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三江源藏族生態移民從遊牧散居到城市(鎮)定居,不單純是居住空間的改變,更主要的是其文化發生瞭驟然變遷,文化類型也相應發生瞭大跨度跳躍,從而産生瞭文化震驚現象。本書基於紮實的田野調查,從移民錶層物質文化、中層製度文化、深層精神文化三個維度,分析瞭移民文化變遷的內容及其引發的文化失調現象。本書在探討移民文化調適的過程中,引入“社會資本”這一概念,闡釋瞭社會資本與移民文化調適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並提齣瞭移民文化調適的對策和社會資本重建的路徑。
作者簡介
韋仁忠,甘肅天祝人,中共青海省委黨校社會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法學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後,青海省青聯委員。近年來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3項、博士後特彆資助項目1項、博士後麵上資助項目1項,公開發錶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從事民族社會學、城市社會學、民俗與文化人類學和社會治理的研究。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與選題緣由
一 選題背景
二 選題緣由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意義
一 研究對象
二 研究意義
第三節 相關研究文獻迴顧
一 國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二 國內研究狀況
三 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局限性
四 研究思路
第四節 研究方法、理論與創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理論
三 研究創新
第五節 相關概念界定
一 三江源
二 三江源區生態移民工程
第一章 三江源生態移民:生活空間劇變的遷徙者
第一節 中華水塔三江源:特殊的生態戰略位置
一 三江源是亞洲乃至北半球氣候變化的啓動區
二 三江源是中國及東南亞的江河之源
三 三江源是中國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資源寶庫
四 三江源:特殊的社會生態區位定位
第二節 三江源生態移民的實施:由宣稱到政策實踐
一 三江源生態移民工程實施背景
二 從理想到現實:三江源生態移民工程誕生過程
三 生態移民工程的完成情況
第三節 生態移民的搬遷形式與安置方式
一 生態移民搬遷形式
二 生態移民安置方式及相關待遇
第四節 走進雪域高原:原住地與安置社區印記
一 三江源頭的“他者世界”——遷齣地:瑪多縣紮陵湖鄉印象
二 城市邊緣的新村落——遷入地:河源移民新村城鎮社區印象
第五節 移民文化變遷解讀
一 關於文化和文化變遷
二 文化變遷機製和變遷內容
第二章 生態移民物質文化的嬗變
第一節 生態移民生産方式變遷
一 生産環境的變遷:居住在城市邊緣的“草原人”
二 産業結構與産業形式的變遷:驟變的勞作模式
第二節 移民生活方式的演化
一 服飾的多元化:藏袍與西裝的更替
二 飲食結構的復雜化:肉類到蔬菜的轉化
三 居住空間的穩固化:告彆流動的帳篷
四 交通和通信的便捷化:告彆馬匹和犛牛
五 消費方式:單一化嚮多樣化方式轉變
第三章 製度文化的轉型
第一節 所有製的變遷:生産資料與勞動者相分離
一 曆史記憶:草場承包到戶,牲畜作價歸戶
二 今日狀況:草場統一封育,牲畜齣欄變現
第二節 組織製度的轉換:初級群體到次級組織
一 難捨的親情:血緣為紐帶的初級群體的解體
二 生疏的新村落空間:地緣為紐帶的聚落形式
第三節 婚俗慣製變化明顯
一 婚禮儀式勝過結婚證
二 夾雜城市元素的婚禮
第四節 教育模式的轉化:寺院教育的衰落與現代教育的落地生根
一 捨寺院外無學校,捨宗教外無教育,捨喇嘛外無教師
二 馬背小學到寄宿製學校的探索
三 製約三江源牧區教育的其他原因
四 姍姍來遲的現代教育
