2011 年
重庆 - 成都- 康定道孚- 炉霍- 色达- 石渠- 若尔盖
成都- 重庆- 北京- 重庆
后记
黄静薇经历了长期不得其门而入的彷徨之后,以未经任何摄影训练的生猛,打开了西藏之门,从而进入了一个真实得迹近病理性的西藏世界。那些谈不上肖像摄影技巧的作品,就像医生的手术刀,剖开了腐烂肌肤的表皮,裸露出骨与血的内部。她借助摄影,这机械复制时代一再沉沦的艺术,以她的单纯与天真,倾心关切的,或许就是这种缄默的力量,因为这种缄默的力量,正是西藏独有的秘密之火。
柴春芽,摄影师,独立电影人,作家
《寂静玛尼歌》、《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作者
黄静薇的这些作品只是一系列旅行、参访、了解过程的非常细小的图像证明。对于她而言,图像之下的东西或许更重要。这是一个不断了解异域文化的过程,而对于我们而言,这些图像则深刻地提示着我们与汉文化同样古老的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实际发生。这既非一般意义上的名人肖像摄影,也非充满文化歧视的人类学的田野考察,而是一次切切实实对于古老文化的真情触摸。
皮力,策展人,批评家
《后现代雕塑》、《策划人时代》作者
黄静薇,一个从小畅饮长江水长大的娇小的巴蜀丽人,满怀着一腔美好的热情,满怀着对藏族人民和对高原的热爱,历时三年多,一个人驾车在高原大地长途奔波,个中艰辛,可想而知。但她始终不渝的坚持,最终将此书呈献给了我们。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两位如花似玉的公主,为汉藏两个民族的社稷如一,不远千里,爬山涉水,入嫁吐蕃的千古绝唱,世世代代唱不绝口。黄女士与那些千里寻奇、万里踏古者不同,她把一颗美丽纯洁的心,一份热爱和感动留在了我们的高天厚土,留在了藏族朋友们的心里。
格勒,人类学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月亮西沉的地方:一个人类学家在阿里无人区的行走沉吟》作者
自序
我没有出过书,这是第一次,也属偶然。
《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其实是一本三年来的日记,文字没有任何的文学修饰,是还原本真的心灵记录,也可以称为纪录片似的书。通过对300多位西藏文化名人、民间艺人的拜访,以一个普通女人的视角,完整地呈现出我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即一个人与所有人的故事。一个人的爱,即所有人的爱。有人,有事,有情,有景,我眼里的真实西藏。
第一次入藏是在2003年的国庆,命运鬼使神差地将我送到了圣湖纳木措,遇见藏族诗人二毛,他就是那个为我开启大门,引领我走进西藏的人。此书的缘起和策划都来自于与他的灵感碰撞。人世茫茫,相信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使命而来。我和他莫过于此。
我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一切未知的东西,都会勾起我无穷的兴趣。于是,我开始频繁往返拉萨以及其他藏区,在一次次不断游走中,渐渐洗涤了多年城市生活所沉淀的迷失和空虚。我迷上西藏不能自拔,或许是前世今生的宿命。
2007年底的某一天,我突然产生一个强烈的念头——要为西藏做点什么!那种情感就像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想要为他生个孩子一样。所以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修行之路。
2008年初到2011年末,我带着执念和相机,走遍所有藏区,包括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及拉萨;寻访藏文化传人,涉及唐卡绘画、藏戏表演、藏医学、格萨尔说唱、民俗音乐、舞蹈等。为他们拍摄一本人物肖像集,想在现代文明对古老文化侵蚀的今天,留下一点痕迹。
我不是记者,也不是职业摄影,唯有一腔孤勇。好在母亲的遗传和后天的学习,拥有绘画基础的我,对构图和美学略知一二,相机运用也比较得心应手。从此我钻进了一条深邃不见底的山洞,慢慢了解和学习藏族人以及他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期间,遭遇过挫折、失败、心酸和委屈,但更多时候是冥冥中的感动和觉悟。书中人物年龄最大的88岁,他们经历过重大的历史变迁到达2012,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我试图在他们身上找到过去和今天的统一,找到坚持与执着。实际上是我单方面地总想寻找不同的证据来反驳自己对光明和正义的怀疑及困惑。有时找到了,有时印证了。因为人性的矛盾在于,都有自由和压迫的部分,心中不愿种种病疾蔓延却最终被征服。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性的悲哀。
若问这三年来我最大的收获,不是从都市里一个庸庸无为的女子,成为写作者或者摄影师,不是身份际遇的改变,也不是300多个人沉甸甸的照片。而是,整个过程逐日让我清晰地观照到自己,找到人生路上的那份坚定。在这浑浊的尘世中,越来越多的人被麻痹,能在有生之年,找到心灵的皈依,无论是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皆是福报。我对西藏的情感,超越生养我的重庆,超越移居的美国。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注定永恒。西藏,在我心里,不是时尚的旅游之地,也不是城市人的避世之地。它只是念想的遥远净地,它并没有世人想象得那么神秘和完美。我见过它的好与不好,见过它的光荣和衰败。但这些都不能减损我对它的情感。
这本普通的日记文字拙笨,但却是西藏最真实的写照。我带着虔诚和敬畏,像一个朝圣的人,三步一等身地将胸膛贴近尘埃,零距离接触西藏,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下西藏的文化、民俗、饮食、现状以及藏族人的性格、底蕴、生活方式乃至信仰。瑞士学者米歇尔?泰勒博士在其《发现西藏》中说过:“西藏激发了许多人梦想,从想象故事过渡到客观现实,然后又回到想象。”
无常世界,世界无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出你的西藏。
谨以此书,献给喜欢西藏的有缘人。
他序
一个人即所有人
文 / 范稳
