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史人物考

中國醫史人物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超塵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醫史
  • 人物
  • 中國醫學
  • 曆史
  • 傳記
  • 醫學史
  • 古代醫學
  • 中醫藥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308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201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77
字數:10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醫史人物考》特點如下:①考鏡源流,辨章學術。《中國醫史人物考》將中醫醫史中著名醫傢所著的經典典籍的現存的各種傳本的源流係統、篇捲分閤、完缺狀況,以及前人整理的情況進行詳細論述與評價。本書旨在為中醫學者溯流談源,從比較鑒彆中擇善而從。②珍稀古籍考證。本書對海內外簡牘、帛書、捲子、石刻醫籍進行全麵調研,並擇目前學術爭議較多,學者非常關注的中醫珍稀古籍進行考證。如陶弘景《輔行訣》(原已佚失,後在敦煌藏經洞發現),趙開美本《傷寒論》(即宋本《傷寒論》),金陵本《本草綱目》等。③為古籍整理提供重要學術參考。

內容簡介

  《中國醫史人物考》分篇考證起自張仲景,終於劉渡舟,凡50餘位重要中醫學傢及涉醫之國學傢,故名《中國醫史人物考》。所選中醫學傢及涉醫之國學傢,但求中醫文獻之考證學有建樹,不求全麵無遺。
  《中國醫史人物考》適閤廣大中醫院校學生、文科大學生、中醫醫史文獻工作者及中醫院校教師參考。

作者簡介

  錢超塵,我國著名文獻學傢與訓詁專傢,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國巴黎國立第十三大學波比尼醫學院名譽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研究分會、李時珍研究分會、王清任研究會主任等職。主要著作有《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傳承集》《洪氏集驗方考注》《傷寒要旨藥方》《傷寒明理論》《傷寒論文獻通考》《黃帝內經太素新校正》《中醫古籍訓詁研究》《傷寒論文獻通考》《唐本傷寒論》等。

目錄

第一篇漢魏六朝隋張仲景(附王粲)/3

一、 張機(仲景)、王粲(仲宣)及其他/3
(一) 仲景生年與卒年/3
(二) 張仲景名與字考/5
(三) 張仲景裏籍考/6
(四) 仲景見仲宣時地考/8
(五) 王粲卒於癘疫考/9
(六) “建安”當作“建寜”考/11
(七) 仲景任長沙太守考/12
(八) 仲景遊蜀考/15
(九) 《張仲景傳》(附《祭仲景文》)/17
二、 “仲景官至長沙太守”始見與傳播者考/25

皇甫謐/28

皇甫謐與《甲乙經》/28
(一) 生平與誌趣/28
(二) 《甲乙經》的組成/30
(三) 《甲乙經》的命名含義與捲數/33
(四) 《甲乙經》傳本/35

王叔和/36

一、 王叔和考/36
二、 王叔和《張仲景方》之流傳與演變/41
(一) 《張仲景方》隋唐尚存/41
(二) 《張仲景方》析於五代/43
(三) 《崇文總目》可作離析證明/46

董奉/48

董奉考/48
(一) 董奉挽士燮於將死/48
(二) 葛洪訪道於交趾/49
(三) 《神仙傳·董奉》全文/50
(四) 杏林精神輝耀今古/51

陳延之/53

陳延之及其《小品方》時代考/53

陶弘景/56

一、 陶弘景《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考證/56
(一) 《輔行訣》的作者、發現、存佚及研究/57
(二) 關於《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的鑒定意見/62
(三) “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傢之稱”/65
(四) 《輔行訣》在《傷寒論》文獻史上的重要啓示/65
(五) 王圓籙監守自盜待機而售/68
二、 張大昌傳承《輔行訣》/80
(一) 張大昌增補四首方劑/80
(二) 張大昌增補若乾錶格/81
三、 《傷寒雜病論》源於《湯液經法》考/81

全元起/87

阮孝緒(附《七錄序》)/95

第二篇唐宋元明孫思邈/103

一、 孫思邈生年及《韆金要方》《韆金翼方》流傳簡史/103
(一) 孫思邈生年考/106
(二) 《韆金要方》《韆金翼方》流傳簡史/108
二、 唐本《傷寒論》簡史/127
(一) 唐本《傷寒論》的概念與結構/127
(二) 唐本《傷寒論》流傳簡史/131
(三) 《舊唐誌》為何未載《韆金翼方》/134
(四) 底本校本與校注方法/136
(五) 對一些問題的探討/141
三、 捲九、捲十校後餘語/143

楊上善/146

一、 楊上善時代簡考/146
二、 《太素》古韻及依韻校勘/149
(一) 清儒對《內經》音韻的研究與應用/150
(二) 《太素》音韻概況/162
(三) 以《太素》校勘王冰本《素問》訛字/166
(四) 以《太素》古韻校《靈樞》《素問》之失韻/168
三、 《太素》《素問》《靈樞》《甲乙經》對照錶/177
(一) 《素問》與《太素》對照/178
(二) 《太素》與《靈樞》對照/180
(三) 《太素》與《甲乙經》對照/183
(四) 《太素》與《內經》互校的重要意義/189

王冰/191

一、 王冰史事兩考/191
(一) 王冰之名考/191
(二) 王冰政治態度考/192
二、 王冰的哲學思想初探/193
(一) 王冰的樸素唯物論思想/193
(二) 王冰的樸素辯證法思想/195
三、 《素問》王冰注引《易》輯覽/197
(一) 《上古天真論》/197
(二) 《四氣調神大論》/197
(三) 《金匱真言論》/198
(四) 《陰陽應象大論》/198
(五) 《陰陽離閤論》/198
(六) 《六節藏象論》/198
(七) 《三部九候論》/198
(八) 《天元紀大論》/199
(九) 《五運行大論》/199
(十) 《六微旨大論》/199
(十一) 《五常政大論》/200
四、 《素問》版本概說/201

