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傢絕藝錄·旦行篇壹編

京劇大傢絕藝錄·旦行篇壹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封傑 編
圖書標籤:
  • 京劇
  • 旦行
  • 戲麯
  • 傳統藝術
  • 錶演藝術
  • 文化
  • 藝術
  • 戲麯旦角
  • 京劇藝術
  • 絕藝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224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9206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京劇大傢絕藝錄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京劇大傢絕藝錄·武生篇》的姊妹篇,延續瞭“武生篇”的統一風格,匯集瞭十六位目前在世的老一輩旦行名傢,主要請他們講述諸位名師的獨特之處。如年逾九旬的於玉蘅(北京)老師示範瞭當年王瑤卿先生說戲設腔講究的規範和京白、韻白的規矩;年已八十六歲高齡的王君青(西安)老師將在尚小雲先生身邊所學的尚派演唱風格,其吐字、發音、氣口、韻味做瞭係統地總結;七十歲開外的鍾榮(南京)老師把從新艷鞦、王吟鞦等前輩繼承來的程派錶演真諦傾囊而授……
  “京劇大傢絕藝錄”係列是北京戲麯藝術職業學院開展的京劇藝術資料搶救工作,著力從眾多京劇藝術大傢們那裏搜集整理藝術結晶,把一批批特色鮮明的精湛技藝匯總成冊成圖成像,通過學子們嚴謹規範的學習繼承,使之薪火相傳,綿延不斷。該叢書是對各個京劇流派、行當的藝術大傢精湛創新技藝與豐厚藝術積纍,這些飽蘸著藝術傢汗水的晶瑩剔透的藝術成果,既是京劇藝術得以熠熠發光的珍貴寶藏,也是啓迪和滋養京劇少年們的營養精華。

作者簡介

  封傑,齣生於1968年,北京人。《中國京劇》雜誌編輯部主任,發錶文章百餘篇,涉及京劇沙龍、菊壇談往、人物專訪、京劇劇評等欄目。記載瞭京劇藝術發展的曆程,道齣瞭京劇人的心聲。十幾年來,文章相繼發錶在《戲劇電影報》《梨園周刊》《中國戲劇》《文化月刊》《人民日報》等報刊。齣版著作《京劇名宿訪談》(撰著)、《京劇名宿訪談續編》(撰著)、《京劇名宿訪談叁編》(撰著)、《嶽上清暉》(主編)、《京劇說苑》(主編)、《琴韻—京鬍藝術論文集》(編委)、《程派完全手冊》(編輯)、《倪茂纔京劇唱腔選》(編審)。策劃京劇數字電影《孟母三遷》。2012年榮獲北京京劇昆麯振興協會頒發的“弘揚京昆藝術特殊貢獻奬”。2013年榮獲中國戲劇文學學會頒發的全國戲劇文化奬“戲劇專著金奬”。現為: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北京戲劇傢協會會員、上海市荀慧生藝術流派發展中心副理事長、北京京劇昆麯振興協會理事、中國戲麯學院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戲麯評論中心特聘專傢、張火丁京劇程派藝術傳承中心顧問。

目錄

吳吟鞦..................................... 1
於玉蘅..................................... 16
李文敏..................................... 36
王誌怡..................................... 59
李鳴岩..................................... 73
王君青..................................... 88
班世超..................................... 96
薛亞萍..................................... 108
謝銳青..................................... 125
瀋福存..................................... 145
李 莉..................................... 158
鍾 榮..................................... 174
楊淑蕊..................................... 192
張南雲..................................... 207
張敏智..................................... 217
周百穗..................................... 231
後 記..................................... 245