《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是一本很厚重的书――我情愿称之为书,而不是相册。它是一部由300多个藏族人的肖像汇集而成的大书。当我阅读那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脸,我仿佛在读一则则人生故事,也在想象那个摄影者,她是如何站在这些藏族文化名人面前,摆弄着胸前的徕卡M6相机;抑或,她是如何站在一个民族的面前,努力用画面去展示这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我和《西藏脸书》的摄影者黄静薇女士并不是很熟,2006年在香格里拉的“撒娇诗院”客栈有过一面之缘。这个客栈是一帮喜欢生活在别处的诗人们开的,据说他们是“撒娇诗派”的代表人物。我对诗歌界的派别很生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是朋友。尤其是,大家都逃避了都市的喧嚣与红尘,在藏区寻找人生的真谛。这有点像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
目的走到了一起。文人聚在了一起,又是在藏区,酒自然是少不了的。黄静薇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这个女娃子敢喝,还有点喜欢喝。既有点人个性,又在娟秀中透着豪迈。
也许就是仰仗着这与身俱来的豪迈,黄静薇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作《西藏脸书》。06年在“撒娇诗院”黄静薇并没有跟大家谈起她要做的工作,她那时就像一个到藏区来寻寻觅觅的小资,依稀记得她还和一个朋友在香格里拉的建塘古镇买了个小院子,似乎打算在重庆这样的地方呆腻了,就到这里来找安静。在遥远而纯朴的地方,有很多这样的都市人,他们先是被感动,然后被征服,再然后,他们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做一份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我不知道黄静薇是不是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发现西藏》的作者、瑞士人米歇尔?泰勒博士在其书中说:“如果没有西方旅行家,那就绝不会有关于西藏的神话。
西藏除了是一种地理现实外,还是一种思想造物。”我认为这段话前一句是站在西方人的眼光在看待西藏,后一句是站在全人类的眼光看西藏。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现实,西藏一直在“被发现,”尤其是西方人,几百年来他们以发现新大陆的执着去“发现”西藏,探险家、传教士、旅行家、文化人类学者、西藏文明的慕道者、以及沽名钓誉者,我们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他们用西方人的眼光解读西藏,有的成为经典,有的则沦为笑谈。这正如另一个颇负盛名的西方藏学家法国人石泰安在其《西藏的文明》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许多旅行家和作家在描述西藏时,都使用了‘中世纪’和‘封建制’等术语。这种术语常常是一种非常含糊的表达方式,甚至有时是贬意的。至于我个人,从来没有任何这样做的念头。一种文明是客观事实,一位历史学家没有任何理由,更没有任何力量对此进行评论,尤其不要根据自己的现代文明的假想‘标准’来判断。”
但西藏自有文明史以来,并不在意外界如何看待它。就像任何一个有气魄有胆识的民族,总是在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互相发现;也正如我们现在也很难界定,是西方发现了东方,还是东方发现了西方。因此,具体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谁先认识了谁,谁又将谁引为知己?发现的过程诚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心灵产生了碰撞。
黄静薇也用自己的镜头加入了发现西藏的庞大队伍。雪域高原的壮丽河山让任何一个具备一台数码相机的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摄影家。因此当黄静薇给我打电话说有一本关于西藏的相册要送我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又一本自然风光画册。可是等我打开这部厚重得让人几乎捧不住的相册时,我被震撼了。
我在藏区见过很多被藏民族的文化与信仰深深折服的汉人,但认真地将这种钦佩上升到一种敬畏并为之服务的人,其实并不多。许多人在发一通廉价的感慨、甚至撒下一把真实的眼泪之后,转身离去,重新回到他们习以为常又牢骚满腹的世俗生活中。他们是来猎奇的,是来寻找某种喧嚣生活中失去了的平衡的,甚或,是带着某种文化优越感来审视别人的。这些人与一百多年前那些到西藏来探险的西方人其实没有多大区别。在我们的身边,去没去过西藏,已经成为一种值得炫耀的谈资。可是你在这些夸夸其谈中,却很少看到被救赎的心灵。或者说,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思想碰撞的火花。
在满世界都在翻印、传唱仓央嘉措的情诗,并已然成为某种时尚符号的时候,一本黑白印刷的《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以其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真实鲜活的西藏。黄静薇没有去妄作判断,她只是保持了一种原生态般朴素与真实,如一个敬业的纪录片摄影师,拍摄下一个时代的剪影。几乎不用翻看这本书的《后记》,你就可以品味出摄影者的虔诚和敬畏,像一个磕等身长头去朝圣的人,三步一等身地将自己的胸膛贴近尘埃,敏锐地捕捉那最能体现一个藏族人性格、底蕴、乃至信仰的瞬间,谦卑地举起手中的相机。如果没有心灵的碰撞和交流,如果没有信仰般的虔诚和坚韧,这些人物肖像不会这样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我不是很懂摄影,但我至少懂得欣赏,就像一个不识五线谱的人也同样能欣赏贝多芬和
莫扎特。
作为一个作家,我特别在意照片背后的故事,尤其是这些藏族文化名人的人物肖像,不能不令人心生某种情愫和怀想。摄影者期图以他们来代表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至少也有半个多世纪。而我们都知道,这半个多世纪西藏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些面对镜头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作家、诗人、导演、高僧、活佛、教授、藏医、唐卡画家、音乐家、藏学家、
