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亦仙亦佛之才,处半人半鬼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学,当谈玄实用之间,具侠义宿儒之行,入无赖学者之林,挟王霸纵横之术,居乞士隐沦之位,誉之则尊如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书空咄咄悲人我,弭劫无方唤奈何。”
大师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大师之路是如何成长的?
他有哪些功在千秋却少为人知的功业事迹?
其学问修行又有怎样的法门与传奇?
本书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纪念文集,南怀瑾生前的各方友好、门人弟子,政界、商界、宗教界、学术界、传媒界大咖,纷纷作文纪念。第一部分为“家国情怀,根植于心;济世宏愿,现身实证”,追溯其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生平事迹,第二部分为“菩提悲心,春风化雨;感念师恩,点亮心灯”,探讨其循循善诱,教化众生。第三部分为“心交感通,人间挽歌;人道之路,薪火相传”表达了人们对南师的缅怀之情,南师教化,传承永续。这部纪念文集堪称一部“南学”百科全书,有很高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怀师文化编委会,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探寻南师精神理念为己任,依照南师的心愿,融合东西方文化精华,致力于编辑更多有利于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图书作品。先后编辑出版了《师道》和《教育与人性》等书,受益面广,赢得了广大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这样,南师的著作就填平了古今文化隔阂的沟壑,填平了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的鸿沟,成为当代各界各阶层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并且,对当代人做人做事也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周瑞金
希望工程这个公益品牌历经20多年而不衰,我本人常处在风口浪尖中备受怀疑、误解、攻击乃至恶意诽谤,还能做到宠辱不惊,在天堂和地狱间走钢丝走到今天还没有去敲地狱之门,不正是受恩于老师的仙人指路吗!
—— 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希望工程创建人 徐永光
老师的德才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都是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幸向他学习,在人生中坚持做自己,对社会做一点事,也算是传承老师的恩泽。发挥出自己本能的力量,做个有用的人。
—— 《新周刊》社长 孙冕
006前言人道之“修行初步”南怀瑾
第一部分济世宏愿现身实证家国情怀根植于心
002南师诗选
012一代宗师的教化……………………………………周瑞金
031南公怀瑾先生辞世的伤痛…………………………古国治
033要为子孙修一条“人生大道”……………………蒋章元
036南怀瑾老师为我指点迷津…………………………徐永光
042朗月青空随风去,无量功德留世间………………胡松年
048心光无量缅怀师…………………………………首愚法师
052南怀瑾老师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推动
062南怀瑾先生与儿童诵读古诗文活动………………王学信
069我与南怀瑾先生的师生情…………………………杜忠诰
073我与南怀瑾老师的读经因缘………………………王财贵
082台湾十方禅林南师怀瑾公追思茶会纪实
......
一代宗师的教化
——感念南怀瑾先生
周瑞金
南师怀瑾先生走了
2012年9月30日晚,即壬辰年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太湖大学堂举行南师祭奠告别仪式。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台,以及美欧等地的亲人、朋友、学生共二百多人,满怀崇敬、痛惜之情为南师送别。仪式上宣读了时任总理温家宝的唁电,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先生充满深情地发表了告别辞,南师儿子南一鹏代表亲属、周瑞金代表太湖大学堂老学生、李传洪和郭姮妟代表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致辞后,由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教务长、成都文殊院住持宗性大和尚庄严行礼,举火,为南师荼毗。是时,明月当空,万里无云,青烟袅袅,全场静默,挥泪拜别南师。
告别仪式后,许多亲友学生铭感南师教化恩泽,心情难以平静,久久不愿离去。南师平日的音容笑貌、教化行止,又清晰地浮现在大家眼前。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说过的“我们这一代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话,言犹在耳。
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南师1918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初六)生于浙江乐清市翁垟镇地团村。时逢军阀割据、丧权辱国的年代,第二年(即1919年),便爆发了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五四”爱国救亡运动。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近八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屡遭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欺凌,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深受殖民之害。“五四”后,中国人民终于奋起抗争,在国共两党合作之下,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实现了南北统一。
与此同时,一些留学美日欧归来的学者,以西学的观点批判中国历史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有的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发动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引进西方文明,推动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但是,由于它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主张铲除中国历史文化之载体——汉字,引起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包括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辜鸿铭等人的极力反对,认为那是自毁长城,切断民族文化命脉。然而,中国历史文化最终难免在“愚昧、封建、落后”的标签下被批判扫荡,几近断灭,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亘古未有之变局。百年来的文风乃至大众思维,也由此一改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温柔敦厚之风,一变而为尖酸刻薄、偏激极端。由此,整个二十世纪,西方来的各种思想在中国主流舞台上激荡纷呈。同时,困惑与求索,痛苦与不安,争论与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人文文化的荒芜,造成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灵魂危机、社会危机……
南师就成长在这个令人窒息、令人悲愤的忧患环境,亲眼目睹了国家和民族命运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青年时代的他忧心如焚。抗日战争爆发,南师激于民族大义,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屯垦戍边,在川康云贵边境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驰骋一方。他有一首诗反映了这段时期的万丈豪情:
