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家绝艺录·旦行篇壹编

京剧大家绝艺录·旦行篇壹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封杰 编
图书标签:
  • 京剧
  • 旦行
  • 戏曲
  • 传统艺术
  • 表演艺术
  • 文化
  • 艺术
  • 戏曲旦角
  • 京剧艺术
  • 绝艺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2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920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京剧大家绝艺录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的姊妹篇,延续了“武生篇”的统一风格,汇集了十六位目前在世的老一辈旦行名家,主要请他们讲述诸位名师的独特之处。如年逾九旬的于玉蘅(北京)老师示范了当年王瑶卿先生说戏设腔讲究的规范和京白、韵白的规矩;年已八十六岁高龄的王君青(西安)老师将在尚小云先生身边所学的尚派演唱风格,其吐字、发音、气口、韵味做了系统地总结;七十岁开外的钟荣(南京)老师把从新艳秋、王吟秋等前辈继承来的程派表演真谛倾囊而授……
  “京剧大家绝艺录”系列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展的京剧艺术资料抢救工作,着力从众多京剧艺术大家们那里搜集整理艺术结晶,把一批批特色鲜明的精湛技艺汇总成册成图成像,通过学子们严谨规范的学习继承,使之薪火相传,绵延不断。该丛书是对各个京剧流派、行当的艺术大家精湛创新技艺与丰厚艺术积累,这些饱蘸着艺术家汗水的晶莹剔透的艺术成果,既是京剧艺术得以熠熠发光的珍贵宝藏,也是启迪和滋养京剧少年们的营养精华。

作者简介

  封杰,出生于1968年,北京人。《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发表文章百余篇,涉及京剧沙龙、菊坛谈往、人物专访、京剧剧评等栏目。记载了京剧艺术发展的历程,道出了京剧人的心声。十几年来,文章相继发表在《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中国戏剧》《文化月刊》《人民日报》等报刊。出版著作《京剧名宿访谈》(撰著)、《京剧名宿访谈续编》(撰著)、《京剧名宿访谈叁编》(撰著)、《岳上清晖》(主编)、《京剧说苑》(主编)、《琴韵—京胡艺术论文集》(编委)、《程派完全手册》(编辑)、《倪茂才京剧唱腔选》(编审)。策划京剧数字电影《孟母三迁》。2012年荣获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颁发的“弘扬京昆艺术特殊贡献奖”。2013年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颁发的全国戏剧文化奖“戏剧专著金奖”。现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荀慧生艺术流派发展中心副理事长、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戏曲评论中心特聘专家、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顾问。

目录

吴吟秋..................................... 1
于玉蘅..................................... 16
李文敏..................................... 36
王志怡..................................... 59
李鸣岩..................................... 73
王君青..................................... 88
班世超..................................... 96
薛亚萍..................................... 108
谢锐青..................................... 125
沈福存..................................... 145
李 莉..................................... 158
钟 荣..................................... 174
杨淑蕊..................................... 192
张南云..................................... 207
张敏智..................................... 217
周百穗..................................... 231
后 记..................................... 245

