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外交与近代化:近代中国的准条约

企业、外交与近代化:近代中国的准条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中军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中国史
  • 条约外交
  • 企业史
  • 近代化
  • 中外关系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史
  • 经济史
  • 准条约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8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38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33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的准条约是洋务运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最初以电信、铁路、开矿等近代工业为内容,与近代化议题密切相关。由于准条约涉及对外经济事务,在外交职责划分并不清晰的晚清时期,企业在很多时候承担起对外交涉的职能,并由此演化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政府责任或国家责任。甲午战争以后,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后,准条约与近代化密切相关的主题出现了变动,虽然电信、路、矿等准条约依然存在,但政治贷款开始出现。晚清政治改革时,清政府设立专门经济管理部门,试图以制度化的努力,将经济剥离于外交事务之外,以保利权。民国成立后,全面继承了晚清政府遗留下来的条约和外债,并宣布对所有外人既得利权一体保护,准条约当然在此范围之内。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准条约的弱化趋势加剧,除无线电类准条约一枝独秀外,其他类别的准条约逐渐消失。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最后时刻。

作者简介

  侯中军,山东嘉祥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副研究员,专业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外关系史。出版专著一部,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杂志上先后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在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抗战外交以及琉球问题等方面都有专论。专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关于评判标准的讨论》荣获近代史所科研成果优秀奖,并多次荣获近代史所青年学术论坛论文优秀奖。2010—2012年,以在职身份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于201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进行过一年的访问研究。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准条约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一 准条约的概念
二 近代中国准条约的缔结双方
(一)作为准条约缔结一方的中国国家
(二)来华公司或法人的不同状况
三 非条约与准条约的区别
(一)非条约与准条约的区别
(二)非条约的性质判定
四 国家继承问题与准条约
(一)国家继承
(二)政府继承
五 准条约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其他问题
(一)准条约研究与官督商办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三)企业外交
(四)近代中国企业外交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第二章 近代中国电信事业的兴起: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第一批准条约
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电信业兴起的背景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民用工业的组织形式与轮船招商局
(三)电信业应时而生
二 中国电报总局的设立及晚清“局”的性质
(一)晚清“局”的出现
(二)中国电报局的设立
三 近代中国第一批准条约
(一)大北公司
(二)大东公司与《上海至香港电报办法合同》
(三)比较中的审视:中国电报局与电信条约
四 近代中国第一批准条约的意义及评价
(一)企业外交的早期形式
(二)近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形式
(三)江南制造局与中国近代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

第三章 甲午战后准条约的初步发展:国家借款的开始
一 甲午战争与晚清准条约的变化
(一)准条约性质的政治类贷款
(二)战争进行期间的贷款筹划
二 战败赔偿借款类准条约的出现
(一)《四厘借款合同》
(二)英德借款
(三)英德续借款
三 准条约类政治借款意义及影响

第四章 中国铁路主权的丧失与准条约范围的扩大
一 中国近代铁路的肇始与开平铁路公司
(一)最初的试探
(二)铁路成为条约特权
(三)开平铁路公司
(四)台湾铁路
二 铁路、矿务类准条约的出现
(一)铁路总公司的设立
(二)龙州至镇南关铁路合同
(三)卢汉铁路借款合同及后续合同
(四)铁路总公司与粤汉铁路
(五)矿务类准条约及铁路矿务总局
三 东省铁路公司与晚清中俄关系
(一)俄国对远东铁路的筹划
(二)《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及其后续合同
四 晚清铁路类准条约的出现与近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第五章 《辛丑条约》以后准条约发展的新趋势
一 晚清十年准条约所处的背景
二 庚子赔款的偿付方式:列强关于政治类贷款与外债的讨论
(一)庚辛议和与不再借款:赫德之筹划及英、德之协作
(二)抵押方式:清政府内部的不同声音及最终之确定
(三)庚子赔款偿付方式之评价
三 商部建立前后准条约的变化
(一)甲午战前的矿务政策
(二)商部的成立与铁路类准条约
四 准条约的弱化趋势与邮传部、农工商部的成立
(一)铁路政策的调整与邮传部时期的铁路类准条约
(二)收回路权的准条约
五 邮传部成立前后的晚清电信类财政类等准条约
六 经济管理专门化与近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晚清十年准条约的特点
(一)准条约的弱化趋势
(二)国民外交运动

第六章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准条约问题
一 民国肇造与政府继承问题
(一)辛亥革命中的政府继承
(二)承认中华民国与条约、准条约的继承
(三)中华民国准条约继承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探讨
二 民国初年准条约的扩展与变化
(一)军事类准条约的发展
(二)财政借款类准条约
(三)民国初年的铁路类准条约
(四)民政类准条约
(五)矿务类准条约的发展:美孚公司来华
三 发展中的乱象:民初准条约的历史考察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中国的准条约
一 参战前的准条约状况
二 参战与准条约
(一)华工赴欧
(二)参战与借款:与日本的接触
(三)日军侵占胶济铁路及围绕胶济路的论争
(四)对德奥宣战及对准条约的影响
三 巴黎和会及20世纪20年代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准条约
(一)巴黎和会与准条约
(二)华盛顿会议与准条约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前后新订立的准条约
(四)修约运动对准条约的影响及对旧俄条约权益的清理
四 国民外交运动的发展

