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决定前,读一点经济学

做决定前,读一点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惟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决策学
  • 行为经济学
  • 思维方式
  • 实用经济学
  • 个人理财
  • 商业决策
  • 投资决策
  • 认知偏差
  • 问题解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21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3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字数:2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线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身在其中的不少人都担心“现在不买房子,恐怕以后更买不起”。超市里的蔬菜,晚上要比早上便宜,我要不要晚上再买菜?股市一直不景气,手里持有的股票有一段时间了,要不要抛出去?刚毕业上班挣得很少,可生活在大城市,什么都要钱,我该如何分配自己的工资呢?周一上班,我是开车去呢,还是坐地铁?诸如此类的现实困惑很多,我们总是徘徊在得与失之间。面对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读一点经济学,从而去了解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生活和工作。

作者简介

  赵惟,男,上海人,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自称奥地利经济学派继承者。曾供职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商学院,后辞职下海,经销电子产品。现居纽约。

目录

第一章 从商品流通中,学点经济学
商品流通是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流通是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的表现。要想读懂经济学,首先要了解商品与商品流通。
羊与斧头的交换,就产生了商品//002
★ 经济学常识:“理性人假设”定律//005
贝壳也曾是货币//006
★ 经济学常识:等价交换原则//008
没有被偷的30%价格//010
★ 经济学常识:价值规律//012
谁给定的价//014
★ 经济学常识:萨伊法则//016
生产力决定了永远不可能把车开慢些//018
★ 经济学常识:木桶定律//020
可怕的通货膨胀//021
★ 经济学常识:菲利普斯曲线定理//023
遇到危机,经济也会闹脾气//025
★ 经济学常识:口红效应//027
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背后
市场经济又叫“自由市场经济”。于是,在这个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由于自由性的存在,便多了几分不确定性,让人难以把握。因此,需要一只“看得见的手”在市场经济背后进行协调控制。
“市场万能”理论//030
★ 经济学常识:“看不见的手”定理//032
互不相让的完全竞争//034
★ 经济学常识:“物美价廉”的竞争法则//036
不洗也得洗的垄断式澡堂//038
★ 经济学常识:80/20法则//040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双寡头//041
★ 经济学常识:“古诺双寡头模型”定理//043
既垄断又竞争,于是市场变活了//045
★ 经济学常识:广告信号论//047
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价格//048
★ 经济学常识:价格歧视法则//050
海南岛永远卖不出雪地靴//052
★ 经济学常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054
用“看得见的手”来挽救“看不见的手”//055
★ 经济学常识:灯塔效应//057
第三章 金融学里的经济常识
股票、保险、银行、汇率,越来越多的人群将经济眼光投向金融市场。这是因为金融包含了: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等,一切与钱财有关的经济学内容。
金融市场魅力何在//060
★ 经济学常识:阿罗不可能定律//062
股票是一座金山,也是一张废纸//063
★ 经济学常识:股市的“波浪理论”//065
史上最值钱的手//067
★ 经济学常识:“路径依赖”理论//069
银行就是让原封不动的100元变为102元//071
★ 经济学常识:长尾理论//073
人民币走进了“6”元时代//074
★ 经济学常识:理性预期理论//077
为什么花去旧票而留下新票//078
★ 经济学常识:反格雷欣法则//080
金融危机是怎样产生的//081
★ 经济学常识:酒与污水定律//083
贷款贷出了危机//085
★ 经济学常识:奥卡姆剃刀定律//087
第四章 消费也要懂点经济学
消费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种最普遍的经济行为。夸张点说,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消费的过程,因此,消费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掌握一些消费现象背后蕴藏着的经济学常识,就能让我们少花不少冤枉钱,少走不少冤枉路。