精彩书摘

  张南云
  封杰:京剧博大精深,很多京剧前辈身上饱含着精湛的技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大家绝艺录》,今天请来的是上海京剧院京剧名家张南云先生。
  张老师,您好!
  张南云:您好!
  封杰:我听说您是青衣、花旦两门抱。
  张南云:反正什么都演演,都尝试尝试。
  封杰:您说青衣它有什么标准?
  张南云:青衣主要是它要表现内心的活动,它不像年轻的,是什么很奔放的,很有爆发性的。青衣比较有内涵,也蛮难掌握的。大青衣、闺门旦都有区别的。它的要求就是内在、内涵,用各种形式方法,有的时候花旦也有可能就用一下。但是这种用,你根据这个人物的需要,怎么糅进去,能够表现青衣的。比方说王宝钏这是大青衣,出来的时候我们京剧就是讲究台风,台风就是我们演员本身的气质,就代表了你一出来就知道你这个人的分量是什么,这个人的内在是什么,她怎么生存。
  封杰:您说到王宝钏,她每场出来的时候身份都不一样,环境都不一样,您能给我们示范一下吗,好比说《三击掌》她的出场,她的身份。
  张南云:《三击掌》出来,这个时候她的身份是大小姐,有那么多的丫鬟伺候着,出来是凤冠、宫衣,很有身份的,气派很大的。这样是一种。等王宝钏在《武家坡》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就是吃苦菜了,但是我们京剧有唱段,有音乐,有过门,有情绪,有旋律,抒发她的感情,抒发她的内在,她这一脑门子思念薛平贵,我愿意忠于薛平贵,我抛弃了我的富贵生活,我愿意在这儿寒窑里生活。她那个内在不全是沉重,也有沉重,但是她也很自信和自豪。她就拿着篮子,这又不一样了,表现她生活苦了多少年了,这是我们京剧的手法,出场的手法,有人来叫她,或者是看她。她就唱她的内心,但是心里还装着是什么样的人,脑子不知道要她空白,因为我们京剧有特点就是我们要唱,唱出我们的特色。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形式来,比如说,那一旁站定了一位军官,大概是他喽?我也不好主动上前,我怎么办呢?我还是假装挖我的苦菜,要是他看见我,他会来问我的。她老是离不开她这块地方,因为她靠这块地方生存,这就是我对《武家坡》出场的理解。不知道能不能切题,我是这样。《算军粮》就变太多了,为什么要这样,我不是光对爹爹这样,旁边坐着魏虎这帮人,我就要给他们看看,我穷的时候你们对我什么样,现在我该也有点回报他们的意思,这就是算粮的态度。
  出来之后,很自豪,这就稍微有一点花旦的那个喜悦心情,这点观众也跟着你。就是说我们演员在舞台上,你什么心情,观众就是什么心情。我们要有一定的,不是说本事,要有一定的内在,我们要把观众吸引过来,吸引观众干什么?不是光让观众喝彩,让观众跟我们一起在舞台上生活,到最后观众会爆发的,不要着急,不要为一个词一个腔,非给我叫好,不叫好这出戏失败了,不对,我不是这样认为的。我认为这出戏安安静静的,让观众看得舒服,有滋有味,鸦雀无声的。最后观众总爆发,那心里才舒服,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图片2.jpg]
  梅兰芳与张南云合影
  《大登殿》,不一样了,一个是她着急听说要斩她爸爸,这薛平贵不能啊,再不好你也不能,我的想法就是宽宏大量,肚子里能撑船,不能杀自己的父亲。这个时候就是想到父亲当时也是为我好,怕我受穷,但是这个时候我要出来替父亲说句话,出来不一样,她这个穿戴凤冠,端带,那就用不着亮相了,用不着这个了,直接奔大殿上去了,不得了,这要出事了。走到这儿,快不行,“刀下”,这地方要有表现。我们老法,“刀下留人”。我要演,我就不,刀下留人,可别开刀,等一等,挂着戏出来了,她本身就是大小姐,又是娘娘,她又挂着这个急切的心情出来,她必须要有这种感情,我得上殿,我得为什么什么。我父亲虽然不好,你别忘了我妈待你可好,看我的面子吧。一看不是,那不行,我太不孝了,撞龙柱,那时候赦了,快点吧,(唱戏)。我是这样理解的。
  封杰:张老师,刚才您给我们示范了青衣的标准、规格。想问您花旦的标准,您有什么要求呢?
  张南云:现在有这么一个说法,也是我自己的感受,演青衣的人要能唱花旦,这个花旦感觉很稳重,也很舒服,这是我自己感觉。演花旦的人要能唱青衣,感觉到青衣很活,这个人物就好像很活,这两者之间实际上不矛盾,就是一个年轻点,一个岁数大点,一个有钱的,一个小家碧玉的,稳重点有文化什么的,就这么一个区别。因为咱们戏曲就是生旦净丑,分得清楚。
  [图片3.jpg]
  《红娘》,张南云饰红娘
  封杰:您说到花旦的要求,您挑一出戏也跟我们说说这个花旦的标准,示范示范。
