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名物图解:《诗经》中的动植物穿越时空来到你面前

诗经名物图解:《诗经》中的动植物穿越时空来到你面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细井徇 著
图书标签:
  • 诗经
  • 名物
  • 动植物
  • 图解
  • 文化
  • 古诗词
  • 博物学
  • 传统文化
  • 科普
  • 自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32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67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诗无邪思三千载,物生尘缘世世情。
★“书中书”形式再现日本学者细井徇撰绘《诗经名物图解》原稿
★《毛传》《陆疏》《本草纲目》《品物图考》等多部经典古籍立体释诂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动植物名称、特性及用途的现代解读
★文后附精美笔记页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诗经名物一百余种,装帧精美,尽量保留《诗经名物图解》原书形貌,以“书中书”的形式示人,配以名物的习性、状态以及《毛传》《陆疏》《本草纲目》《品物图考》等多部经典古籍中各名物的出处,既有知识性,又有文艺色彩,增强了该书的美感与可读性。正文后附有精美笔记页。

作者简介

  细井徇,日本江户时代儒学者。其所撰绘《诗经名物图解》原本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内页插图

目录

1. 荇(xìng)菜
2. 葛(gé)
3. 卷耳 芣苢(fú yǐ)
4. 蘩(fán) 蒌(lóu)
5. 薇 蕨
6. 蘋(pín) 藻
7. 白茅
8. 蒹葭(jiā)
9. 蓬
10. 匏(páo)
11. 葑(fēng)
12. 荼(tú)
13. 荠(jì)
14. 苓
15. 绿竹
16. 芄兰(wán )
17. 谖(xuān)
18. 黍(shǔ) 稷(jì)
19. 蓷(tuī)
20. 艾
21. 麻
22. 荷华
23. 龙
24. 茹藘 (rú lǘ)
25. 勺药
26. 莠(yǒu)
27. 蔹(liǎn)
28. 荍(qiáo)
29. 菅(jiān)
30. 蓍(shī)
31. 薁(yù)
32. 葵
33. 果臝(luǒ)
34. 蒿(hāo) 芩(qín)
35. 莱
36. 莪(é)
37. 蓫(zhú)
38. 葍(fú)
39. 莞 (guān)
40. 蓼(liǎo)
41. 蔚
42. 女萝(nǚ luó)茑(niǎo)
43. 芹
44. 苕(tiáo)
45. 蓳(jǐn)
46. 荏菽(rěn shū)
47. 茆(máo)
48. 桃
49. 楚
50. 甘棠
51. 梅
52. 唐棣(dì)
53. 李
54. 棘
55. 椅(yī)
56. 桐
57. 梓(zǐ)
58. 漆
59. 桑
60. 木瓜
61. 蒲
62. 檀(tán)
63. 舜
64. 椒
65. 栩
66. 郁
67. 枣
68. 樗(chū)
69. 杞(qǐ)
70. 雎鸠(jū jiū)
71. 黄鸟
72. 仓庚
73. 鷮(jiāo)
74. 流离
75. 凫(fú)
76. 晨风
77. 鸱鸮(chī xiāo)
78. 鹭(lù)
79. 鵙(jú)
80. 鹳(guàn)
81. 脊令(líng)
82. 翚(huī)
83. 桑扈(sāng hù)
84. 鸳鸯(yuān yāng)
85. 鹥(yī)
86. 桃虫
87. 兕(sì)
88. 麕( jūn)
89. 鹿
90. 尨(lóng)
91. 豝(bā)
92. 貉(hé)
93. 豺
94. 猱(náo)
95. 鲤
96. 鳢(lǐ)
97. 鰋(yǎn)
98. 鲐(tái)
99. 螽斯(zhōng sī)
100. 草虫
101. 蝤蛴(qiú qí)
102. 蜉蝣
103. 蜩( tiáo)
104. 莎(suō)鸡
105. 宵行
106. 蜾蠃(guǒ luǒ)
107. 蜮(yù)
108. 蜂(fēng)