第八章 尾声及结论
一 近代中国准条约的尾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一)准条约项目下现代电信技术的继续引进
(二)外债清理与准条约之处置
(三)抗战废约与准条约的尾声
二 准条约的发展脉络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参考文献
《东亚风云: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一、 时代洪流中的中国:挑战与变革 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历史被一股汹涌的时代洪流所裹挟。昔日辉煌的帝国,面对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劲冲击,如同汪洋中的一叶孤舟,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前行。本书将深度剖析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聚焦中国如何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寻求生存与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变革。 1. 帝国暮色下的内外困境: 闭关锁国与思想僵化:长期的“天朝上国”心态,使得清帝国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面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升和军事技术优势,中国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并非仅仅呈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而是深入探讨帝国统治者固步自封的思想根源,以及在保守力量的阻挠下,任何改革的尝试都显得如此艰难。 经济的张力与社会的裂痕: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在人口增长和外部市场压力下,愈发显得脆弱。土地兼并、赋税加重,导致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本书将细致描绘当时的社会经济图景,从手工作坊到早期近代工商业的萌芽,从乡村的贫困到城市的涌动,呈现一个经济转型时期的复杂面貌。 民族危机与屈辱的开端: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失败,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主权一步步被侵蚀。我们将回顾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但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利益纠葛以及中国统治者在应对过程中的策略失误。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全面被动。 2. 变革的种子与探索的道路: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萌芽:魏源、林则徐等早期开明士大夫,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开始反思国家落后的根源,并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思想。本书将追溯这些思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探讨其历史局限性,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变革播下种子。 洋务运动的兴衰:作为中国近代化的一次大规模尝试,洋务运动在引进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将不仅仅罗列其成果,更将深入分析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困境,官僚体制的掣肘,以及最终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暴露出的深层体制弊端。 维新变法的理想与现实: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我们将详细梳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以及光绪皇帝的改革诏令。更重要的是,将揭示这场改革为何会在短短一百天内夭折,权力斗争的残酷,守旧势力的强大,以及中国社会对剧烈变革的深层恐惧。 辛亥革命的序曲与奏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作为奋斗目标。本书将描绘革命党人艰辛的斗争历程,从武装起义到思想宣传,以及在海外的活动。我们将探讨辛亥革命的胜利在理论上的意义,但也会深刻反思其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未能真正解决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 二、 世界格局的变动与中国的处境 十九世纪的中国,并非孤立存在于历史舞台。全球范围内,列强的崛起、殖民主义的扩张以及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都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命运。本书将从全球视角出发,审视近代中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 1. 列强争霸与中国市场的瓜分: 世界帝国主义的兴起:本书将简要勾勒十九世纪西方世界帝国主义的扩张逻辑,它们对资源的渴求,对市场的占有欲,以及由此驱动的全球征服。 中国成为“利益均沾”之地:在列强的眼中,中国广阔的市场和潜在的资源,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肥肉。我们将分析列强如何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形成“利益均沾”的局面。这并非简单的国家间的商业竞争,而是带有明显掠夺和剥削性质的殖民扩张。 “门户开放”政策的背后:从最初的独占,到后来的“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在中国利益分配上的博弈,构成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另一层复杂现实。我们将探讨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其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侵蚀,以及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被动角色。 2. 国际法与近代中国的外交实践: 西方国际法体系的“倾销”: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将它们建立的国际法体系带入中国,并试图以此来约束中国。本书将探讨这种“硬塞”的国际法,如何在不平等条约中被运用,成为列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中国外交官的挣扎与成长:在屈辱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也涌现出一些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学习和运用国际法,在复杂的国际舞台上为国家争取权益。我们将聚焦于这些早期外交官的实践,他们的艰难周旋,他们的理论探索,以及他们在维护国家尊严和争取国家利益方面所做的努力。 条约体系下的中国命运: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最沉重的印记。本书将细致分析这些条约的内容,它们如何限制了中国的主权,如何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如何在这种体系下挣扎求存,直至最终奋起反抗。 三、 近代化之路:曲折与探索 “近代化”是理解近代中国历史绕不开的核心概念。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的全方位转型。本书将审视中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多重尝试与曲折探索。 1. 从器物到制度的跃迁: 器物层面的学习: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对西方军事技术、工业生产的引进,是近代化的初步尝试。本书将分析这些技术引进的实际效果,以及其局限性。 制度层面的反思:随着认识的深化,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仅仅学习器物是不足以实现国家富强的,必须改革政治制度。从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尝试,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再到中华民国的建立,都体现了对制度变革的追求。 思想文化的革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更是将近代化推向了思想文化层面。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对民主、科学的追求,是实现真正近代化的必然要求。本书将追溯这些思想变革的源头,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激起的巨大回响。 2. 不同派别的近代化方案: 温和改革派的理想:以洋务派、维新派为代表的温和改革派,希望在现有体制框架内,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本书将分析他们的改革理念、实践路径,以及他们为何最终未能成功。 革命派的激进主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认为推翻旧制度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本书将探讨他们的革命理论,他们的武装斗争,以及辛亥革命的功过。 渐进与激进的较量:本书将不仅仅是描述不同派别,更是深入分析他们之间的互动、博弈与妥协。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正是在这些不同方案的碰撞与融合中,一步步向前推进,尽管过程充满荆棘。 3. “现代化”概念下的反思: 什么是真正的“近代化”:本书将挑战一些简单化的“现代化”定义,探讨中国在寻求近代化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关系。 中国式近代化的独特性:在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影响下,中国也摸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化道路。我们将审视这条道路的曲折与复杂,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刻历史经验。 历史的遗产与未来的启示: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本书将从历史的深层逻辑出发,反思近代化进程中的得失,为理解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道路,提供深刻的洞见。 《东亚风云: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是一部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深度考察,它不局限于宏大叙事,更关注历史事件的微观肌理,人物的内心挣扎,以及不同思潮的交锋。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互动的细致描绘,本书旨在呈现一个更加立体、丰富和深刻的近代中国图景,理解中国如何从一个封闭帝国走向一个现代国家,以及这条道路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关于近代中国企业发展与外交关系的著作,让我对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巧妙地将“准条约”这一概念引入,为解读近代中国特殊的经济地位和企业发展轨迹提供了新的视角。我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书中大量的案例,如官僚资本的扩张、买办的运作、民族资本的艰难起步,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那些在特定“准条约”区域内,企业如何利用法律的模糊性、政策的倾斜以及国际市场的机会来谋求发展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与残酷性。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更着重于分析原因和影响。它揭示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发展路径是如何受到外交关系、帝国主义侵略以及国内政治局势的共同塑造。读罢全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到了无数的企业家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既要应对外部的压力,又要谋求内部的发展,他们的努力与挣扎,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作者对于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独到见解所吸引。以往我们谈论近代化,多聚焦于政治制度的变革、军事技术的引进,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基础也更为复杂的经济层面,特别是企业作为近代化“细胞”的作用。书中对于“准条约”这一概念的界定和运用,为我们理解当时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尴尬地位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我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件,更是在解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清末民初,中国企业家如何在条约口岸和势力范围内的特殊经济条件下,利用相对自由的贸易环境,尝试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并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这种研究视角,打破了我对近代中国只能是被动接受西方影响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艰难时势下,积极主动探索发展道路的努力。书中的分析细致入微,对当时不同类型企业的生存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传统手工作坊的转型到新兴民族工业的崛起,都展现出企业家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与勇气。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将企业的发展置于更为广阔的外交与国际政治背景之下。作者对“准条约”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让我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并非发生在孤立的市场中,而是与国家的外交地位、国际力量的角逐息息相关。书中对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尤其是晚清和民国初年,企业如何在条约口岸、租界等特殊区域,以及在列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进行生产、贸易和资本积累的描绘,极为详实且发人深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企业行为的分析,他们是如何在国家主权受损、市场开放不平等的情况下,寻求利润最大化,同时又受到民族情感、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剖析,例如外国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以及中国本土企业如何与之竞争或合作,都展现出那个时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将企业视为近代中国转型的重要主体,并揭示了企业的发展路径是如何被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国际环境所深刻塑造,从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变革图景。