梅彪/205

梅彪與《石藥爾雅》/205

高保衡林億孫奇/208

一、 高保衡、林億、孫奇校《傷寒論》/208
(一) 宋本《傷寒論》校定者/208
(二) 宋本《傷寒論》十大特徵/209
二、 林億等《素問》新校正/211
三、 金刻本《素問》考/214
(一) 版本承傳/215
(二) 版本特點/217
(三) 釋音絕異/219
(四) 《素問遺篇》/221

成無己/223

一、 成無己事跡及《傷寒論注解》版本考/223
(一) 成無己事跡考略/223
(二) 《傷寒論注解》版本特點/226
二、 《傷寒明理論》版本簡考/229
三、 《注解傷寒論》以宋本為底本並予改動/230
(一) 增加的內容/231
(二) 刪掉的內容/231

史崧/233

一、 史崧進獻本《靈樞》簡考/233
二、 《靈樞經》版本概說/237

洪遵/241

洪遵《洪氏集驗方》/241
(一) 洪遵小傳/241
(二) 版本傳承/242

程迥/245

程迥《醫經正本書》/245
(一) 王粲“時年二十餘”當作“時年二十”/246
(二) 《傷寒論》為宋代必考內容/248
(三) 發現《傷寒要旨藥方》序文/249

李檉/252

李檉《傷寒要旨藥方》/252
(一) 李檉生平及著作/252
(二) 版本宋明之爭/253
(三) 版本特點與傳承/253

鄧珍/256

鄧珍本《金匱要略》版本簡史/256
(一) 《金匱要略》刊行前與刊行後之流傳/257
(二) 《金匱要略》注本/258
(三) 《金匱要略》版本書證/258

汪機/269

一、 汪機事跡/269
二、 汪機著作/271
三、 汪機棄儒從醫/272

李時珍/274

《本草綱目》名物訓詁發展簡史/274
(一) 本草釋名鳥瞰/274
(二) 《本草綱目·釋名》研究/288
(三) 《本草綱目》引《說文》考/304
(四) 《本草綱目》金陵本及點校本文字正訛(附劉衡如《康城十詠》及絕筆詩一首)/312

趙開美/326

一、 振興中醫,需讀醫聖書/326
二、 宋本《傷寒論》訪書記/328
三、 趙開美生平事跡考/330
(一) 《刑部郎中趙君墓錶》/330
(二) 《脈望館書目跋》/331
(三) “開美”晚年又名“琦美”/331
(四) 《讀書敏求記》載趙開美事跡/332
(五) 趙開美精校《古今雜劇》翻刻大量優秀古籍/333
(六) 趙開美所藏醫書/334
四、 趙開美本《傷寒論》文句正訛/338
(一) 增文/339
(二) 訛字/340
(三) 俗字/345

馮舒/348

方以智/349

方以智《通雅》/349第三篇清傅山/357

一、 傅山儒、釋、道、醫、國學麵麵觀/357
(一) 傅山的傢世/358
(二) 震爍古今的三件大事/359
(三) 精通國學/364
(四) 傅山入道與學佛/369
(五) 傅山精醫/371
二、 《傅青主女科》版本簡說/373
三、 《醫學切要》是僞托傅山之作/375
四、 傅山手批《內經》啓秘/377
(一) 批注時間和流傳統緒/377
(二) 總體形製和內容提要/382
(三) 訓詁句讀和醫理評說/388

顧炎武/393

一、 冒名顧炎武的醫書僞序考辨/393
二、 清代學術開山顧炎武/398
(一) 清學概觀/399
(二) 顧炎武的治學方法/400
(三) 顧炎武的民族氣節/402
(四) 清學之學術開山/404
(五) 《日知錄》《音學五書》中的醫學資料/406
三、 首開《內經》古韻研究之先河/406

瀋彤/429

瀋彤《釋骨》研究/429
(一) 與《內經》有關篇段對比研考/429
(二) 認真研究瀋氏對《內經》的校勘/430
(三) 糾正前人對骨名、骨位的錯誤理解/431
(四) 正文字,明訓詁/432
(五) 瞭解《釋骨》撰寫體例/432

徐大椿/433

徐大椿的文學情懷/433

錢大昕/435

錢大昕《證類本草》版本考/435

段玉裁/438

段玉裁《說文注》中的《內經》字詁/438

王念孫/444

王念孫《素問閤韻譜》及依韻校勘/444
(一) 《內經》音韻研究的曆史迴顧/444
(二) 從音韻上考察《內經》的成書時代/451
(三) 音韻與校勘/473
(四) 《內經》的韻例/477

阮元/555

阮元《研經室外集》九部中醫古籍提要/555

王清任/560

一、 《王清任與醫林改錯》序/560
二、 王清任史料/561
(一) 王清任傢族世係及其生平/562
(二) 有關王清任的三部世係族譜/565
(三) 我研究王清任史料的簡況/568
(四) 訪問王清任事跡的前前後後/569

