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藝術賞析

篆刻藝術賞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江 著
圖書標籤:
  • 篆刻
  • 書法
  • 中國傳統藝術
  • 藝術史
  • 藝術鑒賞
  • 文化藝術
  • 印章
  • 篆刻技法
  • 藝術作品
  • 審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4941639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154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特種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篆刻在我國的形成與發展,已有三韆年的曆史。在開始階段它具有實用和欣賞的雙重價值,後來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不僅在中國,在鄰近的國傢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如何賞析篆刻藝術作品便是學習篆刻的重要內容,這本書從介紹篆刻作品的曆史背景和對作品具體的美的分析兩方麵編撰,按照曆史發展順序為主,兼顧橫嚮關係編排,適閤廣大篆刻學習者學習、收藏。

作者簡介

  劉江,中國現當代著名書法篆刻大傢、藝術教育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執行社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001

﹥談篆刻藝術欣賞 003

﹥古官私璽

官璽

王節鉨 003

君鉨 004

司徒 005

司馬 006

司工 007

司寇 008

大夫 009

相邦、丞、將軍 010

邑鉨 011

嗇夫 012

士鉨 013

關鉨 014

左稟之鉨 015

烙馬鉨 016

信鉨 017

私璽

硃文小鉨(一) 018

硃文小鉨(二) 019

硃文小鉨(三) 020

硃文小鉨(四) 021

白文小鉨(一) 022

白文小鉨(二) 023

白文小鉨(三) 024

白文小鉨(四) 025

吉語鉨(一) 026

吉語鉨(二) 027

單字鉨 028

雜形鉨 029

三體組閤鉨 030

多印組閤鉨 031

圖文鉨 032

﹥秦官私印

官印

皇帝信璽 035

秦鑿製官印 036

秦宮低級官印 037

翻鑄官印 038

地方低級官印 039

私印

二字半通印 040

三字半通印 041

方形私印 042

圓形私印 043

吉語印 044

﹥兩漢官印

前漢官印

王、後璽印 047

陵園令、丞印 048

侯、令印 049

尉官印 050

將軍印 051

新莽官印

地方官印 052

武官印 053

後漢官印

王、後璽印 054

分封爵位印 055

司馬印 056

侯印 057

雒陽地方官印 058

三老、祭尊印 059

部麯將印等 060

都尉等印 061

將軍章 062

兄弟民族的官印 063

封泥 064

唯印 065

半通印 066

﹥魏晉南北朝官印

三國時官印

魏國官印(一) 069

魏國官印(二) 070

蜀國官印 071

吳國官印 072

晉代官印 073

十六國中部分官印 074

南朝官印 075

北朝官印 076

魏晉兄弟民族官印

魏率善印 077

晉率善印 078

﹥兩漢魏晉私印

二字私印 081

四字私印 082

私印印文排列順序 083

硃文私印 084

硃白相間印 085

臣妾印 086

書簡印 087

封完印等 088

吉語印 089

宜子孫印 090

兩麵印 091

子母印 092

多麵印 093

四靈邊印 094

圖文結閤印 095

圖案裝飾印 096

鳥書印 097

魚鳥書印 098

蟲書印 099

玉印 100

﹥隋唐至明清官私印

官印

隋代官印 103

唐代官印 104

五代十國官印 105

北宋官印 106

南宋官印 107

遼、契丹官印 108

金代官印 109

西夏官印 110

元代官印 111

元末農民起義軍官印 113

元末起義軍徐壽輝官印 114

明代官印 115

明末起義軍官印 116

清代官印 117

太平天國官印 118

唐宋元私印

花押書印 119

宋代私印 120

齋館彆號印 121

元代私印 122

元押 123

﹥明清篆刻傢作品

明代

文彭 127

何震 128

蘇宣 129

梁袠 130

甘暘 131

硃簡 132

何通 133

汪關 134

程邃 135

僧慧壽 136

清代

林皋 137

瀋鳳 138

董洵、巴慰祖、鬍唐 139

丁敬 140

蔣仁 141

黃易 142

奚岡 143

陳豫鍾 144

陳鴻壽 145

趙之琛 146

錢鬆 147

鄧石如 148

吳熙載(一) 149

吳熙載(二) 150

吳谘 151

徐三庚 152

趙之謙(一) 153

趙之謙(二) 154

鬍�� 155

吳昌碩(一) 156

吳昌碩(二) 157

黃士陵(一) 158

黃士陵(二) 159

﹥現代篆刻名傢作品

齊白石 163

徐星洲 164

陳師曾 165

易大廠 166

李尹桑 167

簡琴齋 168

喬大壯 169

趙古泥 170

鄧散木 171

趙時�h 172

王禔 173

方介堪 174

潘天壽 175

諸樂三 176

來楚生 177

﹥後記 178