翻译家、曲艺家等等,他们或凝视、或安详、或恬静、或欢乐、或沉思、或忧伤、或期盼、或执着、或入定的脸,足以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与其说这是一张张藏族人的脸,不如说这是一个民族的面容。更为神奇的是,这些散布在雪域高原各个地方的藏民族精英,仿佛是在忽然汇集在一个群星灿烂的幽蓝夜空,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久久凝视。一花一世界,一星,亦一宇宙。
博尔赫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即所有的人。”过去我对这句话总是心存疑虑,看了黄静薇的《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信然。
黄静薇在拍摄的三年多时间里,随时将自己的拍摄经历和感悟记下来,形成这本书的注释。尽管它不是这些人物肖像的人生故事,但它是摄影者自己的一段难能可贵的人生经历,读来饶有趣味,时而令人心生向往,时而又让人忍俊不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静薇和藏族朋友们热闹翻天的酒局,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在民族地区,酒是认识新朋友的一张隐含着真诚度数的“名片。”作为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闯入者”,你到藏区要交上朋友,当酒碗端起来,酒歌唱起来时,用句通俗的话来讲,是碗药你也得喝下去,何况人家举起来的是盛满深情的酒。在此种场合下,任何虚情假意都可能会挨揍的。黄静薇在日记中曾写道,被一个我也认识的藏族哥们在酒局上打了一耳光,这个重庆妹子当即回击,大打出手,麻辣烫酸,地覆天翻。作为一个女性,这样的“教训”未免过了头。但令人钦佩的是,黄静薇扛过来了。酒精散发后,大家还是朋友。这种经历也就成为将来人生的一种花絮和谈资了。我在藏区的酒桌上也打了不少架,但那都成为一个个美好的故事。要是放在汉地来,嘿嘿,就都是事故了。
关于西藏,无论我们是阅读一本书,还是欣赏一本画册,也无论它是一个藏族人写的,还是汉族人写的,甚或是西方人写的,我都把它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米歇尔?泰勒博士还说过:“西藏激发了许多梦想…….从想象故事过渡到客观现实,然后又回到想象。”这就像我们在藏区走进一个村庄,从建筑到田野和牧场,从煨桑的青烟到晚归的牛羊,以及悠扬的牧歌和诵经的吟唱,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品味。尽管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相对陌生的文化生态,但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发现、感悟,并用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艺术激情去尝试着表现。它或许是一段动人的故事,或许是一幅被定格了的画面,或
许是一支永不会消散的旋律。我相信黄静薇在此方面有更独到的体验,因为她在藏区比许多人走得更远,比许多人承受得更多、也比许多人更用心,还比许多人更敢喝酒,或者说,比许多人更爱这个民族。如果把博尔赫斯的那句话再绝对化一点,我是否可以说:“一个人的爱,即所有人的爱;一个人的信仰,即所有人的信仰。”这不仅指拍摄者,也应该包括被
拍摄者。
“大年初一,徕卡M6第一次工作,大成就者旦增喇嘛是第一个拍摄对象,三个第一,一定会带来圆满的结束。我的路好漫长,这仅仅才开始。”这是黄静薇在2008年春节的日记片段,当我们手捧《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时,我们是否会感到:对黄静薇来说,她的这份工作圆满了,但并没结束,新一轮轮回又开始了。
-------------------------------
范稳,著名小说家,代表作为“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和《大地雅歌》。
《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2(新版)》这个书名,一出现就攫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种充满哲学意味的隐喻。我第一反应联想到的是“脸书”这个现代符号,它代表着连接、沟通、个体表达,以及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即时性。而“西藏”,则是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独特文化和神秘信仰的地域。将两者并置,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现代的叙事方式,融入到对西藏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描绘中去的?是否会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化的方式,去呈现藏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则更进一步地加深了我对内容的期待。我希望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教科书,也不是一本走马观花的旅游攻略,而是能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出那个时代背景下,藏族人民的生存状态、情感起伏、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守,他们的梦想与现实。而“新版”的字样,更是让我对这次阅读充满了信心,它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深化,或许加入了更具时效性的内容,或许对过往的叙述进行了更细致的打磨,从而带来一次更加全面、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当我看到《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2(新版)》这几个字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故事感。书名中的“脸书”一词,立即将我的思绪拉到了这个信息爆炸、人与人之间连接空前紧密的时代。这不禁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脸书”的现代社交媒体概念,与“西藏”这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悠久历史的地域相结合的?