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义斌 著,韩丛耀 编
图书标签:
  • 图像文化史
  • 魏晋南北朝
  • 中国美术
  • 艺术史
  • 文化史
  • 历史
  • 绘画
  • 雕塑
  • 石刻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48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27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图像文化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字数:5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起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迄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全国统一,前后共计370年。《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用新的学术视野和方法论去重新审绎已经发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像材料的企图。在《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中,我们将尝试着对这一时期的典型图像的不同形态和其所存在的不同场域进行区隔和解码,探讨其传播的源流与途径,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作者简介

  姚义斌,1969年2月出生,安徽巢湖人,文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画专业)副教授、湖南大学兼职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员。参与上海市哲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艺术考古学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上海市哲社2005年度规划课题《汉壁画墓宗教思想研究》。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影像史”丛书、“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主编。

目录

导论
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
二、本书的写作思路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图景
第一节 分裂的国家版图
一、三国鼎立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八王之乱”
三、五胡十六国和中原板荡
四、南北对峙
第二节 黑暗的政治现实
一、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三、政治腐败和生活上的极度腐朽
第三节 特殊的魏晋风度
一、魏晋风度的观念背景
二、魏晋风度的形态表现
第四节 密切的文化交流
一、区内交流
二、域外交流
小结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图像总貌
第一节 图像的社会形态
第二节 图像的形神追求
第三节 图像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三国西晋时期
二、东晋十六国时期(包括北魏前期)
三、南北朝时期
第四节 图像的区域化特征
第五节 图像的多维向交流
小结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图像生产性场域
第一节 图像的生产主体
一、画工
二、画师
三、画家
四、赞助人
第二节 图像的创作意图
一、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意图分析
二、宗教图像的创作意图
三、墓葬图像的创作意图分析
第三节 图像的技术性形态
一、壁画的粉本程序
二、画像砖的制作流程
三、雕塑的技术考察
四、工艺类图像的技术发展
小结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图像构成性场域
第一节 宗教图像的构成场域
一、石窟建筑构成文本
二、佛教图像文本构成
三、道教的图像构成场域
四、宗教图像的色彩语言
第二节 墓葬图像的构成形态
一、墓葬图像构成的区域差异
二、传统母题的继承
三、新生图像母题
第三节 工艺图像的构成形态
一、异风昌炽的织品图像
二、佛仙交汇的铜镜图像
三、异彩纷呈的瓷器图像
第四节 绢帛图像的构成形态
一、洛神赋图
二、女史箴图
三、职贡图
小结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图像社会性场域
第一节 图像传播的社会路径
一、早期图像的使用环境及其范围的拓展
二、佛教图像的传播途径
三、南北交融的交流状态
四、祆教图像的传播路径
五、其他图像的传播路径
第二节 图像传播的受众分析
一、图像受众的广泛性与复杂性
二、图像受众的功利性
小结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图像的寓意与象征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图像表征
一、都城选址和城墙构造——政治权力的维护系统
二、向心化都城布局——皇权中心的图像语言
三、皇帝即佛——皇权维系的观念灌输
四、坞堡和庄园——政治权力的基层维持系统
第二节 道德维系的图像呈现
一、孝子列女图像
二、孝子列女的文本参照
三、圣君贤臣历史故事图像的消减
四、宗教图像的道德维系功能
第三节 墓葬图像的象征性符码
一、镇墓神兽
二、钱纹组合
三、羽人神仙
小结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图像类型分析
第一节 宗教图像
一、佛教图像-以克孜尔第17窟为例
二、道教图像-以魏文朗造像碑为例
三、祆教图像-以史君石椁为例
第二节 墓葬图像
一、神道图像
二、墓室图像-以“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画像砖为例
三、西善桥墓葬壁画中“竹林七贤”的性质
四、“四神”的重新出现及“列女侧侍”和齐东昏侯
五、北齐墓葬壁画中“竹林七贤”的性质
第三节 工艺图像
一、神兽铜镜
二、青瓷莲花尊
小结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图像的山水符码
第一节 山水图像的形态变迁
一、东汉以前的山水文本形态
二、山水价值转向的玄学促成
三、魏晋南北朝的山水文本形态
第二节 山水图像的外来元素
一、祆教石刻图像中的山水
二、佛教图像中的山水
第三节 山水图像的世俗形态
一、“崇犹尘积”——《女史箴图》中的山水
二、“神光离合”——《洛神赋图》中的山水
三、崔芬墓中的山石
第四节 山水画论的人文形态
一、山水画论的哲学内涵
二、山水画论的文学基础
小结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图像个案分析
第一节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一、顾恺之生平
二、张子华的《女史箴》
三、《女史箴图》、《女史箴》和《列女图》
四、《女史箴图》与时代画风
第二节 杨子华与《校书图》
一、杨子华与《校书图》
二、《校书图》图像志
三、《校书图》与北朝家具
四、《校书图》与疏体画风
第三节 徐显秀墓壁画
一、徐显秀墓壁画图像志
二、徐显秀墓壁画的图像分析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图像总貌
  魏晋南北朝的图像呈现出与早期极为不同的面貌。虽然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但图像的制作并没有因此发生倒退或者停滞不前,而是继续按照当时文化发展的趋势走向繁荣。特别是以佛教为代表的异域文化,以“狂飙突进”的姿态迅猛进入中国,促使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从内和外两个方面产生了突破,并由此达到一种空前的境界。