你的消费,是否能拉动内需//090
★ 经济学常识:节俭悖论//092
一种赚钱的消费//093
★ 经济学常识:戈森第二定律//095
买涨不买落的预期消费//097
★ 经济学常识:凯恩斯的“最大笨蛋理论”//099
超前消费就是提前做“百万负翁”//100
★ 经济学常识:炫耀性消费理论//102
吉芬商品让价格与需求成了正比//103
★ 经济学常识:凡勃伦效应//105
逆向选择成就了二手车交易//107
★ 经济学常识:棘轮效应//109
为什么喝水要钱,却又免费提供花生米//110
★ 经济学常识:搭售定律//112
第五章 投资里的经济学常识
有人说,打工好比木桶提水,提就有,不提就没有;而投资好比修管道,管道修好了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水。然而,有投资就会有风险。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经济学常识,以便使风险最小化,获得最大的收益。
像巴菲特一样理性投资//114
★ 经济学常识:马太效应//117
连皇帝也给不起的麦粒//119
★ 经济学常识:心理账户理论//121
吕不韦奇货可居成相国//123
★ 经济学常识:酒吧理论//126
让失明的人晚上来打球//127
★ 经济学常识:51%原则//129
把握股市的第一桶金//130
★ 经济学常识:搭便车效应//132
不要把钱都放在一个口袋里//134
★ 经济学常识:羊群效应//137
不要为别人的游泳池融资//138
★ 经济学常识:陈氏投资定律//141
有风险才有回报//142
★ 经济学常识:前景理论//144
第六章 学点经济学,职场游刃有余
就像消费与投资一样,职场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道理。掌握些经济学常识,我们便可以轻松地解读职场中的各类原则,在职场拼搏之路上,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晋升与加薪的愿望。
因为“不材”,所以长寿//148
★ 经济学常识:囚徒困境模型理论//150
保住你的“金饭碗”//152
★ 经济学常识:手表定律//154
让自己成为公司的焦点//155
★ 经济学常识:彼得原理//157
变原地踏步为大胆跨步//159
★ 经济学常识:内卷化效应//162
职业能力就是你竞争的筹码//163
★ 经济学常识:统计性歧视原理//165
合作优于独立操作//167
★ 经济学常识:华盛顿合作定律//169
职场共赢法则//171
★ 经济学常识:零和游戏原理//173
第七章 民生经济常识
民生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也是国家对于广大国民应尽的责任。因此,了解一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常识,有利于理解并贯彻落实国家的每一项经济政策。
GDP与幸福指数//176
★ 经济学常识:恩格尔定律//178
GNP才是我们自己的财富价值//179
★ 经济学常识:瓦尔拉的拍卖师理论//181
基尼系数是测量贫富差距的标尺//183
★ 经济学常识:乘数效应//185
税收取之于民,亦用之于民//186
★ 经济学常识:黄宗羲定律//189
城镇医疗保障的新篇章//190
★ 经济学常识:破窗理论//192
第八章 企业管理中的经济学常识
企业的管理非常重要,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管理更需要结合经济学概念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了解一些经济学常识,并将其贯彻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无疑会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
笑谈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196
★ 经济学常识:竞争理论//198
并购后,六只脚快还是四只脚快//199
★ 经济学常识:4+2法则//201
强强联合就是与狼共舞//203
★ 经济学常识:帕累托最优原理//205
狼医好了羊//207
★ 经济学常识:鲇鱼效应//209
不要小看企业的知识产权//211
★ 经济学常识:太极拳原理//213
高工资意味着低成本//214
★ 经济学常识:沉没成本效应//216
遇到危机不呼救//218
★ 经济学常识:倒金字塔效应//220
第九章 世界经济常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世贸组织的前世今生,以及各个国际经济组织背后成立的意义和作用,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经济学常识。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世今生//224
★ 经济学常识:多米诺骨牌效应//226
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经济组织//227
★ 经济学常识:蝴蝶效应//229
政府间的国际经济组织//231
★ 经济学常识:锁定效应//234
国际公约和经济论坛//235
★ 经济学常识:科斯定理//237
全球经济一体化//239
★ 经济学常识:经济周期理论//241