精彩書摘

  張南雲
  封傑:京劇博大精深,很多京劇前輩身上飽含著精湛的技藝,北京戲麯藝術職業學院《京劇大傢絕藝錄》,今天請來的是上海京劇院京劇名傢張南雲先生。
  張老師,您好!
  張南雲:您好!
  封傑:我聽說您是青衣、花旦兩門抱。
  張南雲:反正什麼都演演,都嘗試嘗試。
  封傑:您說青衣它有什麼標準?
  張南雲:青衣主要是它要錶現內心的活動,它不像年輕的,是什麼很奔放的,很有爆發性的。青衣比較有內涵,也蠻難掌握的。大青衣、閨門旦都有區彆的。它的要求就是內在、內涵,用各種形式方法,有的時候花旦也有可能就用一下。但是這種用,你根據這個人物的需要,怎麼糅進去,能夠錶現青衣的。比方說王寶釧這是大青衣,齣來的時候我們京劇就是講究颱風,颱風就是我們演員本身的氣質,就代錶瞭你一齣來就知道你這個人的分量是什麼,這個人的內在是什麼,她怎麼生存。
  封傑:您說到王寶釧,她每場齣來的時候身份都不一樣,環境都不一樣,您能給我們示範一下嗎,好比說《三擊掌》她的齣場,她的身份。
  張南雲:《三擊掌》齣來,這個時候她的身份是大小姐,有那麼多的丫鬟伺候著,齣來是鳳冠、宮衣,很有身份的,氣派很大的。這樣是一種。等王寶釧在《武傢坡》的時候,就不一樣瞭,就是吃苦菜瞭,但是我們京劇有唱段,有音樂,有過門,有情緒,有鏇律,抒發她的感情,抒發她的內在,她這一腦門子思念薛平貴,我願意忠於薛平貴,我拋棄瞭我的富貴生活,我願意在這兒寒窯裏生活。她那個內在不全是沉重,也有沉重,但是她也很自信和自豪。她就拿著籃子,這又不一樣瞭,錶現她生活苦瞭多少年瞭,這是我們京劇的手法,齣場的手法,有人來叫她,或者是看她。她就唱她的內心,但是心裏還裝著是什麼樣的人,腦子不知道要她空白,因為我們京劇有特點就是我們要唱,唱齣我們的特色。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有一種形式來,比如說,那一旁站定瞭一位軍官,大概是他嘍?我也不好主動上前,我怎麼辦呢?我還是假裝挖我的苦菜,要是他看見我,他會來問我的。她老是離不開她這塊地方,因為她靠這塊地方生存,這就是我對《武傢坡》齣場的理解。不知道能不能切題,我是這樣。《算軍糧》就變太多瞭,為什麼要這樣,我不是光對爹爹這樣,旁邊坐著魏虎這幫人,我就要給他們看看,我窮的時候你們對我什麼樣,現在我該也有點迴報他們的意思,這就是算糧的態度。
  齣來之後,很自豪,這就稍微有一點花旦的那個喜悅心情,這點觀眾也跟著你。就是說我們演員在舞颱上,你什麼心情,觀眾就是什麼心情。我們要有一定的,不是說本事,要有一定的內在,我們要把觀眾吸引過來,吸引觀眾乾什麼?不是光讓觀眾喝彩,讓觀眾跟我們一起在舞颱上生活,到最後觀眾會爆發的,不要著急,不要為一個詞一個腔,非給我叫好,不叫好這齣戲失敗瞭,不對,我不是這樣認為的。我認為這齣戲安安靜靜的,讓觀眾看得舒服,有滋有味,鴉雀無聲的。最後觀眾總爆發,那心裏纔舒服,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對不對。
  [圖片2.jpg]
  梅蘭芳與張南雲閤影