精彩书摘

  荇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
  荇菜,即莕菜,别名接余、水镜草、金丝荷叶等。生于城郊池沼或不甚流动的河溪湖泊中,我国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自古嫩茎叶作菜蔬食用,先秦时并供祭祀之用。全草入药,有发汗、透疹、清热、利尿之功效。还可用作绿肥、猪饲料或鱼饵料。亦可作观赏植物。
  《毛传》:“荇,接余也。“
  《陆疏》:“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
  《本草纲目》卷十九莕菜:“莕与莼,一类二种也。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莕也。”
  葛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周南·葛覃》
  葛,别名鸡齐、黄葛藤、野藤等。多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较温暖潮湿的丘陵、山地、林地、沟谷。葛覃即言葛藤之长,葛藤可供编织篮筐等器具用,用水泡煮之后所得茎皮纤维可用于织布、造纸、制绳等。块根可提取淀粉(称葛粉)或酿酒。嫩叶可作菜蔬食用。根、藤茎、叶、花、种子及葛粉均可入药。葛粉可用于解酒。葛亦可引种作为水土保持植物。
  《毛传》:“葛屦,服之贱者。”
  《本草纲目》卷十八葛:“葛有野生,有家种。……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扁扁如盐梅子核,生嚼腥气,八九月采之。”
  芣苢卷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周南·卷耳》
  芣苢,即车前,也称当道、牛舌草、车轮草、蛤蟆衣等。全体光滑或略有短毛。生于路边、沟旁或山野、荒地,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作菜蔬食用,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皆可入药。
  《本草纲目》卷十六车前:“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中抽数茎,作长穗如鼠尾。花甚细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
  卷耳究竟为何种植物,历来说法不一,古今各家多释为苍耳。别名常思菜、野茄、黏黏葵等。生于荒野、路旁、田埂、山坡、草地,为田间常见杂草。种子可榨油。茎和种子可入药。古人曾采其嫩苗食用;现该物种在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中收录为有毒植物。
  《集传》:“卷耳,枲耳。叶如鼠耳,丛生入盘。”
  《本草纲目》卷十五枲耳:“其叶形如枲麻,又如茄,故有枲耳及野茄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与地肤同名。诗人思夫赋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
  ……

