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 黄海
渤海颂
中华庭院里的 池塘 …………………………………… 012
海上闯关东 ……………………………………………… 017
中国的 北冰洋 ………………………………………… 020
营口发迹的故事 ………………………………………… 023
红艳艳的盘锦海滩……………………………………… 025
“走”上笔架山 ………………………………………… 028
万里长城的海上 龙头 ………………………………… 031
精卫填海的传说 ………………………………………… 034
东临碣石有遗篇 ………………………………………… 037
来呀!到北戴河来玩 …………………………………… 040
塘沽、海河和天津……………………………………… 043
天津贝壳堤 ……………………………………………… 048
英雄的大沽口炮台……………………………………… 051
“海水西调”的幻想 …………………………………… 054
黄河入海流 ……………………………………………… 057
黄海赞
黄河和黄海 ……………………………………………… 064
夏商周时代的航海……………………………………… 068
孔老夫子出海的愿望 …………………………………… 073
旅顺的生命旅途 ………………………………………… 075
北黄海明珠—大连 …………………………………… 080
八仙过海的故事 ………………………………………… 084
看得见、摸不着的 登州海市 ………………………… 086
蓬莱仙岛的传说 ………………………………………… 089
蓬莱阁和刀鱼寨水城 …………………………………… 094
芝罘岛和烟台…………………………………………… 097
徐福的故事 ……………………………………………… 100
逃亡日本的汉献帝的子孙……………………………… 105
日本的 渡来人 ………………………………………… 109
海底的大象 ……………………………………………… 114
日本的原始 鲁滨孙 …………………………………… 116
一个军港,一个岛……………………………………… 119
甲午海战前前后后……………………………………… 122
成山头,东方的海上国门……………………………… 127
骑马王朝的海上运粮船 ………………………………… 131
田横岛有一个故事……………………………………… 134
青岛,不是岛…………………………………………… 137
被遗忘的 两海运河 …………………………………… 141
“东方太阳城”日照 …………………………………… 144
孙悟空的老家…………………………………………… 147
吕四的故事 ……………………………………………… 151
东海
江海不分的长江口……………………………………… 012
伟大的郑和 ……………………………………………… 016
郑和船队别的逸闻……………………………………… 026
“航海家”孙权 ………………………………………… 032
鉴真东渡日本…………………………………………… 038
血染的吴淞口…………………………………………… 045
“东方明珠”上海……………………………………… 051
古代大港杭州…………………………………………… 057
世间无敌钱塘潮 ………………………………………… 063
从古明州到北仑港……………………………………… 067
“千岛海”舟山群岛 …………………………………… 072
定海和镇海 ……………………………………………… 077
抗倭英雄戚继光 ………………………………………… 082
温州人来了 ……………………………………………… 085
福州和马尾 ……………………………………………… 089
妈祖的传说 ……………………………………………… 092
说不完的泉州…………………………………………… 097
厦门和金门 ……………………………………………… 103
“台湾人”的来历……………………………………… 108
东吴和台湾 ……………………………………………… 112
中央王朝和澎湖、台湾 ………………………………… 115
台湾海峡里的“跳磴 …………………………………… 120
闽南人来了 ……………………………………………… 123
基隆的故事 ……………………………………………… 125
台南旧事………………………………………………… 130
台湾“港都”高雄……………………………………… 134
话说钓鱼岛 ……………………………………………… 140
南海
岭南海岸
“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 ………………………… 012
两千年“航海城”广州 ………………………………… 015
崖门和虎门 ……………………………………………… 022
潮州、汕头和南澳……………………………………… 026
“东方之珠”香港……………………………………… 030
深圳的神话 ……………………………………………… 036
澳门女儿归来…………………………………………… 040
“南海一号”的故事 …………………………………… 045
湛江港口和火山口……………………………………… 048
徐闻的旧新闻…………………………………………… 054
美人鱼的珍珠泪 ………………………………………… 058
最好玩的银滩…………………………………………… 062
南海第一火山岛 ………………………………………… 067
海南岛的大门…………………………………………… 073
泡在海水里的红树林 …………………………………… 077
我爱三亚………………………………………………… 081
含泪下南洋 ……………………………………………… 084
三沙篇
涨海、炎海,中国的南海……………………………… 090
“南海天书 《更路簿 ………………………………… 096
海上十字路口—东沙 ………………………………… 101
中沙黄岩岛 ……………………………………………… 107
三沙市的心脏—永兴岛 ……………………………… 111
话说西沙上七岛 ………………………………………… 115
“水上八阵图”下八岛 ………………………………… 120
从“南海戈壁”到“南海绿洲 ………………………… 125
南沙老大哥太平岛……………………………………… 129
费信、马欢和周围的伙伴……………………………… 134
永暑礁的丰碑…………………………………………… 138
尹庆、朱应和常骏……………………………………… 142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146
中国的海上 南极 ……………………………………… 150
渤海 黄海
渤海,祖国怀抱中的内海。
渤海,中华庭院中的“池塘”。
说它是内海,一点也不错。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伸出手臂,紧紧拥抱着它。渤海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和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的连线为分界线,与黄海分开,三面被陆地包围,只在东边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完全符合内海的科学定义。
渤海东边开放和黄海相连,北面、西面、南面分别和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连接,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个大海湾,接纳了黄河、海河、辽河等大小河流。沿岸有营口、葫芦岛、天津、黄骅、龙口等港口。渤海的外形好像一个斜躺着的大葫芦,越看越像,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水葫芦。说它是“池塘”,也说得过去呀!
