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行为+助推+思考,快与慢+隐性动机 中信好书 套装共4册 行为经济学关于世界的思考

错误的行为+助推+思考,快与慢+隐性动机 中信好书 套装共4册 行为经济学关于世界的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心理学
  • 决策学
  • 认知偏差
  • 畅销书
  • 中信好书
  • 思考
  • 动机
  • 行为分析
  • 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6175
商品编码:2288127759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错误的行为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幼儿园园长对迟到的家长进行罚款,希望以此督促家长准时接孩子,结果家长迟到的情况不减反增?

  管理层经过多次讨论,推出了意在帮助公司大幅提高销售收入的定价策略,为什么却导致客户的大量投诉和流失?

  政府旨在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学生辍学率的政策,为什么花费不菲却收效甚微?

  这类种瓜得豆的乌龙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你在哭笑不得之余,是否也百思不得其解呢?

  未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告诉你: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都在于精准把握人类行为的隐性动机。

  《隐性动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和人类行业背后的动机》一书的两位作者所进行的实地实验,实属行为经济学的重大创新;他们运用实地实验,在真实世界里寻找关于歧视、竞争、性别差异、慈善行为的真实答案。他们的研究不但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里程碑,研究的结论对于个人选择、家庭教育、企业策略乃至公共政策,更有重要意义。

  《隐性动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和人类行业背后的动机》一书得到诸位重量级人物的一致称赞。其中包括:《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倾情作序,《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心理学家与普利策奖得主丹尼尔·吉尔伯特、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及《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泰勒·科恩、克拉克奖得主戴龙·阿西墨格鲁联袂推荐。

  两位作者系《福布斯》杂志评选出的2010年全球具影响力的7位经济学家中的两位,未来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海报:


  

内容简介

  近400年前,伽利略进行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科学实验,此后,实验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石。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过,“实验是检验科学真理的一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实验的价值,他们开始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行为。

  但是,到目前为止,实验方法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实验室。现在,新一代的经济学家正在用实地实验的方法来探索世界,《隐性动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和人类行业背后的动机》一书的两位作者便是其中的一分子。他们认为,不管是提高你的退休养老金、督促孩子好好学习,还是带领一家跨国企业从“优秀”到“卓越”,实地实验的方法都非常有效。

  原因就在于,生活是很大的实验室,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做实验,挖掘出人类行为背后的隐性动机,政府、公司、学校、家庭、个人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出激励机制,才能真正解决困扰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问题。

  在《隐性动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和人类行业背后的动机》中,两位作者针对女性职场待遇问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滑坡问题、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大公司的利润低下问题、无处不在的经济歧视问题等,都展开了针对性的实地实验,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验结果对于解决这些社会“痼疾”大有裨益且成本较低。

  经济学家们并不仅仅是在进行枯燥的科学研究,他们的工作也是充满激情的。这其中倾注了他们个人的兴趣和心血,涉及人类各种复杂的感情和行为,其研究结果更有可能改变我们的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作者简介

  尤里·格尼茨(Uri Gneezy),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经济学教授,主要致力于将行为经济学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他研究的课题主要有:能够促进人们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的激励机制, “想付多少钱就付多少钱”定价策略的好处,以及高额奖金的负面效果,等等。他还在迪士尼和惠普等几个大公司中开展行为经济学实验,旨在帮助它们用非传统的策略去实现公司目标。他获得了来自多个组织的认可和嘉奖,其中包括年青科学家项目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


  约翰·李斯特(John List),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2002年5月至2003年7月,他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首席经济学家,专注于能源和环境研究。他还担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副研究员超过10年时间。他获得了包括加尔布雷斯奖在内的很多杰出奖项。

         

目录

序 言

引 言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或那样行事?

第1章 怎样才能让人们按你的想法行事?

魔鬼藏在细节中

AA制的情况下,你会点贵菜还是便宜菜?

可以解决肥胖问题的激励机制

第2章 做同样的工作,为什么女性的收入不如男性?

