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農學概論》內容主要包括緒論,作物的起源、分類和分布,作物的遺傳改良,作物生長發育與産量形成,作物與生態環境,作物生産技術,作物病、蟲、草害與防治,農副産品貯藏與加工,農田生態係統和種植製度等方麵的內容。
為瞭更好地瞭解和掌握《農學概論》的知識與理論,要求讀者具備基本的植物學、土壤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等理論知識。同時,《農學概論》所涉及的作物生産實踐性很強,建議讀者或學生注重理論聯係實際,靈活學習和運用《農學概論》所包含的理論知識與技能。
《農學概論》涉及的領域較廣,與作物生産結閤緊密,適閤農業院校非農學專業學生選作教材,同時也可供農業工作者和大專院校教師與研究生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農業的基本概念
1.1.1 農業的含義
1.1.2 農業的組成
1.1.3 農業的地位和作用
1.1.4 農業係統觀
1.1.5 我國農業發展曆程
1.1.6 我國傳統農學思想
1.1.7 西方現代農業的優點和問題
1.1.8 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戰略
1.2 農學概況
1.2.1 農學的概念與範疇
1.2.2 農學的地位與作用
1.2.3 農學的性質
1.2.4 農學的特點
1.2.5 作物學與農學的關係
1.2.6 作物生産特點
1.2.7 作物生産與糧食安全
1.3 農學發展前景展望
1.3.1 農學與農業信息技術
1.3.2 農學與生態農業
1.3.3 農學與可持續農業
1.3.4 農學與生物技術
1.3.5 農學與農業機械化
1.4 《農學概論》的教學特點
第2章 作物的起源、分類和分布
2.1 作物的起源和傳播
2.1.1 作物的概念
2.1.2 作物的起源
2.1.3 作物的起源中心
2.1.4 作物的傳播
2.2 作物的分類
2.2.1 根據作物用途和植物學係統相結閤分類
2.2.2 根據作物的生物學特性分類
2.2.3 按植物科、屬、種分類
2.3 作物的分布與生産
2.3.1 作物分布與環境條件
2.3.2 世界作物分布與生産及糧食貿易
2.3.3 中國作物分布與生産
第3章 作物的遺傳改良
3.1 作物的遺傳改良
3.1.1 作物品種概念與類型
3.1.2 作物遺傳改良的任務
3.1.3 作物育種目標的內容及製定原則
3.1.4 種質資源
3.2 作物遺傳改良的遺傳學基礎
3.2.1 遺傳學的基本概念
3.2.2 生物性狀遺傳的基本規律
3.2.3 數量性狀及其遺傳
3.3 作物的繁殖方式與育種特點
3.3.1 作物的繁殖方法
3.3.2 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育種特點
3.4 傳統作物育種的方法
3.4.1 作物育種方法相關性
3.4.2 引種
3.4.3 選擇育種
3.4.4 雜交育種
3.4.5 雜種優勢利用
3.5 作物育種的基本方法
3.5.1 細胞工程與作物育種
3.5.2 基因工程在作物改良中的應用
3.6 作物種子生産與管理
3.6.1 作物品種審定與推廣
3.6.2 種子繁育與生産體係
3.6.3 種子檢驗的主要技術
第4章 作物生長發育與産量形成
4.1 作物的發育特性與生育期
4.1.1 作物的發育特性與發育階段
4.1.2 作物的生育期
4.1.3 作物的生育時期
4.2 作物的器官建成
4.2.1 種子形態和萌發
4.2.2 營養器官的建成
……
第5章 作物與生態環境
第6章 作物生産技術
第7章 作物病、蟲、草害與防治
第8章 農副産品貯藏與加工
第9章 農田生態係統
第10章 種植製度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農學是一門服務於種植業的綜閤性很強、涵蓋範圍很廣的應用學科。本書依據編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和授課對象的特點,主要述及與大田作物生長發育密切相關的作物遺傳規律、生育規律、環境效應、栽培技術、種植製度、病蟲草害等方麵的內容,旨在使讀者從總體概貌對農學有一個較全麵係統的認識和瞭解。與以往同類型的教材相比,本書增加瞭“農田生態係統”和“農産品收獲、貯藏與利用”兩章,以突齣農作物與環境之間的互作關係和作物生産的生態效應,加強農學與其他學科的銜接和交叉,拓展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視野。
農學的研究對象是大田作物,具有生物性特點。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因素很多,且關係復雜。我國幅員遼闊,作物類型豐富,生態氣候多樣,決定瞭本書內容廣泛,其編寫與學習具有較大的難度和靈活性。要求讀者具備基本的植物學、土壤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以利於對本書所涉及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農學概論》可作為農業院校非農學專業學生的主要選修課程之一。在學習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授課內容進行精心選擇,重點介紹基本概念、共性理論和關鍵技術原理,注意提高學生對主要作物生物學規律的理性認識,增強其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應結閤各地大田作物生産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補充鮮活的案例,增強農學課程的生動性和實用性。
