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子材料》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中涉及的电子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特征,电、磁、光等方面的性质,电子元件设计、开发应用所需的材料基础知识。对电子材料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叙述,介绍了电子材料的性能、应用和发展趋势。《电子材料》共13章,包括电子材料概述、材料的分析与表征、薄膜、厚膜,以及陶瓷等基本工艺、超导、导电、半导体、电阻材料、介质材料、磁性材料、光电材料、敏感材料与封装材料等内容。
  《电子材料》可作为微电子与固体电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半导体、光电子等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供冶金、物理、化学、化工等相关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李言荣,1962年7月生于四川省射洪县,1992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现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技术首席专家。长期从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研究,主要包括超导薄膜、铁电薄膜、热释电薄膜、半导体集成薄膜及器件应用等,发表重要刊物论文20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奖8项。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媛,199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分别在中科院北京物理所、美国休斯顿大学、美国LosAlamo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起任美国Intel公司封装测试技术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2008年入选教育部第九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回国后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研究领域是电子材料及薄膜微结构工程,在使用新工艺、新方法对薄膜微结构进行调制,以及在铁电、高温超导、巨磁阻和应变硅的薄膜生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Angew.Chem.Int.Ed.、Advanced Materials、Appl.Phys.Lett.等国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他引超过700次;获中国发明专利3项,美国专利2项。  
  陶伯万,2003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2008年先后在德国Karlsruhe研究中心(FZK)和美国LosAlamos国家实验室做访问研究。自1997年以来,一直从事多元氧化物超导薄膜材料和器件应用研究,解决了3英寸双面YBCO薄膜的均匀性和一致性问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次。2008年评为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电子材料概论
1.1 电子材料的分类与特点
1.1.1 电子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1.2 电子材料的分类
1.1.3 电子材料的环境要求
1.1.4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
1.2 无机电子材料
1.2.1 晶体的特征
1.2.2 同构晶体和多晶型转变
1.2.3 固溶体
1.2.4 金属间化合物
1.3 实际晶体、非晶体和准晶
1.3.1 实际晶体
1.3.2 非晶态材料
1.3.3 准晶体简介
1.4 电子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1.4.1 表面的定义和种类
1.4.2 清洁表面的原子排布
1.4.3 实际表面的特征
1.4.4 晶粒间界
1.4.5 相界和分界面
1.5 电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1.5.1 现代社会对电子材料的要求
1.5.2 电子材料的选用原则
1.5.3 纳米材料
1.5.4 复合材料与梯度功能材料
1.5.5 超常材料
1.5.6 电子材料的发展动态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子材料的分析和表征