相较于男性,女性不太喜欢竞争性强的工作

女孩、男孩与跑步比赛

马赛部落男女的游戏表现

谁才是这个职位合适的人选?

第3章 我们应该向母系社会学些什么?

女性能够成为谈判高手吗?

假若世界由女性主宰

撰写招聘广告的秘诀

公司应该鼓励女员工向前一步

用公正的教育去消除性别偏见

第4章 解决公共教育问题的一剂良方

关于教育政策的反思与疑惑

辍学率和教育改革

选择辍学相当于放弃了中彩票的机会

金钱能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吗?

一份意料之外的礼物

踏上公立教育改革的实验之旅

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同样不可或缺

三方激励的效果小于一方激励

第5章 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格里芬早教中心的实验项目

那些好比中了“大乐透”的幸运家庭

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失踪”儿童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实验成果

公立学校的改革与创新

第6章 歧视行为的经济动机

公正的社会不应有偏见和歧视

经济歧视行为无处不在

经济歧视会加剧种族歧视

修车费何以多出30%?

第7章 经济歧视行为的各种伪装

你愿意把车卖给谁?

宝马、丰田花冠与成交价

歧视问题的本质和公共政策

让你少花冤枉钱的购物魔咒

第8章 如何解决攸关我们生死的问题?

暴力犯罪和数据挖掘

青少年暴力犯罪与“冷静文化”运动

一个旨在挽救青少年生命的实验项目

沉默的杀手——肥胖症

“助推”和减少“小麻烦”的巨大力量

节能灯泡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第9章 慈善捐助行为的动机:利己与利他

为什么是33%而不是10%或50%?

搭便车效应与从众效应

如何做才能募集到更多慈善捐款?

美人效应与彩票效应

达尔文主义、唐提式保险与养老金计划

第10章 让越来越多孩子微笑的秘诀

一个千万富翁和他的慈善事业

“微笑列车”慈善组织的募捐实验

“只此一次”选项的魔力

利用人们的互惠心理去经营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11章 在你的公司里建立倡导实地实验的文化

奈飞公司的定价故事

财捷集团的产品创新故事

瑚玛娜公司的医疗服务创新故事

找到优定价的魔法

“想付多少钱就付多少钱”定价策略

如何才能提高调查问卷的回复率?

用框架效应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公司开展实地实验的三重障碍

结 语 生活是大的实验


精彩书摘

  如果你希望人们按照你的想法行事,那么,激励机制就是你好的工具。在你小的时候,你的妈妈答应你,只要你自己打扫房间就奖励你一件玩具。这么做的结果是,大部分孩子都会乖乖地去打扫自己的房间。如果你第二个星期没有打扫房间,那么妈妈就会把你的玩具拿走,直到你打扫完房间才会把玩具还给你。从我们学会说一个字开始,我们学到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家长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教给我们的。负面激励——例如惩罚或罚款——能够让人们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而正面激励——通常是金钱——能让人们做正确的事情,不管是上刀山下火海还是收拾烂摊子,人们都义无反顾。

  但是,激励机制是很微妙的东西,至少比看起来要微妙得多。激励机制是很复杂的工具,它们起作用的方式有时和我们想象的大不一样。在实施一种激励机制之前,首先你应该了解这种激励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然后,你还应该了解为什么人们在激励机制之下会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只要你弄清楚人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是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重视这些东西,那么设计出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难了。我们可以用这些激励机制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顾客,甚至说服自己做某些事情。要想了解激励机制如何起作用以及为什么起作用,实地实验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有的时候,激励机制也会适得其反,人们不但不会按照设计者预期的方向行动,还会做出截然相反的行为。

  激励机制起反效果的事情,几年前曾经发生在尤里和他的太太埃立特的身上,此事和他们未能及时去幼儿园接孩子有关。埃立特和尤里当天在特拉维夫的海滩上度过了美好的一日,他们沉浸在浪漫的午餐和愉快的聊天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当他们想起要去幼儿园接女儿的时候,已经快到下午4点了,离幼儿园规定的家长接走孩子的晚时间不足50分钟,而他们所处的地方离幼儿园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当尤里夫妇到达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女儿像一只快乐的小狗一样跑过来迎接他们。他们还见到了幼儿园园长丽贝卡女士。

