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团购100册以上可拨打团购电话010-89113903
内容简介
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1所学校”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裁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选编这本《红色家书》,就是为了具体地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叉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特别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
《红色家书》编辑工作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家书内容引自《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毛泽东书信选集》《周恩来书信选集》等资料,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仅订正某些明显的错讹与此同时,为了便于阅读和学习,用书信中的关键词句拟了一个标题,简略介绍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并对书信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作了简要的注释
《红色家书》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四个篇章.其中明志篇收录的家书主要彰显了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亲情篇主要反映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情感,教子篇则是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理念的集中反映
限于篇幅,《红色家书》仅选编一百余封家书,部分书信的注释文字中,简要介绍与此相关的信件限于水平,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见谅并指正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r。这一百余封家书,承载着人格和亲情,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人、做事的生动教材。
——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让历史有血有肉,让革命家从书本走进生活。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一种奋斗不息的人生。这是*真实的党史读物,是*生动的红色教材。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研究员
★红色家书让我们感悟革命先辈的心路情怀,走进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是理解不忘初心的的重要史料,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教材。
——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
★你可以看到史料,看到人物传记,看到悦心文辞。更可以看到领袖褪去神秘光环回归朴实,却更加立体让人心生敬佩。
——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宣传统筹部副主任
目录
明志篇
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
——李立三致父亲李昌圭等(1919年11月)
实验我的思想生活,想传播到全人类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0年3月4日)
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
——向警予致父亲向瑞龄等(1920年8月)
我们抢上前去迎未来的文化吧
——高君宇致女友石评梅(1921年4月16日)
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
——任弼时致父亲任思度(1921年春)
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聂荣臻致父亲聂仕光等(1922年6月3日)
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3年1月10日)
救人民于涂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1924年)
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
——邓恩铭致父亲邓国琮(1924年5月8日)
做个廿世纪的新青年
——王稼祥致堂弟王柳华(1924年11月14日)
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帮助劳动阶级去打倒资本阶级
——王稼祥致堂弟王柳华(1925年)
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
——袁国平致母亲刘秀英(1927年5月25日)
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1928年3月)
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夏明翰致妻子郑家钧(1928年3月)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夏明翰致姐姐夏明玮等(1928年3月)
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
——何叔衡致哥哥何玉书等(1929年1月)
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
——王若飞致舅父黄齐生(1932年1月7日)
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
——王若飞致表姐夫熊铭青(1933年1月)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刘伯坚致妻嫂凤笙等(1935年3月16日)
非我无情,实处此国难当前,奈何
——罗荣桓致哥哥罗晏清(1937年9月12日)
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对我的恩爱
——左权致叔父左铭三(1937年9月18日)
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
——毛泽东致表兄文运昌(1937年11月27日)
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
——左权致母亲张氏(1937年12月3日)
国家未来的伟大前途都寄托在你们青年一辈的身上
——邓发致堂弟邓碧群(1946年1月21日)
正己篇
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
——张太雷致妻子陆静华(1921年1月)
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1月30日)
吾国今日最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2月23日)
要想办法,自力更生节约,千万千万告诫家中人等
——陈毅致哥哥陈孟熙(1962年4月10日)
不论学工,学农,只要好好干都有出路
——张闻天致弟弟张振平(1976年2月2日)
亲情篇
家母病重,赶回服侍,亲侍汤药,未尝废离
——毛泽东致舅父文正兴等(1919年4月28日)
堂兄林修梅弥留仅语及国家大事
——林伯渠致堂叔林范心(1921年10月16日)
助弟妹等建立自然而有幸福的家庭
——恽代英致弟媳葛季膺(1923年6月19日)
我欢喜你,乖乖的小独伊
——瞿秋白致女儿瞿独伊(1929年)
梦中的你是如此之亲热
——瞿秋白致妻子杨之华(1929年2月26日)
说到死,我并不惧怕
——杨开慧致堂弟杨开明(1929年3月)
教子篇
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
——何叔衡致义子何新九(1929年8月3日)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致儿子陈掖贤(1936年8月2日)
结婚对象主要是择前进的分子,有希望的人
——徐特立致儿媳刘萃英(1939年11月10日)
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
——毛泽东致儿子毛岸英等(1941年1月31日)
脑力同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
——朱德致女儿朱敏(1943年10月28日)
家庭中自然需要些忍耐说服,和睦为主
——林伯渠致女儿林秉衡(1944年10月6日)
你学得一专门技能必须用于有用之地
——吴玉章致侄子吴端甫(1944年12月8日)
鼓起你的劲儿,踏上你的长路
——叶剑英致女儿叶楚梅(1946年12月6日)
总期不骛高远实事求是为要
——林伯渠致女儿林秉佑(1946年12月8日)
小孩子要规矩还要活泼
——徐特立致孙女徐禹强(1947年2月15日)
前言/序言
2015年2月17日,领导人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裁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选编这本《红色家书》,就是为了具体地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叉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特别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
