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知识体系很清晰,理解理论和写论文的必备佳品。
作者秦亚青教授为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知名学者。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系统地梳理和介绍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被作为考研参考书。
内容简介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作者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做的开创性评介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解读和思考,以及应用国际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对具体国际关系现象的实证性研究,反映了一个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探索。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和调整,并增加了作者近年发表的几篇重要论文。
作者简介
秦亚青,政治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外交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成果包括《霸权体系和国际冲突》(专著)、《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专著)、《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论文)、《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译著)和《20年危机》(译著)。
目录
第二版序
光荣与梦想——中国国际关系学40年(第一版序)
理 论 篇
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
权力政治与结构选择——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评析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
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无政府文化与国际暴力——大国的强行崛起与和平发展
罗伯特·杰维斯及其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
文化、文明与世界政治:不断深化的研究议程
行动的逻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转向”的意义
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
方 法 篇
层次分析法与科学的国际关系研究
国际关系学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
实证主义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
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三种方法——国际关系研究中科学与人文的契合
霸权体系与区域冲突——论美国在重大区域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
规则治理与关系治理
全球学与全球国际关系学
后记
第二版后记
精彩书摘
文化和文明研究的分析框架
从冷战以后的研究成果和文献来看,文化和文明在世界政治研究中出现了不少的成果。我们不妨从两个向度、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个简单但却比较系统的梳理,以厘清研究脉络,观察发展取向,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
第一个向度是结构和过程。也就是说,文化和文明研究的切入点可以是结构性的或是过程性的。一个要素是结构。在社会理论中对结构有着多种的定义和解释,我们这里只选取其中几个要素进行界定。从结构角度研究文化文明的方式强调:(1) 文化结构的整体特征,即结构是一个系统要素,是由文化单位构成的一个整体;(2) 文化单位的独立特征,即文化结构中的个体单位是独立的,独立的文化单位具有该单位区别于其他单位的本质属性;(3) 单位的互动特征,即文化结构中文化单位是互动的,互动受到结构的影响,互动可以改变其行为方式,但不能改变其本质属性。比如,我们可以把世界视为一个整体的文明结构,其中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中华文明等是这一文明结构的构成单位或曰文明单位,它们之间存在持续不断的互动关系。
第一向度里面的第二个要素是过程。无论是文明也好,以文化价值为基础的国际社会也好,都可以被视为社会性过程。过程视角认为,行为体从一开始就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过程就是变动不居的各种关系。行为体只有在过程之中才有意义,其表征特性和本质属性都是与关系过程高度相关的。过程视角不是不重视行为体的所谓本质属性,但是认为过程本身有着独立的本体地位和运行动力,可以建构行为体的本质属性,因而也就可以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认同。因此,从过程角度研究文化和文明,也有几个重要的假定:(1) 过程具有本体地位。过程不仅仅是为结构和单位互动提供背景和平台,过程本身可以塑造结构和建构行为体;(2) 过程是由运动中的关系构成的。由于关系是流动的,所以行为体,无论是国家、国际社会还是文化,都是变化的,这不仅涉及其表征特点,也涉及其本质属性;(3) 只有过程中的文化和文明才具有社会意义。随着哲学领域出现的实践转向,以实践共同体研究文明和文化的成果,比如伊曼纽尔·阿德勒对欧洲文明共同体的研究,就更多地强调了时间进化和实践过程的重要意义。
当然,结构和过程更应当视为一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要素,它们不是分立的、互不相关的两个极端。一些成果显然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既有结构色彩,也有过程成分。但总体来说,以这种方式构建分析框架是合理的,因为重过程和重结构的研究起点出自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个向度是冲突与融合。在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各种议程之中,冲突与合作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文化和文明研究也是如此。西方国际关系的理性主义主流理论大多将冲突与合作视为行为表征,所以其解决方式也是行为导向的,比如理性选择,亦即以强力方式迫使或是以获益方式诱使行为体采取合作行为。但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冲突与合作可能更是一个世界观或是思维方式问题,也就是说,是将世界及其万物视为本质冲突还是本质非冲突的问题,甚至是冲突还是合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和持续动力问题。
以冲突式思维审视文化和文明的,第一个关注点是空间。一方面承认世界是由多种文明和文化构成的,另一方面力图在每个文明中寻找本质属性,比如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不同定义性特征,以此来界定这个文明。然后寻找文明的不同之处,如果这些不同是本质属性上的不同,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文明不同于国家,所以冲突的内涵不是物质性实力,而是文化性基因。冲突式思维也并非决然认为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无解的,但是,这种解决是一方消解另一方,是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无论是通过软实力还是硬实力。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以冲突式思维审视文化和文明的另一个关注点是时间。这种视角强调时间和历史的进化,认为文明和文化是在时间过程中变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过程式思考。但是,在这种思考中,首先是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且这种先进文化往往是定格在西方文明之中。比如,布赞认为,欧洲国际社会形成了新的基本制度(primary institutions),而中国等新兴国家遵循的是欧洲国际社会过去的诸如主权之类的制度,所以,中国崛起很难和平实现。阿德勒提出了现代文明和后现代文明问题,认为美国代表了现代文明,欧洲代表了后现代文明,所以文明的冲突会发生在美国和欧洲之间。这种先进与落后文明之间的冲突似乎是必然的,而冲突的结果也是先进的文明代替落后的文明。
以融合式思维审视文化和文明的,首先认为多元文明并非坏事,它们之间可以和谐并存,互相学习,互相融合。融合式思维试图在每种文化和文明中寻找共同的或是优秀的成分,共同的成分构成了共存的基础。优秀的成分会发扬光大,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当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起的文明对话,试图将各种文明中的优秀成分提炼出来,比如中华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融合式思维认为多元文化和文明是可以共存共生的,并且世界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文化和文明的融合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外一种文化和文明,而是在平等对话中交流沟通,在交往过程中、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形成新的文化和文明合体。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向度结合起来考虑,就会出现四种文明和文化的基本研究方式:结构冲突型、结构融合型、过程冲突型和过程融合型。下面我们用这一分析框架来梳理国际关系领域现有的文明和文化研究成果。