  《大登殿》,不一樣瞭,一個是她著急聽說要斬她爸爸,這薛平貴不能啊,再不好你也不能,我的想法就是寬宏大量,肚子裏能撐船,不能殺自己的父親。這個時候就是想到父親當時也是為我好,怕我受窮,但是這個時候我要齣來替父親說句話,齣來不一樣,她這個穿戴鳳冠,端帶,那就用不著亮相瞭,用不著這個瞭,直接奔大殿上去瞭,不得瞭,這要齣事瞭。走到這兒,快不行,“刀下”,這地方要有錶現。我們老法,“刀下留人”。我要演,我就不,刀下留人,可彆開刀,等一等,掛著戲齣來瞭,她本身就是大小姐,又是娘娘,她又掛著這個急切的心情齣來,她必須要有這種感情,我得上殿,我得為什麼什麼。我父親雖然不好,你彆忘瞭我媽待你可好,看我的麵子吧。一看不是,那不行,我太不孝瞭,撞龍柱,那時候赦瞭,快點吧,(唱戲)。我是這樣理解的。
  封傑:張老師,剛纔您給我們示範瞭青衣的標準、規格。想問您花旦的標準,您有什麼要求呢?
  張南雲:現在有這麼一個說法,也是我自己的感受,演青衣的人要能唱花旦,這個花旦感覺很穩重,也很舒服,這是我自己感覺。演花旦的人要能唱青衣,感覺到青衣很活,這個人物就好像很活,這兩者之間實際上不矛盾,就是一個年輕點,一個歲數大點,一個有錢的,一個小傢碧玉的,穩重點有文化什麼的,就這麼一個區彆。因為咱們戲麯就是生旦淨醜,分得清楚。
  [圖片3.jpg]
  《紅娘》,張南雲飾紅娘
  封傑:您說到花旦的要求,您挑一齣戲也跟我們說說這個花旦的標準,示範示範。
  張南雲:說老實話,我七歲就開始學戲瞭。我的開濛老師是誰,富連成的花旦。現在咱們都是“啊哈”,他說不對,什麼“啊哈”,“啊哈”。你說是“啊哈”,那時候我不懂,(唱戲)。他是那麼一個比方。實際上他就是人很亮,花旦就是(唱戲),就走在這兒,(唱戲),還有點天真那個樣,有點站不住瞭。坐,師父也告訴瞭,在颱上絕不能滿屁股坐,這是難看,一定要半坐半斜,人就漂亮。(唱戲)。就是每一個動作,都是一個塑像,給人一種美的感覺,這就是我們京劇的特色,也是錶現人物的手法,我們的動作,我們的一切都是為人物服務的。
  封傑:張老師,我聽說您有一齣《百花贈劍》,因為現在舞颱上見得比較少,您給我們說說這個戲,也給我們示範示範好不好。
  張南雲:這個江花佑迎接她,叫她起來,讓女兵下去,不說話,就這樣,她很傲氣。脫鬥篷,怎麼沒人接呀,乾嗎呢,看見沒有。她趕緊拿走。她要查一遍她的房間,怎麼有酒味啊,怎麼迴事?哪兒來的?有酒味,這丫頭偷著喝酒來著,討厭。她這兒有個斜桌,凳子擺好,算瞭,不去理她,擺範兒。把劍擱好瞭,拿來,她這劍老不離手,老是這樣,扶著劍筒。告訴她,反瞭,擱著,一擋她,一聞,沒喝,算瞭。聽她,這丫頭這懶哪,撤凳子,拿劍,一拍桌子,氣壞瞭,哪兒來的。走,翻身,砍下去。哪兒來的這個人,不行,殺,傢夥又一推,看。劍,擱劍十字架,看,相貌不錯呀,說話氣質也很好,這都是劍,(唱戲)逃。給觀眾點笑容,閤劍。實際上耳朵聽著呢,我們入劍,歸座,扶著劍,準備。這劍一直不離手,叫他起來。我有印象,不看他,就聽他,是這個原因他來的。起來,還不看他,耳朵聽他,上我這兒來瞭,背手,查。他要逃,他要走,不行,沒問清楚。多嘴,討厭。這個人很有感情啊,很懂得報恩啊。江花佑看看哪裏翻牆可越,送他齣去,叫他走吧走吧。這時候心裏頭已經有點不捨。真要走,這人還可以,走瞭。稍微一看,推進來瞭,倆一碰臉,(唱戲)下意識地(唱戲)這個是大蹲。太慢瞭,這個時候就抒發我們自己內心,從鞋子底看到他眼睛,自己也覺得拿燈,走,跟我走,還想看他一眼,越來越暴露瞭。
  [圖片4.jpg]
  《勘玉釧》,張南雲飾韓玉姐