  亲爱的丽贝卡女士是一位和善热情的女士。为了开设这家幼儿园,多年来她一直努力工作,积攒资金,后终于在这座位于郊区的漂亮房子里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幼儿园离特拉维夫大约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幼儿园的每个房间都装饰得五彩缤纷,光线充足,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愉快地玩耍。丽贝卡女士雇用了几位非常棒的幼儿教师来照顾孩子们,很快,她的幼儿园就声名远播,成了该市好的幼儿园之一。丽贝卡女士对自己的幼儿园非常自豪,显然她完全有理由这么做。

  尽管丽贝卡女士是一个好人,但是那天她见到尤里夫妇的时候却不高兴地撇了撇嘴。

  尤里立刻道歉道:“对不起我们迟到了,交通状况……”

  丽贝卡女士听完只是点了点头,什么也没有说。丽贝卡女士当时在想什么呢?尤里夫妇当然知道丽贝卡女士不太高兴,但是她到底有多不高兴呢?这很难搞清楚,因为丽贝卡女士待人总是很和善。对于自己的迟到,尤里和埃立特感到非常内疚,他们甚至担心自己的过失会影响园长对他们孩子的态度。

  对于丽贝卡女士有多不喜欢家长迟到的问题,几个星期以后尤里夫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丽贝卡女士宣布,该幼儿园要开始对接孩子迟到超过10分钟的家长处以罚款,罚款的额度是10以色列新谢克尔(约合3美元)。通过这一政策,丽贝卡女士把家长迟到的代价量化了,即3美元。

  那么,丽贝卡女士设计的这种激励机制起作用了吗?很遗憾,这种机制不太有效。因为迟到的罚款金额只有3美元,尤里和妻子埃立特觉得以这个价格获得一段额外的托管时间挺划算。下次,当他们忙于工作或者正在沙滩上休闲以致接孩子有可能迟到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疯狂飙车赶去幼儿园了。反正他们已经不用看丽贝卡女士的脸色,而只需要缴纳3美元的罚款,这样就不必充满内疚感了。

  丽贝卡女士设计的这种针对迟到家长的惩罚机制,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和阿尔多·鲁斯特切尼合作,对以色列的10家幼儿园进行了为期20个星期的研究,看看小额罚款会对家长不按时接孩子产生怎样的效果。首先,我们调研了没有罚款措施时的情况。然后,我们选取10家幼儿园中的6家实施了罚款措施,所有迟到超过10分钟的家长一律缴纳3美元的罚款。你可能已经猜到,我们的实验结果是,在实施了罚款措施的幼儿园里,家长迟到的次数显著增多了。即使在这些幼儿园取消了罚款措施以后,这6家幼儿园的家长迟到的概率仍高于从未实施过罚款措施的幼儿园。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当丽贝卡女士开始实施罚款措施的时候,她改变了迟到的意义。在罚款措施实施之前,家长实际上在执行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按时来接孩子是每个家长应该做到的事”,是家长对幼儿园、对丽贝卡女士和她的员工们,以及对自己孩子的一种义务。