前言/序言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图景,然而,穿越千年的时光,“诗经”中的动植物,早已模糊了其生动的形象,留存于纸间的,只是几个模糊的文字符号。我们读到的“诗经”,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理解,而非具象的感知。那些曾经在周朝土地上悠然栖息的鸟兽虫鱼,那些曾被诗人细心描摹的花草树木,如今,它们的身影安在?它们的姿态如何?它们的鸣叫声是否依旧?这些鲜活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被尘埃掩埋的珍宝,等待着被重新发掘和呈现。 当人们提及《诗经》中的“关关雎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一对在水边和鸣的鸟儿?抑或是另一种模糊的、未能辨识的生灵?当我们读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们能想象出那初春时节,桃花盛开时绚烂夺目的景象吗?那些关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描绘,又能勾起我们对芦苇丛中水汽氤氲的怎样的联想?《诗经》中的植物,它们的形态、颜色、生长习性,是否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例如,被誉为“诗经之花”的芣苢,究竟是何种植物?它的花朵形态、叶片特征、果实样子,我们能否清晰地描摹出来?再比如,诗人笔下常出现的“榛”和“栗”,它们在古代的园林中,在人们的饮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同样,那些活跃在《诗经》中的动物,它们的真实面貌又是什么?“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中的蟋蟀,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蟋蟀吗?它的体型、颜色、发声特点,与我们想象的契合吗?“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中的“螟蛉”和“蜾蠃”,它们之间奇特的共生关系,在现实的自然界中是如何展现的?“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中的鸡,它在周朝的家禽地位,以及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是否与我们今天对家鸡的认知有所不同?我们常常谈及“伐柯伐柯,匪斧不克”中的“伐柯”,这似乎是指取树枝来做斧柄,那么,古人用来制作斧柄的树木,又有哪些特点?它们是否具有坚韧的木质,能够承受斧头的重量? 《诗经》中的动植物,并非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点缀,它们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生态环境的生动反映。它们出现在歌谣的字里行间,出现在祭祀的礼仪之中,出现在人们劳作的田野之上。诗人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自然生灵定格在诗篇之中,赋予它们生命力和情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具体的生命形态,逐渐被抽象的文字所取代,其原本的鲜活和细节,在历史的迷雾中若隐若现。 本书旨在填补这一历史与认知的鸿沟,它并非简单地解读《诗经》的文字含义,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文字所承载的,却又被时间所模糊的生命。它试图唤醒那些沉睡的自然意象,让它们在现代读者的眼前重新焕发生机。本书的创作,绝非对《诗经》原文的简单重复,更非对已有文献的简单梳理。它是一次深入的跨时空探索,一次将抽象文字还原为具象生命的艺术实践。 本书的重点在于“图解”二字,这不仅仅意味着简单的插图,而是通过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描绘,将《诗经》中的动植物以尽可能准确和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将深入研究古代文献、考古发现、植物学和动物学知识,力求还原这些动植物在周朝时期最真实的样貌。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都将不仅仅是诗歌中的一个词汇,而是一个拥有清晰形态、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乃至文化象征的独立生命体。 想象一下,当您阅读到“采采蘩苁,民之秉夷”时,您将能看到蘩(fán)和苁(cōng)这两种野菜,它们在野地里的真实姿态,它们的叶片形状、茎干粗细、以及它们如何被古人采集和食用。您将能理解,为何诗人在描述采摘这些野菜时,会用“采采”这样叠词来形容其忙碌和辛勤。 当您读到“维鹊有巢,维鸠占之”时,您将能清晰地分辨出喜鹊和斑鸠这两种鸟类,它们的外形特征,它们筑巢的方式,以及它们之间在生态位上的互动。您将能体会到,为何诗歌会借此来比喻君子不应夺他人之位。 本書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打通了文学与科学、历史与自然的壁垒。它不仅仅是给《诗经》爱好者提供更为直观的阅读体验,更是为对中国古代自然史、民俗学、甚至古代生态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让《诗经》从一本古籍,变成了一本可以“观看”的百科全书,一本可以“触摸”的生命画卷。 在内容的呈现上,本书将力求做到: 严谨的学术考证: 我们将借鉴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最新的考古和生物学发现,对《诗经》中出现的每一类动植物进行细致的考证,力求给出最准确的名称和分类。对于一些尚有争议的物种,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的观点,并给出我们基于现有证据的判断。 精美的视觉呈现: 通过高水准的绘画或写实插图,将这些动植物的形态、色彩、比例等视觉元素,以最生动、最贴近真实的风格展现出来。我们不仅会描绘其整体形象,还会关注细节,如叶片的脉络、花瓣的纹理、羽毛的质感、兽类的毛发等,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详实的科学解读: 对于每一种动植物,除了外形描绘,还将提供其相关的科学知识,包括其在古代的分布范围、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繁殖方式、以及其在古代的经济、药用、食用价值等。例如,介绍某种树木的木质特点,解释为何适合用于制作工具;描述某种鸟类的迁徙规律,说明其与古代农时、节气之间的关系。 深厚的文化阐释: 深入挖掘这些动植物在《诗经》中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们为何会被诗人用来寄托情感?它们与古代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我们将解读这些动植物在诗歌中承载的丰富意象,如爱情、思念、离别、政治、战争、农事等,展现其作为古代文化符号的独特价值。 多维度的阅读体验: 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图册,更是一个多维度的阅读平台。除了文字和图像,我们还可能引入一些互动式的设计(如果出版形式允许),例如,可以提供一些与古代声音、气味相关的联想,或者模拟古代的采集、烹饪场景,让读者全方位地体验《诗经》中的自然世界。 本書的目標,是讓《詩經》中的動植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存在。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古老的诗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周朝的自然景象,在现代读者的心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和饱满姿态,生动地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对《诗经》的一次“再解读”,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的“再发现”。我们相信,当这些千年前的生命,再次“穿越时空来到你面前”,它们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一份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一份对生命之美的深刻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诗经》是一部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伟大作品,但有时候,读着读着,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那些诗歌里描绘的场景,比如“采薇”、“琴瑟”、“桃之夭夭”,虽然文字优美,但总觉得脑袋里呈现的画面是模糊不清的。我希望能有一本书,能够帮助我填补这种“视觉空白”,让我能够真正“看见”《诗经》里的世界。这本书的副标题,“《诗经》中的动植物穿越时空来到你面前”,简直就是说出了我的心声。我非常期待它能以一种非常直观、形象的方式,为我呈现《诗经》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动植物。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给一些植物画个像,而是能深入挖掘这些名物的文化内涵。比如,书中会介绍“芣苢”是如何被采摘的吗?“关关雎鸠”中的“鸠”具体是指哪一种鸟?这些动植物的出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又有着怎样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足够详实的信息,让我能够通过这些具体的动植物,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去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

