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虽是一部描写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但和以往有所区别,小说中的人物以及大部分故事情节均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而且作者还采用了倒叙、插叙、埋伏笔、做铺垫等多种写作手法,使故事情节充满了曲折,但同时又富有戏剧性,堪称是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后来,这部小说更是被改编拍摄成多个版本的电影,还有以其命名的音乐专辑。
《双城记》是狄更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联结起来。作者以虚构人物马奈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遭遇,其作品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揭露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狄更斯
墓碑铭文狄更斯是位非常得借鉴的作家。想想看,连他遗体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也常常得以效仿。
——乔治·奥威尔
那是最完美的时代,那是最腐化的时代;那是聪慧的岁月,那是没有开化的岁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猜忌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黑夜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使人绝望的冬日。人们无所不有,但又一无所有;人们直接迈进天堂,也直接坠向地狱。总之,那个时代与现在十分相像,甚至当年有些喧嚣的权威们都始终坚持,无论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高级的修辞形式来批判它。那时,英国王位上是一个大下巴的国王与一个资质平凡的王后;法国王位上是一个大下巴的国王与一个容貌姣好的王后。在这两个国家里,那些坐食俸禄的王公大臣把国家的前景看得很是清楚,确信天下大势将永葆安定,江山永固,万世不易。那是上天庇佑的岁月,即一七七五年,英国就像现在一样,对神灵的召唤是绝对信奉的。最近,索斯珂特夫人刚过二十五岁生日,对此近卫军中一位未卜先知的士兵做了预言:“这位夫人的庄重现身,表示伦敦与威斯敏斯特沦陷计划已经安排妥当了。”公鸡巷的魂用敲击进行示咒后被驱除,至今也不过十二年,而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这些魂们又用敲击泄露了天机。然而,最近几年英国朝野与人民也听到了一些世俗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从美洲大陆英国臣民的一次大会中传出来的。不过这事说来也奇怪,相对于公鸡巷魔子孙们的预言,这消息要远远厉害得多。总而言之,法国虽不如她执盾举戟的姊妹那般在降神通灵上备受庇佑,可她滥发纸币,挥霍无度,正畅通无阻地走着下坡路。此外,她还在基督教教士的指引下,以施行种种“德政”为乐。诸如剁去一位青年人的双手,将他的舌头拔掉,然后活活烧死他,只因他在五六十码之外看见一群衣衫褴褛的和尚走过,竟没有在雨里向他们敬。很显然,在那位受难者被处死之时,那些种在法兰西与挪威森林里的树木,已被伐木人——命运之神做上了记号,准备砍倒并锯成木板,做成一种装有一个口袋和一把屠刀的、历史上最恐怖的活动器材。显然,在巴黎近郊那个种着几亩薄田的农民简陋的外屋里,为了躲避风雨,那辆满是污泥的粗糙的大车就停在那里,猪群在它周围嗅着,家禽栖息在里面,正是那个农民,留着这辆大车用作大革命时死刑犯押送的囚车。可是,那伐木人和农民,虽然他们不停地忙碌着,却总是蹑手蹑脚,一点声音也没有,特别是只要怀疑他们已在行动,便会被认为是在举行无神论与叛逆活动。在英国,几乎没有多少可供国人夸耀的安定秩序与人身保障了。就算是在首都,每晚都会有持械打劫与拦路抢掠的案件发生。甚至有人被公开警告:每家每户,但凡是要出城的,必须要将家具锁到家具商的货栈保险库里。通常,白天的城市商人就是那黑夜的盗,若是之后当“头目”时被同行认出来而受到谴责,他就会很爽快地射穿对方的头,然后逃之夭夭;七名强盗拦住了一辆邮车,被卫士杀了三个,最后卫士也“因为弹药用尽”,自己被其余的强盗打死了,之后,邮车被从容地抢空了;堂堂的伦敦市市长,也在特恩海姆被一个强盗抢劫了财物,并且是当着他扈从的面抢光的;伦敦监狱里的犯人和看守们起了冲突,司法官员用了很多大口径的短枪对他们进行了一阵扫射;在宫廷的客厅内,小偷竟将显贵们脖子上的钻石十字架剪掉了;武装官兵到圣加尔斯搜查违禁物品时,不幸被暴徒枪杀,官兵们也举枪反击,谁也不认为这些事有多么不寻常。对于这些事的处理,绞刑手不免有些慌乱,虽然他们往常所做也是有害无益。或者,绞杀几对刑事案犯;或者,在星期六将一个于星期二捉住的住宅抢劫犯吊死;或者,将十几个刚被逮捕的人烧死在新门监狱前;或者,又在威斯敏斯特大厦前烧毁小册子。今天处死一个残暴的谋杀犯,明天又枪决一个抢了农家小孩六便士的不幸的小偷。这类事情以及很多诸如此类的事情,都发生在那个令人难忘的已成过去的一七七五年里。在此类氛围里,那两个下巴很大的国王与那资质平凡和容貌姣好的两个王后慌乱地采用高压政策进行压制,以维持他们至高无上的权威。而与此同时,那些伐木人与农民也在神不知不觉地行动着。一七七五年就这样引领着那时的显赫人物与芸芸众生——其中包括本书所要描述的历史人物——顺着在他们面前展现的条条道路向前走着。
……
《双城记》中的“双城”是指巴黎和伦敦两座城市,全书分三部,一共四十五章。主要是围绕着曼特医生的经历展开叙述。法国革命前夕,一次偶然的机会,著名医生曼特亲看见了封建贵族查尔斯·艾佛雷蒙德兄弟草菅人命的暴行,由于不愿意接受他们的贿赂,便去举报他们,结果反被监禁在巴士底狱长达十八年。从监狱离开后,曼特医生已有些神志不清,后被女儿露西接去同住,途中遇到达尔内,露西更是与达尔内坠入了情网。后来医生得知达尔内是仇人的儿子,但为了女儿的幸福,他放弃了过去的仇恨。可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恶、生、死互相交融于冲突中,更替于转瞬间……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有些被它缓慢的节奏和略显晦涩的语言风格所震慑,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抓住你眼球的快节奏小说。但一旦耐下心来,深入到文字的肌理之中,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推动情节发展,而是沉浸于对特定场景、特定心境的反复雕琢。这种叙事方式,虽然考验读者的耐心,但最终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让你真正“住”进了故事里,而不是仅仅“看”完了故事。