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考生全面了解四川申论考试现状,我们将原《申论应试一本通》中的第九章“四川申论试题荟萃”的全部内容抽出,新增近年来的部分真题,编写成了这本《四川历年申论真题汇析》。本书介绍了13年来四川公务员考试中的50余套申论试题,以帮助考生了解四川考试的状况,加强应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编 综述 1
第二编 红一方面军长征在四川 13
四渡赤水 转战川南 14
一渡赤水河 15
二渡赤水河 46
三渡、四渡赤水河 56
川南游击纵队浴血川南 60
巧渡金沙江 围攻会理城 68
巧渡金沙江 69
围攻会理城 75
会理会议 80
避实击虚占冕宁 彝海结盟过凉山 86
红军过德昌、西昌 87
红九军团过会东、宁南、普格 94
佯攻大树堡 97
彝海结盟过凉山 106
抢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12
抢渡大渡河 113
飞夺泸定桥 120
突破天全芦山宝兴防线 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懋功 130
突破川军天(全)芦(山)宝(兴)防线 131
翻越夹金山 会师懋功城 156
穿越水草地 胜利到陕北 168
两河口会议定北上方略 169
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74
穿越水草地 188
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苏区 194
第三编 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四川 199
挺进康区 200
红二军团挺进康北 201
红六军团挺进康北 221
甘孜会师 红二方面军成立、北上 232
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红二方面军成立 233
红二方面军北上 237
第四编 红四方面军长征在四川 259
策应红一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的广昭、陕南战役 260
广昭战役 261
陕南战役 271
嘉陵江战役 272
战役准备 273
突破川军嘉陵江防线 278
强取剑门关 314
攻占涪江流域 323
西进岷江流域 360
土门战役 361
攻占茂松理汶地区 370
前出懋功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 397
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共同北上 400
懋功会师 401
与红一方面军共同北上 404
包座战斗 417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康边 424
绥崇丹懋战役 425
天芦名雅邛大战役 434
川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革命斗争 458
川康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革命斗争 467
红四方面军转战康北 496
进军康北 497
康巴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革命斗争 512
甘孜会师 红四方面军再次北上结束长征 516
红四方面军南下迎接红二、红六军团 517
甘孜会师 523
红四方面军再次北上 526
附 录 541
红军长征在四川行军及作战示意图 542
红军长征在四川行军路线及里程 620
四川人民对红军长征胜利贡献统计表 650
后 记 658
前言
八十年前,离开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艰难而伟大的战略转移,完成了令世人惊叹和传诵的史诗壮举,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掀开了中国革命历史新的一页。
四川在红军长征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是红军长征从南向北转移的桥梁和中转基地,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是整个红军长征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篇。四川也是铸就红军长征精神最重要的地区,长征中史诗般的重大事件如四渡赤水、强渡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包座战斗、百丈关战斗等等,都发生在四川境内。四川各族人民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红军长征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自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从1935年1月进入四川古蔺,到红二、四方面军1936年8月走出雪山草地,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转战近七十个县,历时一年零八个月。在红军长征途经的十五个省、区、市(按现有行政区划统计)中,四川是具有鲜明特点的省份:其一,四川是红军三大主力长征途中活动范围最广、经历时间最长、行军里程最远的省;其二,四川是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会议最多的省;其三,四川是长征中发生重要战役战斗最多的省;其四,四川是红军长征途中经历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其五,四川是红军长征途中开展民族工作成效最显著的地区;其六,四川是党中央和广大红军指战员与张国焘分裂活动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地方。正因为四川在红军长征中有特殊地位和突出贡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把“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长征总纪念碑,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建立在四川松潘,邓小平亲笔题写了“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这是中央对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认可,是四川各族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为了更好地反映红军长征在四川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展现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全省有关市(州)党史工作部门对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特别是行军路线、行军里程、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支援和帮助以及红军长征相关的遗址、遗迹等,进行了一次普遍深入的调查发掘,获得可喜成果,特别是收集到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编辑组在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整理后,编纂了《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