  张南云:说老实话,我七岁就开始学戏了。我的开蒙老师是谁,富连成的花旦。现在咱们都是“啊哈”,他说不对,什么“啊哈”,“啊哈”。你说是“啊哈”,那时候我不懂,(唱戏)。他是那么一个比方。实际上他就是人很亮,花旦就是(唱戏),就走在这儿,(唱戏),还有点天真那个样,有点站不住了。坐,师父也告诉了,在台上绝不能满屁股坐,这是难看,一定要半坐半斜,人就漂亮。(唱戏)。就是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塑像,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这就是我们京剧的特色,也是表现人物的手法,我们的动作,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人物服务的。
  封杰:张老师,我听说您有一出《百花赠剑》,因为现在舞台上见得比较少,您给我们说说这个戏,也给我们示范示范好不好。
  张南云:这个江花佑迎接她,叫她起来,让女兵下去,不说话,就这样,她很傲气。脱斗篷,怎么没人接呀,干吗呢,看见没有。她赶紧拿走。她要查一遍她的房间,怎么有酒味啊,怎么回事?哪儿来的?有酒味,这丫头偷着喝酒来着,讨厌。她这儿有个斜桌,凳子摆好,算了,不去理她,摆范儿。把剑搁好了,拿来,她这剑老不离手,老是这样,扶着剑筒。告诉她,反了,搁着,一挡她,一闻,没喝,算了。听她,这丫头这懒哪,撤凳子,拿剑,一拍桌子,气坏了,哪儿来的。走,翻身,砍下去。哪儿来的这个人,不行,杀,家伙又一推,看。剑,搁剑十字架,看,相貌不错呀,说话气质也很好,这都是剑,(唱戏)逃。给观众点笑容,合剑。实际上耳朵听着呢,我们入剑,归座,扶着剑,准备。这剑一直不离手,叫他起来。我有印象,不看他,就听他,是这个原因他来的。起来,还不看他,耳朵听他,上我这儿来了,背手,查。他要逃,他要走,不行,没问清楚。多嘴,讨厌。这个人很有感情啊,很懂得报恩啊。江花佑看看哪里翻墙可越,送他出去,叫他走吧走吧。这时候心里头已经有点不舍。真要走,这人还可以,走了。稍微一看,推进来了,俩一碰脸,(唱戏)下意识地(唱戏)这个是大蹲。太慢了,这个时候就抒发我们自己内心,从鞋子底看到他眼睛,自己也觉得拿灯,走,跟我走,还想看他一眼,越来越暴露了。
  [图片4.jpg]
  《勘玉钏》,张南云饰韩玉姐
  下坡,一闪腰,拽,交灯。他在我们前头,给他照一下。真的要走了,看那后影,一直看,就是吐给他心似的。还是看影,走了没有,随随便便,这少女的心情,脑子里全是海生。爆发性的,圆场。没想到他还在,受不了,让他听见了。大圆场,想跑,想跑,没跑得了,让海生劫住。抒发感情,下意识地碰手,水袖,又想跑,又拦住。水袖,半圆场。这是少女的心情,你可别听见,但是又想让他听见,我方才讲的言语你可曾听见?没听见,好的。他都记在心里头,没什么可隐瞒的了,但凭你吧。反正我们就背身也好,什么也好,都不要脱离这个戏,他说话我们要听进去。翎子,看他,害臊,放翎子,还在听,双翎子。太好了,行了,穿过去。干吗?你不起来,为什么,什么?叫我,不行,胡说八道,不行。他瞪我们,咱们蹉步,跪下,两个人明示。一个,两个,互相搀,起来。两个人刚想亲,不行,要到长亭一叙,不可,若被人看见岂不留成话柄。去吧,还是让他走,去吧。他又拽你,拽你,你甩他,翻袖子,蹉步。又是大圆场,走在这个尖上,往前退,水袖,火了,公主身份拿出来,他又来揉你。实在火了,拔剑,变步,他是这个没规没矩的。他一点我们,拔剑要杀他,一看他害怕了,一抿嘴,跟他闹着玩呢。
  [图片5.jpg]
  《百花赠剑》,张南云饰百花公主
  我今天就是要杀你,他把脖子给我,咱们退退退,一漫他。这一段整个的就围绕着爱情抒发,就是爱情大爆炸。百花公主这时候,很长的。就这个蹉步,宝剑抽开。他那么走,我们这么走,在这个犄角,发脾气了,翎子,蹉步,哄她,别生气。这什么都没有啊,抽剑,我这里有宝剑两口,其中一口递给他,以做定情之证。双进门,“好男儿必须要凌云志高,”一推他,怎么样,偷偷地,共把情来挑。后面,拿剑,两个人搭十字。过来之后,两个人绕弯子双十字,一个,我挨一下,他挨下。两个,搭回来。两个人刚想亲近,他妹妹来了,一躲开。不杀于他,我这里当面谢过,怀疑,你是他的什么人?我是他的,什么?一看,我倒被他们捉弄了,入剑,天亮了,天色不早,兄长去吧。这时候该是真的走了,这个心,反正过来的人知道,海生去吧,就跟那个去就不一样。这眼睛老盯着他,俩人一搭手,江花佑又过来,“准备相思叫人难”,看他,这个看就不一样了,他跪下,拿翎子搀他。看他,看他越走越远,看他越走越远,放翎子。
  封杰:张老师,刚才给我们示范了青衣和花旦的表演真谛,使我们觉得京剧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好的,谢谢您!
  张南云:谢谢!
  采访于2015年12月10日
  【后记】
  真佛、真经、真学