这会不会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暗示着这本书将以一种更加开放、多元、甚至带有个人主观视角的“直播”方式,来呈现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更是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跳脱出以往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单一视角,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个体故事,去描绘出特定时代背景下,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图景。我渴望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守与改变,他们的文化传承与时代适应,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经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仅仅是对某个地域的介绍,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访谈,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新版”的出现,则进一步增加了我的信心,它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经过了更新和完善,很可能加入了更多新的观察和更深刻的思考,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和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2(新版)》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瞬间涌现出了无数关于西藏的画面和想象。西藏,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纯净、辽阔的色彩,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圣地,是心灵的归宿。而“脸书”,则又是我们这个数字时代最直接的代表,是人与人连接、信息传播的载体。将两者结合,我立刻被这个书名所吸引,它似乎在诉说着一种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一种古老文明在当下时代的新生命力。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脸书”这种现代的叙事方式,融入到对西藏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的描绘中去的。这会是一本关于“互联网+西藏”的书吗?还是说,作者只是借用了“脸书”的概念,来象征着一种更开放、更直接、更平等地呈现藏人面貌的方式?“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则更加深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跳脱出刻板印象,不再只是从外部视角去观察和定义藏人,而是通过他们的视角,用他们的声音,来讲述他们的故事。我期待看到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那些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或宗教领袖,更多的是普通藏人的生活,他们的日常,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挣扎与希望。尤其“新版”二字,更是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一定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更新,或许有新的章节,或许有更深入的思考,能够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体会到藏族人民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经历的种种。
评分《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2(新版)》这个书名,甫一出现,便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它以一种极为现代化的方式,将“脸书”这一象征着信息流动、个体连接和当下性的词汇,与“西藏”这一承载着深厚历史、独特文化和地理意象的词汇巧妙地融合。这让我不禁思考,作者究竟想通过“脸书”这个隐喻,来传达何种关于西藏的视角?它是否预示着,本书将以一种更加直接、更加贴近个体生命经验的方式,去展现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更是将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聚焦于人物本身。我希望这本书不是流于表面的风光描写,也不是冰冷的历史考证,而是能够深入到藏族人民的内心深处,通过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去折射出某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生存状态、情感起伏、文化认同的变迁,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有血有肉、有温度、有灵魂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汇聚在一起,便能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而“新版”的标记,则更让我看到了本书的生命力与价值的持续增长,它意味着作者在内容的更新、视角的拓展以及思考的深化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份更加全面、精准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成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很多,"西藏脸书"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现代与传统的碰撞感。