《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共分上下册,由五个部分组成:开篇的“综述”,简明扼要地记述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在四川的基本概况;第二至第四编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以板块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反映了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战斗历程;第五编为“附录”,包括“红军长征在四川行军及作战示意图”“红军长征在四川行军路线及里程”“四川人民对红军长征胜利贡献统计表”。
需要强调的是,附录中的各类统计不是为了简单汇总、计算各种数据,而是为了发掘、展示更多的材料和具体历史事实,从而更充分地反映红军长征在四川的伟大历程。红军长征已经过去八十年,很多数据难以查清,也不一定非常精确,但现在进行此项工作,有这样一些数据,或可为以后更科学合理地统计奠定基础。因此,目前的统计和研究还只是阶段性的,远非最终结论。
编纂这样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图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深怀敬畏之心,边学习、边探索,虽然有不足和遗憾,但我们仍希望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大纵深、多角度反映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壮阔历程和不朽丰碑,反映四川对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铸就的重大贡献,以期能资政育人,凝聚强大正能量,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付出我们的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来翻阅这套书的,毕竟历史题材的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的太多了。但不得不说,这套《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的严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片,更像是一部视觉化的史诗。每一幅图像的配文都非常考究,信息量很大,而且能明显感受到编纂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我注意到很多细节,比如一些文物、地图的标注都非常精确。这套书对于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学者来说,无疑提供了非常直观的视觉证据。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把上下册大致浏览完,那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感觉非常强烈。那种代入感,让我对先辈们的牺牲有了更深刻的敬意。这种把宏大叙事拆解到具体图像中的编排方式,确实是教科书式的典范。
评分我是一个对地理和风俗特别感兴趣的人,所以这套图志对我来说简直是双重惊喜。它不仅仅是军事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四川地域的百科全书。长征经过的那些少数民族聚居区,那些险峻的山脉、河流,通过这些影像资料,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虚拟的地理考察。图册里收录了大量描绘当时四川风土人情的画面,从建筑风格到人们的服饰,都体现出那个时代鲜活的生命力。这让我对长征的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深度碰撞的过程。有些关于行军路线和宿营地的标注,甚至让我萌生了亲自去探访那些地方的想法。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回顾,它融合了人文地理学的视角。
评分作为四川本地人,我对家乡的历史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套图志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的老照片,很多都是关于我们周边地区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影像记录。这种“我家门口发生的故事”的直观呈现,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情。看着那些熟悉的山川河流,却承载着那样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内心感慨万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地方性的、微观的历史证据,那些可能被宏大叙事略过的小细节,在这套书里得到了完美的保存和展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四川历史感兴趣的本地人,你会从中发现很多关于我们共同记忆的碎片,它们拼凑出了一个完整而感人的篇章。
评分这本画册简直是历史的活化石啊,每一页都像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以前对长征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上的文字描述,那些场景总是那么抽象,遥不可及。但有了这套图志,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特别是那些老照片,虽然有些已经泛黄甚至有些模糊,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看着红军战士们行军的路途,翻越雪山、趟过草地的场景,那种艰难困苦不是用语言能完全表达的。图片中的人物表情,他们的衣着,甚至是他们脚下的路,都让人不禁去想象当时的艰辛。这本书的装帧也相当精美,看得出是下了大工夫的。对于想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我特别喜欢它对沿途地貌的描绘,四川那复杂多变的地形,在图册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更直观地理解了长征的难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绝,充满了艺术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没有采用那种呆板的博物馆式陈列,而是非常有章法地将图片和文字进行巧妙的组合。你翻开任何一页,都会被里面的构图和色调所吸引。有些黑白照片经过精心处理后,那种历史的颗粒感被强化,反而更具故事性。而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场景重现或油画作品时,色彩的运用又显得那么大气磅礴。这套图志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题材,转化为一种令人愿意长时间去品味的视觉艺术品。我把它放在客厅茶几上,每次有朋友来,目光都会被它吸引过去,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它不仅仅是历史资料,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