  第一节 图像的社会形态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1如果将这段话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可以通过艺术品(图像)或者图像的制作者的途径加以了解。具体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本材料相对较少和简约,图像便成了我们了解这一时期时代风貌的重要材料。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图像历史上的一个转型时期。言其转型,是因为这一时期不仅继承了秦汉以来的图像传统中的主要部分,保存了这一时期图像的精神文化内涵。同时,由于儒家地位的衰退、玄学的兴起、佛教的流行、道教的自我革新,以及中央政权权力的相对削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图像无论是在外在的形态上还是内在精神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为创作主体的改变。这一时期的图像创作的基本力量依然是无名的工匠,但是由于图像的社会功能日益为人们认知,很多人开始认识到“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与六籍同功”,各类图像创作的重要性开始为上层知识分子所认同,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从此,图像的创作已不再是“百工”之事,一部分有文化修养和艺术才华的上层知识分子甚至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参与到图像创作中来,代表性人物包括王氏家族(书法)、戴氏父子(雕塑)、萧氏家族(绘画)和顾恺之。同时还有一批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图像的精神内涵,使得艺术批评迅猛进步,在相互砥砺之下,图像创作的繁荣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次是美术题材范围的扩大,就绘画而言,除了两汉以来已经流行的忠臣、孝子、列女、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及祥瑞等传统题材之外,人物画方面出现了不少不再是以单纯封建伦理说教为表现内容的题材,转而出现了着力表现对象风度气质甚至形貌的,以“胜流”、“名士”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画和肖像画,以寄情岩壑、向往神仙生活为主旨的山水之作开始摆脱人物故事化的附庸地位,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雕塑方面,两汉时期的雕塑基本上是以各类建筑前的纪念性雕塑为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取而代之成为主流的则是各类宗教性质的雕塑作品。
  再次,由于佛教在中原地区流行,导致了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成为这一时期图像创作的重要内容。佛教图像体系庞杂,建筑(石窟、寺庙、佛塔、经幢等)、雕塑(寺窟建筑雕塑、佛像系统雕塑、摩崖等)、绘画(石窟壁画、寺庙壁画、佛教工艺绘画等)及佛教装饰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图像系统,这种外来的宗教图像,不仅向中国本土传统的图像系统吹进了一缕新风,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其表现内容、形式与技巧等方面都深深地印上了时代的痕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当时时代精神的诸多方面,具有丰碑性的意义。同时,佛教图像在其流布的过程中不断适应本土的形式需求,使得其无论是在形式呈现上还是精神内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中华图像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一部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与精神溯源 中华文明的浩瀚星河中,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色彩斑斓的时期。在这个战乱频仍却又思想激荡的时代,艺术的种子在泥土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本书《中华图像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并非仅仅是罗列史料的枯燥陈述,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考古,一次深入骨髓的精神探寻,带领读者穿越千年的烟尘,亲临那个英雄辈出、文人风流、信仰皈依的辉煌时代。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呈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元的图像文化及其背后的深层意涵。它不仅仅关注图像本身的审美价值,更致力于揭示这些图像在当时社会、政治、宗教、哲学、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通过对大量珍贵图像资料的细致解读,我们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魏晋南北朝,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是如何用他们的双手和眼睛,将时代的精神风貌、民族的内在情感、文化的多元融合,凝固在石头、壁画、陶瓷、丝绸之上,成为流传千古的宝贵遗产。 一、 图像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从石窟壁画到墓葬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与盛行,对中国图像文化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本书将重点考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石窟寺中精美绝伦的壁画和雕塑,例如佛教故事的演变、造像风格的地域差异与民族融合、供养人的形象如何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阶层和信仰热忱。我们会看到,佛教图像并非简单的宗教符号,它们承载了救赎的希望、轮回的哲思,也反映了统治者希望通过宗教来凝聚人心、巩固统治的政治考量。 除了佛教艺术,墓葬艺术也是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曹魏时期的画像砖,到东晋的墓室壁画,再到北朝的石棺雕刻,这些图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俗生活、民间信仰的窗口。我们将解读墓葬壁画中描绘的宴饮游乐、出行狩猎、神话传说、孝子故事等内容,它们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贵族和富裕阶层的日常生活场景,反映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这些图像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古代社会生活风貌的珍贵影像记录,它们诉说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对来世的祈盼,以及对家族荣耀的传承。 二、 视觉语言的变迁:从写实到写意,从汉风到异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其视觉语言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型。