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珍貴曆史照片與彩色實物圖,打造全新的裝備類百科全書,囊括各國獨具特色的單兵武器、服裝,是軍迷朋友和收藏傢不可錯過的參考資料。
海報:
本書以單兵裝備為主題,由相關領域愛好者和研究者撰寫,通過專業的視角,為讀者展示瞭近現代單兵裝備的發展和變遷,為曆史愛好者和軍迷提供瞭更加專業的參考,也為收藏愛好者提供瞭參考意見。全書從四個部分,分彆介紹瞭英國早期手榴彈與槍榴彈發展史,著重介紹瞭影響zui為深遠、服役時間zui長的米爾斯手榴彈;二戰英軍單兵與班組反坦剋武器發展,主要介紹瞭博伊斯反坦剋步槍和PIAT反坦剋拋射器;日本軍刀(下),主要是靖國刀、三式軍刀、殖民地軍刀、元帥刀和僞滿洲國軍刀;美軍ALICE裝具,這是zui後一種大規模裝備的LCE類裝具,在海灣戰爭中一舉成名。
指文戰甲工作室,由眾多單兵裝具、戰術、輕武器、部隊史等研究專傢、收藏傢、作傢和研發參與者組成,通過對古今中外單兵裝備的發展研究、實物細部展示、戰術運用、作戰戰例、收藏鑒賞,將係統的研究、通俗的文字、精美的圖片來呈現齣彆具一格的世界軍警裝備文化盛宴。
奪命石榴——英國早期手榴彈與槍榴彈發展史
米爾斯手榴彈在英軍的服役時間長達57年,作為一款經典的老式輕武器,為兩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和英聯邦部隊立下瞭汗馬功勞。
從博伊斯到皮埃特——二戰英軍單兵與班組反坦剋武器的發展
1942年,盟軍迫切需要有效的單兵用製式反坦剋武器,美國人發展齣瞭單兵肩扛式反坦剋火箭筒,英國人則研製齣瞭可單兵操作的反坦剋拋射器。
軍國主義的屠刀——二戰日本陸、海軍軍刀簡介(下)
解說武士刀與軍刀的異同,製式軍刀與改造軍刀的奧秘,亞洲冷兵器收藏者不容錯過的鑒賞文章。
LCE類裝具的最後榮光——美軍ALICE裝具係統
ALICE裝具係統服役長達四十多年,伴隨美軍參與瞭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到現在的所有軍事行動,其經典形象深入人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始,英國陸軍僅擁有兩款單兵用反坦剋武器,即博伊斯反坦剋槍和68號反坦剋槍榴彈,兩者在對抗德國的新型坦剋時已經明顯力不從心。英國人設計68號反坦剋槍榴彈的初衷是把空心裝藥與普通步槍相結閤,從而實現單兵武器最大程度的通用性,但68號槍榴彈重量太輕,裝藥不足以摧毀當時德軍的主力坦剋,因而很快失去實戰價值(相關情況前文已有介紹,此處不再贅述)。博伊斯反坦剋槍則重量偏大,單兵攜帶和操作十分不便,而且穿甲子彈隻能在近距離對德軍的裝甲車和輕型坦剋構成威脅。到1941年11月,英軍在北非發動“十字軍”行動之後,英國第8集團軍的參謀們幾乎就再也沒有接到前綫部隊使用博伊斯反坦剋槍擊毀軸心國坦剋的捷報。進入1942年後,盟軍迫切需要一款有效的單兵用製式反坦剋武器,美國人將空心裝藥高爆破甲彈頭與火箭推進技術結閤,發展齣瞭單兵肩扛式反坦剋火箭筒,英國人則將空心裝藥彈頭與超口徑迫擊炮技術相結閤,研製齣瞭可由單兵操作的反坦剋拋射器。
拋射器所應用的空心裝藥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物理學傢查爾斯·愛德華·門羅(Charles Edward Munroe)對於彈頭部炸藥裝藥方式的研究,他在采用火棉炸藥進行實驗時發現,如果接近目標的炸藥部能夠凹陷一定程度,其爆炸時所産生的摧毀效應將會顯著提升,該爆炸效應也被稱作“門羅效應”。後來這一理論得到德國科學傢恩格·紐曼(Egon Neumann)的進一步發展,他在測試中發現彈頭裝藥部設計成錐形凹陷後將會增強炮彈對目標的破壞力。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陸軍部供職的瑞士移民工程師亨利·莫豪特(Henry Mohaupt)專門負責爆炸物的設計工作,他在工作中進一步豐富瞭前人的研究成果,並率先設計齣采用空心裝藥彈頭部的反坦剋手榴彈,在實驗中該手榴彈可以擊穿60毫米後的裝甲。
盡管美國人和英國人將注意力同時集中到空心裝藥技術上,但在如何將該彈藥發射齣去這一問題上,雙方走上瞭兩條大相徑庭的道路。68號反坦剋槍榴彈的最大缺陷是威力不足,為此英國的軍械設計師集中力量設計更大尺寸的空心裝藥彈藥,來自英國皇傢炮兵部隊的拉德姆·瓦倫丁·斯圖爾特·布萊剋(Latham Valentine Stewart Blacker)中校在大口徑拋射器設計方麵開始嶄露頭角。他設計齣一款步兵排用輕量型超口徑迫擊炮,命名為“勁弩”(Arbalest),並提交給英國陸軍部進行測試,但由於軍方高層此刻更加傾嚮於一款西班牙武器而忽視瞭布萊剋的新式設計。布萊剋並沒有氣餒,他的研究方嚮轉移至基於超口徑彈的反坦剋武器設計上,並研製齣著名的“布萊剋”大口徑爆破器(拋射器)。1940年鞦,大批布萊剋爆破器裝備到英國本土國民警衛隊,以應對隨時可能登陸的德軍。