  下坡,一閃腰,拽,交燈。他在我們前頭,給他照一下。真的要走瞭,看那後影,一直看,就是吐給他心似的。還是看影,走瞭沒有,隨隨便便,這少女的心情,腦子裏全是海生。爆發性的,圓場。沒想到他還在,受不瞭,讓他聽見瞭。大圓場,想跑,想跑,沒跑得瞭,讓海生劫住。抒發感情,下意識地碰手,水袖,又想跑,又攔住。水袖,半圓場。這是少女的心情,你可彆聽見,但是又想讓他聽見,我方纔講的言語你可曾聽見?沒聽見,好的。他都記在心裏頭,沒什麼可隱瞞的瞭,但憑你吧。反正我們就背身也好,什麼也好,都不要脫離這個戲,他說話我們要聽進去。翎子,看他,害臊,放翎子,還在聽,雙翎子。太好瞭,行瞭,穿過去。乾嗎?你不起來,為什麼,什麼?叫我,不行,鬍說八道,不行。他瞪我們,咱們蹉步,跪下,兩個人明示。一個,兩個,互相攙,起來。兩個人剛想親,不行,要到長亭一敘,不可,若被人看見豈不留成話柄。去吧,還是讓他走,去吧。他又拽你,拽你,你甩他,翻袖子,蹉步。又是大圓場,走在這個尖上,往前退,水袖,火瞭,公主身份拿齣來,他又來揉你。實在火瞭,拔劍,變步,他是這個沒規沒矩的。他一點我們,拔劍要殺他,一看他害怕瞭,一抿嘴,跟他鬧著玩呢。
  [圖片5.jpg]
  《百花贈劍》,張南雲飾百花公主
  我今天就是要殺你,他把脖子給我,咱們退退退,一漫他。這一段整個的就圍繞著愛情抒發,就是愛情大爆炸。百花公主這時候,很長的。就這個蹉步,寶劍抽開。他那麼走,我們這麼走,在這個犄角,發脾氣瞭,翎子,蹉步,哄她,彆生氣。這什麼都沒有啊,抽劍,我這裏有寶劍兩口,其中一口遞給他,以做定情之證。雙進門,“好男兒必須要淩雲誌高,”一推他,怎麼樣,偷偷地,共把情來挑。後麵,拿劍,兩個人搭十字。過來之後,兩個人繞彎子雙十字,一個,我挨一下,他挨下。兩個,搭迴來。兩個人剛想親近,他妹妹來瞭,一躲開。不殺於他,我這裏當麵謝過,懷疑,你是他的什麼人?我是他的,什麼?一看,我倒被他們捉弄瞭,入劍,天亮瞭,天色不早,兄長去吧。這時候該是真的走瞭,這個心,反正過來的人知道,海生去吧,就跟那個去就不一樣。這眼睛老盯著他,倆人一搭手,江花佑又過來,“準備相思叫人難”,看他,這個看就不一樣瞭,他跪下,拿翎子攙他。看他,看他越走越遠,看他越走越遠,放翎子。
  封傑:張老師,剛纔給我們示範瞭青衣和花旦的錶演真諦,使我們覺得京劇藝術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完善和豐富。好的,謝謝您!
  張南雲:謝謝!
  采訪於2015年12月10日
  【後記】
  真佛、真經、真學
  封傑
  北京戲麯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北戲”)創辦六十餘年來,始終堅持著繼承、傳播優秀傳統戲麯藝術的宗旨,使戲麯“真經”在學院得到完整的留存。如今,在互聯網的時代戲麯將怎樣麵對新形勢,並如何為這個新時代作齣應有的貢獻?“北戲”的領導班子首先考慮到戲麯演齣能夠在舞颱上得以大發光彩,必須具有深厚的基礎、堅實的功底。“齣人”、“齣戲”是對戲麯行業的基本要求,而作為培養新生代戲麯人纔的教育園地,首要的是“齣人”。但要“齣人”的前提,必須要將那些見過“真佛”的老演員,把他們曾經念過的“真經”利用先進科技手段記錄下來,使後繼者從中悟到“真學”!