  封杰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创办六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着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宗旨,使戏曲“真经”在学院得到完整的留存。如今,在互联网的时代戏曲将怎样面对新形势,并如何为这个新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北戏”的领导班子首先考虑到戏曲演出能够在舞台上得以大发光彩,必须具有深厚的基础、坚实的功底。“出人”、“出戏”是对戏曲行业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培养新生代戏曲人才的教育园地,首要的是“出人”。但要“出人”的前提,必须要将那些见过“真佛”的老演员,把他们曾经念过的“真经”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记录下来,使后继者从中悟到“真学”!
  《京剧大家绝艺录》“旦行篇”(壹编)是继“武生篇”之后的姊妹篇。此书中的采访形势仍保持、延续了“武生篇”的统一风格,被访问者将几十年前与那些大师或名家们,也就是咱们非常景仰的“真佛”所取得的“真经”,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传授。如年逾九旬的于玉蘅(北京)老师在“惊堂木”的隐约声中,示范了当年王瑶卿先生说戏设腔讲究的规范和京白、韵白的规矩;年已八十六岁高龄的王君青(西安)老师将在尚小云先生身边所学的尚派演唱风格,其吐字、发音、气口、韵味做了系统地总结;七十岁开外的钟荣(南京)老师把从新艳秋、王吟秋等前辈处继承来的程派表演真谛倾囊而授;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王志怡(北京)老师,不但示范了梅派早期剧目《西施》的身段,而且还详实讲述了理论根据;尚小云先生文武并重的戏《擂鼓战金山》远离舞台多年,如今周百穗(贵州)老师在【将军令】的曲牌声中,将梁红玉指挥将士的鼓套子做以完美演绎,再现了尚派讲究的“文戏武唱”与“武戏文演”的精髓;黄腔的“嗲”是多年来大家共享的神韵、共谈的话题,今天在张敏智(上海)老师的追忆中使我们真正了解到黄桂秋先生的艺术是多么的讲究;当今李派老旦魁首李鸣岩(北京)老师不仅深谙李多奎先生的艺术,而且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又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关键是李老师还将一段老旦独有的板式唱段保留下来;《百花公主》的故事,程砚秋、言慧珠、李玉茹等前辈各自以不同的表演形式来演绎,今年已八十岁的张南云(上海)老师在当年演出录音的“伴奏”下,完整地将“百花公主”的表演身段“走”了出来;张君秋先生的演唱艺术“清亮、甜脆”,在吴吟秋、薛亚萍老师的演示下,道出张派艺术的精髓,而从美国归来的杨淑蕊老师更对张先生饰演的人物内心活动又分析得很透彻;班世超(宁夏)老师是京剧史上著名科班之一富连成社“世”字科目前唯一健在的老人,他对京剧武旦表演的规范和要领虽然只是做了稍微的总结,但真谛永存。
  十六位旦行艺术家的真知灼见体现出了“真佛”、“真经”、“真学”,对我们学习传统艺术是何等重要!这本书只是旦行领域中沧海一粟,之后我们还会采访更多的艺术家,像孙毓敏、王婉华、栾广平、李蔷华等老师已经做好了编辑工作。可喜的是,此项工程得到了“北戏”领导的关心和各部门的鼎力配合,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像上海的周津羽为了使我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拍摄任务,特意联系到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解决了拍摄场地,我们才得以完成了对每位艺术家的采访工作。然而,我通过两年多来采访到的三十二位艺术家,感悟到艺术虽然有其规范,但这些规范不是死的,而是自由的。正是这种自由,才使得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们能够创造出无穷的优秀作品。当然,我们摄制、编辑这套丛书(另有光盘发售)不是让后继者受其约束,而是从中寻得创作自由。希望喜欢这套丛书的人,可以配合光盘欣赏,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生活之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不可能有相同的艺术,如果那样我们的艺术也就肤浅成“模仿”了!
  2016年4月13日·竟成轩
  ……

