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 普林斯度東亞係奠基人,在中國思想研究領域與中國曆史研究領域的費正清相媲美。
2 傑齣人文學者 陳來 張祥龍 陸揚 楊立華 誠摯推薦
3 該書被譽為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齊名的美國大學讀本。
內容簡介
此為本書精裝插圖的新版。
如果說中國文化是一座宏大的宮殿,那先秦思想就是這座宮殿的基礎。
《中國思想之淵源(第二版)》是美國流傳已久的一本介紹中國早期思想的力推佳作,以流暢明晰的筆法、高超的見識和深厚的文化比較的功力,對儒傢、道傢、墨傢、名傢、法傢的思想和代錶人物進行瞭簡明精妙的介紹。同時又以宏觀的話題,如宇宙論、世界觀、知識論、政治哲學、人性論等貫穿在對這幾大學派的的介紹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麯盡其妙,是大傢小書的典範。
封麵設計:李佛君*彥辰設計
封麵攝影:黃映華*映畫社
作者簡介
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1922年-2005年)
美國知名漢學傢、中國史學傢。牟復禮的中文名得自《論語》中的 “剋己復禮”。他是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的奠基人,並將其發展成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研究中國曆史的中心之一。
其主要著作:《帝製中國:900﹣1800》(Imperial China: 900-1800),主持編寫《劍橋中國史?明代史》,翻譯蕭公權的名作《中國政治思想史》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這本入門讀物中,牟復禮不僅是與先秦諸子對話,同時也是與現代傑齣的中國思想史傢對話。
本書譯文準確雅馴,雖未能完全達到譯者“譯齣中國古典的味道”的自期,但確是極見水準和功力的學術翻譯。
——《東方早報》書評
目錄
目錄
花前又見燕歸遲 (序一) 陸 揚
融入其中,方能觀乎其外 (序二) 張祥龍
自 序
導 論 走嚮真正的世界史
第一章 曆史的開端——尋找『中國』
何為『中國性』 環境決定論視角下的中國特質
崇尚農業的價值 崇尚文字和書寫傳統
商朝最早最明確地體現瞭中國特質:青銅,甲骨文,農業
周朝由巫鬼崇拜轉嚮禮樂製度 商與周奠定中國文化的基石
第二章 世界觀的開始——沒有創世與造物主
《易經》與中國人的心智
有機的世界觀
中國式宇宙觀的社會效果
泛神論 非製度性的宗教 惡與罪的非本質性
威權在父在君不在神 和諧的塵世 兩種時間觀
第三章 先秦儒傢——百代正脈
儒的傳統與起源
孔子 儒士閤一 三項創造 實踐傢而非理論傢
務實的宗教觀 學說的主要範疇 重倫理輕法律的政治學
孟子 性善論 民本的政治學 神秘主義
荀子 性惡論 禮樂製欲的文化哲學 自然主義
第四章 先秦道傢——高蹈的支流
與儒傢的主流-彆脈模式
老子是誰
高深莫測的《道德經》
莊子 養生之辨 對文明的批判 超越差異與道閤一
第五章 墨傢——哲人、軍人、教徒
齣於儒而批儒 崇尚粗儉 天誌與自然 追求功利的社會哲學
反常情的兼愛 卓越的知識論
第六章 何為真知——墨名道儒的論戰
墨傢的知識論
惠施與公孫龍的詭辯術
莊子善辯而不好辯
荀子對儒傢名實論的總結
中國知識論的意義 重內容輕形式的邏輯 強烈的現實倫理指嚮
第七章 帝國的締造——法傢的成與敗
法傢的肇始 秦在中國曆史上的閤法性之爭 去道德化的國傢主義
管仲、商鞅、韓非、李斯 追求『有效』的政治哲學
法傢的實行 英雄與暴君 中國是帝國嗎
參考文獻
年 錶
索 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孔 子
周朝的繁榮被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770年中亞蠻族(犬戎)的入侵終止瞭。周王將都城東遷到黃河岸邊的洛邑(今洛陽)。從此周王所轄的範圍便淪為一個小國,周圍環伺的是不斷相互吞並減少的侯強。這些諸侯雖然實質上已然獨立,但長期以來一直奉周為宗主。周已經完全文治瞭(civilized),換句話說就是非軍事化瞭。周的力量已經完全禮儀化——神權取代瞭現實的權力。儒在這兩個過程中都起瞭巨大的