评分

一本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外交策略之间复杂联系的学术专著,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构建的宏大叙事所深深吸引。书中不仅仅描绘了条约体系如何塑造了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关系的走向,更着重分析了在这个过程中,新兴的企业力量是如何在这种被动的国际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作者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挖掘与梳理,使得书中关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以及晚清政府在列强夹缝中斡旋的论述,都显得尤为翔实与生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租界”作为特殊经济区域的研究印象深刻,作者指出,这些“准条约”式的经济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屈辱的象征,也意外地成为了中国本土工商业试验性发展和引进西方技术的重要平台。书中的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层动因,以及其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渊源,提供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视角。即使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生动的人物刻画,也使得沉重的历史变得可读性极强。它让我意识到,在宏观的外交博弈之下,微观的企业生存逻辑与近代化进程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以一种极为宏观且具穿透力的视角,审视了近代中国企业与国际外交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外交视为国家层面的博弈,而是将其与微观的商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围绕“准条约”这一特殊历史概念的展开,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环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分析工具。书中对于晚清时期,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以及在这些区域内,中国本土企业如何在这种特殊的“准条约”环境下,既受到压制又有所发展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实,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他们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从洋务企业的官僚运作,到民族资本在夹缝中的艰难萌芽,再到辛亥革命后企业与新政权的互动,都展现出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外交斡旋之间深刻的相互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史,更是一部政治史、外交史的延伸,它让我们看到,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企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不断探索与奋斗的结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