  但是,这种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不成文规定是不完整的,虽然幼儿园要求家长应该在下午4点之前来接孩子,却没有说明如果迟到会有什么后果。是不是不管家长什么时候来接孩子,丽贝卡女士以及幼儿园的其他教师都会一直细心地照顾孩子呢?他们会不会因为家长迟到而感到不高兴,所以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变差?幼儿园对这些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家长们并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是,从丽贝卡女士宣布了罚款措施起,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这个不成文规定就改变了。家长们认识到,他们再也没有必要在车流中不停穿梭往幼儿园赶。此外,丽贝卡女士还给家长迟到的行为进行了明码标价——迟到的价格很低,但是毕竟有一个明确的价格摆在那里。因此,现在家长不按时接孩子不再是一种破坏不成文规定的行为了,幼儿园教师的加班时间也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与停车位或士力架巧克力一样的商品。新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使得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合同变得完整了:现在每个人都清楚迟到的具体代价是什么。如果你是丽贝卡,那么你应该很快就会意识到,如果想防止家长迟到,让他们内疚比罚款更有效。如果你希望人们按照你的想法行事,那么,激励机制就是你好的工具。在你小的时候,你的妈妈答应你,只要你自己打扫房间就奖励你一件玩具。这么做的结果是,大部分孩子都会乖乖地去打扫自己的房间。如果你第二个星期没有打扫房间,那么妈妈就会把你的玩具拿走,直到你打扫完房间才会把玩具还给你。从我们学会说个字开始,我们学到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家长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教给我们的。负面激励——例如惩罚或罚款——能够让人们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而正面激励——通常是金钱——能让人们做正确的事情,不管是上刀山下火海还是收拾烂摊子,人们都义无反顾。

  但是,激励机制是很微妙的东西,至少比看起来要微妙得多。激励机制是很复杂的工具,它们起作用的方式有时和我们想象的大不一样。在实施一种激励机制之前,首先你应该了解这种激励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然后,你还应该了解为什么人们在激励机制之下会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只要你弄清楚人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是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重视这些东西,那么设计出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难了。我们可以用这些激励机制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顾客,甚至说服自己做某些事情。要想了解激励机制如何起作用以及为什么起作用,实地实验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有的时候,激励机制也会适得其反,人们不但不会按照设计者预期的方向行动,还会做出截然相反的行为。

  激励机制起反效果的事情,几年前曾经发生在尤里和他的太太埃立特的身上,此事和他们未能及时去幼儿园接孩子有关。埃立特和尤里当天在特拉维夫的海滩上度过了美好的一日,他们沉浸在浪漫的午餐和愉快的聊天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当他们想起要去幼儿园接女儿的时候,已经快到下午4点了,离幼儿园规定的家长接走孩子的晚时间不足50分钟,而他们所处的地方离幼儿园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当尤里夫妇到达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女儿像一只快乐的小狗一样跑过来迎接他们。他们还见到了幼儿园园长丽贝卡女士。

  亲爱的丽贝卡女士是一位和善热情的女士。为了开设这家幼儿园,多年来她一直努力工作,积攒资金,后终于在这座位于郊区的漂亮房子里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幼儿园离特拉维夫大约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幼儿园的每个房间都装饰得五彩缤纷,光线充足,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愉快地玩耍。丽贝卡女士雇用了几位非常棒的幼儿教师来照顾孩子们,很快,她的幼儿园就声名远播,成了该市好的幼儿园之一。丽贝卡女士对自己的幼儿园非常自豪,显然她完全有理由这么做。

  尽管丽贝卡女士是一个好人,但是那天她见到尤里夫妇的时候却不高兴地撇了撇嘴。

  尤里立刻道歉道:“对不起我们迟到了,交通状况……”

  丽贝卡女士听完只是点了点头,什么也没有说。丽贝卡女士当时在想什么呢?尤里夫妇当然知道丽贝卡女士不太高兴,但是她到底有多不高兴呢?这很难搞清楚,因为丽贝卡女士待人总是很和善。对于自己的迟到,尤里和埃立特感到非常内疚,他们甚至担心自己的过失会影响园长对他们孩子的态度。

  对于丽贝卡女士有多不喜欢家长迟到的问题,几个星期以后尤里夫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丽贝卡女士宣布,该幼儿园要开始对接孩子迟到超过10分钟的家长处以罚款,罚款的额度是10以色列新谢克尔(约合3美元)。通过这一政策,丽贝卡女士把家长迟到的代价量化了,即3美元。