作用。
隨著周王國社會的非軍事化,儒作為臣僚,其重要性超過瞭日益沉淪的士。士是周朝級彆最低的世襲貴族,這個曾經跟儒形同水火的競爭階層最後逐漸和儒融閤為一瞭。* 此時,戰爭技術發生瞭重大的變化,車戰終於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型軍團,騎兵也被運用到戰爭中,這一切導緻瞭士階層幾乎無所緻用。他們開始對儒的傳統和作用非常認同,以至於儒和士成瞭同義詞。在後來的漢語中,士也可解作“文人”,仕則尤指“文官”。
正像士是先前周朝軍事上的保衛者一樣,儒從中周以後取代瞭士的軍事力量,成瞭周王神權正統的捍衛者。儒者們運用其知識成功地維持周的宗主權力,讓周的國祚又延續瞭五百年。周朝的統治竟然能延續到公元前256年,這足以證明儒者的成功:他們樹立正統的典範,並在這些典範早已失去現實力量之後仍賦予其豐富的意義。
孔子雖然自稱是殷人後裔、專精典籍授學,但他又有很多舊周士人的質直性格。他在精神上同時承嗣瞭儒和士,他本身就是儒士閤流的明證。* 他畢生所為的結果就是完成瞭這個融閤的過程。他給“聖人”理想賦予瞭一個新的普遍化的詮釋,它保留瞭先前儒與士兩種理想之間的內部張力,但又將其整閤在一個一緻的意識形態基礎裏。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曆史的分水嶺,時局動蕩、變化劇烈、上下失序,在這分崩離析的時代中卻發生著最關鍵的轉變。這種時勢激發瞭對這些劇變富於創造力的迴應,産生瞭對人的各種問題的係統反思——或者稱之為哲學,入世的風險也催生瞭對生命的終極思考。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們所知的中國曆史上第一位自覺的哲學傢。他之後很快就齣現瞭更多的哲人,他們跟孔子的哲學觀點或遠或近,為後世的思想初闢瞭全部疆域和藍圖。孔子和他的學派引領著這個思想領域的一端,並且以尚古和保守為特徵。* 儒傢的各派大多具有強烈的道德感(ethical sense)、社會責任以及對同時代問題的建設性、理性的解決方案。
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看,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中國正處於迅速發展之時。鐵已經廣泛用於製造農具和兵器,農具等技術的改進大大提高瞭農業的産量,農民也從中周之後擺脫瞭被桎梏在土地上的處境(如同中世紀歐洲的農奴),成瞭擁有土地的自由的農民。人們開始擁有固定的姓氏,這比世界上其他社會早一韆五百年。舊時代的貴族失去瞭世襲的權利,尤其是在國傢和地方世襲官爵的權利。社會下層有瞭很多躋身上層的機會。
諸侯國之間在經濟、戰爭、外交方麵的競爭,為賢能之士提供瞭一個不再拘泥於傢世齣身的舞颱。
各國競相變法,政府迅速壟斷貿易和工商業,統治形式越發高效,一國的壯大常以鄰國的損失為代價。社會道德方麵,源遠流長的價值觀被棄如敝履,兵釁的荼毒日益頻繁殘酷,這些社會劇變的惡果如此常見,深深震撼瞭孔子。其實,他本人並沒有什麼舊貴族的既得利益處於岌岌可危中,他對這些問題的迴應也從不狹隘拘泥。相反,他的這些迴應産生瞭深遠影響——不論他自己是否清楚——他為一個新的社會創造瞭意識形態的基礎。* 盡管他不可能預見到這個新社會,甚至也不會認同這個社會。正因如此,一些現代學者還在爭議:他到底是個復古派,還是革新派?是僅僅“祖述堯舜”,還是戮力維新?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於今山東西南的魯國,他姓孔,名丘。“夫子”是敬稱,意為“哲人”。到16、17世紀,“孔夫子”被歐洲人拉丁化為“Confucius”。
魯是周公的封地,它嗬護著周代最古遠高貴的文化傳統,自矜於它和初周最近切純正的血緣紐帶。孔子的祖父原居宋,宋是商朝王室後裔的封地,而後亡宋奔周,並在那裏過瞭一段小有起色的貴族生活。但到瞭遷居魯國時,這個傢族已經沒落瞭,他們是政治動蕩、社會激變的犧牲品。
孔子立誌靠自己贏得一條仕途,但他的確不適閤作朝臣。在他的時代,做官必須要甘於諂媚逢迎,攀附權貴,為主人齣謀劃策,不計道義原則。對於這種活法,孔子的性格過於贛直苛刻瞭,他成瞭讓當權者見而生厭的人。他堅守自己的原則,而且由於他的博學無與倫比,他總是能為他的原則找到知識來辯護。他在魯君那裏當瞭一段小官,經過幾年求魯君垂青而不得,隻好去周遊列國,輾轉十年寄望於找到能采信他的明君。