本書共分10章,第1章由李存東編寫,第2章由楊武德編寫,第3章由謝國生、王睿輝編寫,第4章由張永麗、孫紅春編寫,第5章由杜金哲、張麗娟編寫,第6章由馬富裕、李紹長編寫,第7章由張鳳路編寫,第8章由趙全誌編寫,第9章由劉鐵梅編寫,第10章由戴廷波編寫。
河北農業大學教授馮光明先生對全部書稿進行瞭認真審閱並提齣瞭許多寶貴意見。
本書由8所大學中多年主講《農學概論》課程的教師通力閤作編寫而成。因編者水平所限,錯誤或不妥之處難免,敬請專傢、讀者批評指正。
在本書的編寫和齣版發行過程中,承濛科學齣版社甄文全博士大力協助,在此謹錶衷心感謝。
《農學概論》 內容簡介 《農學概論》是一部係統性、全麵性地闡述現代農業科學基本理論、原理、方法及其發展趨勢的學術著作。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完整清晰的農學知識體係,不僅涵蓋瞭傳統農業的核心要素,更深入探討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前沿科技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以及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新理念的內涵與實踐。本書適閤農學相關專業學生、農業科研人員、農業生産者、涉農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對農業科學感興趣的社會各界人士閱讀。 第一章 導論:農業的起源、發展與現代農學 本章從宏觀視角齣發,追溯農業的起源及其對人類文明演進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迴顧史前農業的萌芽,分析農業技術在不同曆史時期(如鐵器時代、畜力耕作、水利工程等)的革新如何促進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隨後,重點介紹現代農學的概念、研究對象、基本特徵以及其在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麵的重要作用。我們將闡述農學與其他學科(如生物學、化學、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的交叉融閤,強調現代農學是一門多學科協同發展的綜閤性科學。同時,本章還將對當前全球農業麵臨的挑戰,如人口增長、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環境汙染等進行分析,並引齣農學發展的新方嚮和新任務。 第二章 土壤學:農業生産的根基 土壤是農業生産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本章將深入剖析土壤的形成、性質和功能。我們將詳細介紹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以及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隨後,重點探討土壤的理化性質,包括土壤質地、結構、容重、孔隙度、陽離子交換量、pH值、有機質含量等,並闡述這些性質如何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本章還將深入講解土壤肥力及其評價方法,分析土壤養分循環、轉化與供給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此外,我們將係統介紹土壤的保護與改良技術,如測土配方施肥、有機培肥、土壤修復、水土保持、耕作製度優化等,旨在實現土壤的可持續利用。 第三章 植物學與植物生理學:作物生長的奧秘 本章聚焦於植物作為農作物生産主體的生命活動。我們將從植物學角度,係統介紹農作物的主要類群(如榖物、豆類、薯類、油料作物、縴維作物、果樹、蔬菜等)的形態結構、分類特徵及其生物學特性。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深入探討植物生理學的核心內容,包括植物的光閤作用、呼吸作用、蒸散作用、水分吸收與運輸、礦質營養、激素調節、生長發育節律等。我們將詳細闡述影響這些生理過程的環境因素(光照、溫度、水分、二氧化碳濃度、養分供應等)以及作物對這些因素的響應機製。本章還將介紹植物的繁殖方式、遺傳變異及其在作物育種中的應用,為理解作物産量形成、品質形成以及抗逆性形成奠定理論基礎。 第四章 作物栽培學:精細化生産的管理藝術 作物栽培學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本章將係統闡述各類農作物的具體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我們將詳細介紹作物從播種、育苗、移栽、田間管理(包括水分管理、養分管理、病蟲草害防治、雜草控製)到收獲、産後處理的全過程。重點將放在現代作物栽培理念的體現,如精細化管理、精準農業、設施農業等。我們將分析不同氣候帶、不同土壤條件下作物的適應性以及相應的栽培對策。此外,本章還將探討輪作、間作、套種等耕作製度的設計原則,以及如何通過優化栽培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物産量和品質的潛力,同時兼顧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第五章 植物保護學:守護作物健康 病蟲草害是影響農業生産效率和産量的主要限製因素。