  那么,丽贝卡女士设计的这种激励机制起作用了吗?很遗憾,这种机制不太有效。因为迟到的罚款金额只有3美元,尤里和妻子埃立特觉得以这个价格获得一段额外的托管时间挺划算。下次,当他们忙于工作或者正在沙滩上休闲以致接孩子有可能迟到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疯狂飙车赶去幼儿园了。反正他们已经不用看丽贝卡女士的脸色,而只需要缴纳3美元的罚款,这样就不必充满内疚感了。

  丽贝卡女士设计的这种针对迟到家长的惩罚机制,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和阿尔多·鲁斯特切尼合作,对以色列的10家幼儿园进行了为期20个星期的研究,看看小额罚款会对家长不按时接孩子产生怎样的效果。首先,我们调研了没有罚款措施时的情况。然后,我们选取10家幼儿园中的6家实施了罚款措施,所有迟到超过10分钟的家长一律缴纳3美元的罚款。你可能已经猜到,我们的实验结果是,在实施了罚款措施的幼儿园里,家长迟到的次数显著增多了。即使在这些幼儿园取消了罚款措施以后,这6家幼儿园的家长迟到的概率仍高于从未实施过罚款措施的幼儿园。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当丽贝卡女士开始实施罚款措施的时候,她改变了迟到的意义。在罚款措施实施之前,家长实际上在执行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按时来接孩子是每个家长应该做到的事”,是家长对幼儿园、对丽贝卡女士和她的员工们,以及对自己孩子的一种义务。

  但是,这种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不成文规定是不完整的,虽然幼儿园要求家长应该在下午4点之前来接孩子,却没有说明如果迟到会有什么后果。是不是不管家长什么时候来接孩子,丽贝卡女士以及幼儿园的其他教师都会一直细心地照顾孩子呢?他们会不会因为家长迟到而感到不高兴,所以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变差?幼儿园对这些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家长们并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是,从丽贝卡女士宣布了罚款措施起,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这个不成文规定就改变了。家长们认识到,他们再也没有必要在车流中不停穿梭往幼儿园赶。此外,丽贝卡女士还给家长迟到的行为进行了明码标价——迟到的价格很低,但是毕竟有一个明确的价格摆在那里。因此,现在家长不按时接孩子不再是一种破坏不成文规定的行为了,幼儿园教师的加班时间也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与停车位或士力架巧克力一样的商品。新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使得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合同变得完整了:现在每个人都清楚迟到的具体代价是什么。如果你是丽贝卡,那么你应该很快就会意识到,如果想防止家长迟到,让他们内疚比罚款更有效。

  ……


前言/序言

  很多时候,明显的东西反而是难看到的东西。

  至少对年轻时候的我来说,上面这句话真的非常适用。20世纪90年代末,我还是一名年轻的经济学家,而那时的经济学界正处于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那段时间,我有幸就读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备受尊敬的学府正是当时经济学新浪潮的中心。

  从历史来看,经济学的主流是理论经济学。经济学的大发展是由一些高智商的家伙推动的,他们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用抽象的理论来解释世界上种种现象的原理。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大数据的兴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学界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实证研究——即对现实世界中数据的分析——成了很多经济学家的工作重心。这对年轻时候的我而言可谓一个福音,我早已发现自己并非高智商人士,根本没有什么厉害的理论眼光,因此我决定转身投入茫茫的数据海洋之中,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但是,当时做实证研究的大挑战是(其实现在仍然是这样):如何搞清楚两个变量之间到底是真正的因果关系,还是只存在相关关系。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重要呢?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真的存在因果关系,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关系来制定公共政策,对这个世界的运行原理也可以多一分了解。