  《京劇大傢絕藝錄》“旦行篇”(壹編)是繼“武生篇”之後的姊妹篇。此書中的采訪形勢仍保持、延續瞭“武生篇”的統一風格,被訪問者將幾十年前與那些大師或名傢們,也就是咱們非常景仰的“真佛”所取得的“真經”,都毫無保留地給予傳授。如年逾九旬的於玉蘅(北京)老師在“驚堂木”的隱約聲中,示範瞭當年王瑤卿先生說戲設腔講究的規範和京白、韻白的規矩;年已八十六歲高齡的王君青(西安)老師將在尚小雲先生身邊所學的尚派演唱風格,其吐字、發音、氣口、韻味做瞭係統地總結;七十歲開外的鍾榮(南京)老師把從新艷鞦、王吟鞦等前輩處繼承來的程派錶演真諦傾囊而授;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王誌怡(北京)老師,不但示範瞭梅派早期劇目《西施》的身段,而且還詳實講述瞭理論根據;尚小雲先生文武並重的戲《擂鼓戰金山》遠離舞颱多年,如今周百穗(貴州)老師在【將軍令】的麯牌聲中,將梁紅玉指揮將士的鼓套子做以完美演繹,再現瞭尚派講究的“文戲武唱”與“武戲文演”的精髓;黃腔的“嗲”是多年來大傢共享的神韻、共談的話題,今天在張敏智(上海)老師的追憶中使我們真正瞭解到黃桂鞦先生的藝術是多麼的講究;當今李派老旦魁首李鳴岩(北京)老師不僅深諳李多奎先生的藝術,而且在幾十年的演藝生涯中又積纍瞭豐富的舞颱經驗,關鍵是李老師還將一段老旦獨有的闆式唱段保留下來;《百花公主》的故事,程硯鞦、言慧珠、李玉茹等前輩各自以不同的錶演形式來演繹,今年已八十歲的張南雲(上海)老師在當年演齣錄音的“伴奏”下,完整地將“百花公主”的錶演身段“走”瞭齣來;張君鞦先生的演唱藝術“清亮、甜脆”,在吳吟鞦、薛亞萍老師的演示下,道齣張派藝術的精髓,而從美國歸來的楊淑蕊老師更對張先生飾演的人物內心活動又分析得很透徹;班世超(寜夏)老師是京劇史上著名科班之一富連成社“世”字科目前唯一健在的老人,他對京劇武旦錶演的規範和要領雖然隻是做瞭稍微的總結,但真諦永存。
  十六位旦行藝術傢的真知灼見體現齣瞭“真佛”、“真經”、“真學”,對我們學習傳統藝術是何等重要!這本書隻是旦行領域中滄海一粟,之後我們還會采訪更多的藝術傢,像孫毓敏、王婉華、欒廣平、李薔華等老師已經做好瞭編輯工作。可喜的是,此項工程得到瞭“北戲”領導的關心和各部門的鼎力配閤,以及各界人士的關注與支持。像上海的周津羽為瞭使我們能夠順利地完成拍攝任務,特意聯係到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解決瞭拍攝場地,我們纔得以完成瞭對每位藝術傢的采訪工作。然而,我通過兩年多來采訪到的三十二位藝術傢,感悟到藝術雖然有其規範,但這些規範不是死的,而是自由的。正是這種自由,纔使得我們的前輩藝術傢們能夠創造齣無窮的優秀作品。當然,我們攝製、編輯這套叢書(另有光盤發售)不是讓後繼者受其約束,而是從中尋得創作自由。希望喜歡這套叢書的人,可以配閤光盤欣賞,以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
  生活之中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自然也不可能有相同的藝術,如果那樣我們的藝術也就膚淺成“模仿”瞭!
  2016年4月13日·竟成軒
  ……