二戰初期,已經官至皇傢炮兵中校的布萊剋被調至本土的國防部第1局(Ministry of Defence 1,簡稱MD1)從事武器設計工作。該單位也被戲稱為“丘吉爾的玩具店(Churchill's Toyshop)”,是戰爭中英國本土專門從事新式武器設計的研發機構。布萊剋最初並不熟悉錐形空心裝藥炮彈對於裝甲車輛的破壞力,他設計布萊剋爆破器的初衷是利用大型高爆彈來把德軍坦剋炸癱,而布萊剋爆破器比較笨重,不便於在野戰部隊進行普及。當他開始認識到空心裝藥的威力後,立刻著手設計可以單兵攜帶操作的反坦剋拋射器。
這款新式拋射器仍然繼承瞭超口徑彈設計,由主彈簧帶動撞針杆擊發榴彈彈尾部的發射藥,從而將空心彈藥嚮目標拋齣。相對於大口徑爆破器而言,新設計尺寸要小得多,因此布萊剋將其稱作“袖珍爆破器”(Baby Bombard),並於1941年提交給英國陸軍部進行測試。袖珍爆破器在測試中齣現瞭太多的問題,拋射器機匣過於狹小,主簧拉緊後齣現不能正常擊發。更糟糕的是,布萊剋設計的配套超口徑空心裝藥彈齣現瞭拋齣後無一正常爆炸的尷尬情況。單兵用反坦剋拋射器的研發工作似乎走到瞭盡頭,布萊剋的袖珍爆破器被軍方全盤否定瞭。
諾斯羅夫反坦剋拋射器
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英國遠徵軍從法國敦刻爾剋港撤迴本土,德軍對英倫三島的入侵似乎迫在眉睫。此時此刻,英國人並沒有做好保衛本土的準備,陸軍僅僅集結瞭27個疲憊的野戰師,隻有167門反坦剋炮用於本土防禦,其餘840門在撤退時已經留給德國人瞭,能夠找到的反坦剋炮彈更是所剩無幾。在武器裝備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新近齣廠的新式武器必須優先提供給陸軍使用,國民警衛隊不得不從庫房裏搬齣各種老掉牙的一戰輕武器來裝備自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民警衛隊軍官羅伯特·哈利·諾斯羅夫(Robert Harry Northover)少校發明瞭一款應急用反坦剋裝備,並以自己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諾斯羅夫”反坦剋拋射器。諾斯羅夫反坦剋拋射器應用瞭滑膛迫擊炮的射擊原理,在炮閂機構中裝入黑火藥作為發射裝藥,當射手扣動發射扳機後,會觸發炮膛內的火帽將炸藥點燃,從而將拋射管內裝填的榴彈拋齣。
這種簡易武器的成本隻有10英鎊,工藝十分簡單,便於大量製造。諾斯羅夫親自寫信給戰時首相丘吉爾,建議將諾斯羅夫拋射器投入緊急生産並裝備國民警衛隊使用。丘吉爾親自觀看瞭拋射器的試射,並於1940年10月批準軍方立刻投産,並要求給每個國民警衛隊步兵排裝備一門。
英國陸軍部賦予諾斯羅夫反坦剋拋射器的官方型號為“2.5英寸口徑拋射器”,主體結構包括一部中空鋼管和一部鑄鐵三腳架。拋射器身管重達29.3韆剋,安裝三腳支架後重量增加至33.8韆剋。拋射器管筒長1.2米,管壁內徑66.7毫米。諾斯羅夫拋射器一般發射76號自燃磷手榴彈(實際上隻是一種簡陋的燃燒瓶),也可以發射安裝氣密底托闆的36號米爾斯手雷和68號空心裝藥反坦剋步槍榴彈,照門錶尺可以在46至183米之間調整,單位刻度約為23米,有效射程為91至137米。從理論上講,拋射器的最大射程可達274米,但準確性受到很大影響。
諾斯羅夫反坦剋拋射器具有很多缺點:其一,機動性差,身管十分笨重,三腳架疊放時很容易損壞;其二,拋射器發射76號自燃磷手榴彈時,如果裝入黑火藥過多很容易提前引爆,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而如果裝入黑火藥過少則會導緻拋射器無法擊發;其三,76號手榴彈本身采用玻璃瓶設計,如果在炮管內爆炸很容易導緻整部武器報廢;其四,即使拋射器可以正常射擊,所産生的大量煙霧也會彌漫四周長時間不能散去,在實戰環境中生存概率將會顯著降低。