  遗憾的是,因果关系是极其难以证明的。要证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好的方法是通过“随机实验”(randomized experiments)。正是因为这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要求所有新药在获批之前必须经过随机实验。但是,经济学和化学不一样,药品可以在实验室里用随机实验的方式来测试,而经济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却很难通过这种方法解决。因此,我们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寻找“偶然实验”(accidental experiments)。所谓“偶然实验”,即现实世界中恰好发生的某种与随机实验性质相类似的事情。比如,飓风摧毁了A城,但是B城却安然无恙,我们可以认为飓风袭击城市是一件随机的事情。另一个例子是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高等法院的判决结果使得堕胎合法化。在有些州,堕胎的概率因为上述事件的发生有了显著变化,而在另一些州,堕胎的概率则未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那一时间段中出生于不同州的婴儿的日后命运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清堕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甚至进一步回答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如果一个父母不想要的孩子出生了,那他以后的人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没错,这就是我以及很多其他经济学家每天所做的工作——寻找我们需要的“偶然实验”。

  但是,某一天,我遇见了一位年纪比我小几岁的经济学家,从此我的人生改变了。这位经济学家和我的背景截然不同,他没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读过,他本科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史蒂文分校,而博士学位则是从怀俄明大学取得的。他的一份工作是在中佛罗里达大学教书——不得不说,这所学校实在算不上是一流名校。

  这位年轻的经济学家叫作约翰·李斯特。约翰·李斯特和我不同,和其他知名的经济学家都不同,他当时正在极力探索和推广一个全新的领域。现在来看,这种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不仅非常自然,而且极其合理—那就是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经济学的随机实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基本上没有其他人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考虑到经济学界的传统,以及之前的经济学家所设定的规则等,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可以这样做: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我们想要的设定,然后开展随机实验,而实验对象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某项实验。事实上,居然是一位卡车司机的儿子告诉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实验。

  比如说,我们可以考虑偏见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用一种带有偏见的态度来对待他人,那么这个人就被定义为一个种族歧视者、性别歧视者、同性恋恐惧症患者,诸如此类。但是,却没有人会注意这种表面偏见行为背后的隐性动机,这种动机可以是反感、厌恶,或者是对他人赤裸裸的仇恨(约翰·李斯特和尤里·格尼茨就拥有这种对他人赤裸裸的仇恨心态)。约翰·李斯特和尤里·格尼茨的实验(详见本书第6章和第7章),显示了歧视现象背后的隐性动机,令人意外的是,有时候这种动机并不是对某一人群的真正仇恨,而只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财。

  对我来说,真正的天才就是能够发现某些已经十分明显,但所有人却视而不见的事实的人。在这样的定义之下,约翰·李斯特和尤里·格尼茨无疑属于天才的范畴。他们是过去50年里经济学界重要的创新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关于他们的随机实验这一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故事。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会看到,在聪明细致且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者手中,随机实验的方法几乎可以解决世界上的一切经济学问题。这个领域的局限就是实验设计者的想象力可能不够丰富。

  实地实验(约翰·李斯特和尤里·格尼茨因此而闻名)不仅是一种有力的经济学研究工具,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有趣味性的研究方法,这一点你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一定可以体会到。我衷心地希望你可以像我一样,从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史蒂芬·列维特