黃丕烈/577

黃丕烈與酉山堂本《韆金方》/577

江有誥/584

一、  江有誥《音學十書》/584
(一) 記熟二十一部前後順序/586
(二) 關注依韻校勘/587
(三) 三個或四個韻部閤韻/588
(四) “葉韻說”是不科學的說法/588
(五) 江有誥“韻讀”的韻腳字歸類與王力先生韻腳字的歸類不盡相同/589
(六) 《靈樞》有句中韻/589
二、 《素問韻讀》/590
(一) 上古天真論/590
(二) 四氣調神大論/590
(三) 生氣通天論/590
(四) 陰陽應象大論/590
(五) 脈要精微論/591
(六) 三部九候論/591
(七) 寶命全形論/591
(八) 八正神明論/591
(九) 離閤真邪論/592
(十) 刺要論/592
(十一) 刺禁論/592
(十二) 調經論/592
(十三) 天元紀大論/592
(十四) 氣交變大論/593
(十五) 五常政大論/593
(十六) 六元正紀大論/593
(十七) 至真要大論/593
(十八) 示從容論/593
(十九) 疏五過論/593
(二十) 徵四失論/594
(二十一) 陰陽類論/594
(二十二) 方盛衰論/594
三、 《靈樞韻讀》/595
(一) 九針十二原/595
(二) 邪氣藏府病形/595
(三) 根結/595
(四) 官針/596
(五) 終始/596
(六) 經脈/596
(七) 營氣/596
(八) 脈度/596
(九) 營衛生會/596
(十) 師傳/597
(十一) 決氣/597
(十二) 脹論/597
(十三) 病傳/597
(十四) 外揣/597
(十五) 五變/597
(十六) 禁服/598
(十七) 五色/598
(十八) 論勇/598
(十九) 官能/598
(二十) 刺節真邪/599
(二十一) 衛氣行/599

硃駿聲/600

硃駿聲的《內經》字詁/602
(一) 硃氏對《素問》引申義的分析/602
(二) 對《素問》假藉義的分析/604

顧觀光/607

俞樾/611

俞樾醫事錄/611
(一) 《廢醫論》/611
(二) 《枕上三字訣》/616
(三) 《內經辨言》/617

鬍澍(附: 劉師培)/620

鬍澍《素問校義》/620
附: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跋》(劉師培)/623

仲昴庭/625

盛昱/628

盛昱簡況/628

薛福辰/629

薛福辰本《素問》版本簡考/629

孫詒讓/630

一、 根據《素問》用詞特點改正王冰之誤注/631
二、 就古音以求古義/632
三、 辨析文字形體,考證緻訛之字/634第四篇民國時期章太炎/639

一、 章太炎論《內經》/639
(一) 《章太炎醫學遺著特刊》的價值/639
(二) 《內經》駁議多確論/643
(三) 以《內經》理論為俞樾蘇睏解壓/646
(四) 章太炎論《內經》/652
(五) 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師生共鑄《製言》宏文/668
(六) 章太炎的醫經訓詁/685
(七) 章次公評章太炎之醫學/688
(八) 章太炎醫界弟子考論/692
二、 章太炎論《傷寒》/696
(一) 傢門師友,多精中醫/697
(二) 餘於方書,獨信傷寒/699
(三) 胸羅萬捲,考據精審/701
(四) 叔和嚴謹,未亂經文/714
(五) 六經非經,五行無定/716
(六) 博采眾方,亦善診病/722
(七) 糾正誤訓,訓詁指迷/725
三、 章太炎關於王叔和之考證/727
四、 章太炎《金匱玉函經》版本簡說/733第五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瀋祖綿/739

餘雲岫/743

《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序/743

郭靄春/746

郭靄春老師二三事/746

劉衡如/749

劉衡如的中醫文獻學成就/749
(一) 底本與校本/750
(二) 以古音校《靈樞》/751

任應鞦/756

斯人往矣,德澤猶存——懷念任應鞦/756
(一) 任應鞦讓我寫傳略/756
(二) 黃山會議任應鞦所寫的詩文/758
(三) 研究《內經》古韻,任應鞦如是說/760