第四章 精神文化的變遷
第一節 價值觀的文化差異
一 “金錢也重要”與“重義輕財”的碰撞
二 “投資”與“輕商賤利”的博弈
第二節 語言障礙引發的心理壓力
一 語言交流的睏惑:羞澀的漢語
二課堂上的沉默者
第三節 多元文化前的迷茫與惶恐
一 單一的同質性文化到多元的異質性文化
二 自信的牧者到敏感的“局外人”
第四節 宗教文化變遷
一 心靈的棲息地:城市邊上的寺院
二 宗教信仰標誌性符號——經幡的銳減
第五章 移民社會變遷中的“文化震驚”及文化失調
第一節 文化震驚及其邊緣化
一 文化震驚與邊緣化解讀
二從“主流”到“邊緣”
第二節 市民?牧民?:自我身份認同的睏惑
一 角色認同衝突
二 角色認同中斷
三 身份認同的失落感
第三節 價值觀的震蕩與邊際人格
一價值觀的混亂
二 二元人格:左右搖擺的認同危機
第四節 惶惑與無助:移民社會網絡的瓦解
一 “熟人社會”的解體和社會資本的損失
二 “近鄰不如遠親”
第五節 矛盾與焦慮:原有生産生活技能在新環境中的失靈
一 失靈的人力資本
二 受損的勞動技能
第六節 心理歸屬感的缺失
一 城市裏的孤獨客
二 城市邊緣人:心理歸屬的失落
第六章 移民文化調適與社會資本重建
第一節 社會資本視域下的移民文化調適
一 社會資本的內涵及範疇解讀
二 社會資本的分類及測量方式
第二節 社會資本與移民文化調適的內在聯係
一 社會資本與移民文化調適方嚮的一緻性
二 社會資本是移民文化調適的基礎,文化調適進一步完善社會資本
三 社會網絡的重建是確保移民文化“順利轉型”的保障
四 社會資本與移民文化調適之間存在著契閤性
第三節 社會資本在移民文化調適中的功能解讀
一 信任在移民文化調適過程中的功能
二 社會網絡在移民文化調適過程中的功能
三 互惠在移民文化調適過程中的功能
四 共有規範在移民文化調適中的功能
第四節 移民文化調適中的社會資本存量分析
一 信任社會資本的缺失
二 社會網絡資本的弱化
三 互惠社會資本的欠缺
四 社區共有規範的不完善
第五節 移民文化調適和社會資本重建的思路與對策
一 移民文化重建和調適的對策探討
二 移民社會資本構建路徑
第六節 “強關係”到“弱關係”的轉型:從血緣到業緣
一 強關係與弱關係解析
二 血緣到業緣的轉型
總結與討論
參考文獻
一 專著類
二 期刊類
三 外文參考
後記
精彩書摘
《高原城市的陌生人:三江源生態移民的文化調適和社會資本重建》:
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瞭紮陵湖鄉政府所在地,活動一下筋骨,跳下車的一瞬間,愕然占據瞭我的內心。盡管早有聽說,自己內心也無數次地想象過它的狀況,但眼前的情景還是使我的眼神暴露瞭內心的震驚:兩排土坯房,間或一些磚瓦房,大概10間,構成瞭這方圓幾百裏的集市、行政、教育中心。不要說和江浙一帶的農村比瞭,即使與同樣是西部農業區的一個很小的村落都沒辦法比。
海拔高瞭人的消化功能會減弱,不容易餓,簡單地吃點兒東西算是對自己肚子負瞭責任。我們去瞭距離鄉政府不遠的一頂帳篷,那是牧民CR的傢,不久前“轉場”過來。走進帳篷,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擺放在帳篷正中間的鐵爐,一根鐵皮爐筒直插帳篷頂部,通嚮帳外,與帳篷牢固結閤。爐子裏犛牛糞在燃燒,火苗不斷地往外冒,這天然的燃料堪比煤炭。爐子上煮著沸騰的奶茶,滿屋子飄著酥油奶茶的味道,食欲慢慢嚮我襲來。帳篷內的右側是床鋪,上麵是一張自己縫製的羊毛毯子,很明顯是用來休息和睡覺的地方。帳篷內的左側放著一個小櫃子,櫃子上印著具有藏族風格的各種花紋與圖案,櫃子中間的一個掛鈎上掛著一張十世班禪的照片,兩條哈達披在照片上,照片下麵擺放著點燃的酥油燈。帳篷裏擺放十分簡單,狹小但暖和。主人CR身著自己縫製的藏袍,乾練而熱情,給我們倒瞭酥油奶茶,不慌不忙地說:“其他人傢遠瞭,好幾十裏地呢,不通車,都是自己騎摩托車進齣草場。”
……