  《魔鬼经济学》作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行为经济学领域中其他重要著作的详细图书简介,这些书籍与您提到的套装主题(行为经济学)相关,但内容不包含您所列出的那四本书。 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洞察人性的另一扇窗 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融合了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核心魅力在于揭示了人类在决策过程中那些系统性的、非理性的偏误。它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转而关注真实世界中人们是如何思考、选择和行动的。以下介绍的几本经典著作,共同构筑了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另一套重要理论框架,它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偏见、判断、市场失灵以及社会影响。 1. 《预测的局限:信息、不确定性与科学的本质》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未来和不确定性时的认知局限。它不仅仅局限于微观的个人决策,而是将视野扩展到了宏观的预测领域,例如经济周期、政治事件和科学发现的趋势。 核心主题: 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区分: 作者清晰地界定了“风险”(可量化概率)与“不确定性”(概率未知或无法计算)之间的鸿沟。它阐述了为什么人们在处理高度不确定性时,往往会依赖直觉而非严谨的概率计算,从而导致系统性的判断失误。 专家预测的有效性评估: 书中对不同领域专家的预测准确性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揭示了“内部视角”的局限性——即专家往往过于依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当前的信息集,而忽略了外部的基准概率(Base Rates)。 可证伪性与科学进步: 讨论了科学知识的演进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来修正那些基于直觉的、看似合理的错误预测。这对于理解信息处理的深度和广度至关重要。 叙事与因果谬误: 强调了人类倾向于构建连贯的叙事来解释过去,即使这种解释是基于偶然事件的堆砌。这种对因果关系的过度简化,是预测失败的重要根源。 阅读价值: 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批判性框架,用以审视那些声称能“预测未来”的分析和模型,从而更好地在个人投资、战略规划乃至社会治理中管理预期。 --- 2. 《怪诞行为学》(The Predictably Irrational):深入揭示日常偏见 如果说某些行为经济学著作侧重于宏大的模型,那么《怪诞行为学》则是一本将复杂的理论拆解为生动、贴近生活的实验的入门级经典。它以幽默且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示了我们的日常决策是如何受到相对性、锚定效应、沉没成本等多种隐性因素操纵的。 核心主题: 相对性原理(The Relativity Trap): 人们对价值的判断很少是绝对的,而是总是与参照物进行比较。作者通过“诱饵效应”(Decoy Effect)等案例说明,精心设计的选项对比,可以极大地改变我们的选择倾向。 成本与情感的纠缠: 深入分析了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我们倾向于继续投入那些已经无法收回的资源(时间、金钱、感情),仅仅因为我们已经投入了太多。 所有权与损失厌恶的强化: 探讨了“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即一旦拥有某物,我们对其估值的提升幅度远超其市场价值。这种基于所有权的心理偏差,是理解市场定价和交易摩擦的关键。 自我控制的悖论: 书中探讨了人们在规划未来(如健康、储蓄)时与当下欲望之间的冲突,揭示了人类在短期满足和长期目标之间的挣扎,以及如何设计机制来克服这种“时间不一致性”。 阅读价值: 本书极大地拓宽了非专业读者对“非理性”的理解,使人能够识别出自己在购物、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经常落入的决策陷阱。 --- 3. 《囚徒的困境与合作的进化:博弈论的社会应用》 虽然博弈论并非完全等同于行为经济学,但它为理解个体间互动和策略选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数学基础。这本书侧重于如何利用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社会、政治和商业环境中的合作与冲突。 核心主题: 重复博弈与互惠: 重点阐述了在重复的互动中,简单的“以牙还牙”(Tit-for-Tat)策略如何成为最稳健的合作机制。这解释了信任如何在无中央权威的环境中自然产生和维持。 纳什均衡的应用与局限: 解释了纳什均衡作为预测稳定策略点的工具,但同时也指出,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和认知负荷,人们很少能精确达到理论上的均衡点。 公共物品问题: 探讨了“搭便车”现象(Free-Riding),即在共同利益(如环境、基础设施)的提供中,个体倾向于不付出努力却享受成果的倾向,以及如何设计激励机制来促进合作。 策略选择的心理影响: 分析了当博弈的参与者并非纯粹的理性计算者时,恐惧、声誉和公平感等心理因素如何重塑博弈结果。例如,人们有时会选择次优的策略,仅仅是为了向对手传递一个“我不会被欺负”的信号。 阅读价值: 对于理解竞争策略、谈判技巧以及社会规范的形成机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是商业分析和管理决策的理论基石之一。 --- 4. 《金融市场心理学:资产定价背后的情绪驱动力》 本书将行为经济学的原理直接应用于金融市场,探讨了价格波动、资产泡沫与崩溃背后的群体情绪和认知偏差,强调了市场并非完全由信息驱动,而是深受投资者的非理性信念影响。 核心主题: 羊群效应与信息级联: 阐释了投资者如何基于对他人的观察而非独立分析来做出买卖决策,从而导致价格在短期内偏离基本面,形成泡沫或恐慌性抛售。 过度自信与交易频率: 研究了投资者普遍存在的过度自信倾向,以及这种自信如何导致过高的交易频率,从而侵蚀长期回报(因为交易成本和税费的累积)。 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 这是一个核心的金融行为偏差,即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锁定收益),却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拒绝承认损失),这种非理性行为严重阻碍了投资组合的优化。 市场效率的再审视: 基于行为学的发现,作者对强式、半强式市场有效性提出了修正,认为市场在短期内存在可被利用的系统性情绪偏差。 阅读价值: 这本书为那些关注投资、资产管理和宏观经济稳定性的读者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以理解金融现象的深层心理根源,并帮助建立更具韧性的投资纪律。 这四本书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行为经济学图谱,它们从预测、日常决策、社会互动到金融市场等多个层面,系统性地揭示了人类决策的复杂性与“怪诞之处”。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对行为经济学充满好奇,总觉得它能解释生活中那些难以捉摸的决策瞬间。我尤其对那些“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非理性选择”的现象感到着迷。读过一些相关的入门书籍,但总觉得少了点深度,或者过于学术化,不易消化。这次入手这套书,纯粹是看中了它涵盖的几个我非常感兴趣的关键词:“错误的行为”、“助推”、“思考”、“快与慢”、“隐性动机”。我希望能在这套书里找到更系统、更深入的解读,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消费习惯到人际交往,甚至是对重大事件的判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原来如此”的顿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并且能够学习到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做出更明智、更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决策。尤其“助推”这个概念,我非常好奇它究竟是如何通过细微的环境调整来引导人们做出积极改变的,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人的行为并非总是出于纯粹的逻辑推理,更多时候是受到潜意识中的一些驱动力在悄悄操纵。这次选择这套书,正是冲着“隐性动机”这个概念来的。我深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做了某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实际上,可能背后有着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动机在起作用。我非常想知道,这些隐性动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通过哪些方式影响着我们的选择,甚至是我们的人生轨迹?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隐藏的心理图谱,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帮助我识别出自己身上那些不自觉的隐性动机,并找到克服它们的方法,从而活得更清醒、更自在。我尤其对“思考”这个关键词很感兴趣,希望能在这套书中找到关于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指导,让我能够超越表面的行为,触及更深层次的心理根源。