前言/序言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是一部汇集了国际关系学界前沿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聚焦于理解和解释当代国际关系现象的核心要素——权力、制度和文化。本书不仅梳理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典脉络,更着力于探讨这些理论在分析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如何拓展我们对国际政治的认知边界。 核心议题与理论视角: 本书深入探讨了国际关系领域中几个最根本、最具争议性的议题。 权力: 权力作为国际关系研究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其内涵、形态、分配以及运作机制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作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出发,审视了物质性权力(如军事、经济实力)与非物质性权力(如话语权、意识形态影响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可能包含对霸权理论、均势理论、力量对比变化及其对国际秩序影响的深入分析。同时,也可能涉及权力转移、权力扩散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恐怖组织)所拥有的新型权力形式。不同章节可能从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多元理论框架出发,为读者呈现关于权力这一概念的多维理解。例如,某篇论文可能探讨在后冷战时代,美国单极霸权是否依旧,以及新兴大国崛起如何挑战现有的权力格局。另一篇则可能关注非国家行为体如何在特定领域(如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施加其独特的权力。 制度: 国际制度,包括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规范和惯例,被视为塑造国际行为体互动模式、维护国际秩序的关键力量。本书对国际制度的研究,既包括对其起源、演变、合法性及其约束力的考察,也关注制度的实际运作及其在特定领域(如国际贸易、安全合作、人权保护)的成效与局限。可能出现的论题包括: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在处理全球性问题时的作用与挑战;国际法在规范国家行为、解决争端方面的有效性;以及国际规范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治理。一些章节可能会运用制度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等理论,分析制度的形成机制、路径依赖以及制度改革的可能性。例如,一篇研究可能分析世界贸易组织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其面临的保护主义和区域化挑战。另一篇则可能探讨国际人权条约的执行机制及其在促进人权保障方面的实际效果。 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深层影响行为体观念、价值、认同和行为模式的变量,在近年的国际关系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本书力图揭示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国家身份的建构、文明的冲突与对话、跨国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国际冲突的认知和解决。可能的论题包括: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国家利益解读;文化价值观在塑造国际合作与对抗中的作用;媒体、教育、流行文化等跨国文化流动如何影响国家间关系;以及后殖民主义视角下文化权力在国际体系中的体现。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在此领域可能得到广泛应用,强调观念和认同的形成过程。例如,有章节可能分析“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并提出跨文化理解与合作的可能性。另一篇可能探讨社交媒体如何成为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平台,对国家间关系产生微妙影响。 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 本书不仅关注“研究什么”,更重视“如何研究”。它汇集了多种研究方法,体现了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的最新发展。 经典研究方法: 研究文集会涵盖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历史分析、比较研究。这包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如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冷战的演变、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等,以揭示权力、制度、文化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互动。 量化与计量方法: 随着数据科学和计算能力的提升,计量经济学模型、统计分析、大数据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可能包含运用统计模型分析战争频率、国际援助效果、国际组织成员国投票行为等的研究。例如,利用历史数据建立计量模型,量化经济实力与军事冲突之间的关系。 新方法与跨学科视角: 本书也可能积极拥抱新兴的研究方法,例如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来研究国际联盟的形成与瓦解,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来理解国际政治中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基因图谱(Genomics)或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在理解领导人决策或群体行为中的潜在应用(尽管后者可能更具前瞻性)。此外,跨学科的视角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研究者可能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甚至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汲取养分,为国际关系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借鉴经济学的博弈论来分析国际谈判的策略;运用社会学的群体动力学来理解国际组织内部的决策过程;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领导人的认知偏差如何影响其外交决策。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的出版,为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分析框架。 理论的深化与拓展: 本书有助于深化学者们对权力、制度、文化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并为建构新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它鼓励学者们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并积极探索新的理论视角。 现实问题的分析: 通过将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本书为分析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挑战,如地缘政治竞争、全球性治理赤字、气候变化、流行病危机、技术颠覆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方法论的启迪: 本书展现了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创新性,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激励他们在研究中采用更严谨、更具创造性的方法。 跨界对话的平台: 作为一本汇集多位学者智慧的文集,本书促进了国际关系学界内部不同学派、不同研究取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形成更具共识和建设性的学术氛围。 总而言之,《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它不仅是国际关系领域学者们的必读之作,也为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工作者、以及所有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复杂世界的重要窗口。本书以其深刻的理论洞察、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前瞻性的学术视野,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对21世纪国际关系挑战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