前言/序言

  序
  劉侗
  從來沒有一種舞颱錶演藝術像京劇這般講究。她講究劇目角色行當分類為生旦淨醜;講究舞颱裝置彰顯不同流派的特點,使守舊充滿個性化;講究演員的錶演要充分運用唱做念打這四功和手眼身法步這五法,進行人物塑造和情感抒發;講究以規範的程式化動作進行人物錶演,開展戲劇情境;講究以個性化的臉譜來突齣人物的性格特徵;講究以不同的盔頭和服裝來區分劇中人物的身份;她講究道白,講究唱腔;講究在先輩的成果上結閤演員自身的條件不斷藝術創新……因為講究,京劇藝術從而博大精深;因為講究,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的傳承成為一門獨特的非常講究的教學。
  北京戲麯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北戲”)就是進行瞭六十多年京劇藝術教學和後備人纔培養的學校。“北戲”的京劇藝術教學充分尊重瞭藝術規律和藝術教育規律,這就是京劇教學中的講究。講究因材施教,講究藝術實踐,講究規範教學,講究專傢指導教學。“規範教學、專傢指導、突齣實踐、注重創新、服務社會、傳承發展”,這是“北戲”鮮明的教學模式,也是京劇藝術傳承教學和人纔培養的不二法則。因而“北戲”的大門是嚮社會打開著的,學生們走齣去,不斷藝術實踐,服務社會,觀摩交流,提高自己;專傢們走進來,以精湛的藝術滋養莘莘學子,哺育他們健康成長,使之成長為京劇藝術未來的棟梁之材。
  打開大門請進來走上課堂的,還應該有來自於各個京劇流派、各個行當的藝術大傢們的精湛創新技藝與豐厚藝術積纍,這些飽蘸著藝術傢汗水的晶瑩剔透的藝術成果,既是京劇藝術得以熠熠發光的珍貴寶藏,也是啓迪和滋養京劇少年們的營養精華。因此,我們專門開展瞭係統的京劇藝術資料搶救錄製工作,著力從眾多京劇藝術大傢們那裏搜集整理藝術結晶,把一批批特色鮮明的精湛技藝匯總成冊成圖成像,通過學子們嚴謹規範的學習繼承,使之薪火相傳,綿延不斷。
  我們的京劇教育,得這樣講究。因為有什麼樣的京劇教育,就會有什麼樣的京劇未來;因為傳承國粹,“北戲”有責,責大比天。
  2015年5月10日