评分

我对“中信好书”这个标签一直很看重,通常意味着书籍的质量和深度都有一定的保障。这次购买这套书,也是基于对这个出版方的信任,以及对内容本身的高度期待。我最感兴趣的是“错误的行为”这一主题。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事后看来非常不明智、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决定,而且屡屡犯错。我非常想知道,这些“错误的行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是认知偏差在作祟,还是情感因素在干扰?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识别并纠正这些错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容易犯错,并掌握一些实用的策略,从而在未来的决策中规避风险,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对我而言,这是一种自我提升的途径。

评分

我对“世界”的思考,一直是在寻找一种能够解释复杂现象的普适性框架。行为经济学,特别是结合了“助推”和“隐性动机”这些概念,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视角。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来剖析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从宏观的社会现象到微观的个体选择,行为经济学是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让我们看到事物发展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助推”的论述,希望能看到它如何在实际中被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例如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同时,我也对“思考”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希望它能引导我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看到事物本质。这套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理解世界的新可能,我渴望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快与慢”这个概念,一直是我理解人类思维的基石。我深信,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时,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一个快速、直觉,另一个则缓慢、理性。但问题在于,我们什么时候应该依赖哪一个系统?又如何在它们之间取得平衡?这套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一个深入探索这个话题的机会。我非常期待它能详细阐述这两个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识别自己何时陷入了“快思考”的陷阱,导致做出冲动或错误的判断,并掌握一些方法来启动“慢思考”,从而做出更周全、更理性的决策。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更好地运用我的理性大脑,而不是仅仅被直觉和情绪牵着鼻子走。对“错误的行为”的解读,也让我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帮我剖析那些普遍存在的决策失误,并提供避免的策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