精彩书摘

  没有被偷的30%价格
  某商店被小偷光顾,第二天,店主对来查案的探员说:“感谢上帝,幸好强盗不是前天晚上而是昨晚来的。”
  “这有什么不同?”探员问。
  “昨天早上,我把全部商品降价30%,要是前天晚上来,我的损失可就大了。”
  店主的意思是,由于自己的降价而少被偷走30%,真得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当商品尚未出售之前,店主的损失在于成本损失,而不会涉及利润损失;如果店主是某厂商的代理商,商品卖出才结账,在丢失之前厂商把批发价格提高了30%,店主的成本因此增加了30%,这时才真正多损失了30%的成本。
  这里降低的30%是价格,而不是价值。店主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就在于他根本混淆了价值与价格。价格在没有交易成功之前,只不过是一个货币符号。用古典经济学家的话来讲“只不过是蒙在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不会影响到商品的价值。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讲的“货币中性”。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货币所体现的商品价值是价格。
  在古典经济学看来,货币经济不过是覆盖于实务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对实际经济过程不产生实质性影响。由于“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货币只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不会对实际经济活动如产出等产生任何影响,货币是中性的。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通货膨胀。假设过去你的收入是每月3000元,而50斤一袋的白面要30元;后来,你的收入增加到4500元每个月,但是你发现同样的一袋白面价格已经从原来的30元涨到了45元。此时你发现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都上涨了,但是实际的购买力并没有变化。货币的增多并没有给实际生活带来任何变化,依然只是一个交易的媒介,只不过面值越来越大而已。
  所以在经济危机到来时,人们总是把货币用来购买黄金、地产等实物价值,以图保值增值,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黄金、房子是真正有价值的,是可以作为财富来积累的。
  再说商品的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米、布、房屋、自行车等各种商品体的自然形态,体现着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这是一目了然的。商品的价值实体是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与使用价值不同,商品的这种价值实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使把一件商品拆得粉碎,也找不到价值的任何影迹。这是因为,价值纯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实体虽然是已经消耗的劳动力即劳动,但并不是任何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当劳动产品成了供交换即供他人使用的商品,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才需要互相比较,才需要撇开其特殊的有用性质而把它看作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和消耗在产品生产中的劳动转化为价值,都是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表现。价值既然纯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商品体的自然形态中,当然无法找到它的影踪,而只有从价值关系即商品与商品交换的社会关系中,靠价格才能探索它的存在。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是与商品经济紧密联系的一个经济范畴。由于受价值规律支配和其他因素影响,从某一次具体交换看,商品价格和它的价值往往是相脱离的;但从较长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趋势上看,商品价格仍然符合其价值。因此,价格和价值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还必须明确,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表现价值在不同社会状态和时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价值规律自发地起调节作用,价格更多地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某些特定条件和时期,商品的价格受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外,还要受国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进行宏观调控的约束。
  经济学常识: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原因
  (1)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2)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3.价值规律的要求
  价值规律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依照价值规律运动的要求,商品必须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总体来说,价格运动规律与价值运动规律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价值规律对价格运动的内在支配。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并为价值所规定,价值规律对价格运动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要求和强制,这种要求和强制就迫使价格运动受到价值规律制约(使价格趋向于价值),而价值规律就成为价格运动规律内在的支配力量。另一方面表现在价值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价格运动来表现。价值本身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本身不能自己表现自己,只有通过它的表现形式——价格来表现自己。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样要通过它的表现形式的变化,即通过价格运动来表现。
  谁给定的价
  一家面馆,生意兴隆,几名服务员跑前跑后,忙得不可开交。一位吃面的顾客问一位男服务员:“小伙子,生意这么好,老板一个月发多少工资?”男孩儿低声回答:“300。”顾客吃完面,出门时遇到了一个烤串的小伙子,于是又问:“一个月挣多少钱啊?”小伙子回答:“300左右。”这位顾客感叹着走了:生意这么火暴的店,怎么只有这么少的工资?一个大小伙子怎么够维持生活呢?
  这家店生意兴隆,为什么工资却这么低呢?我们知道,当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大于需求时,此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就会下降。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面馆服务员的工资就取决于劳动力的供给状况。面馆的所在地偏向农村,而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就是说面馆绝不会到短缺服务人员的地步,而相比之下,劳动力的需求却很少。所以,面馆的老板只需要给很少的工资,就可以雇佣到足够的员工。
  供求关系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落;求大于供,价格就上升。这就是所说的物以稀为贵,因为供求关系定了价。