评分

在我看来,许多关于《诗经》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其文学价值、历史背景或是哲学思想,而对于那些构成诗歌世界最基础的“名物”——那些动植物,却常常被一带而过。这让我觉得,《诗经》虽然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但其中所描绘的那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古老世界,却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纱。这本书的标题,恰恰击中了我的这个痛点。“名物图解”这四个字,预示着它将是一本能够“看见”《诗经》的书。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寻找到关于这些动植物的可靠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图像的?是否会涉及一些考古发现、或是古生物学家的考证?我期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素描或者写实绘画,更希望能够看到具有历史考据价值的、能够尽可能还原古代真实形态的图像。如果书中还能进一步探讨这些动植物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它们如何被用于祭祀、医药、服饰,或是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载体,那这本书的价值将会更加难以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就爱上了,那种古朴又带着几分生动的色彩搭配,仿佛一下子就将我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一直对《诗经》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那些文字虽然优美,却少了些具象的画面感。我经常会想象,那些在诗歌里吟唱的草木虫鱼,究竟是什么模样?它们是如何点缀着那个时代的风景?这本书的标题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名物图解"这四个字,让我看到了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可能。"动植物穿越时空来到你面前"这句话更是充满了奇幻色彩,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而是能通过细致的描绘和翔实的考证,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诗经》中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意象。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古籍中模糊的描述,转化为清晰可见的生动形象的?是不是会附带一些关于这些动植物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或是它们在古人生活中的实际用途的解读?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活生生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觉得,阅读古代诗歌,尤其是像《诗经》这样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作品,最令人感到困惑的往往是那些陌生的名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根据上下文去猜测,但这种猜测总归是模糊的,缺乏确凿的依据。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最期待的是它能提供的,是那些《诗经》中出现的具体动植物的详细图解。我希望看到它们的形态,它们的特征,甚至可能是它们的栖息地。我设想,如果书中能够对每一种植物,比如“蒹葭”或者“桃之夭夭”,都配上精美的插图,并且在图旁附上对其形态、生长习性以及在诗歌中出现时的具体语境的解释,那将是多么棒的体验!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文本理解上的极大深化。我想象着,当我再次读到那些熟悉的诗句时,脑海中不再是模糊的影子,而是清晰的画面,是那些在诗歌中活灵活现的生灵,它们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存在。

评分

读《诗经》,我常常会为那些优美的文字所打动,但同时,也常常会因为对其中描绘的动植物缺乏了解而感到些许遗憾。那些“采摘”的“薇”,那“灼灼其华”的“桃”,虽然意境深远,但若没有具体的形象作为依托,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点触感。这本书的标题,“诗经名物图解”,让我眼前一亮。我太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直观地“看见”这些在《诗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动植物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简单的图鉴,更希望能深入地探讨这些名物的背后故事。比如,它们在古代是如何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是否有相关的民俗故事,或者与这些动植物相关的历史传说?我甚至设想,如果书中能通过图画和文字结合的方式,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比如“野有蔓草”中的场景,或者“采采蘩襛”时的情景,那将是多么引人入胜的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诗经》中的自然,不再是抽象的意象,而是鲜活的生命,是触手可及的真实。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评分

真正爱不释手!真的物超所值!

评分

现在正在学习诗经,很想了解里面的植物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颜值很高的书,装帧也不错

评分

诗经里的植物,形似而已,随便看看

评分

挺精致的一本书!小巧!可以(?ω< )★收藏(?ω< )★

评分

非常漂亮的一套图册,诗经配美图,妙不可言

评分

多快好省在京东商城,多快好省在京东白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