高原城市的陌生人:三江源生態移民的文化調適和社會資本重建 引言 三江源地區,這片被譽為“中華水塔”的雪域高原,孕育著世界上最壯麗的自然景觀,也承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然而,近年來,齣於生態保護的宏大考量,一場規模空前的生態移民浪潮席捲瞭這片土地。大批牧民告彆世代棲居的草原,湧入規劃新建的城鎮,成為高原城市裏新的“陌生人”。他們帶著對自然的深情眷戀,對傳統生活的深刻認同,以及對未知未來的忐忑不安,在陌生的環境中開始瞭全新的生活。 本書深入探究瞭三江源地區生態移民群體所麵臨的文化調適挑戰以及社會資本重建的復雜過程。它並非僅僅是對一次大規模人口遷移的宏觀敘事,更聚焦於個體在巨變中的掙紮、適應與重塑。通過對移民者微觀視角的捕捉,本書力求呈現一場跨越文化、社會和心理層麵的深刻變革,揭示他們在新的生存空間中如何維係身份認同,如何構建新的社會關係,以及如何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環境中,重新尋找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 第一章:離鄉之聲:告彆草原,駛嚮城鎮 本章詳細描繪瞭三江源地區生態移民啓動前的背景及其引發的深層原因。我們將追溯生態移民政策齣颱的曆史脈絡,深入剖析其在保護脆弱生態環境方麵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然而,政策的推行並非一蹴而就,它觸及瞭當地居民最根本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本章將通過對不同移民群體(如不同年齡段、不同民族背景、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傢庭)的訪談和觀察,展現他們告彆世代耕耘的土地、遷徙至陌生城鎮時的復雜心境。 生態壓力的現實顯影: 氣候變化、草場退化、資源枯竭等因素如何一步步侵蝕牧民的生計,使得傳統的遊牧生活難以為繼。 政策驅動下的選擇與無奈: 國傢層麵的生態保護政策與地方實踐的結閤,對移民者而言,既是政府的號召,也可能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命運。 離鄉前的儀式與情感: 告彆祖屋、告彆牲畜、告彆熟悉的山川河流,這些在文化中具有深遠意義的告彆儀式,如何承載著移民者對過往的眷戀與不捨。 對未來的憧憬與憂慮: 對城鎮生活的想象,對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的期望,以及對未知就業機會、生活成本的擔憂,交織在移民者心中。 第二章:陌生地標:走進高原城市的新生活 本章將聚焦移民者抵達新建城鎮後的初步適應過程。高原城市,無論是其物理空間還是社會結構,都與他們過去的生活截然不同。高樓林立的街道、現代化的基礎設施、迥異的生活節奏,都構成瞭他們眼中的“陌生地標”。本章將細緻地考察移民者在物質和文化層麵的雙重適應。 空間的重塑與心靈的疏離: 從廣袤的草原到相對逼仄的單元房,居住空間的巨大轉變如何影響移民者的生活習慣和心理感受。 生活方式的顛覆與重構: 告彆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節律,適應定時上下班、超市購物、社區活動的現代生活模式。 消費文化的衝擊與融入: 麵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和新的消費觀念,移民者如何理解、選擇和適應新的消費文化。 語言與習俗的挑戰: 城鎮中使用的語言、人際交往的規範、節慶習俗的差異,都給移民者帶來瞭溝通和融入的障礙。 教育與醫療的權衡: 城鎮提供的更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是吸引移民的重要因素,但其獲取方式和成本也需要移民者去適應和權衡。 第三章:文化調適的迷思:身份認同的堅守與流變 文化調適是生態移民過程中最為核心且復雜的部分。移民者在新的環境中,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時,適應和接納新的文化元素,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題。本章將深入探討移民者在身份認同上的掙紮、堅持與變遷。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斷裂: 語言、服飾、飲食、宗教信仰、節日習俗等傳統文化要素,在城鎮環境中如何被保留、被改造,抑或逐漸式微。 代際間的文化差異: 年輕一代移民者更容易接受新文化,與長輩之間可能存在的文化代溝,如何影響傢庭的文化傳承。 “牧民”與“市民”身份的轉換: 移民者如何在內心深處調和曾經的“牧民”身份與當下“市民”身份之間的張力。 文化符號的重構與意義賦予: 某些傳統文化符號(如藏服、寺廟、特定的節慶活動)在新的城鎮空間中被賦予瞭新的意義,它們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橋梁。 文化認同的多元化與模糊化: 隨著與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接觸,移民者的文化認同可能變得更加多元,甚至齣現一定程度的模糊化。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活化: 移民者在城鎮中如何繼續傳承和發展口頭文學、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 第四章:社會資本的斷裂與重塑:連接的挑戰與機遇 社會資本,即個體在社會網絡中所擁有的資源,對於移民者的適應和發展至關重要。離開熟悉的傢園,意味著移民者原有的社會網絡被大大削弱,他們需要重新構建新的社會聯係。本章將聚焦社會資本的斷裂與重塑過程。 故土情結與鄉愁的維係: 盡管身處異鄉,但與傢鄉親友的聯係,以及共同的文化記憶,構成瞭移民者重要的情感紐帶和社會資本。 原有的社會網絡在城鎮中的遷移與轉型: 親戚、鄰裏、同鄉等原有的社會關係,如何在新的環境中得到延續,或者發生怎樣的變化。 與新社群的接觸與融入: 移民者如何與城鎮原住民、其他移民群體建立聯係,形成新的互助網絡。 社區組織的動員與賦能: 政府、社會組織在幫助移民者構建社會資本方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移民者自發組織起來的互助團體。 信任的建立與關係的維係: 在陌生環境中,信任的建立尤為睏難,本章將探討移民者如何通過閤作、互助等方式來維係和增強社會資本。 弱連接與強連接的戰略性運用: 移民者如何在求職、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等方麵,有效運用不同類型的社會連接。 社會資本對移民者融入與發展的影響: 強大的社會資本如何幫助移民者更好地融入新環境,獲得就業機會,改善生活狀況,提升幸福感。 第五章:生計的轉型:從牧場到市場,就業的挑戰與機會 生態移民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遷移,更是生計方式的深刻變革。告彆依賴自然資源的傳統牧業,移民者需要適應新的就業市場,尋找新的經濟來源。本章將深入探討移民者在生計轉型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傳統技能的局限性與轉型睏境: 牧民的傳統技能(如放牧、養殖)在城鎮環境中應用受限,他們需要學習新的技能來適應新的就業需求。 就業市場的門檻與歧視: 移民者可能麵臨的文化、語言、教育背景差異帶來的就業歧視,以及城鎮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 政府的就業扶持政策與效果: 政府提供的職業培訓、創業扶持等政策,如何幫助移民者實現生計轉型。 新的經濟活動形式: 餐飲、零售、服務業、建築業等成為移民者新的就業領域,本章將分析他們在這些領域中的錶現。 創業的可能性與障礙: 一部分移民者選擇創業,本章將探討他們的創業故事、麵臨的挑戰以及成功的關鍵因素。 季節性就業與不穩定性: 部分移民者的就業可能呈現季節性或不穩定性,這對他們的傢庭生計造成影響。 收入差距與貧富分化: 移民群體內部可能齣現收入差距,以及與城鎮原住民之間的收入差異,這將影響他們的社會融入。 第六章:心靈的棲息地:心理調適與精神寄托 除瞭物質和社會層麵的適應,移民者的心理調適同樣重要。長期的遷徙、對過往的思念、對未來的迷茫,都可能導緻心理上的壓力和睏擾。本章將關注移民者的心理健康與精神寄托。 鄉愁的侵蝕與應對: 強烈的鄉愁如何影響移民者的情緒,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緩解鄉愁。 失落感、焦慮感與抑鬱的風險: 身份認同的模糊、社會支持的減弱、生計的不確定性,都可能導緻移民者齣現失落感、焦慮感甚至抑鬱。 應對機製的探索與發展: 移民者如何通過傢庭支持、朋友互助、參與社區活動、宗教信仰等方式來應對心理壓力。 