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部伟大壮丽的英雄史诗。志愿军第60军的战斗经历是这部史诗中悲壮而又辉煌的英雄篇章。尤其是该军的180师孤师殿后、遭敌合围、杀出绝境、打翻身仗的经历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中,这个军将3500人潜伏于敌人眼皮下一昼夜,神不知鬼不觉,惊心动魄,令人震撼。
本书作者通过自己的亲历、见闻,用一系列真实的故事,报道了我军高级将领的雄才大略,广大指战员的大智大勇,难以想象的自觉纪律。揭示了在军力敌强我弱、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我军打赢之密。对关于志愿军180师种种讹传作了明确的回答。
作者简介
毛文戎,1933年8月8日生于湖北省房县。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入朝参战。朝鲜停战后回国。
1966年春被调到解放军报社,历任记者、编辑、编辑组长。1984年参与创办《中国民兵》杂志,任副主编。1993年参与创办《中国国防报》,任副总编辑。1990年获高级编辑(记者)职称。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专家津贴。1993年底退休后,先后被聘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平树下》节目主编、《国防时报》顾问。
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新闻、文学作品获全国全军性奖励19项。担任军事科技系列片《世纪兵戈》总撰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表彰为“建国以来有突出成绩的国防科普作家和编辑家”。
目录
前言:战火青春最难忘
一、长途跋涉第一课
1.携笔从戎
2.系红领巾的小女兵
3.战斗动员,别开生面
4.再见吧,亲爱的妈妈
5.豪诵蜀道难
6.闷罐车也新鲜 24
7.留下帽徽胸章过大江
8.白裙装的防空哨
9.马尾穿针挑起泡
二、翻译密语作战科
11.首战告捷的特等功臣竟向我敬礼
12.翻译密语 36
13.坦克大炮和裸女扑克 38
14.“临汾旅”汉城城外创辉煌 39
15.饥饿.瞌睡.夜盲眼 42
三、绝境恶战谱壮歌 44
16.关于180师,我的目睹耳闻 44
17.九弹消灭十坦克 45
18.战果,被美远东情报局记录在案 47
19.涌现多位杨根思 50
20.血肉铺成突围路 52
21.拚着性命烧密码 55
22.捡“洋捞儿” 57
23.饥饿——凶恶的死神 60
24.姑娘尝百草 64
25.可圈可点的战斗堡垒 67
26.释放战俘,差点儿当战俘 70
27.敌后游击,食品何来? 72
28.挖地道,战严冬 75
29.敌后党委会 76
30.自制木筏渡激流 77
31.他脚心扎着铁钉狂奔 78
32.给自己“刮骨疗伤” 80
33.假劳动党员与真人民军战友 82
34.炸机跳伞出虎口 84
35.媒体讹传可以休矣 87
四、陷身囹圄斗恶魔 92
36.我认识的在敌战俘营领导地下斗争的赵佐端 92
37.他忽然成了战俘 93
38.暴动,劫船! 94
39.黑暗中有人对他耳语 96
40.他振臂高呼:“起来,向敌人干!” 97
41.不安分的“病毒性痢疾”患者 98
42.绝食!用特殊方式纪念国庆 99
43.指挥反镇压的“小延安” 101
44.不叫共产党的地下党组织 102
45.敌广播车指名呼叫赵佐端 103
46.夜半歌声和吼声 105
47.找岔子打架 105
48.酱油妙用 106
49.他泪如泉涌,痛哭失声 107
五、课外奔波视野阔 109
50.辣走瞌睡 109
51.火葬肥虱 110
52.汽油桶澡堂 112
53.带车回国送孕妇 113
54.感受爱国拥军情 114
55.树棍上的体育课 117
56.文教培训当排长 117
57.调研筑城政治工作 118
六、智勇攻防新知硕 120
58.吓死人的虚惊 120