本书将细致地梳理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脉络。 在绘画领域,汉代以来盛行的线描风格逐渐被更富于体积感和空间感的表现手法所取代。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虽然仍保留了古典的韵味,但人物的造型、衣纹的处理,已经显露出更加细腻、婉约的风格,人物的情感和意境得到了更深刻的表达。我们将分析这些作品中“以形写神”、“传移模写”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笔墨的抑扬顿挫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北朝的绘画,如北齐时期的壁画,则展现出一种更为粗犷、奔放的艺术风格。人物造型更加夸张,色彩对比强烈,充满了草原民族特有的 dynamism 和生命力。本书将探讨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融合。 在雕塑方面,佛教造像经历了从犍陀罗艺术风格向中国本土风格的转变。早期佛教造像受到印度和中亚艺术的影响,体态丰腴,服饰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像逐渐趋于清瘦、飘逸,呈现出“秀骨清像”的特征,体现了中国士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过程中风格的演变,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造像特点。 三、 图像与思想的对话:玄学、佛教与民族融合的视觉表达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玄学的兴起与发展,佛教的广泛传播,以及北方民族与汉民族的深度融合,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图像文化。本书将致力于揭示图像如何成为这些思想碰撞与交融的载体。 玄学追求“清谈”、“得意忘形”,崇尚自然无为。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绘画和雕塑中有所体现,例如对山水意境的追求,对人物飘逸神韵的刻画,都与玄学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本书将探讨如何从图像中解读出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全新的图像体系,包括佛陀、菩萨、罗汉、飞天等形象。这些图像不仅传播了佛教教义,也丰富了中国人的视觉世界。本书将考察佛教图像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例如,飞天形象从印度风格的健硕到中国风格的轻盈飘逸,正是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 本书还将关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对图像的影响。北朝时期的艺术,尤其是壁画和雕塑,常常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马背上的战士、狩猎的场景、充满力量感的线条和色彩。这些图像反映了民族迁徙、融合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文化基因的交织。 四、 图像的社会功能:宗教宣传、政治象征与审美载体 图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功能。 首先,宗教图像是重要的宣传工具。佛教造像和壁画,通过生动地展现佛经故事和教义,向信众传达宗教信息,引导人们皈依佛教。一些统治者也乐于资助佛教艺术的创作,将其作为巩固统治、宣扬王权的手段。 其次,图像也是政治象征的载体。例如,一些墓葬画像中出现的祥瑞图像,如龙、凤、麒麟等,以及描绘统治者功绩的场景,都起到了宣传和巩固统治的作用。同时,一些器物上的纹饰,如祥禽瑞兽、几何纹样,也可能蕴含着特定的政治寓意。 再者,图像本身也是重要的审美对象。无论是在皇家宫廷、文人雅士的居所,还是在寺庙的殿堂,精美的图像都为当时的社会增添了艺术的色彩。本书将从艺术史的角度,鉴赏这些图像的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特色,分析其审美价值和艺术史地位。 五、 展望与思考:图像文化的历史遗产 《中华图像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的写作,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民族视觉基因的一次深刻挖掘。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重新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图像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是如何以非凡的创造力,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如此丰富的视觉财富。 本书的叙事将力求流畅生动,避免学术术语的堆砌,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图像的魅力。通过精美的插图和深入的解读,我们希望引导读者进行二次创作,在脑海中重构那个鲜活的时代。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为了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更是为了唤醒我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切认同,激发我们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无限想象。 阅读本书,你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视觉旅程,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既分裂又融合、既保守又创新的独特魅力。你将看到,当外来的宗教与本土的哲学碰撞,当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此交汇,艺术是如何以其无声的力量,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塑造了民族的精神,并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不可磨灭的宝贵遗产。我们相信,本书将为您开启一扇理解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新窗口,让您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看见”历史的书。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历史,往往是通过文字来构建想象,但《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则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角。书中大量的精美图片,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物、场景和事物。这种“眼见为实”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我至今仍记得书中对魏晋时期乐舞图像的分析,那些飘逸的舞姿,动感的乐器,以及观赏者陶醉的神情,无不展现出那个时代的艺术魅力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我仿佛能听到古老的钟鼓之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丝竹管弦的乐音,甚至能随着那些舞者一同翩跹起舞。