它并不算太大,整个面积只有77000 多平方千米。和它的其他三个兄弟——黄海、东海、南海相比,渤海的确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池塘”。
这不是一般的池塘,是三面陆地围合的“庭院”池塘。见过庭院里的池塘吗?浙江绍兴王羲之故居里就有这么一个。一池平静的水和台阶、柱石直接接触,紧密蓄在四面的堂屋和走廊之中的空间,而不是常见的那种一片空旷草地、花园中的小湖、水塘什么的,可以更近感染书法家的墨香气息,映照建筑物的细部近影。至柔莫若水,至坚莫若石,柔弱的水和坚硬的木石组合在一起,形成水和建筑的直接融合,似乎水也成为特殊的建筑材料。这样的构思真是别出心裁,除了文化沉淀深厚的中国人,谁还能想出来?
渤海也是一样的。
你看它,和四周的陆地紧密契合,除了东边一个狭窄的海峡出口,几乎不留多余的缝隙。岂不是有些像王羲之故居里那个结构别致的水池吗?那个四面堂廊围合的水池,朝夕承接“书圣”的影响。没准儿一些滴落的墨汁流淌进池内,使不声不响缓缓游动的池鱼,也带上了一些文雅的书卷气。
渤海紧密连接着四周的陆地,情况也是一样的。
那不是一般的陆地。那是邹鲁孔孟之乡。那是不远的北京,数代帝王的紫禁城。那是冀鲁锦绣平原,以及背后的广阔中原大地。那是滚滚黄河,从遥远河源出发,一路上带来的礼品和亲切致意。试问,这样的“池塘”难道不比王羲之故居里那个小小水池,更能让人感染浓厚的文化气息吗?
是啊,炎黄世胄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华民族说不完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多聚集在这中华庭院的“池塘”里。黄帝破雾战蚩尤,融合各族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历程,岂不就发生
在它的近旁?大禹治水,汤伐无道夏桀,周武讨伐同样无道的商纣,秦皇汉武一统天下观沧海,以及后世说不完、道不尽的历朝历代兴亡篇章,爱国男儿的热血故事,不都发生在这个“池塘”毗邻的地方。
东海
谁不知道上海?“北上广”里,它算一个。“长三角”中,它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上海、上海,长江口的超级大城市。
上海、上海,了不起的东方大都会。
不,我们在这儿不说它的繁华。不逛南京路,不上东方明珠塔瞭望,不在外滩美美地“咔嚓”拍一张相片,不钻从前奶奶住的石库门和老弄堂,也不说什么霓虹灯下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
哼,这些谁不知道?还用得着多说吗?
我们在这儿说什么?就说上海怎么出海到海上吧。换一个角度看熟悉的上海,会觉得它是另外一个模样。
是呀!是呀!上海、上海,最最重要的就是从这儿出发,一路顺风航行到海上。
是呀!是呀!上海、上海,怎么能离开海上?上海这个名字很有趣,翻过来是上海,翻过去就是海上。上海的根本就是“海”,只看怎么往前“上”。
上海、上海,东海畔的超级大海港。
是呀!是呀!上海当然和大海有关系。可是没准儿有人会问,它藏在陆地的怀抱里面,并不是真正在海边,也能算是海港吗?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海港不一定非要在海边,只要海船能够自由进出,就算不折不扣的海港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伦敦、纽约、汉堡也没有和大海直接接触,可都是世界闻名的大海港。上海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不能算海港呢?