59.炸弹在身边爆炸 121
60.好潮湿的被窝 123
61.机智的神枪手 124
62.堵枪眼.夺机枪 125
63.一人怎样俘敌二十二个 127
64.阵地上的衣食住行 128
65.在敌人鼻子底下挖坑道 130
七、千军潜伏惊魂魄 134
66.参与创奇迹,激情颂将星 134
67.揪心的险棋 139
68.弄险者乃儒将 140
69.座右铭——小心谨慎 143
70.敌人逼出的主意 148
71.战士中有诸葛 153
72.做好潜伏失败的准备 156
73.数百门大炮也潜伏 159
74.潜伏在敌人眼皮下的时刻 165
75.神兵天降 169
八、夜踩敌尸感触多 177
76.子夜冲过大炮封锁区 177
77.聚焦关键,潜伏动员 178
78.传单、授旗、敬酒、誓师 180
79.白昼坐立难安,夜飞万弹奇观 181
80.脚踩敌尸,夜奔前沿 183
81.烈士无名,刻骨铭心 185
82.战士为师学做人 187
83.包扎所里看战友 189
84.为180师欢呼 190
85.胜利时刻,缅怀英烈 191
86.视力日益差,学习张道华 194
87.勇对死亡,简化丧葬 197
88.打赢之密 198
后记 正义战争,万古长青 201
精彩书摘
潜伏在敌人眼皮下的时刻
这一天的黎明似乎来得特别早,这一天的时间又似乎过得特别慢。
张祖谅从清晨起来站在地图前沉思。五万分之一的平面地图,在他头脑里完全是立体的,因为他多次亲自到前沿观察过地形。他非常确信战前的各项准备相当扎实、周密、细致。他也坚信参加潜伏的每个指战员都会自觉遵守潜伏纪律,克服各种困难,不怕流血牺牲。但是,敌我双方毕竟是运动着的活人,战场情况往往瞬息万变,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不久前,他属下的部队打方形山,有4个连700多人在敌前潜伏,就发生过让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就在担任潜伏区警戒的分队出发不久,发现一名战士失踪,还带走一支冲锋枪。
担心,焦虑,揪着各级指挥员的心。
这名战士到哪里去了?在异国他乡,不可能开小差,被敌人炮击伤亡了?也不可能。这一段时间敌人没有向这里开炮。这个战士一贯表现很好,求战心强,会不会不愿在后边留守,追赶连队去了?可他是在连续侦察敌情、地形时,脚被磨坏,行动不便,才让他留守的。如果这个战士真是独自去潜伏区找连队,万一误入敌人阵地,或与敌人遭遇,后果会很糟糕。
“找!”团长王子波命令,“派两个机警战士,一定要把这个战士找到。”这两个同志摸进潜伏区,找到担任警戒任务的连队指导员,一清查,那名战士果然已来到警戒分队中,干部动员他回去,他流着眼泪苦苦哀求,周围战士也帮他说好话,指导员只好同意他留下。
团长王子波接到这个失踪战士下落的报告,心上的石头才落了地。他严厉地说:“积极性可嘉,但违反纪律必须追究。功是功,过是过,打完仗再说!”就在这4个连潜伏的一昼夜,有的战士被敌人冷枪击中,有的曾与敌小分队遭遇……
当然,这些情况潜伏部队都处理得很好,保证了潜伏的成功。
当晚,部队突然发起进攻,只经过14分钟就歼敌450多人。
张祖谅很清楚,那次潜伏毕竟人数比较少,而眼前这次大潜伏,人数是上次的五六倍。这次潜伏,既有步兵,还有炮兵。他知道敌人是拥有制空权的。他还清楚,正面敌军拥有105榴弹炮230门,有各种迫击炮130门。这些大炮只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以把大批炮弹倾泻在潜伏区。
不过,张祖谅始终把担心装在心里。他沉着、冷静的神情感染了指挥所里的每一个人。
“这一天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数着过的。”担任主攻任务的第542团团长武占魁整天蹲在观察所里,双手抱着望远镜,观察着敌人阵地的动静,观察着潜伏区的情况。
时近中午,警卫员看到他从昨晚起水米没沾牙,便弄来两筒祖国慰问的樱桃罐头。鲜红的樱桃,在银色的小勺衬托下像灿烂的玛瑙。武占魁拿起小勺吃了一口,樱桃甜甜的,可一想到前面的潜伏部队,喉头像有东西在顶着,咽不下去。他向警卫员摆了摆手:“端走吧,等打完仗再吃!”
