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全球首部的硅谷编年体史书
硅谷持续创新100年的海量案例库
钱颖一、段永基、吴军作序导读
高红冰、马永武、段永朝、丁圣元诚挚推荐
华为驻硅谷分公司创办人、中关村驻硅谷办事处主任联手,历时两年中英文同步改版,增补超10万字,收录虚拟现实、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人物与公司故事
内容简介
除了谷歌、Facebook,硅谷还有哪些低调发大财的公司?
硅谷的工程师正专注于哪些被认为“不可能”的想法?
其他地区可以复制出另一个“硅谷”吗?
19世纪末,利兰·斯坦福夫妇来到遍布着果园和农田的硅谷,在这里建立了斯坦福大学。随后而来的科学家们,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把这块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谷地变成了改变整个星球历史的创新与创造之地。
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发明,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也让硅谷成为世界的焦点。在资本与创新主导的浪潮起伏中,网景、eBay、谷歌、Facebook、特斯拉不断创造着科技与财富的神话,而更多的公司则在泡沫中成为历史的尘埃。互联网成就了硅谷辉煌的**,也让硅谷进入了一个大公司时代——巨擎公司热衷于“买入”外部的创新想法,而从零起步的初创公司往往还没长大就被大手笔收购。
这一趋势会抑制硅谷的创新激情吗?下一个“大事件”会发生在哪个领域?又会发生在哪里?站在硅谷之外,我们难以回答这些问题。阅读本书,走入硅谷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答案吧。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阿伦·拉奥(Arun Rao),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工商管理学院,长期从事投资业务,曾先后在三家投资公司工作,其中两家在硅谷。拉奥早期曾为《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和《Seeking Alpha》等杂志撰写商业和金融方面的文章。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 ),毕业于意大利都灵大学数学系,1983年来到硅谷,在奥利维蒂公司任职工程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和互联网设计。斯加鲁菲曾是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还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学。20世纪90年代,他曾率先在互联网上开发自己的新闻网站,《纽约时报》曾经在2006年以《史上*伟大的网站》为题对其进行专题报道。斯加鲁菲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主要工作是为硅谷和欧洲的公司提供咨询以及在大学讲学。他兴趣广泛,在心智论、文学艺术、音乐史等领域多有著述。
译者介绍
闫景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访问学者,曾长期从事航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自20世纪90年代初赴硅谷开办华为公司第1家海外分公司起,闫景立多年来在搭建中美高科技企业合作平台,拓展供应链、投资、市场和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谈锋,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担任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驻硅谷联络处主任,并任复旦大学创新研究院以及大连创新研究院兼职教授。谈锋曾任中关村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四通集团副总裁,《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编辑等职务。他在硅谷工作生活了28年,专注研究硅谷创新生态。他曾参与翻译出版了《硅谷优势》、《朝鲜战争内幕》、《李普曼传》等书。
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走向国际的开拓者,他们长期从事高科技公司管理、中美科技合作和创新、创业、人才研究工作,尤其是对硅谷创新生态环境的研究具有深刻的体验。他们亲身经历了硅谷过去二十年的繁荣和危机,不仅仅是目睹,他们也是这期间硅谷的历史变迁的参与者。
目录
第一章
硅谷概览 1
第二章
圆梦者:硅谷成功背后的秘密
(1945年-2015年) 11
第三章
冲浪者:万维网、网景公司、雅虎公司、多媒体和生物信息
(1990年-1995年) 27
第四章
打造投资者:风险资本的黄金时代
(1978年-2000年) 55
第五章
DotCom之殇:科技热潮中破灭的初创公司
(1991年-2000年) 69
第六章
互联网时代的宠儿:谷歌、Hotmail、Java、网站、
高速互联网和绿色科技
(1995年-1998年) 81
第七章
其他热潮:Y2K、无线局域网、个人数字助理和DNA图谱
(1995年-1998年) 107
第八章
谷歌:从创办搜索引擎到行业老大
(1995年-2013年) 123
第九章
垄断者:eBay、谷歌、Facebook和网络效应
(1998年-2013年) 141
第十章
幸存者:贝宝、维基百科和基因组学
(1999年-2002年) 163
第十一章
困惑的投资人:风险资本挣扎的十年
(2001年-2012年) 185
第十二章
十年败绩:初创公司夭亡的案例研究
(2001年-2010年) 191
第十三章
精简化:Facebook、YouTube、Web 2.0和特斯拉汽车
(2003年-2006年) 199
第十四章
大趋势:iPhone、云计算、位置服务、社交游戏和人类基因组学
(2007年-2013年) 223
第十五章
颠覆者:破坏性的商业模式创新
(2011年-2015年) 281
第十六章
自拍:硅谷的光明与黑暗 311
第十七章
跟进者:世界其他地区的"硅谷" 327
结 语 347
附 录:硅谷大事年表 365
