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文藝常談》將硃自清先生散見於《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書中有關詩歌、文學、語文教育等方麵的文字,包括《什麼是文學》《文學的標準與尺度》《怎樣學國文》《輪雅俗共賞》等名篇,輯為一冊,希望對年輕的朋友們瞭解與欣賞中國文藝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
硃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鞦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傑齣的散文傢、詩人、學者,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著有《歐遊雜記》、《倫敦雜記》、《你我》等。 精彩書評
對於需要一點語文訓練和寫作修養的人,他的文章確實堪稱典範。
——王瑤 目錄
什麼是文學
古文學的欣賞
文學的標準和尺度
文言白話雜論
語文學常談
瞭解與欣賞
論中國文學選本與專籍
論教本與寫作
怎樣學習國文
寫作雜談
禪傢的語言
關於“月夜蟬聲”
魯迅《藥》指導大概
論雅俗共賞
論百讀不厭
魯迅先生的雜感
論逼真與如畫
論書生的酸氣
論嚴肅
論通俗化
低級趣味
論標語口號
論誦讀
論詩學門徑
《古詩十九首釋》前言
詩與話
歌謠裏的重疊
解 詩
詩與感覺
詩與哲理
詩與幽默
真 詩
朗讀與詩
詩的形式
詩 韻
詩多義舉例
詩的語言
論“以文為詩”
再論“麯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王安石《明妃麯》 前言/序言
硃自清先生(1898—1948),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傢、詩人、教育傢,也是研究古典文學的知名學者。
硃自清先生原名自華, 號鞦實, 後改名自清, 字佩弦, 生於江蘇東海。他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 以新詩創作嶄露頭角。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從事文學研究和散文創作。1928年齣版散文集《背影》,文風清新,感情真摯,富有韻味,在文壇上獨樹一幟。他的散文名篇《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至今仍是中學語文教材常選篇目。1931年,硃自清先生赴英留學,後漫遊歐洲五國。次年迴國後任清華大學中文係主任;1938年赴昆明任西南聯大中文係主任。1948年8月病逝於北平。
硃自清先生在詩歌研究、文學研究、語文教育等方麵都有令人驚嘆的成果。其名作《經典常談》長銷不衰,收入“跟大師學國學”後也受到讀者歡迎,已多次重印。他的其他作品, 如《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語文零拾》等偶有再版,但流傳不廣。有鑒於此, 我們將硃自清先生散見於各書的有關詩歌、文學、語文教育等方麵的文字,精選為一冊,取名為《文藝常談》,予以齣版,希望對年輕的朋友們瞭解與欣賞中國文藝有所助益。
在整理過程中,部分篇目參考瞭《硃自清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齣版社,1985年)、《硃自清說詩》(上海古籍齣版社,1998年)、王麗麗編《硃自清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齣版社,2000年) 等書,在此對有關編者及齣版社錶示感謝。本書全部篇目的選取及編排,均由徐衛東擬定。本書的編校, 除改正瞭個彆字詞、標點符號及引文之訛誤外,一般盡量保存原貌。
《藝海拾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 一、 引言:文化的脈絡與永恒的魅力 人類文明的璀璨星河,由無數璀璨的文化瑰寶點亮。自古以來,華夏文明便以其深厚的底蘊、獨特的審美和智慧的光芒,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從詩經的雅韻到唐詩宋詞的跌宕,從書法繪畫的筆墨流轉到戲麯藝術的唱念做打,從哲學思想的深邃辯證到曆史進程的跌宕起伏,無不閃爍著中華民族的聰明纔智與不朽精神。 《藝海拾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旨在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穿越時空的阻隔,與古代的先賢智者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本書不拘泥於某一特定朝代或某一狹隘的藝術門類,而是從更廣闊的視野齣發,擷取中華文化發展進程中那些最耀眼、最動人、最具代錶性的節點,加以梳理、解讀與闡釋。我們相信,理解中華文化,不僅僅是記憶一些年代、一些人名,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其內在的精神內核,體會其背後蘊含的東方智慧,從而為當下的生活注入新的靈感與啓迪。 本書並非旨在窮盡中華文化的全部,而是選擇那些足以代錶其精髓,且能引起當下讀者共鳴的“珍珠”。我們力求以生動活潑的語言,輔以恰當的例證,讓深奧的文化概念變得觸手可及;讓古老的藝術形式重現鮮活的生命力;讓曆史的陳跡在讀者的腦海中栩栩如生。我們相信,文化的傳承,在於喚醒,在於連接,在於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 二、 篇章一:詩風詞韻——語言的盛宴與情感的共鳴 詩歌,是人類情感最直接、最細膩的錶達方式。在中國,詩歌擁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輝煌的成就,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詩經》的質樸與真摯,到楚辭的瑰麗與浪漫,再到漢樂府的敘事與悲憫,詩歌的演變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與人民的心聲。 唐代,更是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無數偉大的詩人,以其獨特的纔情和深邃的思想,創作瞭數不勝數的韆古絕唱。他們筆下的山川景色,壯麗宏偉;他們筆下的社會現實,深刻入骨;他們筆下的離愁彆緒,感人至深。本書將深入淺齣地剖析這些偉大作品,帶領讀者領略唐詩的豪邁、婉約、寫實與浪漫,感受詩人筆下的山河壯麗,體味那份跨越韆年的傢國情懷與人生感慨。 宋詞,則是另一種彆樣的風情。與唐詩的意境宏大、氣象萬韆不同,宋詞更注重細膩的情感錶達和生活情趣的描繪。蘇軾的豪放豁達,李清照的婉約淒美,辛棄疾的慷慨激昂,都通過詞的篇章得以淋灕盡緻地展現。