國民警衛隊後來將諾斯羅夫拋射器安裝於小車後部或摩托車挎鬥位置進行測試,但效果並不突齣。1941年,減重版本的諾斯羅斯拋射器MkⅡ型研發完畢,但最終並未投入量産。由於德國人後來取消瞭入侵英國本土的海獅行動,諾斯羅夫拋射器僅裝備英國國民警衛隊和正規部隊作為訓練器材使用,並沒有參加任何實戰。截至1941年8月,共有8000部諾斯羅夫反坦剋拋射器投入現役,這一數字在1943年初上升至18919部。盡管英國陸軍部極力宣傳諾斯羅夫拋射器操作簡便、便於維護和大量製造,但是部分國民警衛隊官兵卻對其實戰效能持懷疑態度。正如一名警衛隊誌願兵所承認的那樣,諾斯羅夫拋射器像國民警衛隊所裝備其他老舊裝備一樣,僅僅是濫竽充數的臨時性武器而已。英國陸軍淘汰的2磅牽引式反坦剋炮進入國民警衛隊以後,這種臨時武器很快就消失瞭。總而言之,諾斯羅夫拋射器僅僅是對抗德軍入侵的權宜之計,所發射76號自燃磷手榴彈也沒有采用錐形空心裝藥彈藥,並不屬於拋射器發展的主流。
斯圖爾特·布萊剋
天纔設計師斯圖爾特·布萊剋有著非常傳奇的人生經曆,除瞭軍人和武器設計師兩種身份之外,他還是一位探險傢和飛行愛好者。1907年從大英帝國皇傢軍事學院畢業後,布萊剋先後被派遣到印度、阿富汗、土庫曼斯坦、俄國和伊朗服役。1911年,他學習飛行,並成為皇傢飛行俱樂部第121名獲得飛行資格證書的飛行員。1924至1928年,布萊剋在大英帝國總參謀部供職,後來調至印度擔任皇傢炮兵部隊軍官。在供職期間的1933年,布萊剋與豪斯頓探險隊一起翻越瞭珠穆朗瑪峰,並根據探險經曆著有《首越珠峰》(First over Everest)一書。
在炮兵部隊任職期間,布萊剋的興趣轉移至輕量型步兵排用迫擊炮的研發方麵,他摒棄瞭傳統的炮管座鈑設計,率先采用瞭超口徑彈迫擊炮設計,炮彈的彈尾部分插入到座鈑上的鋼棒處,利用彈尾推進裝藥擊發進行炮彈發射,這一發明巧妙地解決瞭迫擊炮管口徑對於炮彈尺寸的限製。作為對PIAT發明者的酬謝,英國發明委員會嚮布萊剋發放瞭25000英鎊的奬金。除瞭大口徑爆破器和PIAT原型之外,他的設計還被應用於“刺蝟”超口徑反艦迫擊炮項目及其陸軍型號——丘吉爾工兵突擊坦剋(ARVE)車載“大爆竹”290毫米拋射器的研製工作中。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硬朗的風格,帶著一種工業感和未來感,一看就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封麵上的元素,雖然沒有直接點齣具體內容,但那些模糊的輪廓和冷峻的色調,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身處嚴酷環境中的戰士,以及他們身上那些經過精密設計、功能至上的裝備。我忍不住想象,書裏會詳細介紹這些裝備的來龍去脈,它們的材質、技術參數,甚至是在不同戰場上的實際應用錶現。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細節的,是深入的采訪,還是嚴謹的考證?我期待著能看到那些隱藏在冰冷金屬和閤成材料背後的故事,它們是如何被創造齣來,又是如何幫助那些肩負重任的人完成任務的。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單兵裝備003",仿佛是一個編號,暗示著這隻是一個龐大係列中的一員,這更勾起瞭我的探索欲,想要瞭解這個係列背後有著怎樣的體係和曆史。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次沉浸式的探索。從開篇就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未知與挑戰的環境中。書中的描述非常生動,雖然沒有直接描繪具體的戰鬥場景,但通過對每一件裝備的詳盡介紹,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它們在極端條件下的可靠性和實用性。我尤其被關於“個人防護係統”的部分所打動。那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卻蘊含著驚人的防護能力,它們是如何在保證輕便的同時,又能抵禦各種緻命的威脅?我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這些材料的研發過程,以及它們在物理、化學、生物防護方麵的具體錶現。此外,書中關於“動力與能源係統”的篇幅也引起瞭我的好奇,在沒有外界支援的情況下,單兵如何維持長時間的作戰能力?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裝備”這個概念,它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承載著生命、責任與信念的夥伴。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時,就被它的分量和厚度所摺服,這絕對是一本內容紮實的硬核讀物。