劉渡舟/764

劉渡舟本《傷寒論》所據底本述實/764

跋一/771

跋二/774

精彩書摘

  《中國醫史人物考》:
  張機,字仲景,南郡涅陽人也。靈帝時舉孝廉。在傢仁孝,以廉能稱。建安中,官至長沙太守,在郡亦有治跡。博通群書,潛樂道術,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總角時,同郡何顒稱之,許為良醫,果精經方。有寒食散論、解寒食散、寒食藥者,世莫知焉,或言華陀,或日仲景。考之於實,陀之精微,方類單省,而仲景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數種相齣入,節度略同,然則寒食、草石二方,齣自仲景,非陀也。且陀之為治,或刳斷腸胃,滌洗五藏,不純任方也。仲景雖精,不及於陀。至於審方物之候,論草木之宜,亦妙絕眾醫。昔神農嘗草而作《本經》,為開天明道之聖人。仲景元化,起而述之,故仲景《黃素》、元化《綠帙》,並有名稱。而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捲,用之多驗。即至京師,為名醫,於當時稱上手。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眉落,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美哉乎,仲景之能候色驗眉也。居嘗慷慨嘆曰:凡欲和湯閤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必通十二經脈,知三百六+孔穴,榮衛氣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醫相色,色脈與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醫聽聲,聲閤五音。火聞水聲,煩悶乾驚。木聞金聲,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萬物,迴動四傍,太過則四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六識閉塞,猶如醉人。四季運轉,終而復始。下醫診脈,知病原由。流轉移動,四時逆順,相害相生。審知藏府之微,此乃為妙也。又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蕩滌五藏六府,開通諸脈,治道陰陽,破散邪氣,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血。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肢病久,風冷發動,次當用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痹,錶裏移走,居無常處者,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癖,進飲食,調和榮衛。能參閤而行之者,可為上工。故曰:醫者,意也。又曰:不須汗而汗之者,齣其津液,枯竭而死。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勿須下而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須下而不與下之者,令人心內懊儂,脹滿煩亂,浮腫而死。不須灸而與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腹,乾錯五藏,重加其煩而死。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令人冷結重凝,久而深固,氣上衝心,無地消散,病篤而死。以宗族二百餘口,死者三之二,傷寒居其七。乃引《陰陽大論》雲:春氣溫和,夏氣暑熱,鞦氣清涼,鼕氣凜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鼕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之冒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者,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日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病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鼕時觸冒寒冷所緻,非時行之氣也。幾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鞦時應涼而反大熱,鼕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又引《素問〉黃帝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及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五百餘言,為傷寒日數。著論二十二篇,外閤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自序之,其辭日(文見前從略)。其文辭簡古奧雅,凡治傷寒,未有能齣其右者。其書推本《素問》之旨,為諸方之祖。華陀讀而善之曰:此真活人書也。靈獻之間,俗儒末學,醒醉不分,而稽論當世,疑誤視聽,名賢浚哲,多所防禦,至於仲景,特有神功。鄉裏有憂患者,疾之易而愈之速,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之。時人為之語曰:醫中聖人張仲景。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所傳於世者。《傷寒雜病論》十捲,或稱方十五捲,或又稱〈黃素藥方》二十五捲,《辨傷寒》十捲,《評病要方》一捲,《療婦人》二捲,《五藏論》一捲,《口齒論》一捲。弟子衛汛,有纔識。
  論曰: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顯。謀幾初者,以理晦難昭。漢自中世以下,太官大醫,異端紛紜,泥滯舊方,互相譎詭,張機取諸理化,以彆草木之性,高誌確然,獨拔群俗。言者雖誠,而聞者未譬,其為雷同者所排,固其宜也。豈幾慮自有明惑,將期數使之然。夫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慮不私己,以之斷義必厲。誠能釋利以循道,使生以理全,死與義閤也,不亦君子之緻為乎?孔子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左丘明有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此蓋道術所以有補於世,後人皆當取鑒者也。機撰著篇籍,辭甚典美。文多,故不載。原其大略,蠲去重復,亦足以信意而感物矣。傳稱盛德,必百世祀。語雲活韆人者,子孫必封。信哉。
  ……

前言/序言

  序一

  中國醫學人物及其傳著,無不與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有著密切的關係。研究古代醫學人物及其著作等,運用“小學”即“語言文字學”進行闡釋、考據,或可稱之為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六史》醫學傢傳記、清末《國朝名醫考》的作者們,以及陳邦賢、陳垣、範行準、餘雲岫等現代學者,無不運用中國語言文字學知識,指導他們的醫學曆史人物研究。而20世紀50年代以來,醫史學者由於本身偏重於醫學的知識結構以及清除“全盤西化”“廢止中醫”思想遺毒的社會需要,發錶的大量醫史人物之研究成果,幾乎都以學術思想、貢獻成就、發明創造為重點,涉考據者甚少。

  1972年,屆而立之年、已奠定瞭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雄厚基礎的錢超塵先生,進入北京中醫藥大學,任教醫古文。先生於教學之餘,熱心參加科研工作,與中醫學大傢任應鞦、劉渡舟以及校外多位名傢,亦師亦友,請益問道,鑽研學術,思維萬韆,每每於腦海中蕩起諸多科研新題之浪花,從而形成瞭自己諸多需要進一步探索的研究目標。先生的小學修養與中醫學研究最終結為一體,在小學專門知識的指導下,考證《靈樞》《傷寒論》《本草綱目》等重要著作的相關問題,成果如潮水般湧來,教學、科研活躍,聲名鵲起,影響於海內外。

  晚年,先生更喜讀傅山、顧炎武、章太炎等多位大師之專著,特彆對他們有關中醫之精彩論述及中醫文獻學、語言文字學修養頗多感觸,心得體會深刻,啓發感悟多多,從而萌發瞭考研醫史人物的計劃,此乃《中國醫史人物考》巨著之初始。

  錢超塵先生《中國醫史人物考》可以說是彆開生麵。他將醫史人物的研究重點,放到因年代久遠而廣泛存在的生卒年代、故裏籍貫、著作流傳、官府任職等學術界長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問題上。例如: 對張仲景的生年與卒年、名與字、裏籍、見仲宣時地、任長沙太守及遊蜀經曆等,進行瞭深入研究,可以說是一次最權威的考論,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

  此外,《中國醫史人物考》對醫史界鮮有係統涉及的俞樾及頗受關注的餘雲岫,亦就其國學修養及其在中醫學術研究中的運用作瞭客觀求實之論述;對現代學問大傢郭靄春、劉衡如、任應鞦、劉渡舟等,真實記錄瞭與之交往、師學請益的生動情景,十分珍貴的紀實,必將鼓舞後人之奮進。

  《中國醫史人物考》是一部特色鮮明的醫學史力作,謹以為序。

  李經緯時年八十七於中國中醫科學院2016年6月序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讀錢先生《中國醫史人物考》有感

  2016年,丙申仲夏。尊敬的錢超塵先生剛剛完成瞭《中國醫史人物考》大開本清樣校勘。我麵對老師這七冊半尺多厚的著作清樣,心中久不平靜。老師平日為人為學之身、心、事務,屢現眼前。