公元前484年,失望的孔子迴到魯國,五年後於魯溘然而逝。在他自己或同代人看來,他毫無建樹。一個門徒曾問過他如何評價自己,孔子的迴答可說是他最貼切的墓誌銘:“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可謂謙遜有加,他可能是有意如此,不過的確沒有反映齣他的創造力和巨大成就。孔子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先代文化的傳聲筒,但實際上,他至少有三項創造,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國文明中持久的特徵。這三者和儒傢思想一起開始被稱為儒者之學,我們稱之為儒傢,我們視其為最能定義中國文明特質的成分之一。他對一個文明的塑造力度是舉世無雙的。
他的第一個創造就是私人講學,孔子畢生都是一個學者。孔子之時,人們已經把學識看做可以濟世的重要手段。盡管如此,周朝除瞭為預備官員和低層官員進行的任職培訓之外,並沒有設立專門的教育機構。這些人與生俱來就有世襲的特權,在齣仕之前就已經受過瞭初步的傢學熏陶。職業的教師和學校還沒有齣現。孔子不經意間成瞭第一個職業教師。作為魯國最淵博的人,孔子擔任著一個無足輕重的官,經常有人來嚮他請教,這狀況愈發頻繁,直到最後成瞭孔子的主業。他想來一定非常擅長,終於成瞭他的職業。
他作為一個預備官員,實際卻做瞭四十年的教師,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擔當大任,但卻無可作為,亦無所進展。在結束瞭十年的列國周遊之後,他終於真切地明白瞭,他“真正的大任”永遠也不會降臨在他的肩頭,教師纔是他的天職。不過他從來沒有真正甘心於此,他的教育總是有著現實指嚮,而不是超然世外。* 他建立瞭一種跟現實世界息息相關的“師—生”模式,這一模式是如此有效,竟很快成瞭垂範整個社會的標準,曆代沿襲,不可取代。
孔子的第二個創造和第一個緊密相關,它們的意義和持久性是互為解釋的。孔子確立瞭教育的內容、方法和理想。盡管作為一種公共服務,教育是十分專門的,但孔子堅信一種更全麵開放的技藝的學習(liberal arts)。它包括研習經典,尤其是詩、書和禮等;對這些經典的研習既包括哲學層麵,也包括實踐層麵,換言之,不僅僅涉及語言和文學,還有曆史和倫理;但研習的重中之重則是什麼纔是為政的正途。除瞭研究經典之外,教育內容還有音樂和體育[ 此處體育實際指射和禦。——譯注
]。* 這種非職業化且非專門化的教育跟十八九世紀英國紳士為服務政府所進行的培養是不一樣的,孔子確立的這些教育內容在此後中國兩韆五百年間一直是所有知識分子所要接受的,以備用公濟世時的各種需要,如平叛、鑿渠、稅賦、書史等等。直到晚近,政府疲於應付社會現代化的復雜需要之時,這些教育仍能敷用。這種教育沒有無法完善的痼疾,而是一種理性的、開放的教育,它跟文明一起成長而不會變得貧瘠、僵化。孔子在其有生之年確立瞭這種教育的核心文本,傳授這些文本的方法,以及衡量個人進展的理想標準。
孔子的教育被忠實地傳承下來,不論朝代變遷、世易時移。然而原始儒傢的精神內涵則在後世不斷更新,這恰離不開孔子教導的方法——對經典的仔細研讀。縱觀中國曆史,革新的特點就是總是采取一種援古判今的形式來矯正當下的實踐和誤讀。每個人都有權力和責任給齣孔子之教和經典習用的權威解釋。每個自許的革新者都可以將古代的觀點拿來做權威,這其間,自然有對有錯,有真心的、有利用的,對這些古代觀點,誰解讀的更具“權威性”,完全取決於智慧和學識的高低,對經典的詮釋就是這樣嚮前發展的。
孔子的第三個創造,也是最難評價亦最難解釋的一個創造就是孔子的學生有各種齣身,並且他把這當成一條原則。在他的數十名可考為真實曆史人物的弟子中,隻有兩個是貴族,其他都是庶民,很多甚至齣身卑賤。盡管在某種程度上說,孔子希望恢復周初的那種社會標準,但他卻一直在破壞那種社會賴以維持的特權製度,這種製度保證特權者自動襲得官職,“君子”或者貴族子弟就是這樣的特權者。* 孔子堅稱:君子應該用來稱呼那些德行智慧卓然其上的“聖人”,任何人達到“聖人”的標準纔能作“君子”。這一革命性的界說拋棄瞭舊的界定之後獲得瞭係統的錶述。當然,也可以這樣爭論:孔子這樣說的目的是想以此挑戰貴族階層,激勵他們擔當自己的重任。不過他的確吸收各種齣身、各個階層的人作為他的門徒,教導他們成為“聖人”;* 同時孔子把這一目的贊譽為教育的真正準則,這都讓我們對孔子的意圖有瞭不同的解釋。我們當然不能證明,孔子是從他的教育中尋求意識形態上的根據,來理解和指望社會更迭變化的。孔子的教育一直在倡導一種規範和激勵社會流動的機製,他為這個開放社會的理想進行瞭辯護。然而,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這是一個訟議紛紜的話題,尤其是在當代中國。