此刻,在潜伏区里的战士们却比他们的团长胃口好得多。昨夜同潜伏区开进,每个人饱受折腾,汗水湿透了军装。下山、上山,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后面的人必须踩着前面人的脚印,防止踏响地雷。上坡的时候,先用手把活动的石头搬掉,再回头伸手拉身后的战友。遇到树枝,必须紧紧握住,交给后面的人,一个一个递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通过才放手。到达潜伏区,既要挖掩体,又不能出声响,远比平时挖工事累得多。所以,当在掩体里躺下来时,大家就觉着肚子饿得咕咕叫。上午,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空隙射进来,给大家以温暖的感觉。战士们不声不响地吃着干粮,有的细嚼慢咽随身带来的大萝卜。离敌前沿稍远一点的战士,也有人利用断断续续的炮弹爆炸声作掩护,咔哧咔哧地开着罐头。战士们称这是“步炮协同”。
上午总算熬过去了。敌我互相发射着冷炮,只是我方的炮打得略微频繁一点,既不致暴露意图,又“关了敌人的禁闭”。
“没有发现意外情况!”各团指挥所不断向师、军首长汇报情况。这些话语听着实在使人感到愉快。
“敌情!”下午2时,武占魁团观察所里几个参谋像被针刺了一下,从炮弹箱上跳起来,身体紧贴胸墙。他们从望远镜里清楚地看到,从敌973高地前沿工事里出来5个人,端着枪向潜伏区走来。
电话铃响,侦察参谋报告:“团长!5个敌人向潜伏区运动!”
“知道了。”武占魁刚把电话耳机放下,另外几个电话铃又响了起来。这几天,为监视敌人行动,在阵地前沿增加了不少观察所。此刻,各观察所都在紧张地汇报同一情况。
武占魁举起望远镜边观察,边思索:今天炮火监视得这样紧,为什么敌人还要出来?是一般活动,还是有目的的侦察?怎么处理?不理他,让潜伏部队去收拾?万一收拾不好,阵地上敌人发现目标怎么办?……不能让这几个家伙接近潜伏区!武占魁果断地抓起通向炮兵阵地的电话机,喊道:“给他几炮,马上把这几个家伙赶走!”
半分钟后,像通常冷炮打活靶一样,几发炮弹落在5个敌人身边,敌人慌忙弯腰向自己的阵地跑去。
“敌人跑了!”团参谋长用清脆的声音大声向师里报告。
武占魁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南风拂面,武占魁忽觉身上发凉,用手一摸,原来衣服早被汗水湿透了。
太阳极其缓慢地向西移动。空中几片白云,为潜伏区带来一阵阴凉,但为时十分短暂。阳光的照射,使山坡上的蚂蚁和小咬活跃起来。这些小昆虫似乎知道潜伏区的指战员不会对它们怎样,纷纷从指战员们的脖子、袖筒、裤脚放肆地钻到贴身的衣服下。指战员们痒得真想坐起来脱光衣服好好抖一抖,可是都懂得自己所处的特殊场合,只好咬牙忍着,任凭这些小昆虫在身上肆无忌惮地爬行与叮咬。
太阳,终于慢慢移向山后,离天黑为时不远了。再过两三个小时,如果平安无事,潜伏就可宣布成功,奇袭就可以开始。
然而,沉闷的爆炸声打破了黄昏前的宁静。敌人从山梁后面阵地上发射了几发炮弹,其中有一发落在第535团第2营突击队第5连的潜伏区。
这片灌木丛在夕阳晚照中,立刻就笼罩上了白色的烟雾,不幸的事就在此时发生了。炮弹片楔进战士张保才的双腿,鲜血如泉水般往外冒,染红了军裤,染红了鞋袜,染红了他身子下面的土地。极度的痛楚使张保才昏了过去。
待浓烟散后,离张保才不远的战友发现他受了伤。他们多想爬过去给他包扎一下啊!救急包就在衣服口袋里。但想到潜伏纪律,他们忍住心痛,努力控制着自己。他们见张保才从昏迷中醒来,大概怕痛得叫出声来,拼命用牙齿咬着自己的袖子。他们看到张保才汗珠在脸上滚动,脸色由红到白、到黄……终于闭上了眼睛,永远地闭上了那又黑又亮的大眼睛……
潜伏区仍是那样平静。太阳已经落山。突然,敌人向第542团潜伏区方向发射了10多发炮弹。团长武占魁立即命令炮兵还击,敌人炮击停止了。第3营副营长晁尚志通过有线电话向指挥所报告:刚才第8连被敌炮火击伤7人,战士苟子清腹部被弹片击穿,肠子流了出来。他没叫一声,自己把肠子往肚子里塞,想用毛巾堵住继续参战,结果,没有多久就牺牲了。
这一天,像张保才、苟子清这样的战士,在整个潜伏部队中涌现出30多名。
纪律,高度自觉的纪律,变成了巨大的无形的力量。3500多人,步调一致,团结一心,赢来了潜伏的胜利。
……
前言/序言
《烽火岁月:冰雪中的坚韧》 序章:静默的战场,无声的呼唤 历史的洪流,常常在不经意间将某些悲壮的篇章掩埋,又在某个不期然的时刻,让那些沉寂的呼唤穿越时空,直抵人心。这便是《烽火岁月:冰雪中的坚韧》想要讲述的故事。它并非一部战史的复盘,也不是对某场胜利或失败的简单论断。它是一曲关于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牺牲与精神觉醒的挽歌,是对那些置身于滚滚战火中的普通士兵,最深切的致敬。 我们无法回避那些在历史教科书上被反复提及的宏大叙事,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略部署,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政治博弈。然而,在这宏大的背景之下,无数个渺小而鲜活的生命,如同战场上的枯叶,被无情的战火卷起,又被无情的命运抛洒。