  例如,2014年6月20日,中華中醫藥學會和北京中醫藥大學聯閤舉辦瞭“中醫典籍和語言文化研究專傢錢超塵先生人纔培養和學術傳承弟子拜師儀式”。“中醫典籍和語言文化研究”項目,是中華中醫藥學會推齣的一種跨地域、跨單位的新的人纔培養模式,即以師帶徒的方式,積極培養“中醫典籍和語言文化研究”人纔。錢先生每月給拜師弟子及私淑弟子進行一天麵授,講授上古音韻學、《傷寒論》文獻史、《內經》文獻史,這在中醫典籍和語言文化研究領域尚屬首次。在拜師儀式上,錢先生和弟子們身著漢服,莊重儒雅;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單位的領導、專傢齣席祝賀。專傢們由衷敬佩錢先生作為我國著名中醫訓詁學傢、文獻學傢,集一生之學所開拓的新領域及做齣的卓越貢獻;由衷敬佩錢先生不顧年事已高,積極帶教、精心育纔的“人梯”“路石”精神。至今短短兩年,傳承班精心編製的兩厚本內部學刊《藍泉譚叢》,真實記錄著錢先生的珠璣傳授、良苦用心;真實記錄著學子的可喜長進,纍纍碩果。

  再如,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錶瞭重要講話。9月29日晚10點半,錢先生在學術傳承班全體同學的QQ群上發齣瞭自己的學習感想。他寫道:“習總書記真心以優秀文化號召國人,引導國人,激勵國人,以治時弊,意義深遠,國傢可藉此而中興、而振興,看來為日不遠矣!學習講話,有立即投嚮文化春天廣闊天地的情懷和欲望。這是時代的呼喚,這是時代的引領,這是時代的要求,這是時代的提攜。”他還聯係唐初楊上善、唐中期王冰、宋金成無己、明李時珍、清初傅山、晚清曾國藩等珍愛、重視傳統文化的事跡寫道:“古往今來,綿綿曆史,無盡文化,惟愛國傢、愛民族、愛優秀文化傳統,纔是人生第一品格。我看瞭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全文未見,僅見報紙簡單報道),心潮起伏,激動不已,於是執筆書之,願把我的點滴感受奉獻給同學,讓我們攜起手來,投入文化春天的懷抱。”字裏行間,錢先生的真情實意、拳拳之心、鏘鏘之誌,所展示的惟“大義”二字: 國傢之大義,民族之大義,時代之大義也。

  還有,2016年6月10日,我嚮錢先生請教涉及中醫文獻的幾個問題。錢先生在給我的迴復中,有這樣一段話:“超塵一孑書生,一生與書為伍,偶寫小冊短文,為民族、為國傢幾無貢獻,今已暮年,深感慚愧!惟有不懼殘年,加倍努力,勤勉寫作,以報國傢、報民族、報學校養育人纔深恩大德耳!超塵心存國傢、心存民族、心存學校、心存民族文化,立誌把自己一書一文與所存精神聯係起來,於是精神陡然而起,投入寫作。數年來,我就是如此度過的。硃熹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鞦聲。’深契吾心,亦自戒懼。”

  錢先生還特意手錄瞭傅山、顧炎武和曾國藩傢書中的三段話贈我以示訓。一段是傅山《霜紅龕集》語:“人所留在天地間,可以增山嶽之氣,錶五行之靈者,隻此文章耳。”一段是《顧亭林文集》語:“凡前人所未及就,後世不可無而後為之,則庶幾可傳也。”一段是《曾國藩傢書》語:“讀書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不僅對學界先師,錢先生深悟其道;對傢族先輩,錢先生亦孝敬尤佳。錢先生的爺爺、父親,都是窮苦齣身,勤勞、正直、有膽識、守信義;在抗日期間,身為百姓,心係國傢,聽從中國共産黨和八路軍地下工作者領導,為抗日做齣瞭特殊貢獻,為鄉親做瞭許多好事,至今為人傳頌。錢先生至今對傢人的愛護、感激、引導和教育,也堪稱典範。錢先生說: 先輩愛國、勤勞、正直、守信,鑄就瞭良好傢風。這些,在錢先生心中,都占有很重的地位。

  錢先生在復信中還列齣瞭2016年齣版的書籍:“《中國醫史人物考》正在校對清樣,8月齣版,百萬言;《清儒內經古音研究》,十八萬言,前天已發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黃帝內經文獻史論》,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正在排印中。此兩書7月齣版。《章太炎先生醫論》已投寄中華書局。”

  以上點滴,反映瞭錢先生近40年學術生涯之精神,“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即硃熹所稱的“八條目”實不為過;反映瞭中國知識分子的韆年使命,即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亦恰如其分。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錶重要講話。講話突齣強調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意義。明確提齣要按照立足中國、藉鑒國外、挖掘曆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麵嚮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明確提齣在指導思想、學科體係、學術體係、話語體係等方麵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應該具備的三個特點,第一是體現繼承性、民族性,第二是體現原創性、時代性,第三是體現係統性、專業性。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中醫醫史和文獻學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錢先生《中國醫史人物考》一書的探索和齣版,為我們認真領會和貫徹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中醫醫史和文獻學的學科建設,提供瞭有益的啓迪。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同樣,一門學科,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當代中國正經曆著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曆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新、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今天,曆史悠久的中醫藥學,正處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産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産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瞭這個時代。《中國醫史人物考》一書,如錢先生說:“非成於一時,有的文章撰始於20世紀80年代,有的如《章太炎論內經》撰畢於2016年5月末,時間跨度幾四十年。”這樣一部曆時40年,百萬言的著作,真正貫穿瞭錢先生學術研究的全過程。其中,錢先生細考深述自漢魏六朝隋至今2000年50多名醫史或涉及醫史的先輩大傢的學術精神和貢獻,迴答瞭醫史文獻、人物事跡中的多個遺留問題,提齣瞭若乾創見和新論。這種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這種講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崇尚“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這種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闆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的確是令人敬重又值得大力弘揚的。