连接伦敦和大海的是泰晤士河,连接纽约和大海的是哈得孙河,连接汉堡和大海的是易北河,连接上海和大海的是黄浦江。
我们都知道,黄浦江流过繁华的上海市区,把它一分为二。这边是浦西,那边是浦东。一边是老市区,一边是新地界。上海好像和出生在这儿的跨栏好手刘翔一样,从这边起步轻轻一跳,就跨过了这条江,跳到了对面的浦东,从一个时代,跳进另一个崭新的时代。
请牢牢记住黄浦江。这条河是上海和大海连接的纽带,把大海和这个城市紧紧连接起来。没有黄浦江,就没有上海港,上海就不会成就为大都会,也就没有繁华的景象了。
黄浦江是从淀山湖流出来的。淀山湖可不是黄浦江的源头,它好像安装在太湖下面的一个排水箱,和太湖藕断丝连。从上游太湖流出来的许多小河的水,最后统统流进了黄浦江。说起来,黄浦江也算太湖的一个水孩子。
黄浦江非常宽阔,江面有500 多米宽,最深的地方超过了17 米。除了一些特大的超级邮轮,不管多大的海船都能开进来,顺顺当当停泊在上海市区旁边,卸货下客都很方便。
上海总和外面的大海分不开。海上日日夜夜卷起的潮汐,虽然也能影响到藏在陆地深处的上海港,可是影响并不大。上海避免了汹涌的海上风浪,比真正的海港好得多,加上客货可以直接和繁华的市区来一个无缝衔接,实在再好也没有了。
噢,明白了,伦敦、纽约、汉堡和上海一样。这种不在海边的海港,
一点也不比海边的港口差。
南海
“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经过哪些地方?请看一段记录。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里说的是从日南、徐闻和合浦出发,就进入南海,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程了。
我们已经说过徐闻、合浦,一个在雷州半岛的最南端,一个在广西境内,挨着北海。日南却还没有说过,在哪儿呢?
这个地方在今天越南中部的广治省,当时属于大汉王朝,也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港口。日南、徐闻、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出发港。
都元国在哪儿?有人说,在今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东北部;有人说,在今天马来西亚马来半岛的西部。不管是哪儿,这条航线都驶出了南海,绕过新加坡,进入了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的范围了。
邑卢没国在今天缅甸的勃固附近,已经进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谌离国在今天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看样子,当时这里很不错。从中国来的商船离开了海岸,顺着宽阔的江面一直开进去,和沿岸的地方交往,贸易已经从海上发展到外国内陆很深的地方了。
夫甘都卢国在今天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中游的卑缪附近。唐朝把它叫作骠国,这里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要不,中国商船放着海路不走,沿着弯弯曲曲的伊洛瓦底江,到这里来干什么?
渤海 黄海
我爱的中华,黄土地上的国家。
我爱的中华,拥有绵绵海疆的蓝色国家。
黄土地无比坚实,蓝色的海洋也无限坚强。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刚柔兼济
的古话?不管蓝色海疆的柔,黄土地的刚,都表达出一个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这都属于咱们的伟大中华。
你去看吧、看吧,听吧、听吧。
仰观历史五千年,俯察碧波八万里。去问四海龙王,去访先人永不消逝的
航迹,它们都会一一认真回答。
所有的一切,集成一句话。
不能忘记我们是辽阔的大陆国家,也是辽阔的海洋国家。
不能忘记我们是一统九州的古老国家,也是四海之内的伟大国家。我们拥
有九州,也拥有四海呀!
不能忘记我们曾经垦殖土地几千年,也曾经开辟海疆几万里。何曾仅仅局
限在陆地上,做一个画地为牢的村夫乡叟?