本书编辑工作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家书内容引自《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毛泽东书信选集》《周恩来书信选集》等权威资料,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仅订正某些明显的错讹与此同时,为了便于阅读和学习,用书信中的关键词句拟了一个标题,简略介绍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并对书信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作了简要的注释。
本书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四个篇章.其中明志篇收录的家书主要彰显了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亲情篇主要反映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情感,教子篇则是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理念的集中反映。
限于篇幅,本书仅选编一百余封家书,部分书信的注释文字中,简要介绍与此相关的信件限于水平,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见谅并指正。
《红色家书》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书信往来展现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史诗级作品。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宏大的历史洪流汇聚于一个个平凡家庭的悲欢离合之中。通过收集、整理和解读大量珍贵的家书,作者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还原那些被岁月湮没的情感与记忆,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氛围、思想脉络以及普通人在历史巨变中的挣扎与抉择。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方式。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以家书为线索,如同星辰般点缀在广阔的历史夜空。这些书信,或是革命者在战火纷飞年代写给家人的叮咛,或是建设时期工程师寄往远方妻子的思念,又或是改革开放后青年人对故土的深情呼唤。每一封信都承载着写信人的心声、时代的印记,以及他们对未来、对亲人的无限期盼。作者在引用家书原文的同时,穿插以考据严谨的史实背景介绍,将书信中的情感表达与宏观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合,使得读者在感动于个体命运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历史的走向。 《红色家书》所呈现的,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缩影。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家书中流露出的不仅是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更是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家人的愧疚与牵挂。那些在战壕里写下的字句,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对革命理想的执着,以及在极端困苦条件下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读者可以从信中读出战士们如何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爱,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共和国的基石。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和平建设时期,家书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信中开始洋溢着建设的热情,描绘着新中国的日新月异。工程师们在祖国的建设工地挥洒汗水,家书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对国家发展的自豪,以及对下一代教育的殷切期望。那些关于粮票、布票的细碎生活描写,那些关于工厂生产的数字,那些关于城市面貌的改变,无不勾勒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图景,展现了普通劳动者在集体主义精神的感召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朴实身影。 改革开放以后,家书的内容则更加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书信中开始涌现出对个人发展、教育机会、生活品质的追求。外出打工的游子写信给家中的父母,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在外闯荡的艰辛,同时也传递着新时代的希望和机遇。年轻人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都在这些信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些信件,如同时代的温度计,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与进步,以及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适应与成长。 《红色家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史诗。它通过家书这一载体,深刻地探讨了亲情、友情、爱情在历史变迁中的不变与变化。那些跨越时空的问候,那些朴实无华的叮嘱,那些饱含深情的嘱托,都触及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共鸣。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亲情依然是人们最坚实的后盾,爱情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力量,友情是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温暖。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历史。相对于宏大的政治叙事,《红色家书》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聚焦于他们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通过这些微观的个体故事,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肌理,理解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付出与牺牲。它们提醒我们,历史并非是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无数段动人的情感所构成。 在写作风格上,《红色家书》力求自然、朴实,避免过度渲染和煽情。作者相信,真实的文字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力量。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慷慨激昂,还是和平时期的细腻温情,抑或是改革开放后的活力奔涌,都通过家书的原始笔触得以呈现,让读者感受到最真挚的情感冲击。同时,作者在史料的选取上极为审慎,力求史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并通过严谨的考证,确保书中所述内容符合历史事实,避免了任何不必要的虚构和臆测。 《红色家书》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我们与祖辈的记忆。通过阅读这些家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父辈、祖辈是如何走过那段峥嵘岁月的。这些书信,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情感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善良精神的生动体现。它们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家永远是牵挂的归宿,亲情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极具匠心,力求还原历史的质感,让读者在翻阅书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精选的纸张、复古的排版,以及书中穿插的珍贵历史照片和手迹影印件,都为这本书增添了独特的收藏价值。 总而言之,《红色家书》是一部集史料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以家书为载体,以时代为背景,以情感为纽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一次感人至深的生命礼赞。它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一段跨越时空的温情告白,一份献给所有曾经为这个国家奉献过的人们的永恒怀念。阅读《红色家书》,就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灵魂共鸣的深刻体验。它会让你更加珍视当下,更加懂得感恩,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