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藏日志

旅藏日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汉密尔顿·鲍威尔 著,罗文敏 译
图书标签:
  • 旅行游记
  • 西藏
  • 探险
  • 文化
  • 民俗
  • 历史
  • 人文
  • 个人经历
  • 藏地风情
  • 手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13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25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鼓楼史学丛书?异文化视野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1
字数:25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探险家鲍尔·汉密尔顿(1858生)所记录的一部西藏考察日记。全书从作者由1891年4月从印度南部准备出发记录开始,到1892年年底到达江西九江等地的整个考察历程组成。作者并非每日必记,却较为完整地描画了一个对西藏地区茫然无知又充满了好奇心的考察学者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尽管作者竭力以一个客观观察者的眼光打量,但偶尔也难免先入为主的偏见与无知。所幸作者基本将观察视野投注在沿途的山川风光、动植物生存样态与物种特征记录、藏区的习俗人情以及途径各地的民众生活境况与个人见闻感受等诸多方面,所以本书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独特的(“外来者”的)文化观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藏区人民的生存处境和社会生活画面。从文献资料学的角度来看,它也无形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藏区人民生活之今夕比照的参考。


作者简介

  罗文敏,男,汉族,1972年生,甘肃宁县人,文学博士,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博士后。曾教授外国文学、西方古代文学专题、西方文论等课程。主要研究西方文学与文论、民间文艺学。


目录

第一章 从西姆拉到边境(1)

第二章 开始探索(14)

第三章 被我们的向导遗弃(24)

第四章 遇到牧民(37)

第五章 在拉萨附近(51)

第六章 与拉萨官员谈判(64)

第七章 向北方进发(78)

第八章 进入居民区(88)

第九章 进入石屋地区(98)

第十章 被向导遗弃(111)

第十一章 在昌都附近(121)

第十二章 昌都到嘎索克(132)

第十三章 从芒康到理塘(144)

第十四章 理塘到塔陈鲁(153)

第十五章 经中国返回印度(162)

第十六章 宗教、国家、人民,等等(178)