出海去!出海去!沿着鉴真、郑和的航迹,宣扬中华仁德和国威。
出海去!出海去!跟随戚继光、郑成功的道路,保卫神圣的祖国海疆。
来吧!来吧!孩子们。好好认识我们的18000 多千米大陆海岸线,14000
多千米岛屿海岸线,几百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
来吧!来吧!孩子们。好好阅读历史,熟悉地理。咱们国土的颜色是黄的,
也是蓝的。爱护咱们的美丽黄土地国家,也爱护咱们无比壮丽的蓝色海洋国家。
东海
悠悠长江,泱泱东海。万里长江入海,带来万里外山的问候,屏息可以聆
听一曲中华山海经。来自“世界屋脊”呼吸,沿途名城古镇脉搏,田畴人家絮
语,都一一融入这江海汇合处,海波永不停息。问东海龙王,可拾得巴蜀、荆楚、
吴越历史残篇,聆听六朝音韵,有屈子、太白、东坡记忆?可知悉历代高瞻远
瞩君王,海疆经略大意?
是的,是的,有大江归结处,方显得大海胸怀广阔、精神博大。接纳伟大
民族特殊元素,世间无别处海洋可以比拟。别处海洋虽然多,也无这般深厚文
化沉淀。唯有中华文化哺育,方能得到这般海的特色,可资后世细细品味。
这里沿海名城罗列,巨港深藏。灿烂上海不夜城,沉静宁波藏书阁。更一
字排开杭州、台州、温州、福州、泉州。雄州罗列,商埠繁盛。无一不曾熠熠
放光,记载在史册和舆地书上。
这就是东海之精髓,当之无愧的东方历史海、文化海,写就多少难忘故事,
岂仅像一般海洋无边无际,空空荡荡汪洋一片?
南海
南天蓝蓝,南海蓝蓝,我心深深热恋。南天不同北方天,南海不同北方海。
火样热带阳光下,天海上下无遮无掩,一派耀眼碧蓝。这是青春,这是活力,
这是毫不夸张的极度热情感染。
这是我的激情,这是亿万中华赤子之情。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这里也是
华夏母土一部分。我们的国土,从中原,经云梦,过南岭,离海岸,笔直伸展
进浩瀚无边的水下,在南方海底和海上直接延伸。这说明了我们的民族不仅立
足黄土地,也是这方蓝海蓝天的真正主人,拥有绝对的主权。我们的祖先不仅
是陆地主人,也是海上民族。历经千年历史,千里方圆,世代纵横广阔南海,
出没风波,表现得清清楚楚,何人敢于叫板?
啊,南海。啊,古老的涨海、炎海。世间传说一代代,无一不联系我巍巍
大中华。千古海洋活动和海权,怎能不深深牵动我的心,对她深情呼唤?
是呀!是呀!远自秦皇汉武,历经唐宗宋祖,更有那三国东吴特别有心
人——碧眼儿孙权。他不仅在这里开拓陆上疆土,还经营海上万里航线。海心
礁岛,陆地郡县,都是我海陆疆域。历史明明白白,岂容半点怀疑?千里长沙,
万里石塘,结构特点分明,乃是细致观察结果。没有世代祖先,行于斯、留于斯,
悉心观摩体验,岂有这种精辟解释?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岂会有这样有底气的
发言权?
怀想当年海际云边锦帆一面面,来自北边星辰下,至亲至爱唐山。冲波破
涛无畏万里行,威震南洋西洋,何曾有人敢于议论,怀疑这不是大明海、大清海、
中国南海?