好的,這是一部名為《京劇大傢絕藝錄·旦行篇壹編》的圖書的簡介。 --- 《京劇大傢絕藝錄·旦行篇壹編》圖書簡介 導言:青衣的韆麵風華與絕技傳承 京劇,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其魅力之所在,很大程度上源於舞颱上那些光彩奪目、變化萬韆的旦角藝術。從雍容華貴的貴妃到剛烈正直的巾幗英雄,從天真爛漫的少女到飽經風霜的母親,旦行藝術以其獨特的唱、念、做、打,構建瞭一個廣闊而細膩的女性形象宇宙。 《京劇大傢絕藝錄·旦行篇壹編》並非一部簡單的流派匯編,它是一次深入京劇旦角藝術核心的探尋之旅。本書聚焦於“絕藝”二字,旨在梳理和記錄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旦角大師們,是如何通過終身的磨礪,將技巧、情感與時代精神融為一體,最終形成獨樹一幟的錶演體係。本書的“壹編”側重於旦行藝術的基石性與開創性階段,呈現瞭早期旦角藝術的奠基者們如何從傳統戲麯的桎梏中掙脫,為後世的旦角錶演奠定瞭堅實而多樣的基礎。 第一部:青衣的起源與奠基——從“彩旦”到“正旦”的嬗變 本書的開篇部分,詳盡地追溯瞭京劇旦角藝術的源頭。在早期京劇(徽班進京時期),旦角的角色劃分尚未如今日般涇渭分明,多由男性演員扮演,帶有濃厚的“彩旦”遺風。 第一章 早期旦角的角色定位與化妝之謎: 本章深入探討瞭早期的旦角扮相與錶演風格。通過對曆史文獻、戲班檔案以及早期戲麯畫譜的考證,揭示瞭“一副麵孔,萬種風情”的初步形成過程。重點分析瞭早期旦角如何通過服飾、頭麵和程式化的身段,初步確立“閨門旦”和“老旦”的基礎框架。我們特彆關注瞭在那個時代,男旦演員如何運用他們對女性細膩心理的獨特理解,在有限的舞颱語言中,實現突破性的藝術錶達。 第二章 程長庚及其對旦角的早期影響: 程長庚作為徽班的領袖,其藝術成就彪炳史冊。本章分析瞭程派對旦角藝術的初期影響,特彆是其對“韻味”的強調,如何為後來的青衣藝術注入瞭深沉的內涵。盡管程先生以老生見長,但他對戲麯整體格律的把控,直接影響瞭早期旦角對音樂鏇律的理解和處理方式。 第二章 老生派下的旦角影子: 本章著重考察瞭在京劇初創期,旦角藝術往往依附於主要行當(如老生、武生)的藝術風格而發展的現象。通過分析如《搜孤救母》中部分旦角的身段設計,展示瞭早期京劇舞颱上行當界限相對模糊,藝術語言尚未完全定型的生動圖景。 第二部:旦行藝術的第一次高峰——“四大名旦”前的時代群星 如果說京劇旦行藝術是百花齊放,那麼在“四大名旦”橫空齣世之前,有一批承前啓後的藝術傢,他們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對旦行藝術進行瞭關鍵性的革新。 第三章 尚派的先聲:尚小雲的早期探索與“尚派”雛形: 尚小雲先生以其剛健清亮、充滿巾幗之氣的錶演風格獨樹一幟。本書深入剖析瞭尚派藝術的早期特點,即對高腔的運用和對須生架勢的融入,如何為後來的“尚派”——尤其是在錶現剛烈女性角色時——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我們細緻地解構瞭尚派身段中蘊含的力量感和敘事性。 第四章 荀派的靈動與“靈巧做派”的建立: 荀慧生先生的藝術,以其嬌俏、婉約和極其豐富的“做工”著稱。本章側重於荀派藝術中對細節的捕捉。無論是眼神的流轉、手勢的輕拂,還是水袖的運用,都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境界。本書特彆梳理瞭荀先生如何將民間麯藝的靈動融入學院派的規範,形成其獨一無二的“靈巧做派”,使得荀派旦角在塑造機敏、活潑的女性角色時,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第五章 程派青衣的“韻”與“腔”:程硯鞦的內斂與深沉: 程硯鞦先生的藝術,代錶瞭京劇旦行對音樂美學追求的極緻。本章聚焦於程派藝術的“以情帶聲,以腔塑人”的精髓。我們通過對《鎖麟囊》等代錶作的唱段分析,展示瞭程腔的“抑揚頓挫”與“水磨腔”的獨特之處。程派青衣的“含蓄美”,並非缺乏激情,而是將所有情感內化於唱腔的悠長與婉轉之中,形成一種內斂而磅礴的藝術張力。 第三部:絕藝的精微之處——做功與程式的拆解分析 “絕藝”不僅在於唱腔的優美,更在於對程式的掌握與創新。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旦行錶演中的核心技術環節。 第六章 水袖的“語言學”:不同流派的水袖語匯: 水袖是旦角錶達情緒的“第三隻手”。本章將四大名旦(在本篇中涵蓋瞭對奠基者的繼承性分析)的水袖處理方式進行對比分析。例如,程派水袖的“拖曳”與尚派水袖的“抖撒”之間,蘊含著怎樣的角色心境差異?我們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拆解瞭如“拂袖”、“頓袖”、“拋袖”等基本功法在不同流派中的細微差彆。 第七章 戲靴與身段:無聲勝有聲的步伐藝術: 旦角的身段,尤其是在穿戴高蹺(馬蹄)的情況下,對演員的平衡感和節奏控製提齣瞭極高的要求。本章探討瞭旦行中“颱步”的程式化意義,從“碎步”、“小碎步”到錶現焦急、遲疑、沉思的特定步法,分析瞭這些動作如何與唱腔和劇情發展形成精準的咬閤。 第八章 臉譜與“相”的融閤:旦角化裝的審美哲學: 與花臉的程式化臉譜不同,旦角的化裝追求“似真而微近仙”。本章研究瞭旦角化裝的流派差異,如青衣的素雅、花旦的艷麗,以及老旦的寫實。重點分析瞭如何通過瘕、腮紅、眉式的微調,來瞬間定位角色在劇本中的身份和年齡,實現“一上颱,觀眾便知其身份”的藝術效果。 結語:傳承的重量與未來的視野 《京劇大傢絕藝錄·旦行篇壹編》的完成,旨在為專業研究者提供紮實的史料依據,為戲麯愛好者揭示旦行藝術背後的深刻邏輯,更為青年演員提供一份精煉的藝術導航圖。本書中所記錄的,是數代藝術傢用血汗和心血鑄就的舞颱奇跡。它們不僅是曆史的遺産,更是活著的、需要不斷被理解和繼承的生命藝術。我們期望,通過對這些“絕藝”的深度剖析,能激發新一代的藝術傢們,在繼承中創新,使京劇旦行的風采得以永續流芳。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對“傳承”二字的深刻理解和展現。京劇藝術的精髓,很多時候不在於舞颱上那一瞬間的爆發,而在於代代相傳的“心法”——那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決定藝術高度的微妙感悟。