前言/序言

  序
  刘侗
  从来没有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像京剧这般讲究。她讲究剧目角色行当分类为生旦净丑;讲究舞台装置彰显不同流派的特点,使守旧充满个性化;讲究演员的表演要充分运用唱做念打这四功和手眼身法步这五法,进行人物塑造和情感抒发;讲究以规范的程式化动作进行人物表演,开展戏剧情境;讲究以个性化的脸谱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讲究以不同的盔头和服装来区分剧中人物的身份;她讲究道白,讲究唱腔;讲究在先辈的成果上结合演员自身的条件不断艺术创新……因为讲究,京剧艺术从而博大精深;因为讲究,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的传承成为一门独特的非常讲究的教学。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就是进行了六十多年京剧艺术教学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校。“北戏”的京剧艺术教学充分尊重了艺术规律和艺术教育规律,这就是京剧教学中的讲究。讲究因材施教,讲究艺术实践,讲究规范教学,讲究专家指导教学。“规范教学、专家指导、突出实践、注重创新、服务社会、传承发展”,这是“北戏”鲜明的教学模式,也是京剧艺术传承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不二法则。因而“北戏”的大门是向社会打开着的,学生们走出去,不断艺术实践,服务社会,观摩交流,提高自己;专家们走进来,以精湛的艺术滋养莘莘学子,哺育他们健康成长,使之成长为京剧艺术未来的栋梁之材。
  打开大门请进来走上课堂的,还应该有来自于各个京剧流派、各个行当的艺术大家们的精湛创新技艺与丰厚艺术积累,这些饱蘸着艺术家汗水的晶莹剔透的艺术成果,既是京剧艺术得以熠熠发光的珍贵宝藏,也是启迪和滋养京剧少年们的营养精华。因此,我们专门开展了系统的京剧艺术资料抢救录制工作,着力从众多京剧艺术大家们那里搜集整理艺术结晶,把一批批特色鲜明的精湛技艺汇总成册成图成像,通过学子们严谨规范的学习继承,使之薪火相传,绵延不断。
  我们的京剧教育,得这样讲究。因为有什么样的京剧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京剧未来;因为传承国粹,“北戏”有责,责大比天。
  2015年5月10日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京剧大家绝艺录·旦行篇壹编》的图书的简介。 --- 《京剧大家绝艺录·旦行篇壹编》图书简介 导言:青衣的千面风华与绝技传承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魅力之所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舞台上那些光彩夺目、变化万千的旦角艺术。从雍容华贵的贵妃到刚烈正直的巾帼英雄,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到饱经风霜的母亲,旦行艺术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构建了一个广阔而细腻的女性形象宇宙。 《京剧大家绝艺录·旦行篇壹编》并非一部简单的流派汇编,它是一次深入京剧旦角艺术核心的探寻之旅。本书聚焦于“绝艺”二字,旨在梳理和记录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旦角大师们,是如何通过终身的磨砺,将技巧、情感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表演体系。本书的“壹编”侧重于旦行艺术的基石性与开创性阶段,呈现了早期旦角艺术的奠基者们如何从传统戏曲的桎梏中挣脱,为后世的旦角表演奠定了坚实而多样的基础。 第一部:青衣的起源与奠基——从“彩旦”到“正旦”的嬗变 本书的开篇部分,详尽地追溯了京剧旦角艺术的源头。在早期京剧(徽班进京时期),旦角的角色划分尚未如今日般泾渭分明,多由男性演员扮演,带有浓厚的“彩旦”遗风。 第一章 早期旦角的角色定位与化妆之谜: 本章深入探讨了早期的旦角扮相与表演风格。通过对历史文献、戏班档案以及早期戏曲画谱的考证,揭示了“一副面孔,万种风情”的初步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早期旦角如何通过服饰、头面和程式化的身段,初步确立“闺门旦”和“老旦”的基础框架。我们特别关注了在那个时代,男旦演员如何运用他们对女性细腻心理的独特理解,在有限的舞台语言中,实现突破性的艺术表达。 第二章 程长庚及其对旦角的早期影响: 程长庚作为徽班的领袖,其艺术成就彪炳史册。本章分析了程派对旦角艺术的初期影响,特别是其对“韵味”的强调,如何为后来的青衣艺术注入了深沉的内涵。尽管程先生以老生见长,但他对戏曲整体格律的把控,直接影响了早期旦角对音乐旋律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第二章 老生派下的旦角影子: 本章着重考察了在京剧初创期,旦角艺术往往依附于主要行当(如老生、武生)的艺术风格而发展的现象。通过分析如《搜孤救母》中部分旦角的身段设计,展示了早期京剧舞台上行当界限相对模糊,艺术语言尚未完全定型的生动图景。 第二部:旦行艺术的第一次高峰——“四大名旦”前的时代群星 如果说京剧旦行艺术是百花齐放,那么在“四大名旦”横空出世之前,有一批承前启后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对旦行艺术进行了关键性的革新。 