  “供”就是供给,通俗地说,供给就是提供的东西。经济学中是这样解释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供给量。但是,市场供给量不等于生产量,因为生产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作为贮备或出口,而供给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进口商品或动用贮备商品。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不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凝结着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因此,供给不单纯是一种提供一定数量的特定的使用价值的行为,而且还是实现一定价值量的行为。
  “求”就是需求。经济学中,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一般说来,首先,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上的需要;其次,需求应该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能够购买得起。假如一个人很有钱,能够购买得起一辆高级跑车,但他对车子不感兴趣,也不打算买,那么他就构不成对车的需求;另一个人很喜欢高级跑车,也需要买,但他没有支付能力,那么他同样也无法构成对车子的需求。只有主观上有买车子的欲望,客观上又有支付能力的人,才能构成对车子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供给是随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的,这就是供给定理。一个生产部门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会决定这个部门对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决定这个部门的生产,最终影响商品的供给。如果商品价格下跌,供给就会减少;商品价格上涨,供给就会增加,供给反映了一种交换关系,因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
  同样道理,需求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如果综合以上两个定理,在一定条件下,调节价格就可以使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以达到双赢的效果。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供大于求或者求大于供时价格的波动问题了。经济学家经过研究,我们所说的“一定条件”通常包括技术条件、自然资源、收入、消费者嗜好、预期、政府政策等。例如,广告就起到了引导需求的作用;政府规定法定节假日,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拉动内需的作用;不断地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也满足了需求;等等。
  经济学常识:萨伊法则
  百货公司经理查核新售货员的工作情况。
  问:“你今天有几个顾客?”
  答:“一个。”
  “只有一个吗?卖了多少钱货物呢?”
  答:“5.8万美元。”
  经理大为惊奇,要售货员详细解释。
  售货员说:“我先卖给他一枚钓钩,接着卖给他钓竿和钓丝。再问他打算去哪里钓鱼,他说到南方海岸去。我说该有艘小船才方便,于是他买了那艘6米长的小汽艇。我又说他的汽车也许拖不动汽艇,于是我带他去汽车部,卖给他一辆大车。”
  经理喜出望外,问道:“那人来买一枚钓钩,你竟能向他推销掉那么多东西?”
  售货员答道:“不,其实是他老婆偏头痛,他来为她买一瓶阿司匹林的。我听他那么说,便告诉他:‘这个周末你可以自由自在的了。你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从阿司匹林到汽车,每一个供给都会创造需求,这就体现了萨伊法则。萨伊法则又称市场法则: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上的一种供给会引起对它的需求。布罗代尔提供的一个未具名的解释为:供应市场的任何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带动了金钱的分配,如必须买原料、付运费和发工资。分发的金钱在正常情况下迟早将以需求的形式,或者说,以购买的形式重新出现。
  按照萨伊法则,供给总是会创造出它自己的需求。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萨伊法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手机代替传呼机,模式手机更新为WCDMA手机,2G手机又更新为3G手机,最近4G手机盛行,5G也在研发当中。当前市场的商品流通,的确已经到了主动创造消费的时代,而不再仅仅满足于适应性生产,仅仅依赖于消费的现实需求。
  生产力决定了永远不可能把车开慢些
  列车员:您买的是普快车票,怎么来乘动车组了?您得补票。
  乘客:为什么要补票,您可以把车开得慢些,我没钱补票,可有的是时间。
  动车组显然不可能因为这位乘客,就把列车当作普快开。人们只能去适应自己所处的时代,而不能要求时代为自己改变。这个道理同样可以运用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绝不能要求生产力为自己放慢速度。
  生产力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由于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为生产力服务的,因此可以把生产力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体,把生产关系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必然会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系就要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力就要求改变原来的旧的生产关系,由更能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它。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往前发展。
  总而言之,社会就其静态存在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就其动态展开看,是生产力发展改变生产关系及其一切社会关系。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既为生产力所决定又决定生产关系,既具生产力功能又具生产关系价值,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特定结构及其整个历史运动,既是一个以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系统,又是一个由生产方式运动推动的过程。因此,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的生产方式。
  经济学上有一个说法:“人不可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水平。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发展的情况是,每一代人都把从前一代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生产能力作为前提条件,进行生产活动,并且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再把这种提高了的生产能力传给下一代。在这里,尽管每一代人都经过自己的手使既得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从而使自己的目的、意志对生产能力的发展有所作用,但是因为人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对社会产生作用力,每代人对在他们出生前和死亡后的人类社会都不可能有作用力,所以人类生产能力的整个发展,却是独立于每代人自己的意志之外的,是自己的意志决定不了的;不但如此,甚至连自己对人类生产能力能够进行哪种基础上的提高,都是由人类生产能力先前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这样,由于人的目的、意志的支配作用只能存在于每个人和有统一意志的人群集合体的活动中,而人类生产能力是在人类世代更替的过程中通过传授和积累循序渐进地发展的,整个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独立于每一代人的意志之外。
  ……