翰墨丹青:中國古代書畫的輝煌與傳承 導言:穿越時空的視覺對話 《翰墨丹青:中國古代書畫的輝煌與傳承》並非聚焦於印章與刀法藝術,而是將筆觸探入中國藝術史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領域——書與畫的交融。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座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橋梁,從其起源的遠古洪荒,到魏晉風骨的初立,再至唐宋氣象的恢弘,直至明清文人畫的精微寫意,全景式地展現這一獨特藝術體係的演變脈絡、審美核心與技術精髓。我們摒棄對篆刻技藝的側重,轉而深入探索筆墨運行之間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文人精神與時代風貌。 第一部:筆墨的肇始——從岩畫到魏晉的形神之辯 本捲追溯瞭中國書畫藝術的源頭活水。我們首先考察史前岩畫中原始生命力的萌動,它們是中國人最早的圖像錶達。隨後,重點剖析瞭漢代隸書的成熟及其對後世書法結構的影響,以及帛畫和畫像石中早期繪畫的敘事功能。 核心議題聚焦於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藝術思想發生瞭決定性的轉嚮。我們詳盡論述瞭“書為心畫”的理論是如何確立的,王羲之如何將書法從實用的工具提升為抒發個性的載體。在繪畫領域,顧愷之“傳神寫照”的理論被置於核心地位,闡釋瞭形似與神似之間的張力。本書通過對曹衣帶水、吳帶當風等經典風格的細緻描摹,展現瞭士人群體對“氣韻生動”這一審美範式的最初確立。 第二部:盛世氣象與文人畫的覺醒——唐宋的巔峰對決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藝術麵貌也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博大與精深。 繪畫部分,我們分為“廟堂之美”與“畫史之變”。唐代繪畫的恢弘氣勢,通過閻立本、吳道子等大傢的作品得以重現。重點分析瞭山水畫的初步格局,以及人物畫中綫條的遒勁與色彩的飽滿如何服務於盛唐氣象的錶達。 書法部分,本書著重分析瞭唐代楷書的規範化與多樣性。歐陽詢的險勁、虞世南的溫潤、褚遂良的秀逸,以及顔真卿和柳公權的雄強,構成瞭唐楷的完整譜係。我們詳細解讀瞭顔真卿“尚法”背後所蘊含的忠義精神。 進入宋代,藝術的主題轉嚮內斂與理性。《翰墨丹青》深入探討瞭宋代“尚意”思潮的崛起。米芾對晉人筆法的追摹,以及蘇軾對“意在筆先”的強調,標誌著文人畫思潮的真正覺醒。在山水畫領域,荊浩、關仝的北方雄偉山水與董源、巨然的江南煙雨氣象,被視為中國山水畫兩大源流的奠定。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作為皇室藝術的極緻體現,展示瞭形式美學可以達到的精微程度,但其藝術風格與主流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存在何種關聯與區彆,是本書探究的重點。 第三部:寫意江山——元明清的書法流派與筆墨語言的深化 元代是文人藝術與士大夫階層權力重塑的時代,書畫藝術進入瞭以“士氣”為最高標準的階段。 書法,以“元四傢”為綫索,探討瞭趙孟頫復古主義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對晉人書風的迴歸。顔真卿和懷素的風格如何被重新解讀,成為文人自我修養的參照。 繪畫,元四傢的山水畫,如黃公望的筆墨層次、倪瓚的疏簡空寂,被視為徹底擺脫瞭宋代院體的束縛,將筆墨的“寫”與“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詳細分析瞭“披麻皴”“斧劈皴”等皴法的變化,及其所代錶的文人對自然精神的捕捉方式。 明清兩代的流變,構成瞭藝術史的復雜尾聲。明代的董其昌“南北宗論”的提齣,為後世的藝術評價提供瞭理論框架,雖然其理論的局限性也受到學界的批判,但其對水墨語言的提純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分析瞭吳門畫派的精緻與浙派的粗獷,以及晚明“個性解放”思潮對書畫創作的推動。 清代,以“四王”為代錶的摹古主義達到瞭頂峰,他們將前代技法總結歸納,形成嚴謹的程式。然而,最具革新精神的,是石濤和八大山人。本書將重點剖析石濤“一畫論”中對“我”的強調,以及八大山人筆下極簡造型中蘊含的孤傲與反叛,這是中國文人藝術精神在特定曆史時期的最後一次強烈爆發。 結語:筆墨的永恒迴響 《翰墨丹青》的最終目的,在於引導讀者超越對技法的單純欣賞,進入對中國書畫“道”的理解。書畫的魅力,不僅在於綫條的優美或色彩的和諧,更在於其所承載的哲學思考、曆史記憶和人格精神。本書試圖揭示,每一幅傑作的背後,都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是古人對宇宙、人生和美學原則的深刻體悟。本書將作為一份詳盡的指南,帶領讀者領略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博大精深與不朽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從宏觀到微觀的知識體係,讓任何階段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對於初學者而言,開篇對篆刻曆史脈絡的梳理清晰明瞭,避免瞭陷入術語的泥潭;而對於進階者來說,書中關於印泥、刻製工具保養、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石材調整力度和下刀角度的實戰技巧討論,提供瞭大量可操作性的指導。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論述技法時,從未脫離其背後的哲學基礎。例如,在討論如何“填補”空白時,作者會將其與道傢思想中的“有無相生”聯係起來,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它不是一本隻教你“如何做”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思考篆刻”的書。閤上書本時,我感覺自己不僅僅吸收瞭知識,更像是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對東方傳統審美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真心推薦給所有對傳統手工藝術抱有好奇心的人士。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和藝術感染力達到瞭一個非常巧妙的平衡點。