本章將全麵介紹植物保護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術。我們將深入分析農作物主要病害、蟲害和雜草的發生規律、為害特點、診斷方法及其傳播途徑。隨後,我們將詳細闡述植物保護的策略,包括預防為主、綜閤防治的理念。本章將重點介紹各種防治技術,如農業防治(抗病蟲品種選育、輪作、間作、改變播期等)、物理防治(誘殺、隔離、阻隔等)、生物防治(利用天敵、微生物農藥等)以及化學防治(農藥的閤理選擇、使用方法、安全間隔期等)。我們將強調綠色植保和可持續植保的重要性,倡導減少農藥使用,降低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 第六章 農業機械化與工程學:提升農業生産效率 農業機械化和工程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本章將介紹農業生産過程中常用的各類機械設備及其工作原理。我們將涵蓋耕作機械、播種施肥機械、植保機械、灌溉排水機械、收獲機械、農産品初加工機械等。本章還將探討農業工程技術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如農田水利工程、溫室工程、農産品倉儲物流工程等。我們將分析農業機械化在提高勞動生産率、降低生産成本、改善作業條件、實現規模化生産等方麵的重要作用。同時,本章也將關注農業機械的節能環保、智能化發展趨勢。 第七章 農業生態學: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本章將從生態學的視角審視農業生産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我們將深入理解農業生態係統的結構、功能和演替規律,分析農業生産活動(如耕作、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對土壤、水體、空氣、生物多樣性等環境要素的影響。本章將重點闡述生態農業的理念和模式,包括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生物動力農業等,強調資源的高效利用、廢棄物的減量化和再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生態工程技術,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高效的農業生産模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後代保留健康的生態環境。 第八章 農業經濟學與管理學:現代農業的經營之道 農業生産不僅是技術活動,更是經濟活動。本章將探討農業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農業生産經營中的應用。我們將分析農業生産成本、收益、市場供求、價格形成機製等。本章將深入講解農業經營管理,包括農場經營管理、農業産業化經營、農業企業管理、農業投融資等。我們將分析農業政策、農業市場營銷、農業風險管理等內容。此外,本章還將關注農業信息化、智慧農業等新模式在提升農業經營效益和管理水平方麵的重要作用。 第九章 農業生物技術:創新農業的引擎 生物技術在現代農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章將介紹農業生物技術的主要領域和前沿進展。我們將重點闡述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在改良作物遺傳性狀、培育高産優質抗病品種方麵的應用。我們將分析微生物技術在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廢棄物處理等方麵的應用。此外,本章還將介紹生物技術在動物育種、疾病防治、水産養殖等領域的發展。我們將強調生物技術的倫理、安全和社會影響,引導讀者理性看待和應用生物技術。 第十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與未來展望:邁嚮綠色高效的農業 本章將對全書內容進行總結和升華,並展望農業的未來發展。我們將深入探討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其在農業領域的具體實踐。我們將分析如何平衡糧食生産、環境保護、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實現農業的全麵可持續發展。本章將重點關注智慧農業、精準農業、智能裝備、大數據應用等新興技術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我們將探討中國農業在保障國傢糧食安全、建設美麗鄉村、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麵的戰略任務和發展方嚮,為讀者勾勒齣未來農業的美好藍圖,激發讀者投身於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熱情。 《農學概論》力求內容科學嚴謹,語言生動易懂,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圖文並茂,希望能成為一本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啓迪意義的農學入門讀物,為推動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