前言/序言

  一线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身在其中的不少人都担心“现在不买房子,恐怕以后更买不起”。超市里的蔬菜,晚上要比早上便宜,我要不要晚上再买菜?股市一直不景气,手里持有的这几只股票有一段时间了,要不要抛出去?刚毕业上班挣得很少,可生活在大城市,什么都要钱,我该如何分配自己的工资呢?周一上班,我是开车去呢,还是坐地铁?……诸如此类的现实困惑很多,我们总是徘徊在得与失之间。面对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又该如何做决定呢?
  如果说文学研究的主要是人性,那么经济学反映的则是现实中的得失?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就曾表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经济学是一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学科。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学问。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如何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在各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选取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的。
  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每天的生活都和经济学挂钩,而且每天的行为也和经济学有着联系。商品是怎样产生和流通的?货币和纸币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为什么价值千元的股票转眼间就变成废纸?为什么有些东西物不美、价不廉,反而被人争相购买?为什么有些东西物超所值却销路不畅,而当价格水涨船高时,却备受追捧?……一连串的问题,都是一些我们经常碰到,却又难以作答的。要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就需要读一点经济学,从而去发现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可以说,正是这些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默默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和变化。这些经济规律暗含于商品与流通、市场与金融、消费和投资、企业管理,乃至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世界经济的格局与变动之中。
  以浅显的语言普及经济学常识,以轻松的笔墨回答经济学问题,是本书的编写宗旨。本书将经济学划分为商品、市场、金融、消费、投资、职场、民生以及世界经济,分门别类总结归纳了生活中各个方面遇到的经济学常识及规律。在本书中每篇内容之后,还附着一个经济学小常识。这些小常识基本囊括了经济学中常见的规律、定理、定律、效应、法则等。每天读一篇内容,每天读一个小常识,能帮助广大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并应用经济学。
  其实,经济学并不像远远挂在天边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经济学也并不是复杂的理论,高深的原理以及抽象的数学符号。在本书里,经济学仅仅是和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妙趣横生的事实。
  在阅读这本经济学著作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更加清醒,在工作中也更加懂得抉择与挑战,在消费中更加理性,在投资中更加明智。