第三章 尚派的先声:尚小云的早期探索与“尚派”雏形: 尚小云先生以其刚健清亮、充满巾帼之气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本书深入剖析了尚派艺术的早期特点,即对高腔的运用和对须生架势的融入,如何为后来的“尚派”——尤其是在表现刚烈女性角色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细致地解构了尚派身段中蕴含的力量感和叙事性。 第四章 荀派的灵动与“灵巧做派”的建立: 荀慧生先生的艺术,以其娇俏、婉约和极其丰富的“做工”著称。本章侧重于荀派艺术中对细节的捕捉。无论是眼神的流转、手势的轻拂,还是水袖的运用,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本书特别梳理了荀先生如何将民间曲艺的灵动融入学院派的规范,形成其独一无二的“灵巧做派”,使得荀派旦角在塑造机敏、活泼的女性角色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第五章 程派青衣的“韵”与“腔”:程砚秋的内敛与深沉: 程砚秋先生的艺术,代表了京剧旦行对音乐美学追求的极致。本章聚焦于程派艺术的“以情带声,以腔塑人”的精髓。我们通过对《锁麟囊》等代表作的唱段分析,展示了程腔的“抑扬顿挫”与“水磨腔”的独特之处。程派青衣的“含蓄美”,并非缺乏激情,而是将所有情感内化于唱腔的悠长与婉转之中,形成一种内敛而磅礴的艺术张力。 第三部:绝艺的精微之处——做功与程式的拆解分析 “绝艺”不仅在于唱腔的优美,更在于对程式的掌握与创新。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旦行表演中的核心技术环节。 第六章 水袖的“语言学”:不同流派的水袖语汇: 水袖是旦角表达情绪的“第三只手”。本章将四大名旦(在本篇中涵盖了对奠基者的继承性分析)的水袖处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例如,程派水袖的“拖曳”与尚派水袖的“抖撒”之间,蕴含着怎样的角色心境差异?我们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拆解了如“拂袖”、“顿袖”、“抛袖”等基本功法在不同流派中的细微差别。 第七章 戏靴与身段:无声胜有声的步伐艺术: 旦角的身段,尤其是在穿戴高跷(马蹄)的情况下,对演员的平衡感和节奏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章探讨了旦行中“台步”的程式化意义,从“碎步”、“小碎步”到表现焦急、迟疑、沉思的特定步法,分析了这些动作如何与唱腔和剧情发展形成精准的咬合。 第八章 脸谱与“相”的融合:旦角化装的审美哲学: 与花脸的程式化脸谱不同,旦角的化装追求“似真而微近仙”。本章研究了旦角化装的流派差异,如青衣的素雅、花旦的艳丽,以及老旦的写实。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瘕、腮红、眉式的微调,来瞬间定位角色在剧本中的身份和年龄,实现“一上台,观众便知其身份”的艺术效果。 结语:传承的重量与未来的视野 《京剧大家绝艺录·旦行篇壹编》的完成,旨在为专业研究者提供扎实的史料依据,为戏曲爱好者揭示旦行艺术背后的深刻逻辑,更为青年演员提供一份精炼的艺术导航图。本书中所记录的,是数代艺术家用血汗和心血铸就的舞台奇迹。它们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活着的、需要不断被理解和继承的生命艺术。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些“绝艺”的深度剖析,能激发新一代的艺术家们,在继承中创新,使京剧旦行的风采得以永续流芳。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对“传承”二字的深刻理解和展现。京剧艺术的精髓,很多时候不在于舞台上那一瞬间的爆发,而在于代代相传的“心法”——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决定艺术高度的微妙感悟。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对“衣钵相传”的案例剖析,成功地将这种无形的力量具象化了。我仿佛能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们对晚辈的教导、期许,以及晚辈们如何带着敬畏心去继承和创新。 其中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将传统功法融入现代审美,这一点让我尤其赞赏。艺术若要长青,就必须与时俱进。书中并没有鼓吹复古或盲目求新,而是探讨了如何在坚守京剧本体精神的前提下,让旦角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这不仅仅是对几位名家的致敬,更是对京剧未来的一种负责任的展望。读完后,我感到胸中有股热流涌动,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京剧旦角的艺术殿堂的大门!我作为一个京剧爱好者,一直对旦角的表演艺术充满好奇与敬畏,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这份“美”的深入探索欲。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划的艺术之旅的导览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旦角流派传承脉络的梳理,那种如同历史学家般的严谨,又饱含着对艺术家的深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些梨园风云变幻的年代。 书中对几位早期旦角名家的生平和艺术特点的描绘,简直是栩栩如生。我读到对她们身段、唱腔的细腻捕捉时,几乎能“听”到那些婉转悠扬的唱段,能“看”到那些水袖翻飞的身姿。