前言/序言

  【译者序】  本书是清末英军上尉汉密尔顿·鲍威尔(1858生)于1891-1892年考察西藏时所记录的一部日记,该书于1894年由麦克米兰出版社(纽约)出版。由于作者的身份和使命特殊,所以,这部日记对于研究中英关系史、中国西南边疆安全史,都很有价值。  1914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企图为对中国西南领土的侵占寻找自认为合适的理由。由此追本溯源,此前的1911年第二次和1903-1904年第一次英国入侵中国西藏地区,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武器残忍屠杀使用大刀长矛的西藏人民的战争罪行,就是前奏和铺垫。其实,这些作为前奏和铺垫的明目张胆的侵略,还有比其更早的蓄谋,而它们,历来都被很多人所忽视。但是,请留意如下时间表:1892年英军上尉汉密尔顿·鲍威尔以旅行者身份“旅行西藏”完成使命;1903-1904年英军侵略西藏;1911年英军再次入侵西藏(统军者正是上述的鲍威尔);1914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被炮制。从中我们不难推理出汉密尔顿·鲍威尔在其中的作用。  “当他回到英格兰,鲍威尔以第一个穿越青藏高原的英国人,而被授予‘英国皇家地理学社团创始人’奖章。除了收集军事情报,这个军事间谍从一个当地淘宝者手中搞到并带回了一本由51张罕见桦树皮书写的古代手稿。鲍威尔对这些古代手稿的发现,促使欧洲人对文物的抢夺,并导致进一步入侵西藏。”[1]尽管汉密尔顿·鲍威尔并未在日记中记录这一段有关该手稿的获得之奇遇,但他这次长达12个月的穿越青藏高原并横穿中国大陆的漫长行程,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旅行”。而且,其日记中所暴露出的诸种态度与看法,都足以给那些不能清醒识别他人侵略野心的人,敲响警钟。  汉密尔顿·鲍威尔——旅行日记作者?马背上的间谍?作者由1891年4月4日从印度最北部的西姆拉准备出发起,到1892年3月29日到达黄浦江入海口,随之依次经过香港和新加坡到加尔各答。全书以日记形式记述了作者一行在途径上述等地的整个考察历程(其中最为详尽的是在我国藏区的经历)。日记中作者没有公布自己的间谍身份,而且他也效仿俄罗斯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收集西藏地区特有的动植物标本,记录沿途的风土人情,等等。似乎正如他在日记中给中国人一再强调和伪装的:我只是旅行到中国内地去。而实际,并非如此。  鲍威尔的《穿越西藏的日记》发表后很受欢迎。他也写了一篇长达10页、未公开出版的机密情报,题为《一些西藏事务的笔记》。“目的是为军事情报局长安装千里眼,内容是高度机密的。”[2]“阅读这本小册子,很容易看出为什么它是保密的。鲍威尔没有试图掩盖这一事实,……通过军事远征……这是非常符合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议程……鲍威尔的报告提交十年后就发生了入侵西藏。”[3]“不像他的竞争对手俄罗斯人(普尔热瓦尔斯基),汉密尔顿上尉于1890年就秘密准备去发掘西藏。他的探险,授权于英国情报部门,路遇很多困难和挫折:包括土匪袭扰,丢失马匹,可疑藏民。”[4]他不被允许前往拉萨而要沿原路返回印度北部,最后经过艰苦努力而达成妥协,他们一行人能够沿拉萨北部向东进发,经过塔陈鲁(tachenlu)、昌都、理塘等地,到达四川境内。  侵略军统帅——汉密尔顿·鲍威尔。1911年10月,曾经为英军侵入中国西藏的前期准备工作立下汗马功劳、当年53岁的鲍威尔以少将身份率军亲征、入侵中国西藏。“阿波尔远征军由少将汉密尔顿·鲍威尔(Major-General Hamilton Bower)担任总指挥,拉钦普专员本丁克(Bentinck)和警察部队的邓达斯(W. C. M. Dundas)担任助理政治教官。阿波尔远征军共计1000多名士兵[5],一路烧杀劫掠。珞巴族人民奋起反抗,用简陋的大刀长矛和毒箭对付侵略者,但最终未能阻挡入侵的英军。这支英军按原计划在1912年1月开始测量和探查工作。他们沿着迪杭河谷北进,经潘吉、空辛、里乌(Riu)、叶克(Yeke)、西蒙(Simong)等村子,到达了距离‘麦克马洪线’30英里的辛金(Singing)附近。”[6]其实,早在20年前的1891年,鲍威尔已在这本日记中,充分表达了他所体验到的、面对中国民众时因武器先进而产生的优势心理。  尽管作者似乎竭力以一个客观观察者的眼光打量,但偶尔也难免流露出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状况先入为主的偏见与无知。所幸作者在日记中,基本将观察视野投注在沿途的交通路线与地理标识,尤其是山川风光、动植物生存样态与物种特征记录、藏区的习俗人情以及途径各地的民众生活境况与个人见闻感受等诸多方面。从文献资料学的角度来看,阅读本书,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独特的(“外来者”的)文化观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藏区以及作者行程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的生存处境和社会生活画面。  需要特别强调和声明的是:其一,作者汉密尔顿·鲍威尔的原书出版是在1894年,距今已逾百年,故本书无涉版权问题;其二,作为译著,作者在文中的诸多观感、看法乃至个别地方对民族和宗教话题的表述语句,皆为作者自己立场,与译者和出版社立场无关,不过,为学术责任与客观呈现之目的,译者在脚注中附注出原文表述内容,以作对照参考;其三,关于地名、湖名和人名,受限于作者对当地藏语发音的模拟理解和表达效果,本书所用的音译,显然是经过了“藏语-英语-汉语”的转换过程,故在这一点上,只能求“似”而非“是”的境界。  概而言之,这是一部可用以了解“他者”视野中的甲午之前的晚清时期旧西藏的日记,是一部追本溯源、解密英国在清末民初对中国西藏地区政策变化之因的外国文献,更是一针惊醒那些裹足不前、敌友不分、崇洋媚外者的清醒剂。  翻译是一件苦差事,本译著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恳望学界同仁本着爱国敬业的目的,不吝赐教。  译者 罗文敏  2015年1月