深入洞察商业世界:企业战略与市场动态解析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视角,用以剖析当代商业环境中的复杂决策过程、核心驱动力以及市场演变规律。我们聚焦于企业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制定出具备长期竞争力的战略规划,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第一部分:战略思维的基石——竞争优势的构建与维持 本部分将从战略管理的核心概念出发,详细阐述如何识别并构建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我们不满足于对“是什么”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探讨“如何做”的具体路径。 一、价值链的解构与优化: 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分销到市场营销和服务支持——都是价值创造的载体。本书将运用波特(Porter)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作为基础框架,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成本控制,关注价值链活动中隐藏的效率提升空间和差异化机会。我们将分析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传统价值链的每一个节点,例如,通过物联网(IoT)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实时可视化管理,或者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客户体验设计流程。重点将放在如何通过整合特定的价值链活动,形成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协同效应。 二、产业结构分析与进入壁垒的设立: 理解产业的盈利潜力,关键在于对产业结构(如五力模型)的深刻洞察。本书将详细剖析买方议价能力、供方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强度是如何共同决定一个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企业如何主动构建和强化进入壁垒。这包括但不限于:规模经济的不可逾越性、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壁垒、转换成本的设置,以及政府监管和特许经营权带来的结构性保护。我们将通过分析近年来成功抵御外部冲击的行业领导者案例,解析其在构建护城河(Moat)方面的精妙布局。 三、资源基础观(RBV)与核心能力的提炼: 区别于侧重于外部环境的产业组织理论,本书将重点阐述资源基础观。企业真正的持久优势往往根植于其内部独特、稀缺、难以模仿且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进行VRIO分析(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组织性),以识别哪些资源是真正的“战略资产”。核心能力的提炼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有目的性的资源积累和组织学习。例如,某些企业在快速迭代产品设计上的组织惯性,或是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所催生的员工忠诚度,这些无形资产往往比有形资产更具战略价值。 第二部分:市场动态与动态能力——应对不确定性 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在于其动态性。本部分将超越静态的竞争分析,转向对市场演进、技术颠覆以及企业动态适应能力的探讨。 四、技术创新与颠覆性技术管理: 技术创新是重塑市场格局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本书将区分渐进式创新和颠覆性创新(Clayton Christensen理论),并分析企业如何避免“创新者的窘境”。对于成熟企业而言,如何平衡对现有核心业务的优化投入与对可能颠覆自身未来的前沿技术的探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将探讨“双元组织”(Ambidexterity)的组织结构设计,即如何在同一组织内同时高效运行“探索”和“利用”两种不同逻辑的业务单元,确保企业既能保持当下的盈利,又能为未来布局。 五、平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治理: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许多行业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线性竞争,而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网络对抗。本书将深入分析平台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包括如何吸引和留住“两侧”用户(供给方和需求方)、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解决“鸡与蛋”的问题,以及平台治理的关键原则。平台治理涉及规则制定、冲突解决和价值分配,成功的平台治理能确保生态的活力和健康发展,而失败的治理则可能导致网络效应的瓦解。 六、战略联盟、兼并与收购(M&A)的整合艺术: 企业增长的路径有“内生”也有“外延”。本部分将审视外部扩张的策略选择。战略联盟是获取特定技术或市场准入的有效方式,但需要清晰的合作目标和退出机制。而M&A则更为复杂,书中将重点剖析并购的“价值破坏陷阱”,强调交易前期的尽职调查(不仅是财务数据,更包括文化兼容性和技术协同性)和交易后的整合规划(Post-Merger Integration, PMI)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成功的整合需要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清晰的组织架构重塑方案。 第三部分:组织行为与执行力——战略落地的保障 再完美的战略,也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来支撑。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战略构想转化为组织层面的实际行动。 七、组织结构与战略匹配: 组织结构是战略的物理载体。本书将分析不同战略(如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例如,强调创新的企业可能需要更扁平化、更灵活的矩阵结构,而追求成本效率的企业则倾向于更清晰的职能分工和集权管理。我们将探讨组织僵化(Organizational Rigidity)的成因,并提出通过流程再造和跨部门协作机制来增强组织的响应速度。 八、激励机制与文化塑形: 员工的行为是战略执行的最终体现。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与战略目标高度对齐。本书将探讨如何设计股权激励、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员工的短期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一致。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那些不成文的规范和共享的价值观——是战略执行的润滑剂或阻碍。我们将分析如何有意识地塑造和维护一种支持战略方向的文化,例如,强调客户导向的文化对于差异化战略至关重要,而强调严谨和流程合规的文化则对成本控制战略有益。 九、风险管理与情景规划: 面对日益加剧的系统性风险(如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中断、监管变化),企业必须具备前瞻性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本书将介绍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这一工具,它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构建多个合理的未来图景,并预先设计针对不同情景的应对策略。这种方法能有效提升组织的认知灵活性,帮助管理者在危机来临时避免陷入“思维定势”。 通过以上三大板块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本书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战略规划师以及所有关注商业运作逻辑的读者,提供一套兼具理论深度和实战指导意义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框架,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做出更具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决策。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被它所传递的一种“理性”和“逻辑”的气息所吸引。在当下信息爆炸、情绪波动的时代,能够有一个工具或视角,帮助我们回归到冷静的分析和审慎的判断,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将一些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原理,以一种非常直观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人际交往、商务谈判甚至日常沟通中,我们如何运用这些原理来达到更好的结果。是不是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互动,都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博弈?这本书是否会讲解“囚徒困境”的变体,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合作比对抗更有利,但个体却倾向于选择背叛?我希望它能帮助我识别出那些隐藏在日常决策中的“外部性”效应,理解我们的选择是如何影响他人,他人的选择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例如,一个看似个人的消费习惯,是否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外部性?这些问题虽然听起来有些宏大,但如果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得到解释,一定会让我对世界的运行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