评分

我一直对中华文明的演进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时代精神的视觉符号。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那份沉甸甸的厚重感和精美的插图立刻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带回家,我便沉浸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它不仅仅罗列了那个时代的图像,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极其细腻、深刻的方式,解读了这些图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社会思潮、宗教信仰乃至于个体的情感体验。 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佛教图像的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并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这一点在图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早期带有西域风格的佛像,到逐渐演变出更具东方韵味的菩萨形象,书中通过大量实物照片和详尽的考据,为我们勾勒出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清晰脉络。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佛像形态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图像在传播佛教教义、凝聚社会认同、甚至在政治斗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书中对石窟寺壁画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辨认,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壁画所传达的经文故事、供养人身份、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的时代局限与创新。我仿佛能听到来自石窟深处的诵经声,看到那些虔诚的信徒在壁画前凝视的身影。

评分

《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对“意境”的深入剖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在山水画的萌芽阶段,艺术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描摹,而是开始追求一种“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书中通过对一些早期山水画的图像分析,让我们得以领略到那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是如何在艺术家们的心灵中孕育,并最终呈现在纸帛之上。我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高山流云的气势,甚至能闻到古木幽篁的清香。 书中对器物纹饰的解读也同样精彩。那些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上的纹饰,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从祥瑞动物到神话传说,这些纹饰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的体现。我被书中对饕餮纹、凤鸟纹等纹饰的详尽考证所折服,理解了这些古老的符号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演变,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佛教艺术的认识。我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的崛起对图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士人们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哲学思考,在绘画、书法,甚至器物纹饰上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书中对魏晋名士风流的描绘,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叙述,更是通过对当时人物画的细致分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风度翩翩、神游物外的人物形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洛神赋图》的解读,不仅仅是欣赏其精美的构图和线条,更是理解了作者如何从画面中捕捉到曹植那种梦幻般的忧伤与对美的追求,以及这种审美情趣如何在那个时代成为一种风尚,并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墓葬图像的探讨。这些常常被忽略的图像,却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丧葬习俗、以及人们对生死观的宝贵窗口。从画像石、画像砖到壁画,这些图像以一种直观而生动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场景,包括宴饮、出行、狩猎,甚至是对神灵的祭祀。作者通过对这些图像细节的解读,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鲜活的古代社会生活展览馆,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我仿佛能听到墓室中传来的宴乐之声,看到墓主人安详地接受子孙供奉的画面,这种代入感是任何纯文字的叙述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在阅读《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图像并非只是表面的描绘,而是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和信仰的载体。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伟大的思想、虔诚的信仰,都通过这些图像得以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作者用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力,将这些图像“激活”,让它们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向我们讲述那个逝去的时代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图像与权力”的论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图像常常被用作政治宣传、意识形态传播的工具。例如,统治者如何利用图像来宣示自己的合法性,如何通过图像来构建统一的文化认同。这些内容让我对图像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更深层次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警惕和审慎地看待我们今天所处的视觉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也非常吸引我。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图像与历史、文化、哲学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解读方式。每一章的论述都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我发现,作者在解读图像时,并非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中,分析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甚至社会制度之间的联系。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争议性图像的解读,作者都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佐以充分的证据,既有说服力,又不失启发性。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像文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我体会到,历史并非固定不变的结论,而是在不断地发掘和解读中展现出新的面貌。

评分

《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是一本让我“思考”历史的书。它不仅仅是图像的展示,更是对图像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的深入挖掘。作者通过对图像的解读,引发了我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图像与生死观”的论述。在那个充满变迁和不安的时代,人们对于生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寄托,这些都巧妙地体现在墓葬图像和宗教图像之中。书中对这些图像的解读,让我对古人的生死智慧有了新的认识,也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民族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和文字层面,更要深入其视觉文化。而《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以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切入点,通过对大量图像的梳理和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元、开放、充满创造力的中华文明早期面貌。 书中关于“图像与身份认同”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在那个士族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个体身份的构建与表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视觉符号的选择和运用上。从服饰、配饰到居所的装饰,都透露出当时人们的社会地位、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名士们如何通过含蓄内敛的图像表达,来彰显自己的不凡与超脱。

评分

总而言之,《中华图像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卷》是一本让我“惊喜”的书。它超越了我对传统历史书籍的期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视觉世界。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激发了我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 我发现,这本书适合各种程度的读者。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详实的研究资料和深刻的解读;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它是一本精美的画册,同时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则是一次生动有趣的历史启蒙,让你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我一定会向我的朋友们强烈推荐这本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所展现出的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作者在梳理和解读这些古老的图像时,流露出一种深厚的感情,仿佛与那些古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情感的传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也深受感染,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充满了敬意。 书中对那些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的介绍,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是充满了赞叹和惋惜。对于那些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图像,作者也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推测,努力为我们还原其曾经的辉煌。这种对于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传承,让我深感振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