  中醫藥學曆史悠久,又是中華民族的原創。自1919年我國著名醫史學傢陳邦賢教授撰成第一部《中國醫學史》,到2015年中醫史學泰鬥李經緯教授《中醫史》修訂本齣版,眾多中醫史學專傢和各分支領域的學術研究、傳承和教學新作不斷,碩果纍纍。盡管如此,《中國醫史人物考》,正如錢先生所說:“不是《中國醫學史》一類著作,而是考證從漢末張仲景始至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止的一些中醫學傢及涉醫儒傢論文集。考證重點是諸傢生平爵裏、版本特點、著作傳承、音韻訓詁、文字校勘等語言文獻問題。”全書體現齣的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係統性、專業性的特徵是很鮮明的。僅舉幾例:

  一是人物。全書按漢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順序分為五篇。第一篇漢魏六朝隋,列張仲景(附王粲)、皇甫謐、王叔和、董奉、陳延之、陶弘景、全元起、阮孝緒9人;第二篇唐宋元明,列孫思邈、楊上善、王冰、梅彪、高保衡、林億、孫奇、成無己、史崧、洪遵、程迥、李檉、鄧珍、汪機、李時珍、趙開美、馮舒、方以智18人;第三篇清,列傅山、顧炎武、瀋彤、徐大椿、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阮元、王清任、黃丕烈、江有誥、硃駿聲、顧觀光、俞樾、鬍澍(附劉師培)、仲昴庭、盛昱、薛福辰、孫詒讓20人;第四篇民國時期,列章太炎、孫世揚2人;第五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列瀋祖綿、餘雲岫、郭靄春、劉衡如、任應鞦、劉渡舟6人;共55人。

  其中,對在中醫史研究和教學中已有明確地位和貢獻的代錶人物,錢先生的考證主要集中在曆史遺留問題上。比如對張仲景生年、名、字、籍貫、履曆遺留問題的考證,進一步理清瞭《傷寒論》誕生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對陶弘景《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的考證和張大昌的增補,無疑對中醫方劑、臨床經驗的總結和發展有重要意義。對孫思邈生年考證和《備急韆金要方》《韆金翼方》及唐本《傷寒論》流傳簡史,對全麵認識中醫藥在古代的傳承發展及在海內外的廣泛影響提供瞭新的豐富資料。

  對以往在中醫史研究中鮮見的人物,錢先生的考證和研究更見價值。如在“漢魏六朝隋”篇中,對《小品方》作者陳延之的考證,多數醫史中的介紹僅限於此。錢先生在書中寫到:“《小品方》東傳日本的時間很早。文武天皇大寶元年(701)頒布的《大寶律令》,(日本)將《小品方》列為醫學生五種教材之一。1992年日本北裏研究所影印《小品方·序》雲‘自古至今,去聖久遠,雖有其文,無有傳授之者。漢末有張仲景,意思精密,善詳舊效,通於往古,自此以來,未聞勝者’。”錢先生從影印《小品方》殘捲的相關內容中仔細考證,揭示瞭《小品方》的成書時代、陳延之的生活時代,闡明瞭《小品方》在考察仲景著作流傳及補《金匱要略》缺失上的重要意義,也保護瞭《小品方》傳播海外的知識産權。

  在“唐宋元明”篇中考證的“梅彪與《石藥爾雅》”,多數史文中標為“佚失”。錢先生考證:“唐憲宗元和元年(806),蜀人梅彪著《石藥爾雅》,這是一部匯集作者以前關於石藥各種異名隱名的著作,捲帙無多,僅分上下。”李時珍博極群書,書考800餘傢,惟此書未曾寓目,在他引據的書目中也無著錄。梅彪著此書,博采曆代文獻,將各種隱名、彆名按類歸納,寫在通名後麵,這正是本照《爾雅》《方言》以通語釋彆語之意。並且,列舉瞭“酢”的隱名、彆名12個,“水銀”的隱名、彆名21個,雲母的隱名、彆名16個,還有金、鉛、螢火蟲、石鹽等。錢先生指齣,這些異名、彆名與丹術傢藉石藥煉丹以求長年頗有關係。剔除糟粕,此書確是我國古代比較集中訓釋石藥異名隱名的第一部著作,其價值和給後人的啓發,是不能低估的。

  在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篇中考證的8人,從中醫史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是開創性的考證和闡述。對這期間的中醫藥發展經驗和得失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錢先生對任應鞦、劉渡舟兩位前輩的記述,實事求是,充滿深情,對認識中醫藥事業的當代發展,總結當代中醫前輩的經驗和貢獻,是有示範意義的。

  二是問題。堅持問題導嚮是醫史文獻研究的重要特點。認真研究和解決麵臨的實際問題,纔能真正把握脈絡,找到規律,推動創新。《中國醫史人物考》直麵和涉及瞭中醫文獻、基礎理論、曆史地位、時代價值等若乾重要問題。

  如《內經》的成書時代,從宋至今,其說紛紛,莫衷一是。錢先生在對傅山、顧炎武、王念孫、章太炎的考證中,藉助古音判定,得齣瞭極有價值意見。錢先生考證: 傅山之論《素問·移精變氣論》之“伸宦”當為“貴宦”,以《說文》草部“蕢”字為證;章太炎之論《素問·寶命全形論》之“餘”為大篆“飽”字形訛。此兩說不僅可解《內經》多年之誤訓,而且藉此考證《素問·移精變氣論》和《素問·寶命全形論》戰國即已成文。顧炎武《音韻五書》奠定清學之基礎,更開《內經》古音研究之先河,依古音分析,確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為漢代之作。考證收錄之王念孫《素問新語易林閤韻譜》及《素問閤韻譜》不僅屬於首次布露,而且對於判定《靈樞》《素問》總體成書時代及某篇成書時代,啓悟多多。由此可見,《內經》於戰國時代已有作品,至漢代,諸多學者醫傢總結整理,曆經四五百年成書,以為得當。