前言/序言
花前又見燕歸遲(序一)
——追憶牟復禮先生
原本平靜地度過舊曆年,因突然傳來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先生去世的消息,而讓人倍感惆悵。牟先生於大年初二(二月十日)的晚上去世,享年八十四歲。今天在大陸及颱灣年輕一輩的學人可能對牟先生一生的成就所知有限,但任何熟悉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北美漢學及中國史研究變遷的人是不應該不知道牟先生的貢獻和地位的。我在過去十幾年中所見到西方的中國學專傢亦可謂多不勝數,但若以人品,學問和見識三者等量齊觀的話,能超越牟先生境界的恐怕是沒有的。他充滿創造力的學術生涯和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的建立與成長有非常緊密的關係。這是紀念他的一生不能不特彆強調的部分。
……
50年代中,普大還沒有獨立的東亞研究係,更談不上有全方位的中國文史研究,連牟先生自己都是隸屬於東方語言文學係(Department of Oriental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的教授。該係以近東伊斯蘭研究為主導。1968 年東亞研究係(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的建立,以牟先生的推動最為關鍵,所以稱其為普大東亞係之父並不過分。我們今天可能已很難想象當時在美國人文學界的格局下東西方文化比重之懸殊。雖然牟先生是一位不摺不扣的史傢,但他對中國傳統的瞭解嚮來是采取文史不分傢的態度。也正由於此,他和當時強調科學化的正統西洋史學取徑不同。比如與牟先生同時在普大任教而執西洋史牛耳的大師史東(Lawrence Stone)雖然對牟先生很尊敬,但對人提到牟先生時總稱他為 expert in Chinese literature,而不稱其為 historian。因為在史東看來,像詩人高青丘這樣的課題僅屬於文學研究的範疇,算不得是真正嚴肅的史學題目。這種區分在當今西方人文界已不再具有說服力瞭,但這一詞之差卻恰恰體現齣在當時的環境下,牟先生為中國文史研究創齣一片天地,需要何等的自信和從容不迫的態度……但牟先生對普大東亞研究的影響並不止此。他對普大東亞研究資源的積纍作齣的貢獻同樣地意義深遠。首先是他對普大葛斯德圖書館發展的關注。雖然葛斯德圖書館在牟先生來之前就已是收藏中國文史珍本善本最有名的中心之一,但整體的圖書收藏尚遠不及哈佛燕京等其他老牌東亞圖書館。這種情況在牟先生任教期間就完全改觀瞭,葛斯德的中國文史方麵書籍的收藏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到他榮退之時,藏書的完整和豐富都已舉世公認瞭。……
在牟先生任教期間,普大的東亞係成立並發展為人纔濟濟的一方雄鎮。光就中國史而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除瞭牟先生負責明清以外,隋唐方麵有杜希德(Denis Twitchett,大陸多誤譯為崔瑞德)先生,宋史則有劉子健先生,都是各自學門在西方的代錶人物,所以一時間普大有中華帝國的稱譽。雖然於80年代後期牟、劉二先生相繼退休,餘英時先生的到來又使這一盛況保持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個重要的研究機構往往有其所謂的傳奇(legend)故事。我90年代初纔來到普大,所以無資格細數此間東亞研究創業期的人事掌故。但有一個和牟先生有關的小傳奇則是耳熟能詳的。牟先生的夫人極多纔多藝,製得一手好陶瓷。當年牟先生為瞭讓東亞係的研究生有一個討論研究心得的場閤,特地創辦瞭一個每周一次的茶會。茶會的名字叫 Cracked Pot,字麵的意思是“有裂縫的茶壺”。這當然是因為茶會所用的茶壺齣於牟太太之手,上麵的確有一道裂痕。但其名之所以起得很貼切是英文中“cracked pot”還有另一層意思,即是指癡狂之人。此名用來形容研究生初生之犢的無畏精神可謂妙語雙關,且富有禪意。這一茶會延續至今,可惜這一代的研究生中僅有極少數知其淵源瞭。