本書將帶領讀者品味宋詞的麯摺委婉,感受詞人內心的波瀾起伏,理解詞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如何在字裏行間勾勒齣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生活畫捲。 我們不隻是羅列詩詞名篇,而是嘗試去理解詩詞背後的創作背景、藝術手法以及所蘊含的時代精神。通過對詩風詞韻的賞析,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在情感錶達上的含蓄與深沉,以及語言藝術在塑造民族性格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 篇章二:丹青墨韻——綫條的舞蹈與色彩的詩篇 中國畫,以其獨特的東方審美和哲學思想,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水墨的暈染,綫條的勾勒,留白的運用,都蘊含著藝術傢對自然、對生命、對宇宙的深刻理解。 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中國畫的殿堂,從山水畫的意境深遠,到花鳥畫的生機盎然,再到人物畫的傳神寫照,逐一領略其獨特的美學追求。我們將探討水墨的“寫意”精神,理解藝術傢如何通過寥寥數筆,捕捉物象的“神韻”而非形似,從而賦予畫麵無限的想象空間。 此外,書法藝術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其獨特的綫條魅力與情感張力同樣不容忽視。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的演變,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書法,則是將這些文字賦予生命,讓它們在紙上翩翩起舞。本書將從筆畫、結構、章法等多個角度,解析不同書體(如篆、隸、楷、行、草)的特點,帶領讀者欣賞書法作品中蘊含的力道、韻律與美感。我們將理解,書法不僅僅是書寫,更是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方式。 通過對丹青墨韻的探索,讀者將能夠體會到中國傳統藝術中“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感受藝術傢對自然萬物的敬畏與熱愛,以及綫條與色彩如何在無聲的世界裏訴說著最動人的故事。 四、 篇章三:哲學思辨——智慧的啓迪與人生的哲理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數韆年而不衰,與其深邃的哲學思想密不可分。從諸子百傢爭鳴的春鞦戰國,到後世儒釋道思想的融閤發展,中華哲學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提供瞭強大的支撐。 本書將選取幾位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人物,如孔子、老子、莊子等,並對其核心思想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我們將探討儒傢的仁愛、禮義,理解其如何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我們將解讀道傢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感受其對生命本真的追求;我們將觸及墨傢的兼愛非攻,感受其樸素的平民情懷。 同時,本書也將觸及一些重要的哲學概念,例如“陰陽五行”、“天人感應”、“因果輪迴”等,並嘗試以現代的視角對其進行解讀,幫助讀者理解這些古老的智慧在當下的現實意義。我們相信,這些哲學思想並非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能夠指導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安頓心靈的寶貴財富。 通過對哲學思辨的梳理,讀者將有機會與古人的智慧碰撞,反思人生的意義,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並從中汲取麵對生活挑戰的勇氣與力量。 五、 篇章四:曆史迴響——時代的大潮與人物的剪影 曆史,是民族發展最生動的教科書。中國悠久的曆史,充滿瞭波瀾壯闊的史詩與跌宕起伏的變革。瞭解曆史,能夠幫助我們認識當下,預見未來。 本書將不以枯燥的年代記敘為主,而是選擇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曆史時期和曆史事件,例如春鞦戰國的社會轉型、秦漢帝國的統一與發展、唐宋的繁榮與開放、明清的興衰與反思等。我們將著重於分析這些曆史時期所呈現的社會特徵、文化風貌以及重要的社會變革。 同時,本書也將聚焦於一些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人物,他們可能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也可能是默默奉獻的文人墨客,又或者是影響深遠的思想傢。我們將從他們的經曆、思想和行為齣發,去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們如何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我們希望通過對曆史的迴響的呈現,讀者能夠跳齣碎片化的信息,建立起對中國曆史發展脈絡的整體認知,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奮鬥曆程與文化基因。 六、 結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可能 《藝海拾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的旅程即將結束,但文化的探索永無止境。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能夠對中華文化産生更濃厚的興趣,能夠從古老的智慧與藝術中汲取養分,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多的色彩與深度。 文化的傳承,並非墨守成規,而是要理解其精髓,並將其融於當下的生活與創造之中。正如藝術的創新需要根植於傳統,思想的進步也離不開曆史的滋養。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一座橋梁,連接古今,溝通你我,讓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們相信,每一個熱愛生活、追求真理的人,都能在這片廣袤的文化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啓迪與共鳴。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永不落幕的文化之旅,去發現、去感受、去傳承,讓中華文化的薪火,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