脸书(Facebook)作为我们这个时代信息传播和人际交流的重要平台,被用来命名一本关于西藏的书,这无疑是在暗示这本书将以一种非常现代、非常贴近生活化的方式,来展现西藏的面貌。而“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则又将叙事的视角拉回到了历史的纵深,让我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将当下的时代语境与藏人的生命轨迹相结合的。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地理风貌,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来折射出整个时代在西藏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这种“肖像”的说法,也预示着书中人物的塑造会非常立体,他们不只是符号化的象征,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我期待能看到,在时代的洪流中,这些藏人是如何坚守、如何改变、如何适应,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失落,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细腻的展现。尤其“新版”的字样,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意味着这本书在内容的更新和结构的优化上,可能有了新的突破,是否加入了最新的时代观察,或者对过往的叙述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这都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具有一种跨越时空的魔力,能够让我们从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古老的文明,又能从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去理解宏大的时代变迁。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货架上,或者在网络上看到《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2(新版)》这个书名时,它所传达出的信息立刻在我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首先,“西藏脸书”这个词组就非常引人注目,它将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产物——社交媒体“脸书”——与神秘而古老的“西藏”结合在一起,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概念上的反差。这让我忍不住猜测,作者是否想通过“脸书”这个平台,以一种更加扁平化、个体化、甚至有些碎片化的方式,来呈现藏族人民的肖像?这是否意味着,书中将包含大量来自个体视角的叙述,或者以一种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来展现西藏?而“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这一副标题,则更加明确地指出了本书的重点在于人物。我期待的,不是对西藏宏观历史的陈述,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去折射出某个特定时代在藏区留下的印记,去描绘那些普通藏人的生活、情感、信仰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适应。特别是“新版”二字,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倍增,它意味着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更新和思想的深化,或许加入了新的采访,或许对某些议题有了新的理解,从而为读者带来更加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阅读体验。
评分《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2(新版)》这个书名,像一扇新奇的大门,在我面前缓缓打开。它将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脸书”与“西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立刻激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忍不住猜测,这“脸书”究竟是何种意象?是象征着一种现代的、即时的、多角度的观察视角?还是指代着在信息爆炸时代,藏人如何与外界连接,如何表达自我?抑或是,作者想通过这个充满时代感的词汇,来打破人们对西藏固有的、可能已经过时的认知?而“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则进一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个体生命的细致刻画,来折射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化变迁。这让我期待,书中出现的将不再是宏大叙事下的冰冷数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故事的个体。我希望能够读到那些普通藏民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守与变迁,他们的困惑与成长,他们的文化认同与时代选择。尤其是“新版”二字,让我相信这本著作在内容上定有更新与升华,或许是新增了更多鲜活的案例,或许是加入了更深入的思考,抑或是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更精准的修订,这一切都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评分当我看到《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2(新版)》这个书名时,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便是这个名字所蕴含的独特概念。