2.1 电子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2.2 电子材料结构分析方法-X射线衍射分析法
2.3 电子材料的显微分析法
2.4 电子材料表面界面分析技术
2.5 扫描探针技术
2.6 光谱分析技术
2.7 热分析技术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薄膜工艺
3.1 真空技术概述
3.1.1 真空
3.1.2 真空的获得
3.1.3 真空的测量
3.2 真空蒸发镀膜工艺
3.2.1 真空蒸发原理
3.2.2 热蒸发
3.2.3 脉冲激光蒸发
3.2.4 分子束外延
3.2.5 其他蒸发镀膜方法简介
3.3 溅射镀膜工艺
3.3.1 直流二极溅射及其原理
3.3.2 射频溅射
3.3.3 磁控溅射
3.3.4 反应溅射
3.3.5 离子束沉积
3.3.6 溅射沉积技术的特点
3.4 化学气相沉积工艺
3.4.1 化学气相沉积过程
3.4.2 热CVD
3.4.3 等离子体CVD
3.4.4 光CVD
3.4.5 有机金属CVD(MOCVD)
3.4.6 表面氧化工艺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厚膜工艺
4.1 厚膜浆料
4.1.1 厚膜浆料的特性和制备
4.1.2 导体浆料
4.1.3 电阻浆料
4.1.4 介质浆料
4.1.5 电感及铁氧体磁性浆料
4.2 厚膜图案形成技术
4.2.1 丝网印刷
4.2.2 其他图案形成技术
4.3 厚膜的干燥和烧成
4.3.1 干燥
4.3.2 烧成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陶瓷工艺
5.1 概述
5.2 粉体的表征
5.3 粉体的混合与粉碎
5.4 粉体的化学制备
5.5 成型技术
5.5.1 粘合剂
5.5.2 造粒
5.5.3 成型方法及工艺
5.6 烧结原理和种类
5.6.1 烧结过程
5.6.2 烧结中的有关现象
5.6.3 烧结过程控制
5.6.4 烧结种类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导电材料和电阻材料
6.1 导电材料的性质与分类
6.2 金属导电材料
6.2.1 金属导电材料的标准
6.2.2 铜
6.2.3 铜合金
6.2.4 铝
6.3 电极及电刷材料
6.3.1 电容器电极材料
6.3.2 引出线
6.3.3 电刷与弹性材料
6.4 厚膜导电材料
6.4.1 厚膜导电材料的要求
6.4.2 贵金属厚膜导电材料
6.4.3 贱金属厚膜导电材料
6.4.4 导电胶
6.5 薄膜导电材料
6.5.1 铝薄膜
6.5.2 铬-金薄膜和镍铬-金薄膜
6.5.3 钛-金薄膜
6.5.4 多层导电薄膜
6.5.5 透明导电薄膜
6.6 电阻材料概述
6.6.1 电阻材料的主要性能
6.6.2 电阻材料的分类
6.7 线绕电阻材料
6.7.1 贱金属电阻合金线
6.7.2 贵金属电阻合金线
6.8 厚膜电阻材料
6.9 薄膜电阻材料
6.10 精密金属膜电阻材料
6.10.1 镍铬合金系电阻薄膜
6.10.2 铬-硅电阻薄膜
6.10.3 钽基电阻薄膜
6.10.4 金属-陶瓷电阻薄膜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超导材料
7.1 超导的发现历程
7.2 超导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7.2.1 超导材料的主要特性
7.2.2 临界磁场与临界电流
7.2.3 超导材料的应用
7.3 低温超导材料
7.4 高温超导材料
7.5 新型超导材料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
第8章 半导体材料
第9章 电介质材料
第10章 磁性材料
第11章 光电材料与热电材料
第12章 敏感材料与吸波材料
第13章 电子封装材料      
前言/序言
     《电子材料导论》自2000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与欢迎,还被一些学校选作教材。读者和教师们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或者和我们直接联系,对该书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电子材料》是以《电子材料导论》为基础重新编写的。本书以《电子材料导论》的主要内容为框架,删除了一些较老的和比较专门的内容,将材料常用表征方法和电子材料制作中的常用工艺等从原书各章中分离出来专门叙述;在更新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光电材料、热电材料、吸波材料和封装材料等章节。这样,基本上囊括了电子信息材料中的主要材料。由于电子材料涉及面非常广,需要的知识也很宽,为了便于自学和讲授,这次修改的原则是“实用、新颖,广而不深,图文并茂”。
  本书由李言荣院士主编,林媛教授和陶伯万教授任副主编;恽正中教授主审;恽正中教授和黄文副教授统稿。参加编写人员都来自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编写分工为:第1章,陶伯万,恽正中;第2章,曾慧中;第3章,陶伯万;第4章,蒋书文;第5章,贾利军;第6章,罗文博;第7章,熊杰;第8章,黄文;第9章,袁颖;第10章,周佩珩;第11章,黄文,恽正中;第12章,张胤,其中吸波材料为张辉彬;第13章,林媛。