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战功,没有流芳百世的名字,但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战线的堤坝,用最原始的生命本能抵抗着死亡的侵袭,用最朴素的信念支撑着彼此活下去的希望。 《烽火岁月:冰雪中的坚韧》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个体生命所经历的磨难与蜕变。它不是为了放大战争的残酷,而是为了展现人类在残酷面前所展现出的不屈与坚韧。那些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那些饥寒交迫的夜晚,那些随时可能落下的炮弹,那些生死离别的瞬间,构成了他们生命中最真实的底色。在这底色之上,我们看到的是对家的思念,是对和平的渴望,是对战友的扶持,更是对自身价值的追寻。 本书试图剥离那些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剪影。它不是要提供一个“赢之密”式的答案,因为在生命的挣扎面前,没有绝对的胜利,只有不屈的坚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映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反应,以及那些能够支撑我们穿越黑暗的力量。 第一章:寒冬的号角,远方的回响 战争的阴影,如同笼罩在天空的乌云,悄然降临。对于许多年轻的士兵而言,他们或许还在憧憬着家乡的炊烟,还在思念着爱人的笑容,却被一声号角,被一份征召,卷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被告知,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斗,是一场神圣的使命。然而,当他们真正踏上陌生的土地,当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语言,陌生的面孔,以及扑面而来的寒意,这份使命感,也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变得愈发沉重。 本章将通过一些个体生命的视角,描绘他们离开熟悉的环境,踏上征途的最初阶段。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远行,更是心灵上的巨大转变。他们告别的是青葱岁月,告别的是无忧无虑,迎接的是未知的前方,是随时可能爆发的冲突。士兵们在行军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将一一呈现。 我们将会看到,那些曾经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年轻人,在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面对敌人的时候,身体所产生的本能反应:心脏的狂跳,手掌的冰凉,眼神的闪躲。这些并非怯懦,而是生命最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然而,在教官严厉的训斥,战友鼓励的眼神,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驱使下,他们又会强迫自己克服内心的恐惧,一次又一次地将枪口抬起。 本章的重点,不在于描绘战斗的激烈,而在于展现士兵们在踏上战场前,内心的挣扎与彷徨。他们会对家中的父母,年幼的子女,以及曾经的海誓山盟产生无限的眷恋。这份眷恋,既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也是他们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当远处传来模糊的炮声,当身边战友低语着对家人的思念,这些微小的细节,将勾勒出战争初期,士兵们复杂而真实的情感状态。 第二章:冰封的战壕,灵魂的温度 朝鲜战争的严酷,首先体现在其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对意志的无情考验。在冰天雪地中,每一寸肌肤都仿佛要被冻裂,每一口呼吸都带着刺骨的寒意。然而,在这片冰封的土地上,生命却以一种别样的韧性顽强地存在着。 本章将深入描绘士兵们在战壕中的生活。战壕,这个狭小而潮湿的空间,成为了他们最主要的栖身之所。在这里,饥饿与寒冷如影随形。食物是稀少的,温暖是奢侈的。士兵们常常需要忍受着饥饿的折磨,用积雪来缓解口渴。他们的衣物单薄,却要在这严寒中与敌人对峙。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绝境中,人性中最宝贵的光辉也得以展现。士兵们会将自己仅有的食物省下来,分给身边最虚弱的战友。他们会用自己的身体,为身边的战友挡住寒风。在漫长的守夜中,他们会互相讲述家乡的故事,分享对未来的憧憬,用彼此的温情驱散内心的孤寂与恐惧。 