将“脸书”——这个象征着现代社交网络、信息碎片化传播和个体声音被放大的平台——与“西藏”——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独特文化和神秘色彩的地域——相结合,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对比和碰撞。这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运用“脸书”的这种现代性,来审视和展现“西藏”这个宏大命题的?它是否意味着,这本书将以一种打破传统纪录片式、学术研究式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当下,更加关注个体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更是将这种好奇推向了高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那些被标签化、被符号化的刻板印象,深入到藏族人民真实的内心世界,去描绘他们的生活图景,他们的情感波动,他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他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看到的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的故事,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个体命运。而“新版”的字样,则又增添了一层期待,它暗示着内容的更新和深度的拓展,或许加入了新的观察视角,或许对历史的解读有了新的见解,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富有洞察力的阅读体验。
评分初次翻阅《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2(新版)》的封面,我的目光就被那充满故事感的书名牢牢吸引。它巧妙地融合了现代科技的符号——“脸书”,与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地域名称——“西藏”,再加上“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这一富有深度的副标题,立刻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引人入胜的画面。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冰冷的数据流或虚拟的社交圈,而是想象着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能够穿越时空的连接,去窥探那些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变迁。这“脸书”的意象,或许是一种比喻,象征着这本书将以一种更加平等、更加多元、更加聚焦个体的方式,去呈现藏族的群像,打破了以往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单一叙事。而“肖像”二字,则让我期待书中出现的,是活生生的个体,而非抽象的概念。我渴望看到那些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守与梦想,他们的困惑与成长,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留下独特的印记。特别是“新版”的出现,暗示了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再版,更可能意味着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补充和修正,带来了更具时效性和更深邃的洞察。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仿佛即将踏上一段与西藏人民心灵对话的旅程,去理解他们的过去,感知他们的现在,并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无限的遐想。
评分当我目光落在《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2(新版)》这个书名上时,脑海中首先泛起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概念上的新颖感。“西藏脸书”,这个组合词本身就充满了现代与古典、现实与想象的张力。我开始设想,作者究竟是以怎样一种“脸书”式的方式,来描绘“西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呈现出一种更加碎片化、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如同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浏览信息一般,去感知每一个藏族个体所呈现出的独特“状态”?“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则更进一步地拓宽了我的想象空间。这不仅仅是对个体生活的记录,更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藏族人民集体命运的缩影。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鲜活的面孔,听到那些真实的声音,了解他们在时代的变迁中,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如何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如何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打破刻板印象的西藏解读,让读者能够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中,去体悟这个时代下,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与精神世界。而“新版”这个字眼,更是在暗示着这本书的生命力与与时俱进,它可能加入了最新的社会观察,或者对旧有内容进行了更深刻的审视与完善,这一切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