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她们在艺术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与坚持,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砺,让这份“美”显得愈发珍贵和动人。对于新手来说,这本书是极好的入门砖,它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旦角艺术的宏大轮廓;而对于资深戏迷,书中那些深入骨髓的分析和罕见的史料,定能带来新的启发和共鸣。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但绝不是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艰涩文风。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讲述某位名家的童年轶事与早年坎坷;时而又如高山流水般,在分析唱腔技巧时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精准的力度。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我在阅读时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游走于京剧发展的历史长廊。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舞台“意境”的描绘。京剧的“虚实结合”,在旦角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用文字勾勒出的场景,比如“一桌二椅”所承载的万千气象,或是水袖一拂间的喜怒哀乐,都超越了单纯的文字描述,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境界。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京剧,如何去体会那份含蓄而又饱满的情感表达,这比单纯学习动作要深刻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每一页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提炼和打磨,没有一句废话,全是干货。对于我这种想系统学习京剧文化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知识框架。它涉及了从服装、妆容到声腔流派、剧目选择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旦角艺术体系。 我最想强调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历史细节上的严谨性。它并非空泛地赞美,而是有理有据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对旦角艺术风格的影响。例如,民国时期对女性解放思潮的反映如何在花旦的表演中找到投射,这些深刻的社会学观察,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层次。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手册,更是一部折射特定历史时期女性文化形象的史诗。读完,我感觉自己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编排和设计深感震撼。装帧的典雅不必多说,光是内容逻辑的推进就可见其匠心。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人物传记、艺术技巧的剖析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我总忍不住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经典剧目,每一次重温剧目时,都会因为书中对某个眼神、某个手势的精准解读而获得全新的感悟。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普及。它做到了既保持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这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相当罕见的成就。 特别是书中对不同旦行——青衣、花旦、武旦等——的区分和各自代表人物的艺术特点的对比分析,非常到位。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关系。例如,青衣的端庄大气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吸收花旦的灵动,从而丰富了舞台表现力。这种动态的、辩证的视角,让原本看似静止的艺术形象立刻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一部近现代京剧旦角艺术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关键是物流快。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经典,收藏。

评分

有价值的谈艺录

评分

有价值的谈艺录

评分

不错 详细 丰富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关键是物流快。

评分

还不错的一个版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