当我看到“做决定前,读一点经济学”这个标题时,我立刻联想到自己过往的一些决策失误,那些时候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拥有更多的洞察力,能够看得更远,想得更周全。这本书的定位非常精准,它不是要我们成为经济学家,而是要让我们掌握一些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提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质量。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它会不会深入探讨“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以及这个原理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和幸福感。比如,为什么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多,反而不一定感觉越快乐?或者,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为什么初期的进展总是最显著的,而后期会越来越艰难?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量化的工具或思考模型,让我们能够更客观地评估每个选择的“边际效益”,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也希望它能解释一些关于“行为经济学”的有趣现象,比如“锚定效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价格感知,以及“框架效应”是如何改变我们对同一信息的解读。这些心理和经济学的结合,往往能揭示出人类决策过程中那些微妙而强大的影响因素。

评分

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经济学这个看似宏大的学科,巧妙地与“做决定”这一日常行为联系起来。我常常认为,做出一个好的决定,就像是进行一次精妙的博弈,需要对局势有深刻的理解,对各方的利益有准确的判断,并能够预见不同行动可能带来的后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一些经济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在购买商品时,商家总是比消费者掌握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这种信息差是如何被利用的,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自己?另外,我也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理性选择”这个概念。在我们看来,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似乎并不“理性”,但经济学是否能提供一套解释体系,让我们理解这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比如,为什么人们会为了“面子”而付出额外的金钱,这背后是否有经济学上的解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经济学的概念之中,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决策中成长。它能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沉没成本误区”,让我们在面对已经投入但无法收回的成本时,能够果断放弃,而不是一错再错?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我最近一次在决策上感到纠结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选择,虽然看似是基于个人喜好或者直觉,但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的规律。想象一下,当我们面对“买”还是“不买”的选择时,我们是不是在无意识地权衡成本和收益?当我们决定是在一份薪水相对较低但工作内容更吸引人的职位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还是选择一份高薪但可能枯燥乏味的职业时,我们是不是在评估机会成本?这本书似乎就是想把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经济学时刻”剥离出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选择背后的逻辑,从而做出更明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决定。比如,它会不会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因为“损失规避”而宁愿承担风险也不愿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或者,为什么在面对众多选项时,我们反而更容易陷入选择困难?这些问题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而如果能有经济学的视角来解读,一定会带来全新的启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直接应用于我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案例,让我不再只是凭感觉做决定,而是能更有依据地分析利弊。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它承诺的“在做决定前,读一点经济学”。我常常觉得,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一个小小的经济体,每天都在进行着无数次的资源配置和价值交换。然而,我们对这些过程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本“经济学启蒙读物”,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充满复杂公式的学术著作,而是能够真正与我们日常生活产生连接的。我希望它能解释一些关于“稀缺性”的普遍性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或者为什么我们想要的东西总是比拥有的多。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框架,帮助我们去分析不同选择的“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以及如何去量化和比较它们。有时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背后可能牵扯到巨大的机会成本,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例如,选择花几个小时刷手机,看似“免费”,但实际上可能牺牲了学习新技能、陪伴家人或者锻炼身体的机会。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们对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有所警觉,那么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我还好奇,它会不会探讨一些关于“激励机制”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发挥作用,甚至是被我们用来驱动自己或他人做出特定行为。

评分

很好的书籍,是正版书,物流也给力。

评分

质量不错,挺好的。一直在京东买

评分

质量不错,挺好的。一直在京东买

评分

质量不错,挺好的。一直在京东买

评分

莫要轻易做决定,学点经济学再做决定吧!

评分

买来学习学习,希望对自己有大的帮助

评分

很不错的书,比书店便宜哦

评分

很不错的书,比书店便宜哦

评分

质量不错,挺好的。一直在京东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