《硅谷百年史:互联网时代》 引言 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硅谷已然成为一个集创新、资本与梦想于一体的独特符号。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区域,更是信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无数创业者和技术人才心中的圣地。本书《硅谷百年史:互联网时代》并非仅仅罗列了硅谷历年来的高科技公司名单,或是简单回顾了某项技术的诞生过程。相反,它试图深入剖析驱动硅谷持续迸发活力的深层机制,探寻那些塑造了互联网时代,并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时代精神、文化基因与生态系统。 第一章:探寻硅谷的根基——从工业摇篮到科技沃土 硅谷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其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军事需求为其日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地基。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加州北部这片土地便已孕育了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多个高科技产业的萌芽。我们不只是关注那一个个闪亮的产品,更要回溯那些默默无闻的工程师、那些敢于突破常规的科学家,以及那些为技术进步提供温床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军工需求的催化剂: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冷战时期,大量的国防合同和对先进技术的追求,使得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成为重要的科研基地。这些研究成果,例如雷达、通信技术等,为后来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 斯坦福的“股权激励”试验田: 斯坦福大学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其对创业的鼓励政策,特别是费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等先驱者的远见卓识,鼓励学生和教授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实践。这种模式,如惠普公司的创立,成为硅谷“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土地与环境的优势: 加州宜人的气候、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为吸引人才而提供的优惠政策,都为硅谷的早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章:半导体产业的黎明——集成电路的诞生与扩散 集成电路(IC)的诞生是信息时代革命性的开端,它如同人类从石器时代迈入青铜时代一般,将计算能力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一关键技术的演变,以及其背后无数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 “硅”的觉醒: 从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八叛逆”到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崛起,硅谷逐渐确立了其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导地位。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成功,更是那些在早期探索中遇到的无数挑战、失败,以及由此形成的开放、合作与竞争的文化。 摩尔定律的预言与现实: 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的“摩尔定律”不仅是一个技术预测,更成为行业发展的指导原则。我们将探讨这一定律是如何塑造了硅谷工程师的思维模式,以及它如何驱动着芯片性能的指数级增长,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 芯片制造的生态系统: 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形成是硅谷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我们将剖析这些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第三章:个人电脑的革命——计算能力进入寻常百姓家 个人电脑(PC)的出现,将曾经只属于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计算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带到了普通人的工作桌和家庭中。这一革命性的转变,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从“客制化”到标准化: 苹果公司的“Apple II”和IBM PC的出现,标志着个人电脑从昂贵、复杂的定制设备,向标准化、易于使用的消费品转变。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产品的设计理念、市场策略,以及它们如何打开了个人计算的广阔市场。 软件生态的繁荣: 硬件的革新离不开软件的支持。本书将关注那些早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者,以及它们如何构建起一个蓬勃发展的软件生态系统,为个人电脑注入灵魂。 “车库创业”的精神: 硅谷的“车库创业”精神在个人电脑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讲述那些在简陋的车库中诞生的公司,它们如何凭借创新和不懈的努力,挑战行业巨头,改变了商业格局。 第四章:互联网的黎明——连接世界的网络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通信革命之一。它打破了地理界限,将地球上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连接起来,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ARPANET的基因: 从最初的军事项目ARPANET,到TCP/IP协议的标准化,互联网的诞生充满了偶然与必然。我们将追溯其历史渊源,理解其去中心化的设计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成为互联网精神的核心。 万维网的开放与普及: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的万维网,以及Mosaic浏览器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门槛,使其从专业研究领域走向大众。我们将探讨开放标准和免费软件在互联网普及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早期互联网公司的探索与沉浮: 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涌现出大批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关注它们如何尝试将商业模式应用于网络,以及它们在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辉煌与失落,这些都为后来的互联网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互联网时代的巨头崛起——平台的构建与垄断 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并未阻碍科技发展的步伐,反而催生了新一代的互联网巨头,它们以平台化的战略,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深刻地重塑了全球经济和社会。 