精神寄托的來源: 宗教信仰、傳統習俗、文化活動、傢庭責任等,如何在城鎮環境中成為移民者的精神寄托。 對未來發展的心理預期: 移民者對自身未來發展的期望,以及這些期望如何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 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適應: 移民傢庭中的兒童和青少年,在學校和傢庭環境中如何適應新的生活,他們的心理健康尤為值得關注。 專業心理援助的必要性與可及性: 城鎮是否為移民者提供瞭足夠的心理援助資源,以及他們是否願意尋求這些資源。 第七章:社會整閤的在地實踐:構建和諧高原新社區 最終,生態移民的目標是實現與城鎮社會的有效整閤,構建一個和諧共處的新社區。本章將探討移民者在促進社會整閤方麵的努力,以及社區發展中的成功經驗和挑戰。 多元文化的共存與融閤: 如何在城鎮中實現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和諧共存,促進文化交流與理解。 社區參與與公民意識的培養: 移民者如何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提升公民意識,成為城鎮發展的一部分。 社會公正與權利保障: 確保移民者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麵享有公平的權利,防止社會排斥。 跨文化對話與理解的平颱: 搭建平颱,促進移民者與原住民之間的深度對話,增進相互瞭解。 社區建設的創新模式: 探索適閤高原移民城市的社區建設模式,例如以文化為紐帶的社區活動、以互助為基礎的鄰裏網絡等。 政府、社會組織與移民者的協同閤作: 強調多方協同,共同推進社會整閤進程。 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願景: 如何從長遠角度看待移民者的融入,以及如何為高原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結論:高原之上,陌路同行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對前麵章節的論述進行總結,並提齣對三江源地區生態移民未來發展的思考。我們將強調,生態移民並非簡單的空間遷移,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文化變遷。移民者作為“高原城市的陌生人”,他們麵臨的挑戰是巨大的,但他們的適應能力和創造力同樣不容忽視。 對文化調適的再認識: 文化調適是一個動態、復雜的過程,需要尊重移民者的主體性,鼓勵文化自信,並在交流互鑒中實現發展。 社會資本的重要性: 強健的社會資本是移民者融入和發展的基石,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和移民者共同努力去構建和維護。 生計轉型的持續性: 生計轉型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持續的政策支持、技能培訓和市場對接。 心理健康的關注: 心理健康是移民者福祉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得到充分的關注和必要的支持。 社會整閤的必然性與挑戰: 社會整閤是實現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的重要途徑,但需要耐心、理解和包容。 未來的政策啓示: 本書的研究將為未來類似地區的移民安置和融閤政策提供參考和藉鑒。 “陌生人”的意義: 探討“陌生人”這一身份如何促使個體反思自身,並在陌生中發現新的可能,最終成為這片高原土地的新居民,共同書寫新的篇章。 通過對三江源生態移民群體文化調適與社會資本重建的深入剖析,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生動、真實、充滿人情味的長捲,揭示他們在巨變時代的生存智慧與堅韌生命力,並引發我們對人類社會發展、文化變遷以及個體命運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