……
《人道之路:南怀瑾纪念文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一位智者,与中国古老的智慧。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南怀瑾先生并没有回避人生的复杂性和痛苦,而是以一种洞察一切的从容,引导我们去面对和超越。书中的许多篇章,都让我回想起自己过往经历中的种种困惑与挣扎,而南师的论述,恰似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那些困境的新维度。他谈论“命运”,并非宿命论的消极,而是强调在既定的局限中,我们如何通过智慧和努力去争取更大的自由。读到关于“因果”的讲解,我才真正理解了其深层的含义,它不是简单的报应,而是一种宇宙运行的规律,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人道”,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选择和行动中。它教会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能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去寻找那条通往更加圆满人生的道路。
评分翻开《人道之路:南怀瑾纪念文集》,我立刻被一种深沉而古朴的智慧所吸引。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快速解决问题的秘方,而在于它引导我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南怀瑾先生的语言,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他能够将最深奥的哲理,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阐释出来,让人既感到敬畏,又倍感亲切。书中对“性”与“情”的探讨,颠覆了我过去一些狭隘的认知,让我开始理解情感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它不是简单地压抑欲望,而是引导我们认识并驾驭欲望,使其成为推动生命前进的动力,而非羁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格的塑造,一种生命能量的唤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挟,而这本书,则如同定海神针,帮助我锚定方向,回归人生的根本。它让我重新思考,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生,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底色。
评分读完《人道之路:南怀瑾纪念文集》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条穿越时空的古老小径,两侧是历代先贤智慧的古木参天,而南怀瑾先生,这位现代的智者,正用他那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深邃的人生洞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书中那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迷失的角落。他对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融会贯通,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考据,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实践指导。读到他谈论“知行合一”,我才真正理解了“学”与“做”之间的微妙联系,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将所学化为行动,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尤其是他对中国历史人物的分析,并非简单评判功过是非,而是深入剖析其行为背后的时代背景、人性弱点与闪光点,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去体悟人生的真谛。我常常在午夜梦回之时,回想起书中那些掷地有声的论述,它们像一股清泉,洗涤着我浮躁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评分《人道之路:南怀瑾纪念文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而且是以一种极其生动、极其鲜活的方式。南怀瑾先生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学者,他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他一生的学养,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人生脉络。书中关于“心”的论述,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它不是简单的心理分析,而是直指人心最本真的状态,教导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妄念,如何安住自己的心。读到关于“境界”的描写,我才明白,所谓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懂得体悟的心。这本书最让我折服的是其“返璞归真”的精神,它鼓励我们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着与虚荣,回归简单、真实的生活状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慢下来”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读罢此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踏实,仿佛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最真诚对话的语言。
评分这本《人道之路:南怀瑾纪念文集》给予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的本质与价值。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心灵鸡汤式的读物,只是浅显地鼓励和安慰,而是以一种极其深刻、极其古老的方式,触及了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问题: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安顿身心。书中关于“修身”的部分,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修行并非远离尘嚣,而是在红尘俗世中磨砺心性,在纷扰杂事中保持清醒。南师的语言,时而如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骇浪,振聋发聩,总能恰到好处地击中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礼”的阐释,它不再是束缚人性的僵化规矩,而是维系人际和谐、社会秩序的根本准则。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近,但内心的隔阂却可能越来越远,如何重建健康的“礼”的秩序,这本书给出了宝贵的启示。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茫然漂泊的孤舟,而是找到了可以依靠的灯塔,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成人”,而不是仅仅“活着”。
评分统一回复:东西挺好的,好评
评分可以,蛮看看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可以,蛮看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真不错,南师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发货快,物流也给力,一天就到了,很及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