  电子材料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编写时考虑到各校的具体情况,各章有一定的独立性。选用本书为教材时,各校可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对书中内容加以取舍,来组织教学,以适应不同专业对电子材料的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有些章节也可让学生自学,以扩大知识面。本书也可供材料、冶金、化工、物理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恽正中教授仔细地审阅了各章内容,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并同参编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保证本书的可自学性和便于教学,本书在定稿前曾请一些学生和老师阅读书稿并征求他们的意见。为此向全体参编人员、恽正中教授和阅读本书书稿的同学和老师们表示感谢。
  四川大学的肖定全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的王恩信教授、余忠教授和曾娟老师等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写此书时参考的资料众多,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出,在此向原作者致敬。限于我们的能力和学识水平,书中不当之处,欢迎读者及同行专家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改进。    
				
 
				
				
					《光影织梦:从像素到心灵的奇幻之旅》  序章:像素的低语  你是否曾好奇,那些在屏幕上流淌的色彩,那些构筑起虚拟世界的点点滴滴,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你是否曾被一段流畅的动画所惊叹,被一张逼真的图片所吸引,却又不禁想要探寻其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奥秘?《光影织梦》并非一本探讨电子元器件、芯片制造或是半导体工艺的枯燥手册,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数字艺术殿堂的入口,一曲献给人类创造力与科技交融的赞歌。  本书将带你踏上一段跨越维度的旅程,从最微小的“像素”——数字世界的基本单位,出发,去探索它们如何汇聚成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我们将褪去冰冷的科技外衣,用充满温度的笔触,描绘出光影在数字画布上跳跃、融合、变幻的魔力。这不是关于“电”的学科,而是关于“影”的艺术,关于如何用二进制的语言,谱写出七彩斑斓的篇章。  第一章:像素的起源与演变——点亮世界的微光  故事始于那些构成我们眼前一切的微小光点。像素,这个听起来朴素却蕴含无限可能性的基本元素,究竟是何时、如何诞生的?我们将回顾历史的长河,追溯早期成像技术的萌芽,从单色网点到RGB色彩模型的演进,了解像素是如何从一个技术概念,逐渐成长为现代数字视觉的基石。  我们不会深入研究像素的物理构成,而是侧重于它作为“信息载体”的本质。想象一下,每一个像素都像一个微小的画笔,承载着特定的色彩和亮度信息。当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画笔协同工作时,便能描绘出我们所见的万千景象。我们会探讨不同显示技术,如CRT、LCD、OLED等,如何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点亮”这些像素,以及这些技术的演进如何一步步提升了图像的清晰度、色彩的饱和度和视觉的沉浸感。  我们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像素密度(DPI)、分辨率等概念,并非从技术参数的角度,而是从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看到”世界的角度。高分辨率的屏幕,就像拥有无数根更为精细的画笔,能够描绘出更加细腻、逼真的画面,让虚拟世界栩栩如生。反之,低分辨率则可能让画面显得模糊、失真,仿佛隔着一层朦胧的薄纱。  第二章:色彩的魔法——从光谱到屏幕的色彩奏鸣曲  色彩,是视觉的灵魂。从自然界的缤纷多彩,到数字屏幕上的光影变幻,《光影织梦》将深入探究色彩的奥秘,但不是从化学反应或是光学衍射的角度。我们将聚焦于色彩在数字世界中的“表达”方式。  我们会从人类视觉感知的基础出发,理解红、绿、蓝(RGB)三原色是如何协同作用,模拟出自然界中我们所能感知的大部分色彩。这并非复杂的色彩理论,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让你明白为何这三种颜色如此重要。如同音乐中的基本音符,RGB构成了数字世界色彩的基石,而它们之间不同的比例组合,则奏响了千变万化的色彩乐章。  本书将探讨色彩空间的概念,例如sRGB、Adobe RGB等,并非冗长的技术规格,而是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不同的色彩空间如何影响屏幕上色彩的“纯粹度”和“广度”。