秘境守望者:失落文明的最后篇章 作者: 陈默宇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探险、历史与人类精神的恢弘史诗,它将读者带入一个被时间遗忘、被现代文明疏离的神秘领域——青藏高原的腹地,一个被称为“雪域迷踪”的隐秘地带。本书并非仅仅记录一次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场对人类文明起源与消亡的深刻叩问。 故事的主人公,林逸风,一位天赋异禀的考古学家兼人类学家,拒绝了主流学术界对青藏高原历史的既有解读。他坚信,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封深处,存在着一个比吐蕃王朝更早、技术与哲学高度发达的“白玉文明”的遗迹。这个文明的突然覆灭,被认为是数次史前剧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内部衰亡。 林逸风的旅程始于一张泛黄的、来自清代探险家的手绘地图,地图上标记着一个难以辨认的符号,指向无人区深处的一处垂直峡谷。他集结了一支精干的探险队,成员包括:精通藏族古老语系的语言学家苏曼;擅长地质勘探和高海拔生存的退役特种兵队长赵铁军;以及一位持怀疑态度、但专业能力毋庸置疑的摄影师兼记录员李薇。 第一部分:冰川下的低语 探险队的初始阶段,充满了与自然的残酷抗争。他们面对的是极端的高寒气候、变幻莫测的冰川裂缝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雪崩。苏曼通过解读沿途零星发现的岩画和玛尼堆,证实了林逸风的理论并非空穴来风。这些符号指向的不仅是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复杂的数学和天文体系,与已知任何古代文明的表达方式都格格不入。 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荒芜之地,他们发现了一组被冰川侵蚀了数千年的石制观测塔基。塔基的构造精妙,其对齐的星象角度,甚至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台还要精确。李薇用最新技术拍摄的影像资料,记录下了这些建筑的宏伟与诡异。 然而,探险的代价是沉重的。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他们失去了重要的物资补给,并险些被卷入雪崩。在这次危机中,赵铁军展现出超凡的领导力和对环境的敬畏之心,他挽救了团队,但也因此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复杂的情感——敬畏中夹杂着一丝不安。 第二部分:失落之城的脉动 深入峡谷后,探险队终于发现了“白玉文明”的门户——一个隐藏在巨大冰瀑后的洞穴入口。洞穴内部,气温异常回暖,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和某种金属特有的气息。 他们踏入的不是一个遗址,而是一个被完美封存的地下城。这里的建筑材料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玉石质感,能够吸收并折射微弱的光源。城内没有尸骨,没有杂乱的日常用品,只有精密的机械装置和刻满复杂图文的金属板。 林逸风和苏曼夜以继日地研究这些文字。他们发现,白玉文明的技术核心在于对“地脉能量”的利用,他们似乎能控制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文字中记载了他们如何建造城市,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但也透露出一种对“力量失控”的深刻恐惧。 最令人震撼的发现是一面巨大的“星图壁画”。壁画上描绘的星空与现代星图完全吻合,但多出了一颗巨大的、正在崩解的“母星”。苏曼翻译出关键信息:白玉文明并非死于内部战争或瘟疫,而是因为过度干预自然平衡,引发了地球内部能量的反噬,导致了他们不得不启动“大撤离”计划,试图将文明的火种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第三部分:守望者的真相与抉择 在地下城的中央控制室,探险队发现了一个依然在运作的“信标”。信标发出的并非无线电波,而是一种低频的、能够穿透数万年地质的振动。 此时,团队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李薇认为,这些发现足以颠覆人类历史认知,应该尽快将所有资料带回文明世界,让世人知晓。赵铁军则感到极度不安,他感觉到信标发出的能量正在干扰周围的自然环境,担心贸然触碰会再次唤醒某种未知的灾难。 林逸风在关键时刻,发现了一位“守望者”。他并非白玉文明的遗民,而是一位被选中的、在此地坚守了数个世纪的隐士家族的后裔。这位老人(被称为“穹顶之子”)告诉林逸风,白玉文明留下的不是知识,而是一个“警示”。他们曾企图成为神,结果差点毁灭世界。信标的目的,是用来监测地壳活动的稳定,一旦被误用,可能导致新一轮的板块剧变。 穹顶之子要求探险队做出选择:是带走能够带来巨大荣誉和改变世界的科技资料,还是履行最后的职责,彻底关闭信标,将这个秘密永远埋葬在雪山之下,以保护当代人类免于重蹈覆辙? 尾声:雪原的沉寂 最终,林逸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意识到,人类对未知力量的掌握程度,远低于对自身贪婪的约束能力。他们销毁了大部分可能被滥用的技术图纸,只带走了对人类学和哲学有益的零星记录。 当他们离开地下城时,穹顶之子启动了最终程序,冰川开始重新覆盖入口,整个“白玉文明”的痕迹在几天之内彻底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返回现代社会后,林逸风的团队保持了沉默。他们带回的影像和记录,被严格审查和过滤,最终只公布了少量关于高山地质结构和古代岩画的发现,而关于“白玉文明”的真相,成为了他们四人心中永恒的秘密,也是他们毕生需要守望的沉重责任。 本书以一种冷静、内敛的笔触,探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边界、历史真相的复杂性,以及在面对超越时代的力量时,个体所能做出的最艰难的道德抉择。它是一曲献给失落智慧的挽歌,也是对未来探索者的一份郑重告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同高原上的风,时而轻柔地拂过心弦,时而猛烈地冲击认知。它不是那种标准的散文体,更像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日记片段和随笔的集合,节奏感非常独特。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光影的描绘。在描写日出日落时,那种色彩的层次感和饱和度,简直可以用“燃烧”来形容。很多次我必须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重构那个画面。这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很少能在纯文字作品中获得。此外,书中对于“时间”的理解也很有启发性。在高原上,时间似乎被拉伸了,或者说,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作者巧妙地将现代生活的匆忙与古老仪式的缓慢并置,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张力,让人不得不思考自己被“快节奏”偷走了什么。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快速通关的游记,那这本书可能需要你放慢脚步,因为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心力去品味那些深埋在文字之下的哲思。