牟先生是我見過最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中文說的最為標準典雅的西方人。這不僅是因為他本人有極高的語言天分,亦是由他特定的學術背景所緻。牟先生在二戰期間參加瞭由趙元任先生所主持的美軍漢語培訓班。擔任趙先生助教的是楊聯升先生。這一班為後代培養瞭許多極重要的中國學傢,而牟先生在班上是第一名。美國治日本史的大傢,後來也是普大東亞係的創係人之一的 Marius Jansen,當時也正在日語班接受訓練。牟先生在抗戰後期到中國,從成都到南京,再到北平,所接觸到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中國學者。他先後在金陵大學和燕京大學學習,聽過包括嚮達、啓功等先生們的課,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學者是明史專傢王崇武。據牟先生自己的迴憶,當年他到中國求學,曾和顧頡剛先生等很多知名學者圍在飯桌邊一起聊天。當時顧先生問各位在座的先生們有誰願意來指導這位年輕的美國學生。在場的都是飽學之士,但可能都覺得這不是一件有多大意義的事情,所以就一個推一個,直到最後王崇武先生因為喝得有些醉瞭,沒能推托成功,便收下瞭這個洋徒弟,也因此指導牟先生走上研究明史的道路。這當然是一則令人莞爾的故事,讓人認識到曆史的偶然性在一個學者的身上所能發生的作用。但迴顧牟先生的一生,我們可以想見他當年的可塑性之強。
……牟先生在明史方麵的工作以主持兩大本《劍橋明代史》的編寫而達到高潮。我不治明史,且這部著作的影響已有公論,這裏就從略瞭。值得一提的是牟復禮先生著作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本書 ——《中國思想之淵源》(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這是給本科生讀的先秦諸子思想介紹,在一百多頁的短短篇幅中,對儒法名墨的特色和交互關係的闡述既清楚又觀點獨到。其筆鋒帶著同情的幽默,真是高手所為,到現在都是西方大學裏中國思想史課的基本讀物之一。據牟先生自己說,他到普大開的第一門課就是中國早期思想。除瞭這一本小書之外,他對西方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翻譯蕭公權先生的傑作《中國政治思想史》。這部書篇幅龐大,且微言大義,引用文獻無數,英譯者所麵臨的挑戰自不言而喻。更何況以牟先生的學術標準,他是決不肯草率從事的。他當時的學術地位已高,按理不必要作此種吃力又未必討好的事。但他齣於對蕭公權先生的尊敬和對這部著作的價值的重視,間斷花瞭許多時間,並特地為此休假一年,到蕭先生執教的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專心從事此書的翻譯。雖然最後僅完成並齣版全書翻譯的一半,這已經是繼 Derk Bodde 翻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之後西方對中文學術著作介紹的裏程碑。好像在牟先生之後西方學界就無人成就類似規模的工作瞭。譯文的質量如何,讀者隻需比較一下原文就可判斷,這裏也不需我多說。牟先生寫作的文筆一嚮練達而幽默,和他為人的風格很接近。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在風格上它與顧頡剛先生的史學文字有相似之處。……
牟先生一生最後一部大書是長達一韆頁的《帝製中國:900-1800》(Imperial China: 900-1800),由哈佛大學齣版社於2000年齣版。這是他多年積纍的學識和見解的綜閤,也是我見到的有關這九百年中國史的西文通史性著作中最詳盡的一部。……書的價值自然也不需我多贊一詞,但我一直特彆欣賞其中論及周邊民族政權和濛元史的部分,並摺服於他對曆朝和周邊關係的那種明晰而平允的討論。我曾在此書齣版之後寫信給牟先生,錶示希望能有中譯本在中國大陸齣版。牟先生很謙遜地迴復說,這書裏沒有什麼特彆的高見,他同時亦錶示齣版中譯本的時機或許尚未成熟。但我總希望不久的將來他這部論著能有譯本與在中國的讀者見麵。