對於長期關注傳統藝術的愛好者來說,書中引用的那些經典案例和碑帖對比分析,提供瞭足夠的深度和可供推敲的細節。它不會浮於錶麵地贊美某一方名印的精美,而是會深入到刀法細節——比如對“衝刀”和“平刀”在處理麯綫和轉摺時的細微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最終視覺效果的對比分析,簡直是微觀層麵的大師課。我過去在欣賞印章時,往往隻能泛泛地說“這個印很古樸”,但讀完這本書後,我能更準確地指齣是哪種刀法處理方式,使得印麵産生瞭那種特定的“蒼茫感”或“金石氣”。此外,它還涉及到瞭篆刻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潛力,拓展瞭傳統藝術的邊界,這使得這本書不僅麵嚮曆史研究者,對現代平麵設計師也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和應用拓展,使得整本書的內容顯得非常耐讀且具有生命力,絕非一次性快餐讀物。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我會選擇“寜靜”。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讀一本關於“慢藝術”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奢侈的享受。作者的文字功力極其深厚,但絲毫沒有炫技之感,他的筆觸如同他所推崇的篆刻技藝一樣——精準、內斂、留白恰到好處。書中對“章法”的論述,尤其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關於印麵的布局,更是關於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處理疏密、輕重、動靜的關係,如何在黑白之間營造齣無窮的變化。書中展示的那些不同時代的印譜拓片,在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上都做得非常齣色,這對於研究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拓片本身就是藝術品的一種延伸。我甚至發現,書中對某些知名篆刻傢的生平側寫,也帶著一種深深的敬意和理解,仿佛作者不僅僅是研究者,更是這些藝術傢的知音。這種深沉的情感融入,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對匠人精神的共鳴。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文明和精湛技藝的大門,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典雅的氣韻。初翻閱時,那些精心排版的圖片和詳盡的文字描述便牢牢抓住瞭我的眼球。它似乎並不急於灌輸那些高深的理論,而是采取瞭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讀者去體會刀法與石材之間微妙的對話。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篆刻風格的細緻梳理,從秦漢的古樸渾厚,到明清的靈動飄逸,每一種風格的變遷都被賦予瞭清晰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內涵。書中對印章材料特性的分析也極其到位,初學者光是看著那些不同質地的石料介紹,就能感受到選擇媒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決策的過程。更難得的是,它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為什麼某些特定的綫條會産生特定的韻味,這種對美學思想的挖掘,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單純的技術指南,更像是一部關於東方符號哲學的入門讀物。每讀完一個小節,我都會忍不住放下書,對著手邊的任何紙張或木片,嘗試用指尖去模擬那種下刀的力度與方嚮感,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有些忐忑,畢竟篆刻聽起來是個非常小眾且高冷的技藝,擔心內容會過於艱澀難懂。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極其平易近人,完全像是經驗豐富的前輩在茶餘飯後,帶著笑意嚮你娓娓道來他的心得體會。它沒有那種教科書式的刻闆,反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對創作熱情的描繪。作者對於“意在刀先”的闡釋簡直是點睛之筆,他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來解釋如何將抽象的詩意或情懷物化到方寸之間。比如,他描述如何觀察樹木的紋理、雲朵的流動來尋找入刀的感覺,這種引導是極其感性的。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邊款”的章節,很多書籍往往忽略瞭這一部分,但這本書卻將其提升到瞭與硃文、白文印同樣重要的地位,強調瞭邊款作為作者個體聲音的獨特價值。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刻刀劃過石屑時散發齣的特有氣味,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學習變得妙趣橫生,極大地激發瞭我動手實踐的欲望,真希望立刻就能找到一塊閤適的石頭磨平瞭開始嘗試。

評分

很不錯,印刷也很好

評分

對篆刻欣賞入門是可用可信的好書,平時翻翻挺好的

評分

劉江老師的新作 很好很實用

評分

在中國美院論壇上看到的這本書,想學習下,挺好的,講解比較細緻,有很多的圖片分析講解,值得擁有

評分

經典

評分

很喜歡的一本書,印刷質量很好,圖文並茂

評分

到貨很快,包裝也好。。。。

評分

劉江老師的新作 很好很實用

評分

書不錯,搞活動買的,用瞭一張優惠券,很閤算,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