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8年那场大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缓慢增长,失业率高企,房价下跌,财政赤字连年出现,欧洲危机深重。陈腐的解决方案徘徊在“紧缩”与“刺激”两个极端之间。很多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的经济增长态势属于“常态”,只不过被问题重重的20世纪70年代短暂干扰。从这个视角来看,2008年那场大危机也不过是一次由拙劣的政策或拙劣的人造成的干扰。很多人认为如果引起这场危机的因素得到纠正,那么经济依然能完全恢复常态。
《正常的终结: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作者将这场危机放到了大环境下去考察,追溯了全球经济历史,指出了标志着“常态终结”的四个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资源的成本不断高涨;军事力量对于经济发展已经失去了促进作用;数字技术革命大幅节约了劳动力;法律和伦理在金融领域崩溃。作者认为,2008年那场危机应被视为一个转折点,是经济形势日趋失稳敲响的警钟,是理解危机时代生计多艰的范式。
詹姆斯·K. 加尔布雷斯(James K. Galbraith),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林登·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小劳埃德·本特森政府/工商关系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之子。小加尔布雷斯和他父亲一样致力于经济学研究并将之应用于分析美国的各种经济问题,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政策建议。他是民主党的顾问,也在美国国会任职,曾出任联合经济委员会执行主任。另外,他主持得克萨斯大学不平等研究项目,这是林登·约翰逊学院的一个非正式研究团体。他是征税经济学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也是和平与安全经济学家协会主席。
加尔布雷斯把他的悲观情绪转变成了一个引人入胜、合理可信的理论框架。他的论点值得所有的经济学家的关注,值得财经官员的认真思考。——《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有力的论述,明显具有挑衅性的建议……作者对经济学这个学科的巨人发出了无所畏惧的指责,将使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读得津津有味。作者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新常态进行了洞若观火的分析。——《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我们的经济和政治领导人曾经觉得非常合理而且令人很有信心的政策如今却无法促进宏观经济增长了,很多人在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如何会这样。在这一点上,加尔布雷斯的分析可谓是鞭辟入里,发人深思。要重新找回这种信心,加尔布雷斯提出了一个大胆、明智的计划。——《书籍论坛》(Book Forum)
序言争鸣:单一主调的危机解读
第一部分 乐观主义者的花园
第一章 当前与永恒的经济增长
第二章 长达十年的理论争鸣
第三章 大幻觉
第四章 经济学派别的异同
第五章 预言家
第二部分 毁灭经济增长的四大因素
第六章 能源与经济:项圈效应
第七章 武力的无用
第八章 数字风暴
第九章 金融诈骗的后果
第三部分 常态不会回归
第十章 破裂的基线和失败的预测
第十一章 政府干预的是是非非
第十二章 中枢论、财政悬崖与违约边缘
第十三章 欧洲会有危机吗?