作者在這本書中,通過對“衣鉢相傳”的案例剖析,成功地將這種無形的力量具象化瞭。我仿佛能感受到老一輩藝術傢們對晚輩的教導、期許,以及晚輩們如何帶著敬畏心去繼承和創新。 其中有一章節專門討論瞭如何將傳統功法融入現代審美,這一點讓我尤其贊賞。藝術若要長青,就必須與時俱進。書中並沒有鼓吹復古或盲目求新,而是探討瞭如何在堅守京劇本體精神的前提下,讓旦角藝術在當代舞颱上煥發新的光彩。這不僅僅是對幾位名傢的緻敬,更是對京劇未來的一種負責任的展望。讀完後,我感到胸中有股熱流湧動,對這門古老藝術的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整體編排和設計深感震撼。裝幀的典雅不必多說,光是內容邏輯的推進就可見其匠心。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說教,而是巧妙地將曆史背景、人物傳記、藝術技巧的剖析融為一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閱讀時,我總忍不住去查閱那些被提及的經典劇目,每一次重溫劇目時,都會因為書中對某個眼神、某個手勢的精準解讀而獲得全新的感悟。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閱讀體驗,纔是真正有價值的藝術普及。它做到瞭既保持學術的深度,又不失大眾的可讀性,這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是相當罕見的成就。 特彆是書中對不同旦行——青衣、花旦、武旦等——的區分和各自代錶人物的藝術特點的對比分析,非常到位。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它們視為孤立的個體,而是探討瞭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演變關係。例如,青衣的端莊大氣是如何在曆史的演進中吸收花旦的靈動,從而豐富瞭舞颱錶現力。這種動態的、辯證的視角,讓原本看似靜止的藝術形象立刻活瞭起來,充滿瞭生命力。這本書,絕對稱得上是一部近現代京劇旦角藝術研究的裏程碑式的著作。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京劇旦角的藝術殿堂的大門!我作為一個京劇愛好者,一直對旦角的錶演藝術充滿好奇與敬畏,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對這份“美”的深入探索欲。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劃的藝術之旅的導覽圖。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旦角流派傳承脈絡的梳理,那種如同曆史學傢般的嚴謹,又飽含著對藝術傢的深情,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些梨園風雲變幻的年代。 書中對幾位早期旦角名傢的生平和藝術特點的描繪,簡直是栩栩如生。我讀到對她們身段、唱腔的細膩捕捉時,幾乎能“聽”到那些婉轉悠揚的唱段,能“看”到那些水袖翻飛的身姿。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她們在藝術道路上所付齣的艱辛與堅持,那種幾十年如一日的磨礪,讓這份“美”顯得愈發珍貴和動人。對於新手來說,這本書是極好的入門磚,它用平實的語言勾勒齣旦角藝術的宏大輪廓;而對於資深戲迷,書中那些深入骨髓的分析和罕見的史料,定能帶來新的啓發和共鳴。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但絕不是那種讓人望而卻步的艱澀文風。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如涓涓細流般娓娓道來,講述某位名傢的童年軼事與早年坎坷;時而又如高山流水般,在分析唱腔技巧時展現齣磅礴的氣勢和精準的力度。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讓我在閱讀時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跟著作者的筆觸遊走於京劇發展的曆史長廊。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舞颱“意境”的描繪。京劇的“虛實結閤”,在旦角身上體現得淋灕盡緻。作者用文字勾勒齣的場景,比如“一桌二椅”所承載的萬韆氣象,或是水袖一拂間的喜怒哀樂,都超越瞭單純的文字描述,達到瞭近乎詩意的境界。它教會瞭我如何去“看”京劇,如何去體會那份含蓄而又飽滿的情感錶達,這比單純學習動作要深刻得多。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密度非常高,每一頁都像是經過瞭精心的提煉和打磨,沒有一句廢話,全是乾貨。對於我這種想係統學習京劇文化的人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無與倫比的知識框架。它涉及瞭從服裝、妝容到聲腔流派、劇目選擇的方方麵麵,形成瞭一個立體化的旦角藝術體係。 我最想強調的是,這本書在處理曆史細節上的嚴謹性。它並非空泛地贊美,而是有理有據地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環境對旦角藝術風格的影響。例如,民國時期對女性解放思潮的反映如何在花旦的錶演中找到投射,這些深刻的社會學觀察,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層次。它不僅僅是一本藝術鑒賞手冊,更是一部摺射特定曆史時期女性文化形象的史詩。讀完,我感覺自己對京劇藝術的理解,已經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評分

有價值的談藝錄

評分

還不錯的一個版本

評分

還不錯的一個版本

評分

書的質量不錯,關鍵是物流快。

評分

書的質量不錯,關鍵是物流快。

評分

還不錯的一個版本

評分

不錯 詳細 豐富

評分

有價值的談藝錄

評分

經典,收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