书中的象征手法运用得极为高明,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或场景,往往都承载着深远的寓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的煽情,却能通过对话的火花和眼神的交汇,将人物之间微妙的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书,它挑战了我们对于传统叙事结构的期待,提供了一种更为深邃、更具哲学意味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一直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时代精神中最幽微、最不为人知的那一部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或评论上,而是深入到社会底层,去挖掘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关于生存的、关于尊严的挣扎。书中的一些社会批判是如此尖锐和毫不留情,它剥开了虚伪的外衣,直视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然而,尽管基调显得沉重,但作者又巧妙地植入了希望的种子——往往是通过那些最不起眼、最无私的善举来体现的。这种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比,使得整部作品的层次感瞬间丰富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与自己进行对话,思考如果置身于那样的困境,我是否能保持住内心的那份良知与勇气。这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的教科书,虽然它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但其对现代读者的警示意义丝毫不减。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简直就是一幅铺展开来的历史画卷,读起来让人感觉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得惊人,即便是描写最宏大的事件,也能捕捉到小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情感波动。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环境和氛围的营造,那种压抑、紧张,又时常闪现出人性光辉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书中的人物塑造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个人物都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那个时代的洪流之中,有着复杂的动机和成长的轨迹。特别是主角们在面对巨大社会动荡时的抉择,那种在理想与现实、爱与责任之间的摇摆,引发了我对自身价值观的深刻反思。书中的一些段落,描述的细节之丰富,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揣摩,揣测作者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准地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和道德困境的。读完之后,合上书本,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命运无常的喟叹久久不能散去,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杰作。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的最直观感受是“对立与统一”的极致探讨。它不仅仅是两个不同地域或阶层的简单碰撞,更是关于牺牲、救赎与复仇主题的宏大辩证。作者将两条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编织得天衣无缝,线索之间的交织、渗透与最终的爆发,处理得极其巧妙,充满了文学的张力。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如此高超的结构设计,这种多视角的叙事很容易变得混乱不堪,但在这里,一切都井然有序,仿佛一个精密的钟表机构,每个齿轮都在恰当的时机发挥作用。读到高潮部分时,那种宿命感几乎要将人压垮,你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悲凉,同时又为他们最终的选择感到震撼。那种感觉,就像是亲眼目睹了一场史诗般的悲喜剧落幕,留下的不仅仅是故事的结局,更是关于人性、社会体制以及个体自由意志的深刻叩问。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宣言。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和力量,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却又充满了现代的思辨性。作者对于语言的掌控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能用最简洁的语句勾勒出复杂的情感场景,也能用华丽的辞藻营造出史诗般的氛围。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富有哲理性的独白和对白,它们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之外,更重要的精神内核所在。这些文字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当时社会的诸多弊病,也剖开了人物内心的幽暗角落。读完之后,我忍不住将一些特别精妙的段落反复抄录下来,不仅仅是欣赏其文采,更是为了内化那种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它让我明白,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只是提供逃避现实的出口,更应该成为我们审视现实、理解世界的强大工具。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其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故事叙述,上升到了思想启蒙的高度。
评分书很好,下次还来,这次优惠很划算买的
评分字体大,纸张好,价格实惠,性价比高。翻译水平高,一口气读完。
评分还没看,希望好看吧
评分字体大,纸张好,价格实惠,性价比高。翻译水平高,一口气读完。
评分不错不错挺好的,京东加油,京东加油!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值得一看
评分优惠力度相当大,支持京东
评分包装还好,字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