第十四章 超越乐观与悲观
后记 如果荷马归来
争鸣:单一主调的危机解读
1930 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写道:“今年,我们生活在现代历史上最大的经济灾难的阴影之下,而世人对此却感觉迟钝。”但2008 年9 月那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却没有出现凯恩斯所说的后知后觉,因为当众多金融巨头纷纷倒下,被美国政府收购之际,各路作家和分析人士做出了敏捷的反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读。20 世纪30 年代初那场大萧条爆发之后,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所以关于那场大萧条的历史论述很少。到1954 年,家父用了一个夏天撰写的薄薄的一卷书最终面世,率先对那场危机进行了分析。现在,对于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记者和经济学家们已经撰写了众多相关书籍,政治人物也出版了越来越多的回忆录,还有大量的官方报告,但问题是,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料。
最早的一波著作, 包括大卫· 韦塞尔(David Wessel) 的《我们相信美联储》(In Fed We Trust)和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都把目光聚焦于银行高层和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后来,罗恩·萨斯坎德(Ron Suskind)的《骗子》(Confidence Men)和诺姆·沙伊贝尔(Noam Scheiber)的《逃脱艺术家》(The Escape Artists)把关注点放在了奥巴马政府。到目前为止,也出现了很多政治人物的回忆录,包括前任财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前特别监察长尼尔·巴洛夫斯基(Neil Barofsky),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希拉·贝尔(Sheila Bair),主要从人和政治角度切入,分析了人们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的优点和弱点,阐述了危机背后的故事。
这类由个人撰写的政治性的著作通常不会具体地论述那些导致金融灾难的行为方式,而商业记者、一些法学教授和官方调查往往会给出重点论述。对于这些人来说,危机发生的关键在于当时美国的金融实体提供住房抵押贷款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的作品有,贝萨尼·麦克莱恩(Bethany MacLean)和约瑟夫·诺塞拉(Joseph Nocera)的《众魔在人间》(All the Devils AreHere)、马特·泰比(Matt Taibbi)的《诈骗乌托邦》(Griftopia)、凯瑟琳·恩格尔(Kathleen Engle)和帕特里夏·麦科伊(PatriciaMcCoy) 的《次贷病毒》(The Subprime Virus)、马克· 杰苏里克(Marc Jarsulic)的《金融危机大剖析》(Anatomy of Financial
Crisis)。然而,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大空头》(The Big Short)看问题的角度有些不同,描述了一群投机者,他们洞见了美联储和财政部都不曾察觉的市场疯狂,将赌注押在了美国金融机构行将崩溃上。开展官方调查的机构包括菲尔·安吉利德斯(Phil Angelides)领导的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领导的国会督查小组、卡尔·列文(Carl Levin)领导的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以及尼尔·巴洛夫斯基领导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特别检察长办公室。这些调查都有翔实的证据,其中一些描述让人惊骇不已,就像一部恐怖电影一般。然而,它们只是叙述事实,一般没有解释出现这些事实
的原因。
举个例子。在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对政府和银行过失行为的详细记录,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记录了所发生的问题,但没有解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当然,对于一份政府文件而言,这份报告已经算是写得很好了,但这种报告又有什么意义呢?哪些理论能解释这些事实呢?即便故事叙述得再明确,也无法解释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更无法有效地构建一个更安全、更稳定的经济和金融环境。这些事实对于界定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是否遵循了职业操守和法律法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即便这些事实被完全披露,而且有关职能机构从中吸取了教训(其实并非如此),这份报告本身也不能指导我们如何去弥
补损失以及如何不再重蹈覆辙。
这样一来,我们在论述问题时就必须实现一个跨越,从叙述“发生了什么”的阶段跨越到解释“为什么发生”的阶段。这是经济学家的任务。在这些问题上,经济学家扮演了一个阐释者的角色,将事实置于某个理论框架之内,让人充分理解事实,必要时也能为人们的行动提供借鉴和动力。这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缺失的话,个人和商业历史将仍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我们无法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经济学家们也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个任务,谨小慎微地守卫着他们在这类事情上的话语权,唯恐被其他人乘虚而入。他们出版了一部又一部论著,对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提出了多种解释。这类著作包括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的《黑天鹅》(The Black Swan)、努里埃尔· 鲁比尼(NourielRoubini)的《危机经济学》(Crisis Economics)、拉古拉迈·拉詹(Raghuram Rajan)的《断层线》(Fault Lines)、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自由落体》(Free Fall)以及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的《现在终结萧条! 》(End This DepressionNow!)。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这场危机的原因,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家并没有达成共识。恰恰相反,每位经济学家都提出了有别于其他经济学家的独到观点,这也体现了他们各自在精英云集的经济学家群体中所占的位置。这些不同观点相互竞争,尚无定论,但是饱含激情、政治盟友多和宣传能力强的平台对于宣传一种观点具有重要作用。简洁也至关重要,简单易懂就是力量。推销一条简单的理念要容易得多,但这条理念和其他理念的
冲突未必能得到解决。
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家们出版的著作主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来解读危机。这些主题包括黑天鹅事件、肥尾效应、经济泡沫、大政府、收入差距以及流动性陷阱。有的只是简单的比喻,有的则理论高深。一些是保守主义的观点,一些则较为自由开放。有些观点和主流经济学术圈一致,有些则标新立异。少数观点纯粹是误导性的、政治性的、机会主义的,甚至可能是邪恶的。有些观点也包含一些真实的成分。但这些作品都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很少有人对这些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而且似乎也找不到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开展这种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简要地分析一下这些主题,增进对它们的了解。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一种冷峻而充满力量的字体,配上一些隐喻性的图案,很难不让人在书店里多停留几眼。