我對牟先生的瞭解是從進普大開始的,而且是從讀他那本《中國思想之淵源》開始的。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1993年,那是我作普大博士生的第二年。當時他已退休多年,且已移居到景色瑰麗、空氣清新的科羅拉多山中,但每年還是到普林斯頓來小住兩三個月以便查閱圖書和做研究。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一個溫潤如玉的君子,而且說話很平和風趣,決看不齣是個經常要和病癥抗爭的人。他當時正在和杜希德先生閤編《劍橋中國史·明代史》的第二冊,所以當他知道我師從杜希德先生時,就和我談起瞭他的這項工作,並用中文說“我在山上隨時聽他指揮”,這個“他”當然指的是杜希德先生。但他用標準的京片子來講,聽來好玩極瞭,讓我頓時覺得和他親近瞭許多。我最後一次見到牟先生應該是在1995年的春天,那也是牟先生最後一次迴普林斯頓來。在他離開前的某一天,突然說要送我一樣東西。等我收到贈品時纔知道這是他所藏大慧宗杲的《宗門武庫》,是光緒七年常熟刻經處刊印的版本。尤其珍貴的是全書有楊聯升先生的標點和批校。當時牟先生知道我開始任教,所以特彆以此來對我加以鼓勵。我一直要到最近纔體悟到他大概是要我像接受禪門的衣鉢那樣繼承前輩先生的學風。……
附錄:剛收到餘英時先生挽牟復禮詩二首,特抄錄於此。我上麵的文字正好給餘先生的詩句作注腳。
近世論文史,公居最上遊
都城記白下,詩賦解青丘
蕭譯傳瀛海,趙門取狀頭
暮年成巨秩,一捲足韆鞦
漢學開新頁,普城創業時
攬纔真有術,禮士更無私
授道恃身教,關情托酒卮
從公深自喜,微恨十年遲
《中國思想之淵源(插圖版)》是一部深刻探索中華文明思想根脈的力作。它不僅是一次曆史的迴溯,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智慧對話。本書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美的插圖呈現,帶領讀者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思想體係的形成、演變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一、 溯源而上,探尋思想的萌芽 本書的開篇,如同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尋覓源頭,將讀者的目光引嚮瞭中國思想的遠古萌芽。作者從神話傳說、早期宗教信仰以及原始社會的生活方式入手,勾勒齣早期中國人對宇宙、生命、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的基本認知。那些關於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的神話,並非僅僅是古人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是蘊含著早期中國人對世界起源、社會建構的樸素理解和美好願望。這些神話的敘述,在書中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精美的古代壁畫、器物插圖的襯托,變得更加鮮活,仿佛帶領讀者置身於那個遠古的時代,親身感受先民們對未知世界的敬畏與探索。 隨後,本書重點介紹瞭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雛形,特彆是那些在“百傢爭鳴”時代到來之前,已經開始顯現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的苗頭。例如,關於陰陽五行等概念的早期觀念,雖然尚未形成係統的理論,但已為後來的哲學發展奠定瞭基礎。書中對這些早期觀念的梳理,並非孤立地呈現,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社會生産力、生活條件以及社會結構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力求展現思想産生的土壤與環境。 二、 百傢爭鳴,思想的璀璨時代 “百傢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也是本書濃墨重彩描繪的部分。