南海,南海,中国的南海。
我爱,我爱,我恋,我恋,出自内心深深眷恋。
我一直对历史地理类书籍有种莫名的偏爱,尤其是那种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感受古今变迁的作品。刘兴诗爷爷的《中国的海洋·渤海 黄海》,无疑就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他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渤海和黄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生动地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深深地着迷。 在讲述渤海的历史演变时,爷爷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他不仅仅是讲述地质学的知识,更是将这些知识融入了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提到渤海在古代中国国防、交通、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历史上围绕渤海发生的无数事件,这让我对渤海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让我特别欣赏的是,爷爷在讲述中,还融入了许多关于海洋文化的元素。他提到了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精神,以及在航海、贸易、渔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还讲述了一些关于渤海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文化,这让我感受到了这片海域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海洋不仅仅是地理空间,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评分我一直对海洋充满了好奇,但往往很多书籍都过于专业,让人望而却步。直到我读到《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的海洋·渤海 黄海》,我才发现,原来了解海洋可以如此轻松有趣。刘兴诗爷爷用他饱经风霜的口吻,和充满智慧的讲述,将渤海和黄海这两个对我们国家至关重要的海域,展现在我眼前,让我耳目一新。 在讲述黄海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时,爷爷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他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地理坐标,而是通过描述黄海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的关系,以及它与其他海域(比如东海、渤海)的联系,让我们对它的位置有了直观的认识。他还细致地描写了黄海的海水温度、盐度等基本要素,并解释了这些因素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黄海能够成为重要的渔场。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爷爷还谈到了黄海在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他讲述了历史上黄海海战的意义,以及黄海作为天然的军事屏障和战略要冲的地位。这些内容,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脚下这片看似平静的蓝色海域,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和战略价值。这本书让我对“国家安全”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地理类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种能将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巧妙融合的作品。刘兴诗爷爷的《中国的海洋·渤海 黄海》恰恰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不仅仅是对这两个海域的简单介绍,更是对这片蓝色疆域背后历史、文化、生态以及地缘政治的全景式描绘。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从远古的海洋演变,到近代列强的侵略,再到当代的开发与保护,一切都那么真实而鲜活。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爷爷在讲述渤海的形成和演变时,那种宏大的视角。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复杂的地理概念,让我们了解到渤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而这些变迁,又与中国的陆地文明发展息息相关。比如,他提到黄河的改道,对渤海的泥沙堆积有着怎样的影响,这让我第一次将河流与海洋如此紧密地联系起来。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古代航海、贸易以及海战的历史故事。当我读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或者古代中国人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在海上来去自如时,心中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爷爷的讲述,没有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用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将历史的脉络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作为海洋文明的悠久历史,也让我对这片海域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当我拿起《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的海洋·渤海 黄海》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只是觉得大概会是一些关于海洋的知识。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我的想象。刘兴诗爷爷的讲述,让我对渤海和黄海这两个我们国家最熟悉的近海,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爷爷在介绍黄海的渔业资源时,用了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例子。他不仅仅是列举了黄海盛产的海鲜种类,更重要的是,他讲述了这些海鲜是如何被捕捞上来,以及它们在我们餐桌上的演变过程。他还提到了一些关于黄海的传统渔业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这让我感受到了海洋与人们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爷爷还谈到了黄海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性。他解释了黄海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海洋环境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还提到了黄海面临的生态挑战,以及科学家们为了保护黄海生态所做的努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保护海洋,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这一代,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评分翻开《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的海洋·渤海 黄海》,我首先被它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所吸引。刘兴诗爷爷的讲述方式,不像很多专家学者那样冷冰冰地陈述事实,而是带着一种长辈的亲切和对海洋的热爱,娓娓道来。他仿佛坐在你身边,一边喝着茶,一边给你讲他年轻时经历过的,或是听来的关于渤海和黄海的故事。这种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书本的距离,让我很容易就沉浸在他的叙述之中。 在谈到黄海的时候,爷爷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它的地理特征和海洋资源。他不仅仅列举了这里盛产哪些鱼虾,更重要的是,他解释了为什么黄海能够孕育如此丰富的生物。他讲到黄海的深度适中,底部的地形多样,以及与大陆架相连,这些都是海洋生物栖息和繁殖的理想场所。我还记着他讲到黄海的冷水团和暖流交汇,这使得黄海成为了多种鱼类迁徙和觅食的天然通道,也造就了这里渔业资源的丰富性。