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得知这本书的,他当时的原话是“这本书让你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虽然我平时对经济学领域并不是特别精通,但“新常态”这个词在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频率太高了,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奇。我当时想象着,这本书大概会从宏观层面,分析我们为什么会进入一个与过去“正常”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时期。比如,是不是全球化进程遇到了瓶颈?是不是科技进步的速度和影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亦或是,一些长久以来被忽视的结构性问题,例如人口结构的变化、资源约束的加剧,终于开始显现出其不可逆转的影响力。我期待着书中能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能够帮助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也能洞察到经济运行的深层逻辑,理解那些纷繁复杂的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趋势和挑战。封面传递出的那种“终结”和“未来”的碰撞感,也让我隐隐觉得,这可能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是一次对现有认知体系的深刻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The End of Normal:The Great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Growth》本身就充满了叙事感,它像是一个警示,也像是一个预告。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将带领我们穿越一场名为“大危机”的迷雾,最终抵达一个名为“未来增长”的彼岸。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这场“大危机”?它仅仅是指某一次金融危机,还是涵盖了更广泛的、持续性的全球性挑战?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危机,还是技术变革引发的社会结构性危机?我对书中关于“未来增长”的论述更是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在“正常”的增长模式似乎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它是否会强调创新、可持续性,或者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合作模式?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支撑其关于未来增长的论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能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考方向,帮助读者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正常的终结”,一开始就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冲击感。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过去几十年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增长模式——GDP的稳定攀升,消费的持续扩张,以及相对乐观的未来展望。然而,近些年来,一系列的全球性事件,从金融危机到地缘政治的紧张,再到疫情的肆虐,似乎都在不断地敲打着我们对于“正常”的定义。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会如何界定这个“正常”的终结?它是否会从历史的纵深处追溯,找出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详细分析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2008年的金融海啸,它不仅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经济运行的信心。或者,会不会是科技革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使得传统的产业模式和就业结构面临重塑?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当下经济困境的“钥匙”,而不是简单地罗列问题。毕竟,理解比抱怨更有力量,而“新常态”的背后,必定隐藏着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经济新规律。
评分作为一名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颇为关注的读者,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立刻联想到当前世界经济领域里一系列令人不安的现象。比如,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各国之间竞争的加剧,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地缘政治因素对经济“新常态”的影响?它是否会分析,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涌动的情况下,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将从何而来?我甚至猜测,书中可能还会讨论一些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变化,以及它们对传统经济秩序可能带来的挑战。对于“未来增长”的篇章,我更是充满了期待。它是否会提出一些打破现有增长瓶颈的创新性思路?比如,如何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或者服务经济中寻找新的增长引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而又不失深度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当下世界经济所处的复杂局面,以及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和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The End of Normal:The Great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Growth》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我一直关注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而“新常态”这个词汇,无疑概括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许多不确定性。我好奇作者如何界定“正常”的经济模式,以及是什么样的“大危机”导致了它的终结。或许,这不仅仅是指某一次具体的金融风暴,而是涵盖了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技术颠覆性变革、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导致“正常”终结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它是否会提出一些新的经济增长范式?例如,是否会强调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或者更加包容和公平的经济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并为个人和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寻找发展机遇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评分还没有读!应该不错。
评分还没有读!应该不错。
评分还没有读!应该不错。
评分还没有读!应该不错。
评分还没有读!应该不错。
评分商品不错,性价比挺好,具有较好的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
评分还没有读!应该不错。
评分商品不错,性价比挺好,具有较好的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
评分商品不错,性价比挺好,具有较好的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