搜索的统治者: 谷歌(Google)如何凭借其创新的搜索算法,以及清晰的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并主导了信息检索领域。我们将分析其在数据分析、广告技术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社交的连接者: 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信息传播模式。我们将探讨它们如何通过用户生成内容,构建起庞大的用户社区,并从中挖掘商业价值。 电商的革新者: 亚马逊(Amazon)从一家在线书店,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其背后是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以及在物流、云计算等方面的持续投入。 平台经济的逻辑: 这些巨头不仅仅是产品提供商,更是规则的制定者。本书将探讨平台经济的运作逻辑,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网络效应、数据垄断等方式,巩固其市场地位,并对整个互联网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第六章: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智能手机的颠覆与重塑 智能手机的出现,是互联网时代又一次颠覆性的变革。它将互联网装进口袋,使得信息获取、通信和娱乐变得无处不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iPhone的里程碑: 苹果公司iPhone的发布,不仅仅是发布了一款手机,更是定义了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和交互方式。我们将分析其在硬件设计、操作系统以及应用商店方面的创新。 Android的开放生态: 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以其开放的姿态,迅速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主流。我们将探讨其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它如何吸引了全球众多硬件厂商和开发者。 App经济的爆发: 智能手机催生了庞大的App经济,各种应用和服务层出不穷,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我们将分析App经济的特点,以及它如何与传统行业产生融合与碰撞。 移动支付与共享经济: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为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提供了土壤。我们将探讨这些新模式的出现,以及它们对传统商业和社会模式的冲击。 第七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通往未来的钥匙 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新浪潮,更是预示着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方向。 算法的魔力: 我们将深入探讨AI的核心——算法,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学习和优化,实现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等诸多应用。 大数据的价值: 数据已成为数字时代的“石油”。我们将分析大数据如何被收集、处理和分析,以及它们如何为商业决策、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AI的伦理与挑战: 伴随AI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关于隐私、就业、偏见等一系列伦理和社会挑战。本书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思考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保障人类的福祉。 AI与产业的融合: 从自动驾驶到医疗诊断,AI正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催生新的产品和服务,重塑产业格局。我们将关注AI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第八章:硅谷的精神与文化——创新、冒险与持续进化 硅谷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活力,除了技术和资本的驱动,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精神和文化。这种精神,是其不断创新、勇于冒险、拥抱变化的内在驱动力。 “Think Different”的基因: 硅谷推崇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的文化,鼓励打破常规,追求极致的创新。 风险投资的催化剂: 风险投资(VC)在硅谷的崛起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分析VC的运作模式,以及它们如何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同时也带来高风险与高回报的期望。 开放、分享与合作: 尽管存在激烈的竞争,硅谷也孕育了开放、分享和合作的文化。技术交流、开源社区的繁荣,都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持续进化的生态系统: 硅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和进化的系统。新公司不断涌现,旧公司转型或被淘汰,这种动态的平衡是其保持活力的关键。 结论:展望未来 《硅谷百年史:互联网时代》并非对过去简单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深刻洞察。硅谷的故事还在继续,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挑战正在不断涌现。从量子计算到太空探索,从生物技术到元宇宙,硅谷的创新精神将继续引领着人类文明走向更广阔的未来。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视角,理解硅谷如何从一片荒芜之地,演变成驱动全球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发展的核心引擎,并思考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