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农学概论》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作物的遗传改良,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作物与生态环境,作物生产技术,作物病、虫、草害与防治,农副产品贮藏与加工,农田生态系统和种植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农学概论》的知识与理论,要求读者具备基本的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理论知识。同时,《农学概论》所涉及的作物生产实践性很强,建议读者或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学习和运用《农学概论》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农学概论》涉及的领域较广,与作物生产结合紧密,适合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学生选作教材,同时也可供农业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教师与研究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农业的基本概念
1.1.1 农业的含义
1.1.2 农业的组成
1.1.3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1.4 农业系统观
1.1.5 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1.1.6 我国传统农学思想
1.1.7 西方现代农业的优点和问题
1.1.8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战略
1.2 农学概况
1.2.1 农学的概念与范畴
1.2.2 农学的地位与作用
1.2.3 农学的性质
1.2.4 农学的特点
1.2.5 作物学与农学的关系
1.2.6 作物生产特点
1.2.7 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
1.3 农学发展前景展望
1.3.1 农学与农业信息技术
1.3.2 农学与生态农业
1.3.3 农学与可持续农业
1.3.4 农学与生物技术
1.3.5 农学与农业机械化
1.4 《农学概论》的教学特点
第2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2.1 作物的起源和传播
2.1.1 作物的概念
2.1.2 作物的起源
2.1.3 作物的起源中心
2.1.4 作物的传播
2.2 作物的分类
2.2.1 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2.2.2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2.2.3 按植物科、属、种分类
2.3 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2.3.1 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
2.3.2 世界作物分布与生产及粮食贸易
2.3.3 中国作物分布与生产
第3章 作物的遗传改良
3.1 作物的遗传改良
3.1.1 作物品种概念与类型
3.1.2 作物遗传改良的任务
3.1.3 作物育种目标的内容及制定原则
3.1.4 种质资源
3.2 作物遗传改良的遗传学基础
3.2.1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3.2.2 生物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
3.2.3 数量性状及其遗传
3.3 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
3.3.1 作物的繁殖方法
3.3.2 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育种特点
3.4 传统作物育种的方法
3.4.1 作物育种方法相关性
3.4.2 引种
3.4.3 选择育种
3.4.4 杂交育种
3.4.5 杂种优势利用
3.5 作物育种的基本方法
3.5.1 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
3.5.2 基因工程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
3.6 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
3.6.1 作物品种审定与推广
3.6.2 种子繁育与生产体系
3.6.3 种子检验的主要技术
第4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4.1 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
4.1.1 作物的发育特性与发育阶段
4.1.2 作物的生育期
4.1.3 作物的生育时期
4.2 作物的器官建成
4.2.1 种子形态和萌发
4.2.2 营养器官的建成
……
第5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6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7章 作物病、虫、草害与防治
第8章 农副产品贮藏与加工
第9章 农田生态系统
第10章 种植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农学是一门服务于种植业的综合性很强、涵盖范围很广的应用学科。本书依据编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授课对象的特点,主要述及与大田作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作物遗传规律、生育规律、环境效应、栽培技术、种植制度、病虫草害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使读者从总体概貌对农学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与以往同类型的教材相比,本书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产品收获、贮藏与利用”两章,以突出农作物与环境之间的互作关系和作物生产的生态效应,加强农学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和交叉,拓展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视野。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大田作物,具有生物性特点。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很多,且关系复杂。我国幅员辽阔,作物类型丰富,生态气候多样,决定了本书内容广泛,其编写与学习具有较大的难度和灵活性。要求读者具备基本的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利于对本书所涉及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农学概论》可作为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学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选择,重点介绍基本概念、共性理论和关键技术原理,注意提高学生对主要作物生物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增强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应结合各地大田作物生产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鲜活的案例,增强农学课程的生动性和实用性。
本书共分10章,第1章由李存东编写,第2章由杨武德编写,第3章由谢国生、王睿辉编写,第4章由张永丽、孙红春编写,第5章由杜金哲、张丽娟编写,第6章由马富裕、李绍长编写,第7章由张凤路编写,第8章由赵全志编写,第9章由刘铁梅编写,第10章由戴廷波编写。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冯光明先生对全部书稿进行了认真审阅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本书由8所大学中多年主讲《农学概论》课程的教师通力合作编写而成。因编者水平所限,错误或不妥之处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发行过程中,承蒙科学出版社甄文全博士大力协助,在此谨表衷心感谢。
《农学概论》 内容简介 《农学概论》是一部系统性、全面性地阐述现代农业科学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的学术著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农学知识体系,不仅涵盖了传统农业的核心要素,更深入探讨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前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新理念的内涵与实践。本书适合农学相关专业学生、农业科研人员、农业生产者、涉农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对农业科学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第一章 导论:农业的起源、发展与现代农学 本章从宏观视角出发,追溯农业的起源及其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回顾史前农业的萌芽,分析农业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如铁器时代、畜力耕作、水利工程等)的革新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随后,重点介绍现代农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基本特征以及其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将阐述农学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的交叉融合,强调现代农学是一门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科学。