作者 meticulously 地梳理瞭諸子百傢的核心思想,並試圖展現他們之間既有聯係又有區彆的復雜關係。 儒傢: 作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儒傢思想的源頭追溯至孔子,書中詳細闡述瞭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包括“仁”、“禮”、“中庸”等核心概念,以及他們對於個人修養、傢庭倫理、社會秩序和國傢治理的深刻見解。並通過精美的孔子畫像、古代書院的場景圖,以及一些代錶性的儒傢經典著作的古籍插圖,來增強讀者的代入感。同時,也探討瞭孟子、荀子等儒傢思想傢在繼承和發展孔子思想上的貢獻和側重。 道傢: 與儒傢關注現實社會不同,道傢思想以老子和莊子為代錶,追求“道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本書深入剖析瞭《道德經》和《莊子》的精髓,闡釋瞭“道”、“德”、“清靜”、“逍遙”等概念,並著重展現瞭道傢思想對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精心挑選的古代山水畫、隱士隱居圖,以及一些描繪自然景緻的插圖,與道傢崇尚自然的理念遙相呼應,構成瞭獨特的視覺體驗。 法傢: 以商鞅、韓非子等為代錶的法傢,主張以法治國,強調君主權威和國傢利益。本書詳細介紹瞭法傢關於法律、權術、君臣關係的理論,以及其對中國統一和中央集權製度建立的積極作用。書中可能配以描繪古代法庭、刑罰場景的插圖,以及一些古代法律文獻的復刻,力求還原法傢思想的嚴苛與實用。 墨傢: 墨傢以其“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主張,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獨特地位。本書會深入探討墨傢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和社會主張,並可能通過展現古代攻城戰的圖畫、墨傢機關術的想象圖等,來體現墨傢的務實與兼濟天下的精神。 名傢、陰陽傢、縱橫傢等: 除瞭上述幾大流派,本書還會對名傢的邏輯辯論、陰陽傢的宇宙觀、縱橫傢的外交策略等進行介紹,力求展現“百傢爭鳴”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在論述各傢思想時,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注重分析其産生的曆史背景、社會根源,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批判的關係。通過對不同思想流派的對比分析,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麵對社會變革和人生睏境時,所進行的深刻思考和不同路徑的探索。 三、 思想的融閤與發展,走嚮集大成 “百傢爭鳴”之後,中國思想並非停滯不前,而是走嚮瞭融閤與發展,最終在漢代齣現瞭“獨尊儒術”的局麵,但其他思想流派的精華也並未因此被完全摒棄,而是以不同的方式融入瞭中華文化的血脈。 本書會深入探討漢代儒學的發展,特彆是董仲舒“天人感應”等學說的形成,以及儒傢思想如何成為維護社會統治和教化民眾的重要工具。同時,也分析瞭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中國本土思想發生碰撞、融閤,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流派,例如禪宗等。書中可能會配以佛教造像、寺廟建築的插圖,以及描繪僧侶修行的場景,來展現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隨後,本書會繼續追溯宋明理學,探討程硃理學和陽明心學等代錶性學派的思想特點,分析它們是如何在繼承和發展儒傢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人性、道德、宇宙本體的認識。關於理學傢的畫像、書齋的陳設,以及一些描繪理學論辯場景的插圖,將幫助讀者理解這些思想傢所處的時代氛圍和他們的學術追求。 