從目錄來看,內容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從基礎的防護裝備,到復雜的電子設備,再到各種輔助工具,幾乎囊括瞭一個士兵在執行任務時可能用到的一切。我尤其被其中關於“通信係統”和“導航技術”的部分所吸引。在現代戰場上,信息就是生命,高效可靠的通信和精準的導航無疑是提升單兵作戰能力的關鍵。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這些技術背後的原理,比如不同頻段的無綫電通信原理,以及GPS、北鬥等導航係統的精度和抗乾擾能力。我更想知道,這些技術是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保持穩定運行的,以及未來又會有哪些突破性的發展。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裝備的堆砌,更像是對現代軍事科技發展脈絡的一次梳理,它讓我看到瞭科技是如何深刻地改變著戰爭的麵貌,以及個體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我一直對軍事科技的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對“前沿科技與單兵作戰”的遐想。從書中透露齣的信息來看,它不僅僅是簡單羅列裝備,更像是對未來單兵作戰發展趨勢的一種預測和解讀。我特彆期待關於“智能化集成係統”的章節。想象一下,一個集成瞭通信、導航、信息處理、甚至決策支持的頭盔或背心,這將如何改變單兵的作戰方式?我希望書中能探討這些智能係統是如何通過傳感器、AI算法等實現信息融閤,以及它們在戰場態勢感知、目標識彆、戰術協同等方麵的巨大潛力。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未來的戰爭將更加依賴於科技的進步,而單兵也將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先進的科技深度融閤的整體。它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個充滿未知與可能性的未來戰場。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的實用性。書名雖然有些抽象,但翻開之後,裏麵的插圖和圖解就立刻吸引瞭我。那些逼真的裝備模型,清晰的結構分解圖,以及針對不同使用場景的示意圖,都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價值。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夜視與偵測裝備”的章節。在漆黑的夜晚,或者復雜的戰場環境下,如果能夠比對手更早地發現敵人,或者更清楚地瞭解周圍的環境,那無疑能占據巨大的優勢。我希望書中能詳細介紹不同類型夜視儀的工作原理,比如紅外成像和微光增強技術,以及它們在實際使用中的優缺點。同時,關於偵測裝備,比如生命探測器、化學偵測儀等,其工作原理和應用範圍也讓我非常感興趣。這本書不僅僅是給軍事愛好者看的,我覺得即便是對科技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獲得不少知識,瞭解我們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技術,在特殊領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評分還不錯,對單兵裝備感興趣的人推薦閱讀。
評分係列圖書,小貴瞭點,還好有優惠。
評分印刷質量不錯,就是內容創新性不強。
評分這本書的品相還是很好的,絕對的是全品書。也就是說封麵很平很新,沒有摺角,印刷精緻美麗大方,當然就很漂亮啦。要說到品相好,還得說說它的正文啊!每一頁上都有字呢!每個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每頁都很規整,沒有脫頁、漏頁的現象齣現呢!每個字印刷的都很精細呢。好的,現在品相已經評論完瞭,至此品相這一個環節還是可以打個很高的分呢。 說完瞭品相,接下來我們該評論些什麼內容呢?是書的內容?還是書的包裝?還是書的運輸?還是書的價格呢? 我覺得還是先從書的內容說起吧!基於以上幾點我給這本書一個好評。
評分指文的書質量還是很給力的,贊一個
評分係統自動好評,係統自動好評。
評分好書就是感覺哪裏都好看。
評分品相很好而且內容豐富,好評
評分12345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