同时,本章还将对当前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进行分析,并引出农学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任务。 第二章 土壤学:农业生产的根基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本章将深入剖析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功能。我们将详细介绍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以及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随后,重点探讨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pH值、有机质含量等,并阐述这些性质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本章还将深入讲解土壤肥力及其评价方法,分析土壤养分循环、转化与供给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此外,我们将系统介绍土壤的保护与改良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有机培肥、土壤修复、水土保持、耕作制度优化等,旨在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章 植物学与植物生理学:作物生长的奥秘 本章聚焦于植物作为农作物生产主体的生命活动。我们将从植物学角度,系统介绍农作物的主要类群(如谷物、豆类、薯类、油料作物、纤维作物、果树、蔬菜等)的形态结构、分类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植物生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散作用、水分吸收与运输、矿质营养、激素调节、生长发育节律等。我们将详细阐述影响这些生理过程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浓度、养分供应等)以及作物对这些因素的响应机制。本章还将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遗传变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为理解作物产量形成、品质形成以及抗逆性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章 作物栽培学:精细化生产的管理艺术 作物栽培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本章将系统阐述各类农作物的具体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我们将详细介绍作物从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包括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杂草控制)到收获、产后处理的全过程。重点将放在现代作物栽培理念的体现,如精细化管理、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我们将分析不同气候带、不同土壤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以及相应的栽培对策。此外,本章还将探讨轮作、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栽培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潜力,同时兼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第五章 植物保护学:守护作物健康 病虫草害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本章将全面介绍植物保护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我们将深入分析农作物主要病害、虫害和杂草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诊断方法及其传播途径。随后,我们将详细阐述植物保护的策略,包括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本章将重点介绍各种防治技术,如农业防治(抗病虫品种选育、轮作、间作、改变播期等)、物理防治(诱杀、隔离、阻隔等)、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农药等)以及化学防治(农药的合理选择、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等)。我们将强调绿色植保和可持续植保的重要性,倡导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六章 农业机械化与工程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和工程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章将介绍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各类机械设备及其工作原理。我们将涵盖耕作机械、播种施肥机械、植保机械、灌溉排水机械、收获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等。本章还将探讨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如农田水利工程、温室工程、农产品仓储物流工程等。我们将分析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作业条件、实现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农业机械的节能环保、智能化发展趋势。 第七章 农业生态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章将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将深入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替规律,分析农业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对土壤、水体、空气、生物多样性等环境要素的影响。本章将重点阐述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模式,包括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农业等,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再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生态工程技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保留健康的生态环境。 第八章 农业经济学与管理学:现代农业的经营之道 农业生产不仅是技术活动,更是经济活动。本章将探讨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我们将分析农业生产成本、收益、市场供求、价格形成机制等。本章将深入讲解农业经营管理,包括农场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企业管理、农业投融资等。我们将分析农业政策、农业市场营销、农业风险管理等内容。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等新模式在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九章 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农业的引擎 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章将介绍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领域和前沿进展。我们将重点阐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在改良作物遗传性状、培育高产优质抗病品种方面的应用。我们将分析微生物技术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此外,本章还将介绍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疾病防治、水产养殖等领域的发展。我们将强调生物技术的伦理、安全和社会影响,引导读者理性看待和应用生物技术。 第十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迈向绿色高效的农业 本章将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并展望农业的未来发展。我们将深入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我们将分析如何平衡粮食生产、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章将重点关注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智能装备、大数据应用等新兴技术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中国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乡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方向,为读者勾勒出未来农业的美好蓝图,激发读者投身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农学概论》力求内容科学严谨,语言生动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希望能成为一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的农学入门读物,为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