本章将重点刻画战友情谊的力量。当个人的生命如同风中残烛,战友之间的相互扶持,成为了支撑他们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他们之间没有虚伪的客套,只有最真诚的关怀。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简单的鼓励,都可能成为压垮一个人,又将另一个人重新扶起的关键。 我们也会触及到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死亡的阴影,亲眼目睹战友倒在自己身旁的痛苦,都将士兵们推向精神的边缘。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一些士兵开始审视生命的意义,开始思考自己为何而战,为何而活。这种深刻的内心反思,将成为他们超越肉体痛苦,实现精神成长的契机。 第三章:生存的绝地,意志的较量 弹药的稀缺,物资的匮乏,以及不断袭来的敌军攻势,使得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士兵们必须在有限的资源和巨大的压力下,发挥出超乎想象的智慧与勇气。 本章将聚焦于战场的生存法则,以及在绝境中,个体意志的较量。当弹药耗尽,他们会用刺刀和工兵铲与敌人搏斗。当食物断绝,他们会想方设法在荒野中寻找可食用的植物。当通讯中断,他们会冒着枪林弹雨,传递重要信息。 我们将会看到,一些士兵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冷静与果断。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执行命令的机器,而是能够根据战场情况,做出自己判断的个体。这种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战争对他们成长的催化剂。 本章还会深入探讨士兵们在长期战斗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一些人可能变得沉默寡言,眼神中充满了疲惫与沧桑;一些人则可能变得更加坚毅,眼神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这些变化,都是战争在他们灵魂深处留下的印记。 同时,本章也将通过一些个体的经历,展现出战争对家庭的冲击。那些被战争打断的爱情,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那些思念亲人的眼神,都将成为战争残酷性的有力佐证。然而,即使面对如此巨大的创伤,一些士兵依然能够保持对和平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 第四章:黎明的微光,人性的闪耀 当硝烟渐渐散去,当炮火声远去,留下的不仅仅是废墟和伤痛,更是那些在战争洗礼下,变得更加坚韧与成熟的灵魂。 本章将描绘战争结束后,士兵们的生活状态。一些人选择回归故土,重新开始生活;一些人则可能选择留在军营,继续为国家服务。无论他们身在何方,战争的经历都将深刻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 我们将会看到,那些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士兵,在和平年代,如何将战争中培养出的坚韧与责任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他们或许会成为更加出色的建设者,更加忠诚的守护者。 本章的重点,在于展现人性的光辉在战争结束后的延续。那些在战壕中相互扶持的战友情谊,那些在生死关头展现出的勇气与牺牲,都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本书并非要试图回答“战争的胜负”这样的宏大命题,而是希望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让读者感受到在极端环境下,人类所能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与精神力量。它是一部关于“人”的书,关于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孕育希望的书。 《烽火岁月:冰雪中的坚韧》,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的珍视,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那些曾经为之付出一切的普通人的深切怀念。它是一次穿越历史的凝视,一次对人性深处的探索,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战争中坚韧生存过的人们,最真挚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