  再如《廢醫論》。醫史對近代齣現的“廢醫論”說,首言俞樾。錢先生考證: 俞樾“以著述為終身大業,著作極富,治經之餘,兼治諸子”“諸子之中,尤重醫書,稱‘仲景叔和,聖儒輩齣,鹹有論著,各自成傢,史傢著錄,富埒儒書矣’。而在醫書中,又最重《內經》”。這樣一位重視中醫的國學大傢,何以提齣廢醫呢?錢先生考證瞭《廢醫論》的成文背景、主要內容和俞樾學生章太炎先生的意見。

  從錢先生的考證中,我們看到: 光緒四年戊寅(1878)八月,俞母病故;五年己卯(1879)四月俞夫人姚氏病故。不到1年,兩位親人離世,醫藥無效,俞哀痛異常。在悲痛中,寫《百哀詩》一百首,且多有注釋,錶達對母親、妻子思念深情。姚氏本感風寒,非不治之病,而醫生不識病因,藥不應病而緻亡。俞樾深感無奈,悲憤交集,憤而作《廢醫論》。《廢醫論》文分七段: 第一《本義篇》,第二《原醫篇》,第三《醫巫篇》,第四《脈虛篇》,第五《藥虛篇》,第六《證古篇》,第七《祛疾篇》,大凡4800字。錯誤觀點主要反映在《脈虛篇》。

  1910年,章太炎先生做《醫術評議》迴憶蘇州醫生當時治病情況:“先師俞君,僑居蘇州,蘇州醫好以瓜果入藥,未有能起病者。纍遭母、妻、長子之喪,發憤作《廢醫論》。不怪吳醫之失,而遷怒於扁鵲、子儀,亦以過矣。以實校之,先師雖言廢醫,其譏近世醫師專持寸口以求病因,不知三部九候,足以救時俗之違經,復岐黃之舊貫,斯起醫,非廢醫也。”同時,在《醫術平議》中,章太炎先生既對俞樾《脈虛篇》就三部九候法與寸口脈法的誤解作瞭詳細分析和批駁,又對其閤理部分予以肯定。錢先生考證,章太炎先生明確認為《廢醫論》的基本思想不是廢除中醫、消滅中醫,而是“救時俗之違經,復岐黃之舊貫”“先師發憤作論,以三部九候之術嘩飭醫師”。“嘩飭”者,高聲告誡也。錢先生還寫道:“迴顧100多年前俞、章圍繞‘三部九候診脈法’的爭論,我們看到國學大師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都非常認真深入,他們研究問題的理論性、實用性,對今天仍有啓發。近世中醫對三部九候診脈法大多知其名,鮮知其用。章太炎說:‘廢墮舊法,是亦粗工之過也。’在當今振興中醫的偉大進程中,加強三部九候診脈法的研究和運用,應該引起仁人誌士的關注與提倡。”

  其他如《靈樞》《素問》諸多版本的考證得失;“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在醫史人物和學術著作、學術活動中的體現;中醫藥人士的醫德修養和知識結構;中醫藥學超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又有時代價值的文化精神等,錢先生書中均有諸多考證和新見。

  三是重點內容。《中國醫史人物考》一書,正如錢先生所說:“重點是考證著傢生平爵裏、版本特點、著作傳承、音韻訓詁、文字校勘等語言文獻問題。”其中,既有對《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甲乙經》《備急韆金要方》《韆金翼方》《本草綱目》等經典文獻的深入考證,又有對《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洪氏集驗方》《醫經正本書》《研經室外集》《釋骨》《枕上三字訣》《古代疾病名候疏義》等古今文獻的介紹;既有對古今醫傢生平和著作環境的迴顧,更在全書貫穿著曆史學、社會學、文獻學、版本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大量專業知識和實際應用。處處可見錢先生學風之嚴謹,學養之精深。

  如對涉及《內經》《傷寒雜病論》的考證。錢先生考證瞭唐代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以下簡稱《太素》)音韻概況,以《太素》校勘王冰本《素問》訛字和以古韻校《靈樞》《素問》之失韻,並將《太素》與《素問》《靈樞》對照,指齣瞭原校勘本中12處訛、衍、倒、奪。深入考證闡述瞭王冰的哲學思想,對王冰注《素問》引《易》專做輯覽,包括《上古天真論》等12捲引《易》之王注,從文獻學、文字學的意義上,揭示瞭《內經》與《周易》的密切關係。在對王念孫《素問閤韻譜》的考證中,迴顧瞭《內經》音韻研究的曆史,考察瞭《內經》的成書時代,分析瞭《內經》的韻位、韻式,提齣瞭“因妄改字或寫誤字而失其韻者,當據古韻而正之”等5條基本要求。在考證江有誥《音學十書》的基礎上,比較係統地分彆考證、介紹瞭其《素問韻讀》計22捲,《靈樞韻讀》計20捲的主要內容,直到當代任應鞦對研究《內經》古韻的貢獻。

  對《傷寒論》的考證,同樣具有創見。一是對《傷寒論》成書與《湯液經法》關係的考證,二是《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在《傷寒論》文獻史上的重要啓示,三是對唐本與宋本《傷寒論》校正、流傳簡史的總結,四是明確提齣瞭宋本《傷寒論》的10個特徵,五是章太炎論《傷寒論》的主要內容和當代劉渡舟對《傷寒論》的研究。錢先生這樣的考證,必然使《內經》《傷寒論》的傳承,放射齣更加奪目的光彩,對其他中醫經典的考證和傳承,也必然有多方麵的啓迪。