四、 思想的傳承與演變,影響至今 《中國思想之淵源(插圖版)》的價值不僅在於迴顧曆史,更在於展現這些古老思想如何穿越時空,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文化。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重點分析中國古代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演變。例如,儒傢思想中的仁愛、和諧、集體主義等觀念,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被重新解讀和運用;道傢思想中的順應自然、淡泊寜靜的智慧,如何為現代人應對壓力、尋求內心平靜提供啓示;法傢思想中的規則意識、效率觀念,又如何在現代治理中發揮作用。 作者還會探討中國古代思想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乃至藝術等各個領域的深遠影響,並結閤現代的社會現象和文化潮流,進行深入的辨析。例如,從中國古代哲學中尋找解決現代環境問題、社會矛盾的思路;從傳統智慧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從曆史經驗中學習如何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和實現個人價值。 五、 精美插圖,增添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本書最大的特色之一在於其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並非簡單的圖畫堆砌,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與文字內容緊密配閤,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 曆史文物與藝術品: 書中大量引用瞭古代青銅器、玉器、陶瓷、壁畫、雕塑等珍貴文物和藝術品的圖像。這些圖像本身就是曆史的載體,它們不僅直觀地展示瞭古代中國人的生活、審美和信仰,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能夠幫助讀者從物質層麵理解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古代繪畫與手稿: 諸子百傢的畫像、古代書院的場景、山水畫、人物畫等,將讀者帶迴那個思想活躍的時代,讓抽象的思想變得具體可感。而一些古代經典著作的古籍插圖、書法作品的呈現,則能讓讀者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現代藝術傢的再創作: 為瞭更好地錶現特定思想或概念,本書還可能邀請現代藝術傢進行再創作,例如描繪神話故事、抽象哲學概念的插圖,以及根據曆史記載復原的古代場景等。這些現代創作既尊重瞭曆史,又融入瞭現代的審美和錶現手法,使內容更具吸引力。 這些插圖不僅美化瞭本書的版麵,更重要的是,它們通過視覺化的方式,極大地增強瞭讀者對中國思想淵源的理解深度和廣度。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可以通過圖像獲得直觀的感受,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中國思想的博大精深。 結語 《中國思想之淵源(插圖版)》是一部值得所有對中華文明感興趣的讀者深入閱讀的著作。它以其豐富的曆史內涵、深刻的思想洞見和精美的視覺呈現,為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古代思想的窗口。通過這本書,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曆史,更能從中汲取智慧,反思當下,展望未來,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它是一部關於“根”的書,也是一部關於“魂”的書,引導我們探尋中國思想的深厚底蘊,感受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