某些专业级显示器能够呈现出更宽广、更鲜艳的色彩,这使得它们在艺术创作和影像后期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仿佛拥有了更丰富的颜料调色盘。  我们将还会提及色温、白平衡等概念,并非从物理学原理出发,而是从它们如何影响我们“感知”到的色彩“温度”和“真实性”。为何同一朵花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会略有差异?这正是色彩动态变化的魅力,也是数字屏幕需要模拟和还原的挑战。  第三章:光影的雕塑——勾勒现实与幻想的轮廓  光影,是塑造形体、赋予空间深度的关键。在数字世界中,光影不再是物理现象,而是通过算法和渲染技术精心“绘制”出来的艺术。本书将带你领略光影如何在虚拟空间中被“雕刻”。  我们会介绍“纹理映射”(Texture Mapping)这一概念,并非深究其算法,而是将其比喻为给3D模型“穿上”一层精美的“皮肤”。光滑的金属、粗糙的岩石、柔软的布料,这些不同的质感,都通过纹理映射被逼真地呈现在屏幕上。你看到的每一个物体的表面细节,都可能源于一张精心设计的“贴图”。  我们将深入探讨“光照模型”(Lighting Models)如何模拟光线在虚拟物体上的反射、折射和散射。并非探讨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用生动的场景来解释,为何一个物体会有阴影,为何高光会出现在特定的位置。从简单的平行光、点光源,到更加复杂的全局光照(Global Illumination),每一个技术的进步,都让虚拟世界的“光感”更加真实,如同在现实世界中一样,光线在大气中传播、反射,最终落在我们的眼中。  本书还将触及“阴影渲染”(Shadow Rendering)的艺术。阴影并非简单的黑色块,而是隐藏着物体形状、光线方向和环境信息的重要线索。逼真的阴影能够极大地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让虚拟世界仿佛拥有了真实的物理定律。  第四章:动态的生命——将静态图像编织成流动的诗篇  如果说静态图像是数字世界的“静止肖像”,那么动画则是它的“生命流动”。《光影织梦》将探索如何让静止的像素“活”过来,展现出动态的魅力。  我们将从“关键帧”(Keyframes)的概念讲起,并非深入骨髓的技术细节,而是将其理解为动画制作中的“里程碑”。动画师通过设定关键时刻的画面,然后由计算机智能地“补间”(In-betweening),从而生成流畅的动作。如同画家绘制一幅画的轮廓和关键色彩,然后由助手填充细节,动画的诞生也充满了协作与创造。  我们会介绍“骨骼绑定”(Skeletal Animation)和“形变动画”(Morph Animation)等技术,并非枯燥的算法解释,而是用直观的比喻来理解。骨骼绑定就像给一个木偶安上了关节,通过控制骨骼的运动,带动整个角色的形体变化。而形变动画则更像是橡皮泥的塑形,让物体的形状本身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蠕动、膨胀等效果。  本书还将讨论“粒子系统”(Particle Systems)在表现烟雾、火焰、爆炸等动态效果时的作用。每一个细小的粒子,都像是微小的“火星”或“水滴”,汇聚成宏大的动态场景,让虚拟世界充满生命力。  第五章:虚拟的现实——拓展我们感知的边界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拓展着我们感知的边界。《光影织梦》将展望数字视觉在未来可能的形态,以及它们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  我们将探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并非从硬件设备入手,而是从它们如何改变我们“观看”和“交互”世界的方式。VR让我们沉浸于完全虚拟的环境,而AR则将数字信息叠加在现实世界之上,模糊了虚与实的界限。这些技术不仅仅是娱乐工具,它们正在改变着教育、医疗、设计等诸多领域。  本书还会提及“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的广泛应用,从电影特效、游戏设计,到建筑可视化、产品建模,以及科学研究中的数据可视化。它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光影和像素,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创造未来。  终章:创造者的低语  《光影织梦》的旅程即将抵达终点,但数字世界的创造力却永无止境。我们并非在讲述电子硬件的性能,而是在赞颂人类的想象力、艺术家的巧思以及工程师的智慧。是他们,用光影和像素,编织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  这本书,献给所有对视觉奇迹充满好奇,对数字艺术心生向往的人们。它希望点亮你心中对“看见”的理解,让你在每一次屏幕的亮起时,都能感受到那背后不为人知的,却又如此迷人的光影织梦。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用数字的语言,来描绘梦想,来连接彼此,来创造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