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中国南传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一、中国南传佛教的分布。中国南传佛教的地理位置分布,中国南传佛教的信仰民族分布。
二、元代以前佛教的传入(13世纪以前)。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传入云南,元代以前南传佛教的传入。
三、元代中国南传佛教的初步发展(13世纪-14世纪)。元代南传佛教传播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东南亚不同派别的形成及发展等等。
四、明朝至清朝中叶中国南传佛教的隆盛(14世纪—1840年)。明清南传佛教隆盛的社会历史条件,南传佛教不同教派的传入及传播等等。
五、近现代中国南传佛教的发展和流变(1840-1950)。改土归流及南传佛教的发展变化,汉传佛教的发展与南传佛教的交流等等。
六、当代中国南传佛教的变革与复兴(1950-)。中国南传佛教的改革与变化(1950-1966),中国南传佛教的曲折与沉寂(1966-1976),中国南传佛教的恢复与发展(1978-1999),中国南传佛教的复兴(2000-),中国南传佛教教派的传承与流变,中国南传佛教经典的整理与保存。
郑筱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副所长兼《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主任,并担任全国青联社科联理事、全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宗教研究年鉴》执行主编。
这本厚重的史书,光是书名就透露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我翻开它,期待能一窥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漫长历程。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宏大的叙事结构,从佛教如何远渡重洋,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华大地,到它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这本书似乎都做了细致的梳理。那种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时空隧道,亲眼见证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发生。我尤其关注那些早期译经高僧的生平事迹,他们的坚韧与智慧,是如何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将浩瀚的佛法典籍转化为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这背后的艰辛与付出,单是想象就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年代和事件,更是在努力还原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场景,让我们得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宗教史略知皮毛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但每一次坚持读下去,都会有新的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像是一部探讨文化适应与创新的案例分析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不同教派之间相互竞争与借鉴的描写。佛教派别众多,各有其独特的修行路径和哲学体系,它们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并非坦途,充满了复杂的互动。作者对这些派别兴衰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历史观,而非静态的教义堆砌。我仿佛看到了不同僧团在寺院围墙内外的角力,看到了不同学派在辩论场上的唇枪舌战,这些生动的细节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宗派史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戏剧张力。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史料的运用上极为考究,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这让阅读体验增添了一种可靠的信服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佛教思想流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批判性的视角。佛教传入中国后,并非一成不变地照搬印度模式,而是经历了深刻的本土化改造,比如禅宗的兴盛,便与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似乎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教条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文化“嫁接”背后的深层动因。比如,它如何解释佛教的涅槃思想与儒家的入世精神如何在社会层面找到了平衡点,这个问题我一直很感兴趣。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轻描淡写,而是用一种学者的严谨,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展现出佛教在中国文化结构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它懂得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使得读者的注意力得以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游走。我喜欢那种从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快速跳跃到某位关键人物的微观视角,然后再将这个微观点重新融入整体脉络的手法。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共同推动的。这种编排技巧,让读者在跟进复杂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能找到情感的着力点。我特别关注那些在朝代更迭中力保佛法不坠的“守护者”,他们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这本书对这些隐秘的历史人物的挖掘,非常令人赞赏,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篇幅巨大,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的新维度。佛教的传入,不仅仅是宗教层面的事情,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文学、哲学乃至日常生活。我阅读此书,希望能找到一个支点,去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熔铸而成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而深远的框架,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具层次感的知识体系。它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入门读物,而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时常回顾的案头参考,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其价值是持久且深远的。
评分整理得很好,这些地区的中文书籍比较少
评分世界佛教通史,是套大书,值得买
评分书是好书,内容也很好,但是在叙述结构上需要重新编排。本书的结构很乱,比如在将大乘思想的相关概念明确之前,就讨论了中观与瑜伽行派的“空有之争”,但空有之争的概念还没得到明确,后文又在陈述具体的概念,这样的编排并不合理。应该开宗明义,概念明确再做其他讨论
评分世界佛教通史·第九卷:日本佛教 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留作资料
评分对全面了解印度佛教的发展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本卷书(第一卷)虽然出自社科院之手,但作者周贵华并没有像以往的佛教史一样通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佛教进行批判,而是采取了一种“建设性的学术立场”,对于佛经中的一些描述采取同情的立场,强调在从事古代传统文化研究时,要在叙述中给其留下充分的意义空间与事实空间。或许在当今深受当年以日本台湾学者为主的批判佛教影响的部分学术圈人士看来,这本书偏向过于明显。但是对于佛教信徒或者对佛教文化有一些亲近感的人们,这本书的论述方式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评分《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
评分世界佛教通史.第2卷,印度佛教:公元7世纪至20世纪,哲学宗教研究系列,慢慢看吧。
评分中国古代书画真迹佳品汇编。研究中国书画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1986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在北京出版。收录了故宫博物院临时代存的私人藏品及中国历史博物馆等13个单位的部分书画藏品,计有晋至清代作品共1020件。不少书画作品还附有历代名家题跋和钤印。其编排以文物收藏单位为单元,每单元按历史朝代排列,各朝代又以作者生年为序,并对每件作品的质地、墨色、尺寸、创作年代作了说明。在鉴定过程中,对少数作品的真伪看法,则一一标出各自的鉴定意见。该书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园林、服饰、风俗、典章制度等也有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