评分

我必须要指出,《旅藏日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成熟老练,它没有过度渲染孤独或浪漫,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记录了旅途中的真实心境波动。有一个章节专门写了作者在某个偏僻山口迷路时的经历,那种从最初的恐慌到最终的释然,处理得极其到位。没有歇斯底里的呼救,没有刻意的悲壮,只有对自然伟力的谦卑和对自我局限的清醒认识。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对不确定性”的指南,只不过它的背景是喜马拉雅山脉。它成功地避免了许多探险文学中常见的“征服自然”的傲慢姿态,反而体现出一种融入与共存的智慧。书中对当地人淳朴生活方式的赞美,也显得自然而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情结,而是真诚的欣赏和学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参照系。

评分

这本《旅藏日志》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厚重而又轻盈”。说它厚重,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关于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的知识信息,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比如对某些法号或仪轨的提及,初读可能会有些许隔阂。但说它轻盈,则是因为作者的文字非常干净,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词,直击核心。它就像一块被打磨得极其光滑的玛瑙,每一个角度都闪烁着不同的光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自然灾害或极端天气时的客观描述,没有过分渲染戏剧性,而是将其视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这本书很适合那些对人文地理、民族学有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私密、未经修饰的窗口,窥见一个在现代世界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生命节奏的文化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拓宽了,对“家园”和“远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旅藏日志》真的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游记,而是充满了对藏地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摹。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却又带着一股强烈的生命力,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酥油茶的醇厚和雪山顶上那凛冽的空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古老的寺庙和壁画时的那种敬畏感,那种不是简单地记录“看到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信仰是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书中对高原反应的描写也极其真实,没有美化艰辛,反而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每一次呼吸都来之不易的珍贵。每一次翻开书页,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的节奏和价值取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看”了一本书,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朝圣,对那些遥远而神圣的地方,有了更具象、更温柔的理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每一张插图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字的意境,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接触这本书的,毕竟“藏地”题材的书籍太多了,很容易陷入陈词滥调。但《旅藏日志》迅速扭转了我的看法。它的叙事结构非常松散,却又紧密围绕着一种“寻找”的主题展开。作者似乎总是在路上,与形形色色的人物交谈,从喇嘛到牧民,从商人到朝圣者,这些鲜活的人物构成了书中立体而多维的群像。我特别喜欢那种对话场景的捕捉,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俚语和谚语被巧妙地融入叙述,极大地增强了现场感。我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藏戏声,闻到那混合着糌粑和柏香的味道。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用西方的理性思维去“解释”藏传佛教或高原文化,而是选择了一种平视、倾听的姿态,让文化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次都会因为作者捕捉到的一个小细节而会心一笑,或者陷入沉思。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非常好,速度也很快,多次购买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还不错,一位朋友推荐的,很好,读读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还不错,一位朋友推荐的,很好,读读不错

评分

评分

书还不错,一位朋友推荐的,很好,读读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