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爷爷在描述黄海的渔业时,也提到了渔民们的辛勤劳作和面临的挑战。他讲到渔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讲到他们依靠经验和汗水在大海中谋生。他还提到一些关于渔汛、海怪(虽然是传说,但充满趣味)的故事,这些都让黄海这个地理概念变得立体而有温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海洋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无数人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听当地人的讲述,而刘兴诗爷爷,无疑就是渤海和黄海最了解的“讲述者”之一。他的《中国的海洋·渤海 黄海》,就像一张精美的地图,又像一本充满故事的日记,让我得以窥见这两片海域的灵魂。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海边,听着海浪的声音。 爷爷在描述渤海的地质地貌时,用了很多令人惊叹的词汇。他讲到了渤海海底的山脉、海沟,以及各种奇特的岩石构造,这让我意识到,渤海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它的地下世界也同样充满着神秘。他还解释了这些地质构造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这让我对海洋的形成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让我非常感动的是,爷爷在讲述中,也表达了对渤海的忧虑。他没有回避渤海面临的环境问题,比如过度捕捞、污染等。他用一种沉重但又不失希望的语气,呼吁大家关注渤海的生态健康。他提到一些修复渤海生态的案例,以及科研人员的努力,这让我感受到了保护海洋的紧迫性,也激发了我为保护海洋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
评分这套书,尤其是《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的海洋·渤海 黄海》这一卷,简直就是一本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读之前,我总觉得中国的海洋离我好像挺遥远的,无非就是些新闻里提到海鲜或者偶尔的军事动态。但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对“海洋”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和狭隘。刘兴诗爷爷的讲述,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科普,而是充满了故事性,仿佛他真的亲身经历过,带着我们一步步走进渤海和黄海的深邃世界。 我尤其喜欢他描述渤海的那一部分。渤海,在我印象里好像是个内海,但爷爷讲的渤海,可不是那么简单。他讲到了渤海的地理构造,它独特的“U”形,以及围绕着它的陆地,那是一种天然的屏障,却也孕育了丰富的生命。他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渤海的季风气候,夏天如何热情奔放,冬天又如何凛冽严酷,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这里独有的海洋生物。他提到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渔民们如何根据潮汐和风向来捕鱼,如何与大海搏斗又如何依赖大海生存,这些细节让我觉得海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而且,爷爷在讲述中,并没有回避渤海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他以一种非常温和但又充满力量的方式,提醒我们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他没有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用事实和数据,让我们看到我们行为对海洋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他讲到渤海湾的生态变化,以及科学家们为了恢复渤海生态所做的努力,这些都让我感到既忧心又充满希望。我觉得,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责任感,而这套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的近海。我一直以为“近海”就是大海的边缘,但刘兴诗爷爷的讲述,让我明白渤海和黄海,这两片海域,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片水域,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经济和战略意义的宝贵财富。爷爷的文字,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带着我们领略渤海和黄海的点点滴滴,汇聚成对这片海洋的深刻理解。 在讲述渤海的部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作为内海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复杂性。爷爷不仅仅讲了渤海的地理形状,还讲了它独特的潮汐现象,以及这些潮汐如何影响着沿岸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他提到了渤海的几个重要港口,比如天津港、秦皇岛港,以及这些港口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历史地位。这让我明白,渤海不仅仅是天然的屏障,更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通道。 我还特别喜欢爷爷在讲述中穿插的一些关于渤海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虽然不一定是严格的科学考证,但却充满了人文色彩,让渤海变得更加鲜活和神秘。比如,关于渤海的海神信仰,或者一些古老的渔歌,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与大海是如此的密不可分。
评分之前我对黄海的认识,可能仅限于地图上的一个蓝色区域,以及偶尔新闻里提到的渔业资源。但读了《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的海洋·渤海 黄海》之后,我才真正打开了对这片海域的全新认识。刘兴诗爷爷的讲述,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科普,更是一种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流露,让我深深地被他打动。 爷爷在介绍黄海的海洋动力环境时,用了非常形象的语言。他不仅仅是描述了洋流的流向和速度,更重要的是,他解释了这些洋流对海洋生态、气候以及航运的影响。他提到一些著名的洋流,比如黑潮,以及它对黄海气候和渔业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让我明白了海洋是多么的动态和复杂。 让我惊喜的是,爷爷还谈到了黄海的海岸线。他描绘了黄海沿岸壮丽的自然风光,比如连绵的沙滩、险峻的礁石,以及一些重要的海岸湿地。他还提到了这些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海洋不仅仅是水,它还有丰富的海岸景观,而这些景观同样值得我们去保护。
评分这套书,尤其是《中国的海洋·渤海 黄海》这一卷,简直就是一本关于这片海域的“百科全书”,但它又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刘兴诗爷爷的讲述,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性,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给你讲述他年轻时的冒险经历,或者他对这片海域深厚的情感。我读的时候,经常会不自觉地发出惊叹,然后继续沉浸在爷爷的讲述中。 爷爷在介绍渤海的海洋生物时,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描述。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鱼类、虾蟹的名字,而是会讲到这些生物的习性,它们如何在渤海的环境中生存,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他提到一些渤海特有的物种,以及这些物种的价值,这让我对渤海的生物多样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爷爷还谈到了渤海的地理演变对生物分布的影响。他解释了随着海平面变化和地质构造的改变,渤海的生态环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他还提到了渤海的湿地和滩涂,以及这些生态系统对于海洋生物的重要意义,这让我对“生态系统”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海洋的生命力是多么的顽强和奇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