  值得注意的是,錢先生的這些研究、考證,並不隻是獨坐書案完成的。幾十年來,錢先生幾乎走遍瞭全國各大圖書館。國內現存的中醫藥典籍善本、孤本,錢先生大都如數傢珍。他海外考察,利用點滴時間與海外同行交流,收集素材,積纍資料;他利用自費赴颱旅遊時機,考察颱北故宮博物院的中醫藏書和版本。甘肅敦煌、河南南陽、商丘,陝西鹹陽、耀州,凡中醫藥先祖故裏和行醫采藥遺址,錢先生大都拜訪考察過。錢先生每到一地,或講學交流,或拜謁座談,或研究文獻、文物,大都有新解麵世。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誌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纍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閤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颱,具有無比深厚的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曆史悠久的中醫藥學,在人類曆史上走過瞭數韆年。中醫藥學所凝聚起的自信和定力,給我們以巨大激勵。錢先生在他撰寫的《中醫頌》裏說:“惟我中醫,昭昭若三辰之麗於天,滔滔猶四瀆之紀於地,仰之彌高,韆裏斯應,如乾之運,如日之恒。今當盛世,國泰民寜,振興中醫,金衢亨通。於戲中醫,與日月而同明。”《中醫頌》刻石立碑於廣東省中醫院。錢先生正是這樣充滿信心,《中國醫史人物考》正是中醫藥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縮影!

  敬天林北京中醫藥大學訪問學者2016年6月24日前言

  《中國醫史人物考》不是中國醫學史一類著作,而是考證從漢末張仲景始至現代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止的一些中醫學傢及涉醫儒傢論文集,考證重點是諸傢生平爵裏、版本特點、著作傳承、音韻訓詁、文字校勘等語言文獻問題。本書共考50餘位醫傢學者,不求人物之齊備,但求各傢確有建樹,有補於醫史文獻,有益於語言文字,於願足矣。本文集非成於一時,有的文章撰始於20世紀80年代,有的論文如《章太炎論內經》撰畢於今年5月末,時間跨度幾四十年,有些文章曾經發錶,有的是為新作。

  筆者1972年11月進入北京中醫藥大學講授《醫古文》,天性近於考據,故所撰文章以考據為多。考據較多者為《靈樞》《素問》《傷寒》《本草綱目》及其相關諸書。晚年喜讀傅山、顧炎武、段玉裁、王念孫、江有誥、俞樾、章太炎等大師書,故收錄他們研究中醫的精彩論述較多。他們雖非中醫大傢,但他們讀中醫書與國學緊密聯係,往往發現醫傢未曾思及的文獻及語言問題,其論深邃精密,頗有益中醫文獻研究。如傅山之論《素問·移精變氣論》之“伸宦”當為“貴宦”,以《說文》草部“蕢”字為證;章太炎之論《素問·寶命全形論》之“餘”為大篆“飽”字形訛,兩說不僅可解《內經》多年之誤訓,而且藉此考證《內經》成書之時代,視野深廣,方法可遵。顧炎武《音學五書》奠定清學之基礎,更開《內經》古音研究之先河,依古音分析,確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為漢代之作。顧氏開悟之功大於具體結論之功,乾嘉諸老步其芳躅,加深加密,終成乾嘉學派,當時赫赫如日中天,至今尤為學者尊仰。本集收錄之王念孫《素問新語易林閤韻譜》及《素問閤韻譜》不僅屬於首次露布者,而且對於判定《靈樞》《素問》總體成書時代及某篇成書時代,啓悟之功多多焉。《內經》成書時代,從宋至今其說紛紛,藉助古音判定,將開《內經》成書時代研究之新麵。

  中醫是超越時代、跨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最為貼近民生的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將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而永生。中醫的保健護生力量,來自《內經》《傷寒》《本草》,其中《傷寒》,尤為神巧,是為中醫脊骨靈魂,自漢洎今,版本傳承,紛挐錯雜,太炎先生精研《傷寒》版本,考清魏晉王叔和至明末趙開美《傷寒》版本流傳脈絡,其功至偉;劉渡舟承接國傢衛生部(今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校注《傷寒論》任務,以趙開美本為底本,國人始見趙本(俗稱“宋本”)真麵,其功亦為偉矣。凡此種種,本集多有考證焉。

  筆者餘暇喜讀《內經》《傷寒》,另每讀陸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硃熹“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鞦聲”,深為戒懼,亦契我心。迴首往事,瞬如昨日,雖曾精進,卻已暮年,雖尚能飯,精力就衰,乃請“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錢超塵人文學術傳承工作室”成員趙懷舟(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主任醫師)、筆者主講的“國學與中醫文獻傳承班”(中華中醫藥學會開設)成員劉陽(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二位弟子排序校閱勘誤。此書之成,二位弟子實有力焉,特緻謝意!

  錢超塵八十一叟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年6月


用戶評價

評分

幫書記買的 不錯

評分

許濤告訴記者,跟隨賀老學習的五年時間,她不僅學到瞭精湛的針灸技術,更被老師“以醫治人,以義正己”的高尚醫德深深影響。因此,她時刻謹記:以解除病患痛苦為重,以傳承中醫針灸療法為已任。

評分

評分

據瞭解,許濤生於中醫世傢,2000年,其師從於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學習賀氏針灸三通法,並深得賀老真傳。2007年,許濤在保定開設診所,七年間,其為上韆名經濟睏難患者實施瞭免費醫治。

評分

據瞭解,許濤生於中醫世傢,2000年,其師從於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學習賀氏針灸三通法,並深得賀老真傳。2007年,許濤在保定開設診所,七年間,其為上韆名經濟睏難患者實施瞭免費醫治。

評分

幫書記買的 不錯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